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女人的钱,还恶心女人,能行吗?
最近,冯小刚的女性题材新剧《北辙南辕》,让“大飒蜜”这一京圈特有的女性形象重新进入观众视线。
她们通常豪爽、大气,在饭局上游刃有余,在职场呼风唤雨,最重要的一点是:足够漂亮。
这部剧豆瓣评分目前仅5.0,冯导打造的大飒蜜们全面滑铁卢。无论是从阶级还是性别的维度,都招致了诸多批评的声音。
前有对赌协议在身,拍女性题材剧,极有可能是冯导借“她剧集”东风还债,私人定制一出“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女人“的戏码。
今天,我就想来吐槽一下那些没有灵魂的国产女性题材剧。
我们的女性题材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先从最热闹的人物角色谈起。
女性群像剧近期火爆,总结起来是3到5个类型迥异的女孩合租、合伙,一块生活玩乐、升级打怪。观众看到女孩们聚在一起,以为她们是大城市里的“女人帮”,互帮互助,同甘共苦。但是导演却依然借鉴着“时代姐妹花”的原型,拍来拍去脱离不了“三个女人一台戏”。
正如某些人看到露胳膊就想到性,一些人眼里但凡女孩多的地方,一定得有扯头花的drama,正合了“女人就是爱勾心斗角”的刻板印象。
就像带火《三十而已》的,是第三者“林有有”。她借在剧中品尝顾佳丈夫许幻山的冰激凌出圈,表演清纯女孩心机破坏和谐婚姻,甚至给演员本人招致网络暴力。
恶心观众的第一步,就是创造出一个“人人喊打”的角色,挑动人易怒的神经。
《北辙南辕》中,让家庭主妇司梦大放异彩的剧情,也竟然是她和第三者谈判,让对方声泪俱下。国产剧的每个女人,都逃不过骂小三打小四的命运。
第二步则是女性角色们必须与男人藕断丝连。具体表现为,每个成功女人背后,都有多个优秀男人。为了突出女性角色的魅力,设置两个以上的追求者轮番献媚。
《北京女子图鉴》自称是独立女性剧集,但女主角陈可依每次拿下工作,总和某位男性的相助脱不开关系。
和男人绑定的女性角色,仅依赖性缘关系建立人脉纽带。这类作品全然不谈职场性别歧视与玻璃天花板,也激励不了屏幕前的女孩提升自我,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些剧情只企图告诉屏幕前的女孩们要“用心打扮”,利用虚假的“性别优势”爬上高处——一种污名化女性努力的把戏。
把观众当猴子耍的剧,还是回到封建时代吧。
第三步则是扁平化,削弱多元女性力量。打开任意一部国产女性题材剧,《欢乐颂》《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眼前的女角色总是如此的干瘪,一如编剧的脑洞。
她们或是外企白领,或是广告公司新人,或是有一段传奇经历的海归,或者各种buff光环加身。总之,她们一定要是大城市的精英,要是金字塔顶端的人。至于底层女性的辛酸,在这些剧情里是不存在的:也许TA们生怕加进一个普通人,剧本就失去了高级感。
这样的女性剧,没有代入感,更无从谈起“女性主义”。
用影评人毛尖的话来说,国产剧中的女性主义往往表现为一种失恋的应激反应,这个现象非常荒谬。导演急切地向观众展示一系列“离开男人老娘过得更好”的女性形象。刚失恋就平步青云,很爽很无脑。
这种剧更像是在给没落的小妞电影招魂。从2009年的《非常完美》开始,国产小妞电影走进“春天”,从每个女孩的失恋开始,以事业成功、恋爱有成结束。
图 / 《非常完美》
可惜创作者们似乎不知道,广大女观众已经脱离了公主必须嫁给白马王子的想象,她们想做自己的国王。
国产剧试图用“女性”二字招徕女观众,嘴上是女性主义,心里都是生意。一些女性题材剧,不外乎是在以刻板的人设、廉价的剧情掩盖高级玛丽苏本质。
女性题材背后的全男班
在tiktok上,一些女孩抓住了男编剧的套路,总结出他们笔下女性角色的模板:不管做什么都像是在诱惑观众。
女孩在读书,镜头以仰视角表现,双腿交缠,还不忘让她们含住手指沉思。女性角色工作时,除了付出劳动价值外,还必须打扮得光鲜亮丽,上交性别税。
这种普遍且刻板的角色呈现,自然与创作者中充斥着的“男性凝视”不无关系。
而这种“男性凝视”的在场, 不仅根植于整体的性别文化,也同影视行业领域内男性话语权的主导紧密相关。
根据2021年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从业人员分析报告,2020年广播电视行业女性职工占比达42.12%,但在导演、编剧和制片的数量上,男女比例相差悬殊,约在7:3左右。数量的缺失确实引起质量的改变,女性在影视剧行业离拥有话语权还很远。
