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像男孩一样用拳头说话”羞辱张伟丽
说一件你们可能觉得太“斤斤计较”的事。
3月8日,中国综合格斗运动员,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战胜前冠军乔安娜,成功卫冕草量级金腰带。
一时间,她的名字出现各大媒体的采访报道中。
报道她、让更多人知道这位顽强女孩的故事,本无可非议,但我却遗憾地看见,许多媒体在撰写她的故事时仍难逃传统性别观念的窠臼。
公众号“生活周刊”于3月9日发布的报道中,就使用了“像男孩一样用拳头说话”作小标题。
这篇文章中还说:
两年打烂四副拳套,手指的每个关节都有粗糙的茧子,身上的肌肉有力,有时候她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个女孩。
虽然训练让自己的每一块肌肉都充满力量,但这个姑娘依然爱美爱逛街。
一篇讲述打破刻板印象的女孩的文章,却依然深陷刻板印象的语境中,这便是如今普遍存在的媒体无意识的偏见。
作为读者,我们不能纵容这样的错误。
淡豹的“较真”
同样是3月8日,写作者淡豹在微博上发文。
文章中称,公众号“知识分子”在三八妇女节推送的文章《牛顿的超级女粉丝:夏特莱侯爵夫人》中犯了性别偏见的错误,其编辑部应该向公众道歉。
△淡豹在微博发文指责“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什么?它是中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阅读量最大的非官方科学界自媒体之一。
而在这篇推送中,“知识分子”却将一位当选过“当代百位知名学者”、有独立思想和建树的女性——埃米莉·夏特莱,视作男性名人光环下的女人,甚至在标题将其描述为“牛顿的超级女粉丝”。
这篇讲述埃米莉·夏特莱生平的文章中,还有一节的小标题是“人中俊杰伏尔泰”,埃米莉反而成为了串联科学史的“工具人”了。
更不用说,推送从头至尾以“夏特莱夫人”称呼这位女性,而不是她自己的名字。
埃米莉·夏特莱独立的身份、杰出的贡献和先进的思想,在这样特殊的日子被降格。
淡豹认为,该推送的标题取法和它的内容方向,可能影响、伤害、冒犯到许多志愿从事科学的女性、男性,甚至科学史本身。
淡豹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向公众道歉,并删除文章。
几十分钟后,“知识分子”在微博上转发淡豹的文章,并配文:
没想到的是,淡豹对此并不满意。
她再发长文说,“知识分子”的主要运营平台为公众号,科学工作者也多为其公众号的粉丝,且三八节的推送平台为公众号。
正因如此,对“知识分子”而言,在微博上道歉是一种“对付”的态度。
有网友评论淡豹,称她的行为太较真了。
淡豹回应:“我要较真。我也希望大家都较真。”
第二天,“知识分子”转发淡豹的首条质疑文到其公众号二条,并在编者按中写道:
《知识分子》编辑部尊重女性独立和平等权利,曾经刊文呼吁重视科研领域性别不平等现象。我们选择在“妇女节”刊发此文,本意是表达对于艾米莉等女性的敬意,无心冒犯贬低女性,但看到读者的批评后,认真反思了标题存在的问题。
当评论区有读者称“被政治正确了?”时,“知识分子”也做出了诚恳的回复:
随后,淡豹发微博对“知识分子”的反思与道歉表示肯定。她不畏权威、不怕“较真”、大胆发声的行为取得了“胜利”。
“知识分子”那篇看似无伤大雅的推送背后,暗藏着汹涌的性别偏见。
若没有像淡豹一样的瞭望者,社会这艘大船难免会被洋流之下的偏见倾覆、掩埋、吞噬。
以淡豹为代表的读者的“较真”,不仅监督与督促了“知识分子”——拥有众多粉丝的自媒体大号正视性别问题、严谨工作,更激励和鞭策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女性、男性科学家,使其得以勇敢追求梦想。
当媒体存在偏见时,我们需要像淡豹一样去“较真”。
媒体有意无意的“偏见”
“生活周刊”与“知识分子”不是唯二会犯错的媒体。有心的读者会发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的“不敏感”,似乎历史悠久。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疫情期间媒体的偏见。
1月23日,疫情大爆发,蝙蝠被认为是新冠肺炎爆发的罪魁祸首。于是,多家媒体对此报道进行了报道,并配以女性食用蝙蝠汤的图片。官媒也不例外。
1月下旬,全国各省市医疗队陆续赶赴武汉支援。但在各大官方媒体的报道中,支援医疗队的阵容却是清一色的男性。占医疗队半壁江山的女性们仿佛“媒体蒸发”了。
2月初,多地女性医护人员在网络上称,医疗队的卫生用品极度短缺。很长一段时间,无一媒体的镜头关照到她们。最后,民间只能自发组织募捐。
