查看原文
其他

新展预告|群展“洞穴与石壁”

巽美术馆 巽美术馆 2023-06-06



前言


经历了共同的生活事件,今天人们试图更宽泛地看待审美问题,也更在意艺术与生活的彼此照见。这是展厅里的各种场景给予我的提示。


审美的愉悦是一个实证过程,每一个人都愿意相信,我们拥有发现并且捕捉到美感的能力。一旦“美感”在内心涌现,这时的物、我都是“艺术的”。从这一角度去看,艺术对于人类生活而言,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并不局限于通常限定的艺术品当中。因此我们必须认定,艺术的感受更多地产生在我们面对艺术品的时候。个人经验和专业训练综合起来,将成为一种指引。观看的经验日渐积累,最终会在我们面对艺术品时,告诉我们艺术家期待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日常已经演变成追求网红效应,我们不禁要向自己严肃地提出问题。


制作出一些具有思考、讨论空间的大型展览,意义就在于指出现实与理想的边界?让现代人在闲暇中找到某种轻松的东西,算不算艺术的其中一个目的?当我们以生产者自居,为艺术生态、创作机制、知识生产不断地绞尽脑汁,该如何考虑真实的展场、观众的对应?问题始终属于每一个时代,如果我们不愿意留下太多空洞的作品,不希望被以后的人认为我们此刻没有生活,怎么办?在我们无暇沉思的阶段里,借用日常生活来美化日常生活,是不是依然属于艺术的手段?


艺术史已经成为一个镜子,照见了两种可能的危险。首先,居高临下的空洞设想,是城市生活、文化建设的敌人;与此同时,日常的书写也是真正的考验。我们尝试在这场展览还原“创作”最根本的那部分思考。作品构成的场域基于艺术家对材料的认知,对形式的把握,以及对生活整体的判断、选择。他们的痛苦、愉悦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形而上意义。


今天的展厅,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与石壁,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描述着最核心最沉淀的东西。我将艺术家们视作猎手,他们像旧石器时代刻画或绘制野牛、长毛象和驯鹿的那些人,捕获到本真的生活,是因为熟悉。还有各式各样的隐喻、诗意和幽默,也是我们共同勾勒给观众的。


樊 林

2023年3月



策展人



樊 林


毕业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史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西方现代美术史教学、研究、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生态系统并致力研究。



艺术家



可遇


1988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画家,

匿名者刺青创始人,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李超


1978年生于中国广州,

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0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2022年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美术史研究专业,

2022年泰国西那瓦大学博士在读,

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加拿大中华文化艺术总会会员。



林昀


1987年生于广州,

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本科学位,

201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作为独立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广州。



刘兵


1985年生于湖南常德,

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彭杜


女,

19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居广州,

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现为独立艺术家。



彭可悦


1990年生于湖南,

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2012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任倢


1982年生于中国上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

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上海。



图图


郭图图,成长于广州,生活于荷兰,鹿特丹,

2019年毕业于威廉·德·库宁艺术学院,

现在是一名自由视觉设计师/胶片摄影师/撰稿人。



王超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讲师,

木雕实验室主任,

卖力工房创始人之一。



汪凌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广东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艺术创作持续以“观看”为切入点,从“凝视”到“眺望”,将科技、自然、人性、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透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从早年的超写实油画到近年的综合绘画、诗歌光影装置,邀请观者重新思考物、我之间的“景象”真实,以更质朴、本真的视角,与自然、生活相望,与亘古、当下对话。曾于广东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获上海青年美术大展最高奖、广东省高校油画作品学院展银奖等,多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和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杨倩


1990年出生于广东广州,

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2012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8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小满


出生于北京,现生活居住于广州。本科、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广东省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主要工作方向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社会融入方法、跨学科实践和创作。工作涉足实验艺术创作、展览与视觉形象设计、文化遗产保育等,曾主持厦门鼓浪屿、澜沧景迈山古茶林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视觉阐释设计工作。



占研


1984年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后移居广东省中山市。2005年至2013年于广州美术学院接受雕塑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2015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占研主要从事综合媒材雕塑创作,其艺术探索涵盖材料语言、文化符号、机器结构等多方面。2017年于上海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览《手作超现实》。2021年于北京举办第二次个人作品展《上帝视角》。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并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及境内外藏家收藏。



展览预告


展览名称:洞穴与石壁 

Title: Image-making

展期:2023年3月21日~6月21日

Duration: 21 March - 21 June 2023

策展人:樊 林

Curator: Fan Lin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排序):

可遇、李超、林昀、刘兵、彭杜、彭可悦、任倢、图图、王超、汪凌、杨倩、杨小满、占研

Artists: Keyu, Li Chao, Lin Yun, Liu Bing, Peng Du, Peng Keyue, Ren Jie, Tutu, Wang Chao, Wang Ling, Yang Qian, Yang Xiaoman, Zhan Yan

门票:20元

Admission: 20 CNY

地址:顺德华侨城欢乐海岸PLUS1座105号巽美术馆

Address: 1-105 OCT Harbour PLUS, Shunde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8:00(逢周一闭馆)

Opening Time: Tuesday to Friday 9:00-18:00 (Closed on Monday)


扫码购票






关于巽美术馆


巽美术馆是广东顺德⼀家非营利艺术机构,于2020年9⽉12日正式开馆。美术馆坐落于广东省顺德区华侨城欢乐海岸商业区,展厅共有三层,是由DUO建筑设计事务所塑造的现代简约白盒子空间。


在当代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巽美术馆整合国内外资源,结合高标准、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建立展览、学术研究和公共项目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不断推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之间的对话。


在地方连接,与世界共时。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我们期望建构以艺术为凝聚力的社会网络,将自身嵌入社会现场,以重塑社区的公共性,激发空间与人的多重可能。


Duende Art Museum (DAM) is a non-profit art institution in OCT Harbour PLUS, Shunde,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hich opened on 12 September 2020. The three-story exhibition hall is a modern, minimalist white box space shaped by DUO Architects.


In 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art, DAM integrates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ources, combines high-standard and diversified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establishes an 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exhibitions,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projects, and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dialogue between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Creating connections in the locality and sharing time together with the world. As a private museum, we aspire to build a social network that uses art as a cohesive force, embedding ourselves in the social scene in order to reshape the public nature of the community and inspire multiple possibilities for space and peopl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