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枚:父女两地书 (1)

阿斗的梦 阿斗跳墙 2023-07-22
朝思暮想,热泪盈眶。
(一枚与父亲,2023年3月6日,家乡高铁站四年后的重逢)。

作者:一枚

今天是父亲节。一早,在家人群里给爸爸发了个红包,祝老爸节日快乐!

母亲节的时候我请家乡的花店给妈妈(和婆婆)各自送了鲜花,两位妈妈收到后都很开心,那天视频时我笑着问爸爸,到父亲节的时候我也给你送一束好不好?爸爸直摇头:花头精!我不要。我什么都不要。

听爸爸的话,今天我没有给他送花,只是在北京时间中午12点我们一家人照例视频时,对他说了一声节日快乐。给他的红包还没有点,中午大哥学校有事没回家,要等晚上他去爸爸妈妈家里吃晚饭时再帮爸爸点了,然后把红包的200元的现金给他。

爸爸1938年出生的,其实要到今年秋天才满85周岁,但是在我们老家算虚岁,爸爸已经86了。

疫情前我差不多每一两年都会回国探亲一趟。但是从爸爸的82岁到86岁这四年,我只能从每天的视频上见到爸爸,直到今年三月,被疫情阻隔了四年的我终于回国探亲了。3月6日的晚上7点,在家乡的高铁站,看到爸爸亲自来接我时,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四年未见,爸爸苍老了好多。人也消瘦极了。瘦得我看着心疼。

在家的日子里,我和妈妈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但是爸爸,大部分时候是一个人独自靠在沙发上。我很想陪他聊聊天,但很多时候不知道可以说什么。似乎从小到大,爸爸给我的印象就是严肃的,跟我们几个孩子聊天聊得少。这次回国,我努力想跟他多建立一些连接,跟他提一些话题,回忆他的一些往事,想告诉他我真的很想多了解他,告诉他我爱他,但是除了偶尔几次,大部分时候他都不大想接我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连爸爸我爱你这样的话,在心里演练了无数遍,到他面前,我也说不出口。

但是,其实有四年,我们父女俩是彼此说了很多很多话的。

用写信的方式。

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没有装电话,我在学校里更没有电话。写信是我和家里联系的唯一方式。妈妈不识字,给我回信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爸爸的身上。

我不记得我们各自写了多少封。然后,有一年回国的时候,我在爸妈家里的抽屉里,无意中发现了两个装订好的小册子。

厚厚的那一叠,是我当年写回家的信,上面,爸爸工工整整地写着:来自上海交大的信 (1989-1993)。


另一叠厚度只有我的不到一半,则写着:写给女儿的信  53封 1989-1994


1998年元月3日订。我是97年6月出国的。98年的元月,是我出国刚刚半年多的时候。那时候家里已经装了电话了,但是国际长途贵得不得了,一分钟超过一美元,穷学生的我们只能偶尔打回家,每次电话接通刚说了一两句,这边的爸爸妈妈就催着赶紧挂电话,舍不得我们花钱。

出国前,我把爸爸当年写给我的信都留在了爸妈家。我亲爱的爸爸,那时候,你是因为思念远隔重洋的女儿,所以把我们各自的信一封封整理装订好的么?

重读的时候,我一次次心潮涌动。想起少年时读过的《傅雷家书》,我的爸爸虽然不像傅雷那样是名人,但是他爱孩子对孩子谆谆教导的心是一样的。

我也特别欣慰,因为给爸爸写信,我找回了自己大学时候很多早已经被忘却的细节和记忆。

这两本小册子,后来被我带回了美国。有时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会拿出来翻看。

翻着这些发黄的信纸,我想从前亲人朋友间的联系多么不方便啊,没有手机,没有短信,没有视频,只能通过慢得不能再慢的写信......一句问候写出来, 寄给对方,等对方收到再写到回信里,经常都已经是一两个星期甚至更久了。

但是这一叠叠已经发黄的信纸,却带着这样温暖的温度,保存了那些年里我们最朴素的记忆。

两周前的一天,我在视频时问爸爸,我把咱们当初的通信整理一下发出来好不好?