2月中旬,甘肃网发布一条直播,即为出征女性医院人员现场剃头的视频。在视频中,女性流着泪接受剃头,她们近乎绝望地亲吻着自己落了满地的长发。
2月17日,央视采访了一位女性医院工作者。在采访中,女子提及生理期不便。随后,“生理期”三个字却悄悄在央视重播中消失了。
……
疫情期间,这些媒体“兢兢业业”给大众带来的报道,呈现的是男性医护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专业与担当。
被遮蔽的、掩埋的,是女性医护工作者在物资短缺、超负荷工作、高感染风险的抗疫战场中,与男性同等的无私奉献与付出。
事实上,除了对女性的忽视和扭曲,囿于传统束缚或专业惯例的媒体,报道中还不乏各种错误的引导。
曾有网友统计发现,在“新京报”时下关于犯罪的报道中,犯罪嫌疑人多与“老实人”“内向”“不爱说话”等词勾连。
网友戏称:在新京报眼里,“老实”大概是犯罪嫌疑人的标配。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仔细浏览多方的信息,我们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老实人”,是家暴女儿、妻子的暴徒,是强奸女子的禽兽,是杀害女性的凶手……
正是这些“老实人”,卸下人们的防备,暗夜里独自磨着罪恶的屠刀,悄无声息地下手。
许多媒体一次次重复“老实人”的措辞,但这样的措辞,只会扭转公众的“暴徒印象”,混淆真善美的视听,遮蔽人性深处的丑陋,进而导致现实中更多女性受到“老实人”的伤害。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提出 “培养理论”。他们认为,正是那些占据公众注意力的主流媒体,通过对符号、观念的一遍遍重复、一次次叙述,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塑造公众对世界的认知。
图/火星百科
“培养理论”揭示了媒介与公众观念的关系。夸张一些说,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为主流媒体所左右。
正因此,如若媒体一味忽视女性、扭曲女性、纵容伤害女性的罪行,久而久之,作为受众的我们就会把这一切当作现实,变得冷漠、麻木。
媒体包容一些,
读者大胆一些
如今,人们不愿再为媒体所塑造出的刻板女性形象买单,使用更具性别包容性的表达与叙述成为了必要。
3月初,联合国发布了《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时间备受推崇。
这份指南致力于“消除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避免使用带有性别观念的表述,以更积极的方式提高妇女的可见度”,并给出了许多实操性强的建议:
指南还给出了判断是否为歧视性语言的方法,即转换性别:
将句中的男性改为女性,或女性改为男性,是否会改变句子的含义?是否会让表述变得奇怪? 例如,“女强人”如果换成“男强人”听起来就很奇怪。“这个男人是妻管严”的说法既是对男子的嘲笑,也暗示家庭关系中男尊女卑才应该是常态的心理成见。
在本就存在偏见的性别问题上,媒体更该公正报道,以此创造自由、平等的社会语境,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
媒体性别包容性强一些,社会上人人平等的愿景便会更近一点。
图/《都挺好》
当然,控制舆论、公平表征叙事不能仅仅依赖媒体自身的约束。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应监督媒体,丈量话语。分享每一段性别平等的描写,也指出每一个错误的性别偏见符号。
在阅读、聆听媒体报道时,多一些性别意识,大胆一些,勇敢“较真”,如此才能净化整个社会舆论。
下一次,当你看到媒体使用性别偏见的话语时,请你像淡豹一样“较真”,有理有据地批判。
下一次,让创造聚光灯的媒体也站到自己的镜头前,走进大众审阅与监督的阳光里。
下一次,让我们也给媒体纠错纠偏。
从今天起,大胆一些,为自己发声,为女性发声。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9_-xiMOzBci2A3yHgRxXQ《生活周刊》报道
https://mp.weixin.qq.com/s/ynaXjlSkfFAlW5Wpc4ZhGg《知识分子》报道
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联合国中文性别性包容语言指南(全文)
作者
自闭先生
中二的生活观察者,
平庸的故事讲述者。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