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负资产vs资产负债表衰退

Jason不跪 不跪的世界 2023-09-13

 

CF40最近做了一张居民净资产的变化表,值得玩味——

如果按照居民部门7成财富在房地产的描述,那么显然最近几个月,国内居民部门的净资产值很有可能随着房价的下跌而变为负数(大于收入转化为积蓄的余额)。

很多人还在嘲笑恒大们财报资不抵债的时候,“小丑竟是我自己”,殊不知房地产牵一发而动全身,房价下跌不仅让房产商的土地估值降低(资产下降),也让居民部门的投资估值被侵蚀,进而让居民部门的净资产变动额为负(或者表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净资产的名义价格变动+(净收入*人口)带来的实际估值变动,两者叠加的影响在市场生根发芽(影响预期)。

所以资产负债表衰退对应的是三个因素——1)资产价格波动;2)收入波动;3)人口变动。

如果三者同时向下,衰退不可避免。

这个时候,大家都期望于宏观的工具箱。工具箱是一个听起来“修复”坏损的工具集合,但稍微仔细甄别它们的作用,核心均在于“分配”。

我们一直在谈论“分配”,好像宏观没有在做“分配”。实际上,老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分配”,只是这种“分配”,它的方向和我们所讨论的相反。

虽然工具对应的效果可能截然相反,但它使用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

而我们知道,资源是有限的。

那为什么宏观会使用截然相反的工具,这样会不会抵消它的作用?

会。

我们可以想象,有2份资源,对应上述提到的三个因素,那么宏观如果把1份资源放入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稳房地产),1份资源放入应对收入波动(稳就业+拉动产业升级),那么人口变动就没有被分配到资源,被“忽视”了。

在A时间点做了这样的操作,到B时间点的时候,再次需要重复这样的操作。这样就会造成人口的时间窗口慢慢关闭,等到不得不需要应对的时候(即人口变动的负影响>(资产价格+收入的综合影响),发现为时已晚。

从这个角度上看,短期的托市政策,更加有利于“出手”者,而不是有利于“入手者”。

人口的变化就像食品的保质期,保质期临近,食品供求变化,店主只能寻求降价来促销。这种降价“计价”了保质期,所以对于购买者来说不算“利好”,如果确信自己在保质期前吃不掉,那么仍意味着损失。对于出售者算“利好”,因为不促销卖不掉,保质期一过,全部扔掉。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专家们想不通“一年来持续的房市刺激怎么效果没有以前大”,因为“基本面”一直在弱化(保质期一天天在靠近)。

而“人口变化”的资源投入缺失,又会加速提前保质期的到来。

(图来自于殷剑峰《日本病》)

这是取舍的博弈。

当然房产商和居民部门不是唯二的“受害人”,因为还有两个土地财政的上游“杠杆者”——地方部门和银行部门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地方的债务如果过高,利息支出就会制约投资GDP的“量”。所以我们不断听到化债化债,就是因为已经制约了。

而化债的常用手法,一个是增加“卖地”(盘活土地财政),另一个是置换(就是减弱金融机构利润)。

知乎上很多人都说地方债的债务人和债权人,是左口袋和右口袋,风险不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银行亦是广义财政的工具,当它的利润水平受挤压时,必然有“影响”非广义财政客户的动机。(表现为降低存款利率或者变相抬高实体贷款利率或最终由汇率买单,汇率转嫁给消费部门)

银行压力大吗?除了净息差,我们看下上票所7月银行票据逾期的数量——

我们知道房地产商票暴雷,是房地产现金流风险的信号,那么银行呢?城投(地方平台)呢?

这两天一则AA+平台用新商票置换老商票的骚操作再次刷新了“底线”,若现金流没有问题,谁会让大家一起看笑话呢?

而延期兑付的资金成本,实际上就是转移给了下游,这才是“化债”的基操啊——我很好(我没违约哦),咦,你怎么不行了?

最后得出错误的结论,还是得靠我自己啊。

那就继续投资吧,即使已知投资回报率不断下行——

那如何修正呢?

我列了一张财税收支的四象限图,具体会在最新一期的视频里展开——

最后归根结底一句话:

任何不优化基本面的短期托底保价措施,都是最好的出售机会,而不是买入。


中美日德青年失业率 vs 上市企业top10利润对比

显性和隐性班费的背后(上)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