很欣慰,视频的那头听见爸爸说,好。

最近工作太忙,一直想做却都没有来得及。今天是父亲节,我在去睡觉还是熬夜整理我和爸爸的两地书间犹豫了一下,最后决定,我还是应该开始做这件事,作为父亲节给爸爸的特别的节日礼物。

(一枚,2023年美国西部时间6月17日晚23:20)

背景介绍:

1989年9月23日,爸爸从安徽老家送我到上海读大学。因为那年的特殊原因,各大学开学都很晚。在我的坚决要求下,爸爸在把我送到宿舍的当天下午,就回去了。

我那年高考物理考失常了,不知道为什么少做了最后一页的卷子自己都不知道,最后平时成绩还不错的物理都没有考及格。虽然还是被录取了第一志愿的上海交大,但是没有进自己报的工业外贸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机械工程系的起重运输专业。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哭了。因为知道自己实在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

我们的第一封信,是我在入学十天后的10月3日写给家里的。


一枚:女儿的信(1)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到今天才给你们写信,你们肯定等急了吧?按说早该写的了 (隔壁的江苏的小晖就已经给家里写了三封了),但爸爸临走时吩咐说到国庆节再写,而我恰好国庆节又出去了,到昨天下午才回来。

爸爸是在哪一天到家的?一路顺利吧?见到伍的爸爸了吗?那天下午真是很不巧,我和王钢七点多回校,吃了些面,回到宿舍后,隔壁的同学送来一张字条——这才知道原来伍和他爸爸以及陈三人来过!真不好意思,他们几个辛辛苦苦找到我寝室,却又空手而回。

23号晚王钢一直在宿舍陪着我,直到十点多。后来又来了四个安徽老乡。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寂寞。

24号上午宿舍的另外两位同学也来了,她们一位姓柳,家住徐汇区,睡我上铺。她人很活泼,我们一见面便很能谈得来。另一位姓孙,家住上海奉贤郊区。25号我们三人在学校大门那儿留影,现把照片寄给你们看看。左边是孙,右边是柳。

25号下午英文分级考试,题目不是很难,但有很多单词不认识,所以考得也不很好。到现在考试结果也没出来。十月六日应该才正式上课。哎,真希望能进二级!

我们的班主任姓于,叫于宝海。五十多岁,常常笑眯眯的,很亲切慈祥的模样。他同时也是我们第一教学部的教务主任。28号他把我找到行政楼办公室,和我谈了很长时间,问我在以前学校的一些情况,然后说让我当班上的文娱委员,还说以班上为点,搞好再去学生会。我觉得自己唱歌又唱不好,跳舞又不能跳,怎么当文娱委员呢?可老师那儿怎么都推不掉,只好先应承了下来。后来他又让我在班上教革命歌曲,我说我不会,并极力鼓动他自己教。他果真教了我们两首:《团结就是力量》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于老师挺有意思的,对我也很好。

我们的辅导员是姓王,二十多岁,很年轻,到我们宿舍来过一次,因为我们忙着去体检,也没谈几句。现在我连他的样子都想不起来了。

9月28号晚在III-500号(很漂亮的阶梯形大教室)开过动员大会后,放了场美国录像《独闯龙潭》,对白全用英语,只是下面用汉字打出字幕。我第一次看这种片子,特别带劲。

29号晚开了场“迎新生庆国庆篝火晚会”,彩灯环绕体育场,舞台下燃起几十堆熊熊篝火,四面的楼顶上腾起阵阵的礼花,真让人兴奋。不巧的是天空忽然降下了毛毛细雨,然后便越来越大。舞台上的演员们纹丝不动,我们也只好脱下外套当雨衣,被淋成了落汤鸡。

