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性议题活动邀请男嘉宾?我看不是很有必要

橙雨伞 2021-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姐妹撒泼指北 Author 姚婉娇


伞君有话说:


大家好呀,今天的文章来自我们的姐妹号:


姐妹撒泼指北


在这个号里,姐妹们可以尽情撒泼,生动吐槽,勇敢反击。


对着一切厌女的陈规和老套不屑一顾,也彼此加油打气,建立温暖的互助情谊。


生活、工作、想象力,用撒泼面对一切,欢迎你来玩!


本篇文章,且看我们如何吐槽女性议题的活动,却爱找男嘉宾?






如今一些女性议题的活动特别爱找男嘉宾,有的活动甚至会出现全男嘉宾阵容的状况。


作为一个曾经活跃的女性议题活动的组织者,我非常想吐槽这种现象。


图中的女性学术研讨会,会上唯一一名女性是右一的主持人。



众星捧月的男嘉宾


请一两个男嘉宾来当工具人,有的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个说男人“普通却自信”就能被指责为“掀起性别对立”的大环境下,有的话男生说起来会比较方便。


比如,本文如果是一个女生写的,那必然就会被认为是“在女性议题上边缘化男性”“挑起性别对立”;但如果是男生来写,就成了“真诚的反思”。


说一样的话却要遭到不一样的待遇,这样的现象并不合理,但这确实是很多活动想要有男嘉宾的原因。


图/《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就做活动,尤其是面向全人口的公众活动的经验来说,不找一两个男嘉宾来,效果确实是会打折扣。


一来没有个表面上的性别平衡,不少参与者很容易就会觉得这个活动是女性的自说自话,同温层不好突破;二来出于社会文化的惯性,男人说话的时候,听的人确实更多(且更认真)。


这种现象当然非常离谱,但更离谱的是,本来是来做工具人的男嘉宾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主咖,甚至躲都躲不掉。


哪怕是只愿意坐在角落,不第一个发言,不最后一个发言,不干“补充一下”这种领导做派的事儿的工具人男嘉宾,都还是很容易被主持人或者提问的人cue“我们来听听男性的观点”,马上被众星捧月地放到C位。


图/《妇女参政论者》


活动结束后,喜欢绕着男嘉宾的人也不少,但说的都是“一个男的,关注女性议题真不错”之类无关紧要的东西,然后就要有人讲几句场面话,大家达成“关注女性议题是每个人的责任嘛”的一致意见,塑造出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两性团结齐平权的联欢气氛,至于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在这些观众看来,可能已经不重要了。


每每看到这样的魔幻场景,我都会觉得,男嘉宾的出现,虽不能说是毫无必要,但可能是多此一举。


 

男嘉宾水平很行吗?


由于社会上对男性发言更加看重的文化惯性,男嘉宾很容易抢女嘉宾甚至整个活动的风头,因此不管一个男嘉宾的业务能力如何,他首先要懂得“不刷存在感”的道理。


但按我的观察,大部分男嘉宾其实没有这样的自觉,一坐下就有那种“指导工作”的派头,一张嘴就给人感觉是在对一些自己并没有那么熟悉的问题“发表看法”。


图/NY Times


另外还有一部分特别希望被看到的“女权男”,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不刻不在传达着强烈的“求求你表扬我”的情绪。


这种问题确实不太好避免。性别议题往往会与别的议题交叉,大家请嘉宾都要请“别的议题”上的“大佬”。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这些“大佬”大多也都是男性,所以有的活动才会出现全男嘉宾阵容的情况。


此前的《我是女演员》,被吐槽导师阵容含男量太高,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嘉宾来了吧,有的人尚且能基于对女性朴素的尊重,讲一些“同工同酬”“妇女能顶半边天”“创造平等的机会”之类的台面话。


但更多的都是基于自己的刻板印象和想象中对女性的“保护”,对外输出诸如“脏活累活就不要女生干了”“工作能力比男生还是差一点儿”“男女各有优势,女生也就是细心”之类的垃圾话。


Ensono公司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称,女性在技术会议中的参与率显著低于男性。同一报告认为,这可能与性别刻板印象相关。


而且其他嘉宾碍于对方的大佬身份可能也拽不回来话题。


即便是请在性别领域有经验的男性,也很难找到水平和意识都与同场的女嘉宾相当的。


这个现象可以和降低条件招募男老师这种事做类比:关注性别问题(愿意当老师)的男性并不是足够多,但主办方(学校)出于要有一个表面上性别比例平衡的目的(尽管这个平衡的需求并不合理),非要找一些男的过来,那综合素质到底如何就全看运气了。



男性视角:可以但没必要


当然,女性议题并不只是女性的议题,男性参与是有意义的。


一方面,男性本身在传统的性别文化中也面临着诸多桎梏,饱受“有毒的男性气质”的摧残;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女权主义运动中,男性作为同盟,也有非常多精彩的表现,他们的立场和诉求也值得被听见。


