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 国内非农顶刊三农及环境领域文章集锦

启研学社由知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高校师生与企研数据科学团队联合组建,以大数据资源及相关技术助力中国学术与智库研究为宗旨的研究组织。团队当前的主要目标是挖掘经济社会大数据资源在学术和智库领域的应用价值,开展学术大数据治理研究,以及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融入中国经济社会研究的可行进路。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年第2期

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变动和分解:2002~2018

胡联(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缪宁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姚绍群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汪三贵(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

摘要:研究目标:分析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不仅衡量了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并且将其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按照不同的相对贫困标准,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都呈上升趋势;2002~201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上升了5.6%,其中增长效应为1.98%,分配效应为5.61%,残差效应为-1.99%;从发展趋势来看,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正向影响呈递减趋势,残差效应对农村相对贫困发生率变动的负向影响呈递减趋势。研究创新:使用基于洛伦兹曲线的相对贫困衡量和分解方法,刻画了我国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价值:有助于厘清我国农村相对贫困长期变动成因,对巩固脱贫成果和建立有效应对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相对贫困;分解;增长效应分;配效应长;效机制

2021年第3期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张龙耀,邢朝辉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研究目标:揭示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14~2018年县域层面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地区差异,使用变异系数法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农村整体和东、中与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趋于明显上升,绝对差异大幅缩小,但后期存在微弱离散态势。全国相对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区域间非均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减弱。农村整体及三大区域呈现明显的收敛趋势,经济、传统金融等因素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创新:刻画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动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相关经济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加深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发展格局认知提供依据,为推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分布动态;地区差异;空间收敛

2021年第4期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刘生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张晓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竺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

摘要:研究目标:实证检验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收入回报。研究方法:利用广义随机森林模型、工具变量法估计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这种促进作用对于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则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以及更加灵活的工作方式来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提升。研究创新:使用大数据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实证研究中的因果识别。研究价值:互联网普及在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差距与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从而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机器学习;互联网;农村居民收入

2021年第5期

中国新农保制度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秦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郭婧(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研究目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实证考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果,且在农业劳动力供给方面(相对于非农劳动力供给)更为突出;外部制度环境对于新农保政策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居住在民主程度较高村庄的居民在领取养老金后更倾向于减少其劳动供给;但地方政府基层治理能力的改善则会缓解新农保的劳动供给抑制效应;此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新农保的劳动抑制作用大小呈正相关。研究创新:量化新农保对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揭示外部制度环境对于新农保作用发挥的重要性。研究价值:深化对新农保和农村劳动力供给间关系的认识,对更加积极有为地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农保;农村劳动力供给;外部制度环境

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刘亦文(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欧阳莹(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蔡宏宇(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研究目标:测度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利用非期望MinDS超效率-MetaFrontier-Malmquist模型测度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超效率MinDS-MetaFrontier-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敛散性。研究发现:2001~2018年期间,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皆实现较好的增长,其中西南经济区增长最快,东北经济区增长最慢;基于技术同质与异质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具有时间、空间及区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结构、资源利用情况及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创新:利用非期望MinDS超效率-MetaFrontier-Malmquist模型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研究价值:对推进我国区域绿色农业协调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八大综合经济区;非期望MinDS超效率-MetaFrontier-Malmquist模型;核密度估计

中国工业经济

2021年第2期

消费保险视角下农村扶贫政策的福利效应分析

王 貂,徐 舒,杨汝岱

摘要:消费保险能力作为连接收入和消费的纽带,是衡量家庭福利至关重要的指标。本文测算了1986—2017年中国农村家庭收入风险和消费风险的动态变化,以及家庭对不同类型收入风险的消费保险能力;基于1994年和2012年两个重要政策节点,考察了国家级贫困县政策能否提高农村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是否强化了该政策效果。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家庭整体上能够分别平滑8.35%的持久性收入冲击和85.43%的暂时性收入冲击。同时,国家级贫困县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贫困县农村家庭对持久性收入冲击的消费保险能力,精准扶贫战略进一步提升了该政策效果。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家庭和低教育程度家庭,并通过增加当地非农劳动供给增强农村家庭对收入风险的缓冲能力。本文还从收入增长、收入风险和消费保险三个方面分解量化了扶贫政策对家庭的福利效应。结果显示,国家级贫困县政策使贫困县农村家庭总福利增加了3.58%—5.81%,并且消费保险能力的改善是政策增加福利的主要作用渠道,收入增长效应作用并不明显。本文的研究为从理论上刻画中国家庭的消费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也为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撑,对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家级贫困县;收入风险;消费保险能力;精准扶贫