30号上午进行专业介绍,老师把我们这个专业使劲吹捧了一下,使得同学们对这个专业的好感增强了不少。说什么这个专业人才辈出,在这个厂当技术骨干或厂长,那个研究所当研究员;说什么别看专业名字上有起重机,其实起重机不过为一例,连汽车飞机的许多结构都要会,还说这个专业这几年的分配一直是1:7,即一个人有七个单位要,“钞票大大地有”,弄得全场掌声雷动。

11:20专业介绍后回到宿舍楼下,不禁欣喜若狂!——向我奔来的,正是胡、伍、陈(我的高中老同学)!我真是太高兴了。大家絮絮叨叨在一起谈着,我请他们吃了顿午餐,后又随他们去了市区。先到徐家汇,后又漫步至上海医科大学,找到了同窗倪同学,他一见我们也是惊喜不已,一下出去买了五瓶啤酒,举瓶庆祝这难得之相聚。

晚饭后我们五人便出了上医大,步入乌鲁木齐路。

街道两旁点缀着各式彩灯,两边的大楼上各个立交桥上也都用彩灯装饰得分外美丽。沿着淮海东路,入西藏中路,再进人民广场休息一会儿。我发觉夜晚的上海城真是分外妖娆:街道上是人头攒动,大人架着小孩,小孩举着特大气球,笑啊,叫啊,不时传来“砰”的一声,气球爆炸,人群一阵哄笑,但满街飞舞的,仍是各色的大气球,艳丽极了。

尤其让我兴奋的,是满街的灯。沿街的树上挂满了闪闪烁烁的彩色小灯泡,如圣诞树般惹人爱;立交桥上环绕的灯光变幻,更有那遥远的高楼上垂下的彩灯,勾勒出楼的外廓,闪闪的,亮亮的,却又感觉迷迷茫茫的,悬在半空中,我感觉那便是天堂所在了。人民广场内喷泉亮丽,菊花盛开,坐在花坛边,仰头竟看见电视了,正在演唱歌曲——倪同学跑了几百米过去看,回来说,那彩电,至少有3米宽!

沿着南京东路走啊走,都感到力不从心,要迈不动脚了。但五心齐一,直奔黄浦江——外滩。我边走边想,好了,到了外滩,就躺在沙滩上小憩一会儿,多美!可终于到了以后,不禁大失所望:外滩根本没沙滩!失望之余,也只有趴在围墙那儿,欣赏起黄浦夜景来。

夜已深,人已累,呵欠声不停传来,消磨了我们的士气。可没法回去,国庆夜晚上海实行交通管制,没车。走回吗?谁也走不动了。等啊等,一直等到快十二点,才开始有了公共汽车。随便上了一辆,到了静安寺,又转车至徐家汇,最后才坐车到华化。那时已快夜里两点半了。

第二天清晨即起。五人早餐完毕,便又乘车至华师大,我们的同班同学老万在那儿。谈啊,说啊,中午吃了午饭,又直奔华师大附近的长风公园。排了四十多分钟,买了一张船票,又在长风公园内宽阔的湖面上漂荡了一个多小时,大家玩得很开心。回华化后又赶着看了场法国电影:《糊涂警官》。

昨天上午(10月2日),柳同学赶到华化,陪我去了淮海路,逛了半天,最后才买了一件羊毛衫,白色的,我们都认为很好看,价钱是50.2元。中午在徐家汇下了碗馄饨,然后她回家,我在徐闵线买票,坐车,回校。隔壁同学又送来一张条子——原来叶学军9月30号傍晚来找我,我不在只好走了。

走过其他三个大学校园,这才发现还是我们交大的宿舍条件最好。上医大、华师大的学生宿舍都是又破又暗,而且他们全部都至少有七人住,哪像我这里这样宽敞明亮呢。他们都羡慕极了。

来了这几天,发现交大在上海的名气比在我们家乡大得多。今年上海高考50%以上高分的都进了交大。佩着交大校徽走在街上,颇有自豪之感。

现在学校的情况基本都已弄清楚,一切也都已习惯了。同宿舍同学,隔壁宿舍同学,大家相处得非常好。六层楼才爬觉得累得不行,现在也比较轻松了——正好锻炼嘛!

