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教育工作者必读:“自然”的含义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吗?

gaiainstitute 盖娅研究院
2024-08-30


- 这是盖娅研究院的第 13 篇原创 -

编者按

自然是什么?环境又是什么?这是做自然教育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北京大学的侯深教授从环境史的视角讲述“自然”和“环境”概念的演变。  

 本文是「盖娅星球」第一期节目「生态伦理——跨越人类自我关照的边界」中关于「自然概念」部分的文字稿,想要了解全部精彩内容,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spodify 订阅「盖娅星球」收听。



自然是人类文化建构的吗


从我们开始对生活周边的世界进行描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自然这样一个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言的自然,和中国古文中间的自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我们在古文中间也有类似于一种不为人类所创造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面就是我们所言的这样的一种自然。


到了19世纪的时候,这个词就开始出现了很多的争议。这种争议并非仅仅在19世纪出现,比方说一本非常经典著作叫做《罗德岛海岸的痕迹》,这本书就是从希腊时代开始来去看西方文化中间对自然的讨论,对自然的质疑,关于自然究竟是不是由神意所创造的世界这样的一些讨论。


到了19世纪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nature——英文中我们现在最为熟悉的一个和中文“自然”对应的词——质疑,究竟什么是nature?我们用一个语汇来表达自然的时候,它是否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还是它实际上是一种自在的自发的、也是自足的一种状态。


到了环境史出现之后,最开始我们对“自然”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我们一般来说就认为它是不由人类所创造的那一部分,但始终在同人类的社会人类的历史发生着相互形塑作用的一种力量。



当环境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对自然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然进行了一种语言学上面转向的思考。认为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一种全然自足的、自发的、自立的状态,而在很大程度上它受到了人类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自然和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混杂体,我们很难将自然同人工的东西区分开来。比方说当我们说一个城市公园,那么这个城市公园它究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还是一种人工状态?还是它更多的是一种人工的和自然的混杂体。


如果说城市公园它更加倾向于它在文化的这一面,那么走出城市公园,到了我们现在所称的这些国家公园,甚至所谓的荒野地带,人们也看到了它中间有着人力保护的一面,有道路设施,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对自然的更深刻的讨论。


从我个人来看,我仍然认为自然有实体的一面,有它作为力量的一面。它作为一种展现给我们的景观的这一面,无论它是以一种更加荒野的方式来展现,还是以一种相对而言更加人工方式来展现,那么这种景观它往往都是一种混杂(hybridity)。但是如果说我们将它作为一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显然不是一种文化所创造的力量。


人类的一部分是属于自然的,也就是说我们说的那种生物性的人,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能量运行、能量转换的这一部分人体,我们当然毫无疑问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有人把它称为是一种内在自然(inner nature)。


但在我们的内在自然之外,还有一种外在自然,也就是由不同形式的生命,也包括这些生命形式所栖居的这种栖息地所构成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所共同构成的这样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是由人类的文化所创造的,它是一种自足的自发的力量。那么我在我看来,这种力量究其根本,它才是我们真正所言的自然。




人包含在环境之内吗


我们所看到这个世界,恰恰是由人类的文化和自然所共同形塑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构成的我们的周遭,就是我们今天所言的环境。


环境这个词相较于自然而言,出现的就要晚的多了。如果说是environment这个词,它在早期出现时更多指的是一种人工环境。到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环境保护运动中的环境,所指的则是人类之外的人工和自然的世界,都属于我们所言的环境。这种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指的是一种景观,也就是说它更加倾向于一种景观性的存在,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样的一种混杂体,它有人工的力量,或者说文化力量和自然的力量所共同形塑出来的这样的一种世界。它更多的是针对人而言的,人生存于它自身所创造的环境当中,但是这个环境力量又超越了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面完全不受他自身的控制,这是我们所言的环境。



但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环境究竟应不应该包含人在内?因为环境我们指的是人类周边的世界,那么人类自身是否属于这个世界?我们现在一般称为是环境史,但是有的学者比方说人大的夏明方老师,他就坚定不移的认为我们应该称它为生态史,而不应该仅仅称它为环境史。


他认为环境史实际上是窄化了我们历史学的试图将文化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历史的这样的一种研究范畴。他认为如果说我们将它称为环境史的话,我们研究的实际上就是人类和其周边世界的关系,我们这种周边不是完全一个单纯的距离性的周边,而是说人类外于它的世界。但是当我们讲生态史的时候,他认为彻底的将人类融入了他所处的世界当中,我们始终讲的是一个在生态系统之内,人和自然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这样的一种交互作用。


在环境史最早出现的时候,我自己导师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也是环境史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倾向于把这个历史称为是生态史,但后来就环境史很多的同仁仍然坚持称为是environmental history。一方面环境史自身的兴起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育运动之间发生着非常密切联系;另外一方面大家认为,如果我们把它称为ecologicall history生态史的时候,似乎就是在强调我们的这一门学科,它在自然科学中间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学。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称为是环境史的时候,我们的理论基础就并不仅仅是生态学,也包括环境科学中间的各种各样的内容,比方说像海洋,像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等等,同时也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城市景观设计等等,所有的这些学科都可以被涵盖进来。这是为什么他们后来选择用环境史来命名我们的学科。


但是对于“环境”本身,必须要看到environment这个词并不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但是我们今日所指的这样的一种environment,或者说跟我们的行动者所相关的这样的一种environment,的确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时,才真正成为了人们今日所使用的这样的一种含义;也就是强调的是在我们的文化和自然的双重力量下,所创造的我们生活的周边的世界。


我的认识中,周遭世界当然就包括水、土壤、森林等等这些资源,当然也包括各种各样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水、土壤等等。当然它也包括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更加人工的环境,比方说工厂、学校,它们都变成了我们今日所言的这样的一种环境。



关于「生态伦理」的文字稿,请戳

侯深:生态伦理——跨越人类自我关照的边界【盖娅星球001】城市环境史X自然教育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收听「盖娅星球」

留言互动有机会获赠侯深老师的《无墙之城》






点击关注 🌟星标收藏



联系盖娅研究院‍‍

盖娅研究院的使命是架起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效能感,让理论和实践能够良性循环;愿景是专业、健康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 

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听哪些方面的播客,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填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盖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