但我认为,在女性主题的活动中,可以讲,但没有必要强调男性视角。



首先,女性的经验和感受,不需要得到男性的应和才是“合理的”,或是“值得被看到的”。


很多活动请男嘉宾,大都有一种“正反两面看问题”的意思,好像要从女性的角度说一遍,再从男性的角度说一遍,才能把一个问题说全面、说透一样。


但这样的考量大可不必,而且在实操中,往往会呈现为“女性说一遍,男性点评一下”的迷惑现象。


其次,要根据实际的活动来考虑,是不是有必要在某个特定议题上呈现来自男性的经验。


2015年,爱尔兰首位女总统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对巴黎气候大会参会者的性别比失衡表示担忧。她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这次会议)是个非常男性化的世界。男性世界,便会出现男性优先。”
图/《卫报》


我原来参加过一个讲月经的活动,有一男的分享自己用卫生巾做鞋垫的事情,以此说明自己能意识到女性使用卫生巾的不适感,弄得我满头问号。


男嘉宾存在着缺乏生命体验等硬伤,不管一个人的同理心多么强大,知识积累多么扎实,实践经验多么丰富,缺乏直接而切身的女性经验,就是一个会降低说服力的事情,尤其在女性身体等议题上,男嘉宾的发言往往会缺少力量和感染力。


图为4月中旬,德国两名年轻男性“发明”、专门为经期女性所设计的个人卫生用品“粉红手套”。而许多女性认为,这是典型的“月经羞耻”。


最后,现场男性观众的需求不一定要照顾。


不少主办方都认为,做一场女性议题的活动,能来男生就很不容易了,为了保持他们对女性问题的兴趣,应该有男嘉宾来分享,或者在提问的时候,点他们发言,给他们关注。


但任何一个支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男性,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因为相关问题所受到的关注,其实只是男性特权的一部分,它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所以本来也不应当很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呈现、被表扬。


而那些“求表扬”的人,不团结也罢。



男嘉宾使用指南


我总结下来,除了前文所述的台面话,一般活动上的“男性视角”左右不过以下几种:


1. 我的女朋友/女性朋友/妈妈/妹妹如何如何(那为什么不听一个女性自己来说呢)。


2. 我也深受某某问题的影响(但往往不会有女嘉宾的有深度,还可能出现“何不食肉糜”的凡尔赛场面)。


3. 我深刻地认识到原来自己那么有特权(可那又如何呢)。


这些发言已经算是“言之有物”的了。有的时候,男嘉宾只会讲出“女性真的不容易”或者“原来女权就是平权啊”之类没什么营养的话,就更不必提没有性别敏感度的人张嘴就来的那些垃圾话了。


图/《铁娘子》


活动主办方希望呈现“男性视角”,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却单薄、没意思,甚至有可能对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并不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男嘉宾”这么简单,但这些问题也都是可以改善的。


主办方先要思考,一个活动是不是一定要有男嘉宾。


当一个活动涉及的话题已经找不到档期或专业领域合适的女性,又或者这个话题和男性的身份直接相关时,邀请一个男嘉宾就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是只是为了“嘉宾也有男的”这样的目的,就没必要找男嘉宾来凑数了。


我们经常提一个现象:开会的时候女性提一个观点没有人应,但男性复述后就会得到重视。



不少活动喜欢请男嘉宾其实也是坠入了类似的陷阱。这种心理一定要克服,而且作为女性话题的活动,也一定要给观众创造一个习惯女性上台、女性发言的场合,相关活动应该遵守“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的原则。


其次是要找合适的男嘉宾,如果是性别议题为主,那这个嘉宾一定要对性别议题非常熟悉,业务能力非常能打,同时也懂得怎么样避免强调自己性别的老炮儿。


如果是交叉议题,也要事先了解拟定的嘉宾是否有足够的性别敏感度,避免出现直接的性别歧视、刻板印象和大男子主义的发言内容。


在活动执行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说要和男嘉宾做好沟通,要求他们收敛锋芒,避免在台上出现男性说教等状况


王菊回应说教式发言


在视觉、发言顺序等问题上,也要尽量避免男性坐中间、男性进行总结性发言等情况,从形式上避免男性成为中心或中心


主持人在串场的时候,也可以调用嘉宾的专业身份、学术背景等内容,尽可能不要强调他的性别,更没必要说出“我们来听听男性有什么看法”或者“男性的意见也很重要”这种话;


在提问环节,也要减少男性嘉宾与男性观众的直接互动,保障足够的女性的可见度。


总而言之,女性问题是所有人的问题,但在当下,仍然需要强调女性身份、女性经验、女性本身,需要呈现足够多的“女性”的影响。


而绝无必要为了表面上的性别平衡,不恰当地让男嘉宾上台,给女性的话语空间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撒泼有理,SUPPORT有你  

 很高兴终于与你见面! 



 P.S. 本文观点 真的 代表撒泼天团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大家关注橙雨伞的小姐妹!
【姐妹撒泼指北】
↑↑↑

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往期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