妈妈在家肯定很担心我生活不会自理,伙食吃得惯不惯,是吗?其实我自理能力挺可以的,晒被、洗衣什么的,样样不比别人差。至于伙食就更不用说了,爸爸在这儿也吃过,大鱼大肉大排的,简直比在家还好。国庆节我们还发了三元钱的加餐券呢。我早餐一般二两粥,和柳同学分吃一块发糕;午饭三两,七毛钱多菜;晚饭也三两,六七毛的菜。有时晚上还去吃面,这儿的面种类很多,也很好吃。和去华化的胡同学她们比,我算吃得饭最多菜也最多了(她只吃二三毛钱)。前几天体检,我发现自己比在家时还涨了两斤呢。

十月四号正式上课了。每次开会听老师说着挺吓人的,动不动退学什么的。交大的特点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我们宿舍三个都下决心好好干。

国庆前去银行取了70元。书费已经交了,40元。现在身边还有40元,银行130元,马上又要发补贴每月18元。我的钱够用。

爸爸,你最近牙还疼吗?不疼的话,赶快去拔了吧,安一口新牙,多好。妈妈你现在印讲义累吗?每天少干点,别太累着了。肚子有时还疼吗?你们在家也不要过得太苦,不要担心我,我在这儿过得很好。

大哥已经离开家了吧?二哥国庆回来了吗?姐姐(大嫂)常去家里吗?替我向姐姐问好,过一段我会给她写信的。老舅的信我已经写去了。国庆后上海写信必须写邮政编码,否则不予投递,所以请把大哥二哥的邮政编码告诉我。

向楼下罗阿姨,楼上徐老师和卞老师(我的高中班主任)问好。

不写了,祝你们身体健康!

女儿敬上
89年10月3日上午

这封信,洋洋洒洒写了六页信纸,虽然都是流水账,却也保存了当时真实的一些记忆。写人民广场的灯景的那一段,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后来搬家去小镇没有见过市面的乡下小姑娘,第一次见到大城市的繁华后的惊奇。

在这封信后,第二天我还补充了稀疏的一页,上面写着:

爸爸妈妈:
二级。(全班就4个)

我兴奋极了。
放心,我会努力
一切都好。

89.10.4


重读当年的信件,看到这页的时候我还愣了一下,因为一下子没有明白这个光秃秃的“二级”是什么意思。后来想起了,是入学后的英文分级考试,我前面写到过的,感觉考得并不理想,却仍然进了二级,难怪我那么兴奋。

爸爸一收到我的这封信,立即就给我回信了。这是爸爸写给女儿的信里的第一封:


爸爸的信 (1)


秀梅 ,

十月五日出差,视导汤沟中学,昨天上午回。中午接到你的来信,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打开信,一句句读给你妈听。尽管我十分控制感情,读着读着你妈流出了眼泪。是思念,还是激动喜悦?我看兼有之。

首先告诉你,上月二十三我们在交大总部分别后,经过十一站直达上海站。6点多买到晚上10:28上海至淮北的车票,遇到阜阳一出差的同志,作为同路人,一道共进晚餐后,在广场休息(我想等伍的爸爸)。直到快9点钟,在人海中,我的“远视眼”发挥了作用,看到了正在东张西望的老伍,随即买了一张10:41上海至西宁路过南京的车票。夜里三点半,我在南京站等到老伍,赶到汽车站买了上午9:30去无为的汽车票,坐坐再逛逛,逛逛再坐坐,只觉时间过得太慢。汽车正点开出,午后就到了无为。你妈责备我心肠硬,你大哥说我要到25号才会回来。离开你后,我也曾想,你的同房间两个同学未到我就走,心里也有点说不出的滋味,不过又想反正要走,迟走不如早走,况且你会很好对待的。看到老伍后,知道他们当天下午赶到二部扑了个空,我真后悔,再住一天多好!