这带来的连锁反应剧烈,其中之一便是打着“时代新女性”旗号的作品,也免不了被另一性别权力左右,从人物到立意,就算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也总给人发力不狠又不准的感觉。
因为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角色,似乎总是要讨好他们的眼睛。职场上再雷厉风行又怎么样,个性再倔强自我又怎样,剧情过半,还不是要做回渴望爱情的“小女人”。
在男性创作者的想象中,女性始终无法独立实现其价值。一个女人不可能通过实现梦想获得幸福——只有依靠男性,才能走向和美的大结局。
创作由男性主导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女性角色数量远少于男性角色。
男性导演的电影中,女性或是充当花瓶、性感台灯;或是作为被解救的公主,为英雄远征提供动力,动作片中尤为常见。南加州大学的一项覆盖全球11个主流国家的研究显示,女性导演的电影出现的女性人物数量比男性导演的电影高6.8%。
此外,目前普遍存在的“女演员困境”同样昭示着男性主导的问题,许多女演员年纪过了40岁就没戏拍,或者只能演妈妈或婆婆;女演员永远要演比她们年纪大的角色,而男演员可选择的余地更多。
除此以外,女性题材影视剧本身也存在选题上的匮乏。观众们几乎看不到成熟女性的经历,满篇尽是男性神话。就算是凭借《三块广告牌》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恐怕在国产剧里也只能演婆婆,把最后一口气耗在家长里短中。
一边是履历丰富的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拍;一边是男导演仅用年轻女演员,拍脱离现实的都市丽人职场剧。国产女性剧,什么都有,唯独缺少真实的女性。
就拿冯小刚歧视女性智商这一点来说,我们很难看到部分男性创作者们试图和女性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对谈。他们的行为更像是在居高临下地俯视广大女性。
前文提到国产女性题材剧的种种问题,折射出近年来观众对女性题材电视剧普遍的失望。
而批评是基于期待,我们太想看到真正贴近女性生活的,“接地气”的作品了。也太渴望荧幕中的女性,不再困在现实难以挣脱的社会期待中,而是能给万千挣扎的心,提供勇气和力量。
《我在他乡挺好的》作为近日口碑还算不错的女性群像剧,终于聊了聊真实的生活。工作的时候会痛经,因性别身份而面临各种打压,婚姻、容貌等各种被迫的焦虑伴随......
尽管这部作品难以达到完满,但或许它能开个好头:女性题材影视剧,至少得让女性满意吧。
早在几年前,不堪忍受的国内观众,就已经自己写剧本、“凑演员”、做海报,希望以此打动导演和各位“金主”,用群众的声音影响艺术家。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便是模仿《绅士的品格》的成熟女性群像剧《淑女的品格》。
在该设想中,袁泉、俞飞鸿等年龄40+,尽显经历人生成熟魅力的女演员纷纷出现。女性们互帮互助,打造美好的Sisterhood,为现实中的女观众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港湾。
天下苦烂剧久矣,烂剧却越来越多。国产女性题材剧跟不上观众的审美与思考已是事实,如果创作者再站在云端,以落后的性别意识操刀,恐怕人们将不会再为虚假的女性题材剧买单。
来点真的吧,国产剧!
参考资料:
1.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528-329a6f70.html2.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4MDUyNw==&mid=201227508&idx=1&sn=be2c51666d24ddda958ab91e201c300c&scene=1#rd3.http://news.sohu.com/20150430/n412152006.shtml4.https://ent.sina.com.cn/m/c/2021-05-02/doc-ikmyaawc3115799.shtml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