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 Edge回顾|“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系列诗歌工作坊
2022年9月2日至9月3日,在“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接近尾声之际,UCCA Edge公共实践项目邀请青年诗歌翻译者团体“The Tenonists塔内”策划组织了两场与展览主题紧密相关的诗歌工作坊。
在迪曼德的创作中,纸张是他为宏大历史事件重构现实模型的材料。在面对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时,他则将自己比作作家、诗人,构建并感知图像的俳句。以此为切入点,四位嘉宾余幼幼(青年诗人、艺术家)、夏超(青年诗人)、韩博(诗人、艺术家)和曹僧(青年诗人)分别从“日常俳列”和“纸张模型”两个角度,带领参与观众一起在语词的隐喻与诗句的俳列中感知叙事、观察生活。两场工作坊共有40余位观众来到现场参与体验。本文由UCCA Edge公共实践项目实习生沈畅撰写整理。
诗的音符
源于日常的生活
2022.9.2(周五)
19:00-21:00
余幼幼(青年诗人、艺术家)
夏超(青年诗人)
“日常俳列”诗歌工作坊现场,UCCA Edge报告厅,2022年9月2日。
本次“日常俳列”诗歌工作坊聚焦艺术家托马斯·迪曼德的“日常”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关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将其放大、加深,以崭新的视角将朴素以至抽象的元素重新呈现:这与诗歌中短小精悍的“俳句”近似。迪曼德自己也将这组系列形容为“视觉的俳句”:简洁、有趣、耐人寻味。
在嘉宾的带领下,参与者得以观照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诠释,认识了俳句的构成、简短的历史和经典的作品,感受俳句之美。经典俳句诗作中“青蛙”“岩石”“纸窗”“樱花”等意象,与迪曼德的“日常”系列作品取材相近。夏超老师强调,俳句的魅力在于诗句与读诗人所处境况的默契呼应,正如野口米次郎在《日本诗歌的精神》中将俳句比作一口挂着的钟:“本是沉寂无声的,要得有人去叩他一下,这才发出幽玄的响声来,所以诗只好算作一半,一半要凭读者的理会。”
“日常俳列”诗歌工作坊现场,UCCA Edge报告厅,2022年9月2日。
在来到工作坊之前,每位参与者都被提醒要携带一个自己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可能被忽视的物件。在活动现场,参与者被分成不同的小组,先翻阅了此次展览的画册和报纸,重温迪曼德的创作风格。接着,他们将带来的物件并置在一起,在嘉宾的带领下,通过俳句与“日常”系列作品进行对话:借助拍立得,将日常事物以自己喜欢的视角拍摄下来,于想象的场景中进行二次创作,通过俳句与摄影的结合,重新赋予这些熟悉物件新的意义。
“诗歌、美学、浪漫和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借由这场“日常俳列”诗歌工作坊,参与者透过司空见惯的事物,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的情绪,在对日常事物的再次建构中重拾生活的温度,唤醒对于日常生活的别样感知,进入诗歌创作的心流状态,并在交流分享中让这样的情绪流淌、翻腾。
滑动查看更多:“日常俳列”诗歌工作坊部分作品。
生活表达
远不止一种媒介
2022.9.3(周六)
14:30-16:30
韩博(诗人、艺术家)
曹僧(青年诗人)
“纸张模型”诗歌工作坊现场,UCCA Edge报告厅,2022年9月3日。
“当模型成为寓言,创作变成隐喻”,集体记忆便被唤起,观众被吸纳于某种共同体的想象之中。这似乎和新闻与历史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类似,即描述并定义事件,进而营造出某种“文化场域”。本次“纸张模型”诗歌工作坊结合宏大叙事与琐碎闲篇、集体想象与个人稗史,借助传统四大媒介之一“报纸”带来的别样体验,尝试唤醒参与者对叙事与历史的多重感知。
随着嘉宾的指导,参与者走进迪曼德“模型研究”的叙述方式之中,了解诗歌与新闻、诗歌与历史的结合,思考新闻和历史中的“真实”。嘉宾也介绍了自己关于“新闻与历史”的诗作,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新闻与历史中选材,并将其诗化。
工作坊的每位参与者都带来自己生活中常用的物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物件可被视作一种生活模型,其功能是社会化的、由集体所定义的。活动现场提供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报纸,作为基础的创作素材。参与者分成不同小组,在嘉宾的带领下,将新闻的字、词、句和片段从报纸上“抽离”出来,通过拼贴式的创作“包裹”在日常物件上,进而呈现属于自己的新诗作。如此过程,仿佛是用个人化的记忆与想象沾染、覆盖、蚕食以及入侵一个由集体定义的模型,由此体现个体的创造性。
我们对述说的渴望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媒介进行表达。“历史是昨天的新闻”,在这次“纸张模型”诗歌工作坊中,参与者通过观看、思考和重塑,体验了报纸中记述的集体记忆,并将其与日常物件形成联结,在纸张的变化中生长出了新的记忆和表达。
滑动查看更多:“纸张模型”诗歌工作坊部分作品。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 Edge:+86 21 6628 6861
UCCA 北京:+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