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蛙鸣 2024|李明、刘国强、丁世伟

G 古务运动
2024-08-30








蛙鸣 2024


如泥中之蛙,古务运动 × 拾萬空间 发起 跳蛙展。朋友们共同呈现了自己所爱、所恨、思考和创造。我们一起聊聊,关于作品、生活,过去和现在。
以下的讨论,关于Ai和chat GPT,关于某种意义上的共生创作,以及我们的艺术家们,心情怎么样。








李明


零拾(之一)


关于作品


这件作品所有的图像,都是用AI生成的。我的直觉,想到蛙,就想到卵。青蛙卵或者蛤蟆卵,数量不可测,很多。我们小时候看池塘蝌蚪的状态,它变成青蛙的过程,又很复杂。有多少蝌蚪变成青蛙,有多少蝌蚪被扼杀掉,是一个未知的状态。


用Ai生成图像的时候,它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同时,它又取决于你每天用什么词汇,什么语言,什么句子,来培育这些图像。每一张图像都不一样,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产或者生育。很多的卵,复杂的生存和演变。



现在回忆起来,我小时候其实非常邪恶,屠杀过很多青蛙或者蛤蟆。对小孩来说,它们像是一种可以被随意处置的东西。哪怕我现在观察小孩,他们在池塘边或者公园里,玩蝌蚪,还是一种比较纯粹的邪恶状态,会把杀戮当成一种娱乐。


就像一个个纸团子。

我把这些Ai生产的图像,用纸打印,揉成纸团。每个纸团子,内部都是不同的图片,但纸团子本身是可以被随意对待,你可以打开,可以带走,可以用脚踩扁它,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待它。这些纸团子,就是青蛙或者蛤蟆,是待孵化的卵。我不确定它的最终形态。



关于Ai,第一个层面,我认为它是消费性的科技。它一定有创造性,但是我们确实是在消费它。

有一个有意思点,就是,以前我们人类就互相逼问,要答案。比如你问我一个问题,我会给你一个答案。而Ai现在是帮人类给答案,那么人类所需要做的,或者说我们的生产力,就变成了提问,而不是回答。


如何更好的提问,更加有方法的提问,更加系统的提问,变成了我们所需要的素质。我们在面对Ai的时候,面对数据的时候,你想知道更多,到最后,你怎么问,就决定了你要的答案。这非常微妙。有时候甚至可以联想到警察跟犯人之间。你得到的,取决于你是如何索取的。



我想到一个初中生给我讲到的——他说,他不喜欢Ai图像,他觉得这些图像就是一种尸块,尸体的尸,块面的块,尸块。他这个词来自于玩《仙剑奇侠传》,网络游戏,指的是你把其他人物打死了,它的尸体爆掉,它以前用钱买到的装备掉了一地,你去捡,捡到就是你的。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这些Ai图像,像是一些乐高玩具,它从节点收集到数据,数据拼装,形成你要的图像。它并不是创造,而是组装。然后你再从组装里面得到N个平行宇宙。你需要耐心,从中做出选择,选择你最喜欢的。


关于2023

感觉好久没有开心的事儿了。我完全想不起来。好几年都没有什么事值得开心了。

关于2024

我“烟士披里纯”的创作,今年会完成两个章节。我自己挺期待的。







刘国强


真相

关于作品

这是我第一次用chat GPT为元素制作的一件作品。左侧是树蛙在雾气中玻璃上的印记,右侧是旧书页上一个关于树蛙的故事。它们都来自我与chat GPT的“交集”。我们想一起讨论,关于真实与虚幻的话题。

青蛙,是两栖动物,在水里,雨林里,身上黏糊糊的,贴在玻璃上,形成一个痕迹。我觉得诡异的地方,来自于,一个有雾气的玻璃,擦一个洞出来,你就能看到虚空后面的东西,那个“实”。根据这种虚实转换,有了这个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村庄,有一扇始终蒙着雾气的玻璃窗。窗外是茂密葱郁的绿色雨林,窗户上常有一只树蛙静静地趴着。村里的人们认为,这只树蛙是一个神秘的守护者,它能辨别真相与谎言。

