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40岁以上中年人失业了都干嘛去了”有感

Jason不跪 不跪的世界 2023-12-11


今天不从宏观聊起。

所有的宏观,都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无数个个体组成

早上刷知乎,看到这样一篇问答——

 

读完后想了很久。

提炼其中的几个点:买不起婚房(被动不结婚)、把市区的房子换成钱存定期、不再工作、不婚不育不消费、最后打算把郊区的房子也卖掉(逆城市化)。

即很多人所提到的——躺平。

躺平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在供给端少了一个生产者(付出劳动),在需求端又少了一个消费者(购买劳动)。

对于躺平者本身来说,似乎达到了某种平衡,但对于宏观来说,经济就少了两块拼图。

为什么是两块?

因为他也不考虑“生育”,即未来经济也失去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

在宏观提倡促进“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时候(保存量多头),他在计划的是“反向操作”(变成空头),逻辑就是“没有孩子的前提下,把资产价格逐渐套现支撑基本生活”。

知乎上关于“存款XXX万能不能退休”的问题有很多,说明很多人都向往从“挤压剩余(生育)价值”的“工作主义”(工作>生活)中逃离。

我在星球列了一张图,对比各个经济体一年的人均工作小时。

国内一个996的打工者,一年工作需要3744个小时,比德国的1354个小时竟高出176%——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了要找到这样的工作,大批年轻人要从小“卷教育”来获得敲门砖。

青年失业率告诉我们(20%+),如果不卷,又没有关系,那么很可能就是失业率数据中的一个组成。

到这里,宏观和微观,是“托沟”的,比G2托沟影响更深远。

那么,靠存款利息能过很好的生活吗?显然不行,尤其在这两年存款利率加速下行的阶段(9月存款加权利率只有2%,比去年4月下降了16%。

也就是说,所有存款者的利息收入,下降了16%。

全国定期存款额有多少?我查了下央妈的数据,96.8万亿,也就是全国居民部门一年半时间,少了3800亿收入。

这个时候,机构们还在解读为降息能刺激居民部门消费(因为房贷帮居民部门减轻了1600亿利息支出)。

这和只谈“新增就业岗位”,不谈“净增就业岗位”的某局颇为相似。

不过在这个时点,2%的存款利率,依然高于1.8%的上海租金收益率,意味着上海的房地产也极度扭曲。

现在的问题是,像答主这样的“未生育”+“失业”的人群,规模大不大。

未生育可参考一胎生育率,从08年的1.03左右,降至去年的0.51——

 

说明未生育群体规模不小。

生育率下降+定存率上升,都折射出微观个体对未来经济的一种“预期”。

个体预期如此,必然影响企业端,企业端的观测可以看沪深300长期走势——

 

也可以看M1变化——

 

而企业和个人的预期,上升到10Y国债利率走势(对比经济中枢)——

宏观,离不开个体;或者说,个体,才是经济的源头。

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

个体付出了较高的广义税率(包括社保、间接税、高房价、长工作时间),宏观把这些税负集中起来(再叠加以此膨胀的债务收入),用此去保供给侧,而忽略个体的需求,造成的结果有两个:

1、产能过剩,因为国内消费需求起不来;

2、出口受制于海外需求,因为国内消费需求起不来。

客观上,“配合了”美联储维持美元-美债的循环;风险上,要承受海外投资的“退潮”(参考FDI数据)。

说明,保的“对象”不对。

08年,保基建投资,15年,保房地产需求,18年后,保企业运营,这些都花了不少万亿。

唯独没有保......

而迟迟不保,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什么影响呢?

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扒一扒俩行长落马的背后

从马老师的祸从口出说起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每天不到1块2-扫下图二维码(4000人后会提价)

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