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还记得童年阴影鲍国平吗?TVB式精神病又登场了

阿布 新民周刊 2021-10-31

为您推荐一部几乎全员精神病的新剧……

文 | 阿布


鲍国平温文成,还有他的copy cat郭锦安,那些年,TVB的编剧们可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过不少童年阴影。
现在回看,才发现当年编剧都是瞎胡闹的,连精神病类型都分不清楚就胡编乱造。就拿鲍国平/温文成来说吧,显然应该属于“多重人格”(学名“分离性身份障碍”),一个人拥有两种人格,一个忠厚老实,一个残虐杀手。

演员叫骆达华
但编剧却告诉我们鲍国平是精神分裂,连他的模仿犯郭锦安(也不知道编剧和郭晋安多大仇),也是精神分裂,还给安排了一个著名的梗。

演员叫黄德斌
距离《陀枪师姐》20多年过去了,TVB编剧还在拿精神病跟恶性犯罪画等号吗?还在猎奇哗众取宠吗?——最近有一部新剧,名字看起来波澜不惊,叫《刑侦日记》,听起来很像是90年代流行的《廉政公署》和《O记实录》。
打开才发现不得了——这从警察局到罪犯几乎是全员精神病啊!

《刑侦日记》

人格解离症:叶劲峰

先看男主角,王浩信饰演的叶劲峰,人如其名,是个麻辣刑警,荤素不忌。但是等一下,叶劲峰怎么一戴上眼镜就好像变了个人:变得斯文低调有内涵,还特别博学多知?哦,原来这个人不是叶劲峰,是叶劲峰体内“解离”出来的一个人格,叫“朱玑”,名字听上去就是个宝藏男孩了。
这一回TVB编剧终于没再把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混淆,叶劲峰患的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人格解离症、多重人格,核心特征就是存在两种或以上不同的身份和人格状态,每个人格都能控制个体的行为,但不同人格之间未必知道对方的存在,每个人格都能独立控制个体的行为,而一旦人格发生切换,新上任的人格却不能知道此前的人格经历了什么,出现类似“喝断片”的效果,生活的连贯性大受打击。
“朱玑”不但有自己的性格,在休眠的时候还有自己的去处:他的休眠地是一间巨大的图书馆,每当叶劲峰浮上水面的时候朱玑就在这里退居二线,二人相安无事许多年。
直到女主角出现,朱玑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只是个人格竟然也有爱恨,开始不舍得退居二线,开始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他把图书馆里的书本都堆成女主角的样子——

 
精神分裂症:杨碧芯

轮到大女主惠英红登场,她饰演的杨碧芯才是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次TVB终于学会把精神分裂也当个人了——《刑侦日记》里我们能看到精神分裂真正的样子——不是残虐的凤姐杀手,而是深受幻觉困扰的普通人。
杨碧芯最大的痛苦就是她常常会见到一对母女——母亲打扮得像个时髦小妇人,穿一件黑白蕾丝裙,头戴礼帽,女儿手里抱个洋娃娃。“母女俩”会不分场合地与她对话,令她在众人面前出丑,甚至还会教唆她去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都下毒毒死。
听起来也接近残酷犯罪了,但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并不是变态,而是幻觉,是妄想,而这也是精神分裂最大的特征——从前港剧里骂人神经病都是一句“黐线”(chi),这个词的原意来自古早的电话接线员,如果接线的时候不小心搭错线就会出问题——其实现在精神分裂最新的名字也已经不叫精神分裂了,而是叫作“统合失调症”,顾名思义就是大脑的各个脑区在工作时本来是互相协调的,分析、推理、判断、记忆,彼此能够协调统一。而一旦脑区出现问题,比如搭错线,让各个部门的工作不协调不统一了,人就会出现与现实不符的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真的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见的人物景象,他们的大脑让他们“看见”。
因此也不难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惧与无助——剧中有一幕,警官聂山来家中做客,杨碧芯说让他等一等,她先去把电视机关上,有点吵。结果警官说:电视并没有开啊?——仅仅是这样的小事,也足够令病人尴尬、自卑。惠英红将这个人物的恐惧和无助都演得十分到位,真实感极强。

 
躁郁症:聂山

姜皓文饰演的警官聂山自己也有精神疾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它比抑郁症麻烦更大,会在抑郁相和躁狂相之间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抑郁发作的时候人感受不到任何乐趣,悲观绝望,躁狂相发作的时候人极度膨胀,思维奔逸,做事不顾后果。而躁狂相发作越是厉害,下一个周期的抑郁也会更加致命,那是一种能量耗竭的结果。
聂山在服药之后躁郁症已经改善许多,只是出于戏剧性的需要,他对着下属口出狂言:“谁再惹我,我躁狂的时候一定不放过他!”好像他自己就能够控制什么时候抑郁什么时候躁狂一样,这当然是错误的。而且躁狂相也只是代表一个人能量过剩时出现的反常举动,并不等于攻击性强,很多病人躁狂时的表现只是爱说话,停不下来。