2021年第4期

养老金对缓解农村居民医疗负担的作用——为何补贴收入的效果好于补贴医保

马 超,李植乐,孙转兰,唐润宇

摘要:由于中国居民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仅依靠医疗保险并不足以缓解过重的居民医疗负担。本文发现,作为一项保障中国农村老年居民收入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农保可以显著缓解医疗负担。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数据,利用老年人超过60岁可以领取养老金这一自然实验,使用断点回归方法考察了领取养老金对医疗负担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获得新农保可以显著降低自负医疗费用在收入中的比例,并显著降低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讨论了为什么在缓解医疗负担上,新农保做到了新农合没做到的事。因为医疗保险待遇的提高会因道德风险而不能有效降低自负医疗费用,而养老保险可以通过收入效应缓解医疗负担。这一解释也得到了样本数据和数值模拟的验证。最后,从更一般的社会总福利视角看,医疗保险虽然在缓解医疗负担上效果不明显,但其强大的共济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社会总福利。

关键词:新农保;医疗保险;医疗负担;灾难性医疗支出

世界经济

2021年第3期

自我雇佣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

赵建国(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德水(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自我雇佣与农民工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我雇佣能够促进农民工的健康,而且对男性、在打工地居住小于5年以及省会城市农民工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通过区分自雇类型发现,机会型自雇者的自评健康效应高于生存型自雇者,而生存型自雇者在健康权益等方面的诉求明显高于机会型自雇者。机制检验发现,经济能力提升效应、社会资本积累效应以及城市融入效应是自我雇佣促进农民工健康的途径,但自我雇佣也会通过增加农民工劳动时间降低其健康水平。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

关键词: 自我雇佣;农民工健康;职业身份转换

南方经济

2021年第2期

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与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

罗明忠,邱海兰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进入以缓解相对贫困为重点的后扶贫时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问题仍不容忽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有序衔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讨论的核心议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如何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并尝试建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禀赋差异缩小——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缓解”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此,文章首先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2750份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并通过替代核心自变量和变更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PSM模型和IVProbit模型以及ERM模型进行内生性讨论,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对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缓解了农村经济相对贫困。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具有稳健性。进一步的机制验证发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通过缩小劳动力禀赋差异和技术禀赋差异,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劳动力禀赋差异缩小和技术禀赋差异缩小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1.22%和7.36%。可见,应将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体系纳入农户相对贫困治理机制考虑范畴,引导农户从传统家庭化生产转向现代社会化生产,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采纳范围;同时完善就业服务等相关配套体系以吸纳释放的弱劳动力,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缓解农村经济相对贫困。

关键词:农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相对贫困;禀赋差异

2021年第3期

创新低碳之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碳排放绩效评估

张华( 南京审计大学商学院),丰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创新决定城市未来,低碳引领未来城市。中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并将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准确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创新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绩效平均增加2.47%,意味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经过共同趋势、工具变量、干扰政策、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提高创新要素集聚、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绩效。从动态效应上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应具有持续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强。文章是国内首篇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的文献,不仅丰富了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打造创新、低碳等新型特色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碳排放绩效;绿色低碳;政策评估;双重差分法

2021年第4期

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语料库研究

张慧玉(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戴颖(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张丹琦(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陈寒松(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创新创业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三农"创新创业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学者们对"三农"创新创业关注颇多,但尚未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历时梳理,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文章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话语分析,以此透视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发现,随着历史阶段的逐步推进:(1)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围绕"农村"和"农业"的主题,对"创新"、"创业"及其部分同义词的提及率逐步甚至迅速上升,这在话语上佐证了政府日趋重视"三农"创新创业;(2)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的关键性有所降低,对其他创新创业主体和形式的提及率逐步上升,表明"三农"创新创业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内容逐渐丰富;(3)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话语中的政策态度从"加快"、"实行"逐步过渡到"稳定"与"完善",说明"三农"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已逐步形成。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情境下"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规律,深化了人们对核心"三农"政策及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历时性认识,而本研究对话语历史分析及语料库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政策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三农;创新创业政策;中央一号文件;话语历史分析法;语料库

精英身份与农民创业:趋名还是逐利?