传说,这扇窗户拥有魔力,能将雨林中的一切映照得更加真实,而这只树蛙则是雨林的灵魂。每当有人试图说谎或隐藏真相时,树蛙就会发出轻微的叫声,雾气会变得更加浓密,直到真相浮出水面。

一天,一个外来者来到了村子。他听说了这扇窗户和树蛙的传说,决定亲自测试这个神话。他站在窗前,开始讲述他的旅行故事,夸大其词。树蛙静静地注视着他,雾气开始缭绕,直至几乎无法看清窗外的雨林。

突然,外来者停止了说话,他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逃避的真相——他并不是为了冒险而旅行,而是在逃离自己的过去。树蛙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叫声,雾气慢慢散去,窗外的雨林变得清晰可见。

故事最终流传开来,成为了村庄中关于真实与谎言的寓言。树蛙和那扇雾蒙蒙的玻璃窗成了真实与虚幻、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界限的象征。人们开始相信,只有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我,雾气才会散去,让我们看到清晰的世界。


对我来说,最后一句话挺重要,就是,图像是什么,它难辨真假。这句话可以投射到现在AI跟艺术家的创作上来。


真假与虚实,作者主体的模糊,是包含在作品本身的。我也不希望划分清楚,哪些是我的,哪些是chat GPT的,这本身映射人与AI之间虚虚实实的关系。


关于2023

个展做完了,很开心,如释重负,不会太焦虑。快入冬的时候,跟朋友出去,晚上去钱塘江钓了两三天鱼,收货还不错。再往后降温,没法钓了。总之,很亢奋,喝酒聊天。没事就自己待着,就这样。

关于2024

4月份应该还要出去钓一趟鱼。去渔山列岛,或者舟山。其实从2020年以后,出去的次数越来越少。跟焦虑有关,没有情绪再去想这些事。







丁世伟


临界者 No.2

关于作品

为什么叫临界者?其实近几年的工作,讨论很多话题,关于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包括Apple的Vision Pro发布,像这样的VR设备,都在试图用媒介去干预人类感知现实和虚拟的边界。我这个系列使用的VR眼镜屏幕,作为一个媒介:你不知道是站在虚拟的边界,还是站在现实的边界上。

2023年,我做了八件临界者的装置,这是其中一件,当时是想用一个没有办法辨别的卡通形态去做。现在看,它有点儿像青蛙。

这个系列的装置,是用VR眼镜的屏幕作为载体。当时我希望创造一些角色,他们都指向社交媒体的种种层面。
好像每一个社交媒体用户,都试图塑造另一个“我”。而这另一个我,就是用户的他者。大家希望用一种伪装,他者的姿态,在社交媒体当中生存。大家会使用可爱的形象、可爱的表情包、卡通的,扁平式的聊天方式,作为社交媒体当中的一种自我塑造。


我想把作品塑造成一个个微型剧场,好像一个个不知名的形象,透过VR,与观众对视。它由计算机主板和亚克力组成,像一个生物体。它又是一个虚拟形象,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眼睛的部分,它望向一个物理空间,而这个眼睛的背景,处在火光粼粼之中。有点像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里面的末日场景。
我觉得这个凝视本身,会有一些想象空间。



关于2023


2023年比较忙碌,参加了不少展览,也找到一点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我小孩只有20多个月,去年一年见证他的成长,让我特别开心。

关于2024


从2023年和2024年的连接来说,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开始慢慢有心得了。其实关于临界者,还有一件作品,是一篇小说,由chat GPT完成。当时chat GPT刚刚试用,我就用文字来描述,描述我的装置和展览,我跟它进行了一个长期对话,完成了对话式的小说,它为我构建一个展览的叙事。2024年,可能会有更多关于生成式艺术的探索,也希望能有新的收获。














更多蛙鸣







文字 I 编辑 I 视觉

为 古务运动发展小组 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古务运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