违拗症:陈sir

韦家雄饰演的警官患有“违拗症”,一种不太为众人知晓的疾病。主要症状简单来说就是别人说东他非要向西,哪怕他本来也想往东,属于不由自主地要违抗点什么。
我查了下,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或抑郁症患者,不过剧中应该只是借用了这个症状,把这位陈sir塑造成一个难搞的上司。
 
余光恐惧症:叶朗晴

戴祖仪饰演的叶朗晴,剧中是惠英红的女儿、叶劲峰的妹妹。
通常来说“余光恐惧症”属于社恐的一种,社恐、社死什么的我们太熟悉了,余光恐惧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理解——自己的余光总在扫射四周人群,总觉得自己处于聚光灯下,别人都在注视、评价、讨论自己,而且通常是负面的评价,因此产生恐惧。
社恐的根源很可能是“自我中心+自卑”的思维方式。不过叶朗晴的余光恐惧症还有一部分来自创伤经历:她曾被变态杀手在背上刺字,死里逃生。 

创伤后应激障碍:游雁星

黄智雯饰演的拆弹专家游雁星,因为在一次拆弹任务中进行不顺导致自己被炸成植物人,很久才苏醒,这样的经历当然很容易导致她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TSD。
PTSD患者常常会过度警觉,持续搜集身边的危险信息,即使脱离了当年的创伤环境,也仍然会重复经历侵入性的记忆闪回等情境,还会内疚、自责,把可怕的结果都归咎为自己的责任——在游雁星身上全都有所体现。
 
反社会人格障碍:韦睿杰

袁伟豪饰演的心理专家、笔迹鉴定专家韦睿杰,正邪难辨,在剧情的引导下观众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他是不是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其实比精神分裂症对社会危害更大,因为患者常常缺乏共情、漠视法律,会在冲动之下施行犯罪。
有调查显示50%-80%的男性囚犯尤其重型犯都是反社会人格。而反社会人格占到全部人口的比例可能高得吓你一跳——2%-3%,只是程度不同。
所以是要夸TVB终于回归现实了吗?变态杀手的锅别甩给精神分裂了,还是安排给反社会人格更靠谱些。友情提醒:人格障碍与一些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疾病不同,犯罪是要负全责的。
数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部《刑侦日记》里基本上是集合了各种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比以往有所进步的是,TVB编剧不再只把精神病患当作猎奇的对象,而是对他们真实的处境和切身的痛苦抱有同情——精神疾病的背后多有创伤经历、长期压力,就像人吃多了盐会高血压、吃多了糖容易糖尿病,身体和心理的疾病都是我们长期生活方式的一种反馈,提醒我们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需要改变。
这么一想,是不是就觉得没啥可猎奇可惊悚的了?毕竟没有人会对着糖尿病人说你的血糖吓到我了。《刑侦日记》中还有不少精神病患者吃药控制病情乃至康复的故事,这也挺现实的,现实中精神疾病确实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通过长期服药控制,根本上来说也只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治,不必羞耻。 
当然,《刑侦日记》毕竟不是一部纪录片,它还是充分利用了一些精神病症来制造戏剧效果的。
全剧25集由4个连环杀人案组成:炸弹案、断指刺字绿眼魔、《血谜图》小说杀人案和海漂断肢案。
比起隔壁不太思进取的《法证先锋》系列,《刑侦日记》还是紧跟时代、开拓了一些破案疆界的。编剧黄小龙还在豆瓣写了篇文章,告诉大家《刑侦日记》请了哪四位专家做顾问——拆弹专家、笔迹专家、法医人类学家、犯罪学家。

剧中的法医人类学家方菀芊(王敏奕饰)

朱玑也是个字迹专家
所以我们能在剧中看到许多其他TVB刑侦剧不曾涉及的东西,比如颈环炸弹、笔迹分析、丝光绿蝇的繁殖、人体农场等等。悬念安排也颇有节奏,光是猜测王浩信究竟能分离出几个人格就很有得搞。

第一季已经解离了N个,眼看着还有第二季
不过比起这些,我觉得编剧最大的创意还是表现在感情戏方面——第一次看到一个男主可以理直气壮地同时和两位女性交往——因为交往她们的分别是他的两个不同人格,两位女主不但不骂他渣男,还特别期待其中一个人格快点出现,有时甚至出现了三人行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大开眼界。

情敌秒变妯娌

即使只是一个人格,也有自己的to be not to be问题
戏外被封劈腿渣男的王浩信,要是装成人格解离说不定还有的救?




·89岁“老绿叶”车祸去世:78岁第一次获大奖,85岁第一次演主角· 从道歉到被约谈,华莱士屡曝食品安全问题,创始人妻子公司正IPO· 红色警报!千年一遇!郑州12人遇难!河南多地目前降雨持续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