杨婵(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贺小刚(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王博霖(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要:农村精英群体因具有独特的优异特质和能力素养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但是农村精英能否通过创业实现"名利双收"?学术界尚无定论。文章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的数据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农村精英的创业并非纯粹的"逐利"行为,而是追随内在的"趋名"导向,农村精英创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村落人缘水平的改善、村落话语权的增加等非经济目标,这种"趋名"导向使得创业者配置于经济目标的注意力资源相对不足,进而制约了其"逐利"目标的实现。②随着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农村创业者的精英身份对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丰裕的家庭经济资本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家庭经济资本的增加将进一步强化精英身份对非经济目标的提升作用。③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精英身份对农民创业经济目标的注意力配置不足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即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将弱化精英身份对实现经济目标的制约效应;同时,外部制度环境的完善将强化农村精英群体对非经济目标的追求。本文基于创业动机理论与注意力基础观分析了精英身份在农民创业过程中的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探讨了农村精英群体在"趋名"与"逐利"之间的权衡与取舍,并将家庭经济资本与外部制度环境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农民创业模型,丰富了农民创业理论的研究范畴。

关键词:精英身份;农民创业;家庭经济资本;外部制度环境

中国人口科学

2021年第1期

“十四五”期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黄燕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超(北京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章基于权利视角,聚焦土地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构建了基于二元经济理论的“权能—权利—权益”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近年来党和国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主要举措归纳为还权于土地、赋权于农民和以权利均等化促要素市场化3个方面,并总结了城乡土地和劳动力要素配置改革的主要成就。研究表明,当前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土地权能的身份依附特征明显,城乡劳动力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土地权利价值差异巨大,城乡土地要素难以平等交换;城乡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权益不对等,城乡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等。文章认为,“十四五”期间要从实现城乡土地权能统一化、推动城乡劳动力权利均等化和保障城乡要素权益平等化的角度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城乡融合;要素权利

2021年第2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

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

摘要:文章以贵州省实地调研为基础,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文章认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作用,保持帮扶政策平稳过渡,完善易返贫致贫人口监测预警机制。要推动建设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石”。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城乡融合;人力资源开发;数字乡村

易地扶贫搬迁的促就业效果研究——基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就业质量的双重视角

张会萍,罗媛月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文章利用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评估了易地扶贫搬迁对移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易地扶贫搬迁促进了移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家庭劳动力配置得到优化升级,将安置方式细化分类后,所有安置方式的劳动力转移促进效果均显著。(2)搬迁后移民的就业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区分安置方式后,搬迁距离较远并失去土地的移民就业质量下降较为明显。(3)易地扶贫搬迁对男性、学历居中及年龄较大的移民就业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移民搬迁后,非农转移效果明显,但就业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要重点关注移民就业问题,并注重数量与质量的结合。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非农转移;就业质量

社区支持对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辛宝英(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杨真(山东管理学院经贸学院)

摘要:文章使用2020年山东省农村互助养老专项调查数据,基于logit模型和sobel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社区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并分析社区信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社区支持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互助养老参与意愿。(2)在社区支持影响参与意愿的总效应中,约42%由老年人对村干部的信任传导,约22%由邻里信任传导。(3)社区支持对不了解互助养老、不关心村居事务、家庭养老满意度低和担忧将来养老的老年人的边际影响更大。文章建议从强化社区支持和培育社区信任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社区支持的常态化机制,增进老年人对社区的信任和老年人互信,为农村互助养老推广和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关键词:社区支持;社区信任;互助养老;人口老龄化

人工整理,如有遗漏,欢迎指正!


END






点亮特关小星星

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吧


往期推荐


政策前沿 | 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

学术前沿 | JDE:信息是否会影响中国农民工社保参与决策?

报告分享 | 学术大数据治理与分析平台开发:以CCAD数据库为例

产业前沿 | 周其仁:乡村振兴到底有多大的潜力,这些潜力是怎么分布的

数据分享丨全国和省级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热点资讯 | IFAMA 2021 World Conference

CCAD_拓展丨农业部权威统计:全国分省分年度水果、蔬菜、茶叶数据


━━━━━━━━━━━━━━━━━━━━

资料搜集及整理 | 青酱

审核 | 沈梦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