回家后,我详细地介绍了交大的情况,反复强调,一切比家里好,你妈等都十分高兴、放心。

国庆节据说你二哥忙于演出,没有回来。我们利用假期办了两桌,请了有关领导、亲戚和同志们。卞老师愉快应邀,准时来我家赴宴。一中曹校长因校内一老师结婚相请未能到席。忙了一天,菜肴丰盛,气氛热烈,我喝了近40杯酒,可算是开怀畅饮。十月九日下午,你大哥去省教院(你妈硬留了半天,帮吃剩菜),估计近两天会来信。前几天我已给二爹、二舅、姥姥及华纹大姥写了信,介绍了你我去上海的情况。在我出差期间你姐姐陪伴你妈,不觉寂寞。都走了,家里可真清闲了,不知日子长了,将是什么滋味。

你用勤奋的双手叩开了交大之门,带着学习、生活和人生的许多问号跨进了交大校园,成为上海人,交大人。我们全家感到幸福自豪。你像只雏鹰,刚展翅出巢,作为父母当然有学多学多的不放心,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说,有许多许多的事要交待,世上哪有不唠叨的父母?我原先考虑给你的第一封信,是专题谈谈“适应”问题。这个问题现在看有一半不需要谈了,我们相信你,会更快适应环境,你的性格、为人会使你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你的脾气会使你很快学会生活上的自理。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就要锻炼自理、自治、自立能力。现在我想说的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的方式、方法。

大学生活我没有切身体会,不过据说和中学大不一样。过去,从小老师抱着你们走,扶着你们走,现在放手了,让你们自己走。“自学”在大学生学习占有特殊地位,太重要了。适应这种学习,会要一段时间。现在你已正式上课了,上哪些门课?你是否感兴趣?你的专业已定,可不能凭兴趣学习了。何况兴趣是培养的,钻进去就会有兴趣。为了将来的工作、事业,要尽快强迫自己培养兴趣,知识如海洋,行行出状元,正像你来信说的,要下决心。哪些老师给你们上课?老师上课能不能听懂话,符不符合你的口味?这一点请你不要急躁,时间一长会习惯的。进交大的学生起点高,佼佼者太多了,因而你现在在班上的地位肯定不像在一中了,过去谁不知“梅玫”?现在把你摆到何处?对此你应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别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俗话说得好:“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更能催人奋进。记得你在小学读三年级时,班上转来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你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多了一对手,我要和他比一比。“说得多好啊!

如果说没有阳光、空气和水土,就没有生物,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比”,就没有人类的思维和社会进步!“比”是人类的探照灯。我说这个,一方面激励你奋进,增加你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比错了,就会爆发危险。“比”和“学”分不开。别人强,我就学,切不可背包袱,切不可一时失利、失名就悲观、泄气,妄自菲薄。爸爸的心意你能领会和理解吧。“比”的内容太多了。“比”什么?你心里是有数的。爸爸不想多说。总之,环境变了,人际变了,条件变了,如何“适应”,如何尽快适应,望你时时注意,及时反思、总结,我们等待着。

这是我给你的第一封信。望你保存好。本月中下旬再接你的第二封信。

忘记告诉你,近来牙不疼了。暂且不打算拔掉。拔一个就会少一个呀!你妈一切也好,请勿挂念。

下午陪杨主任(我家楼下邻居)打了几圈,晚上动笔,就说这些吧。代问柳、孙、邱、林和吴等同学好!

祝健康成长!

父:骏字
1989年10.8晚

省教院邮政编码:230061
合工大邮政编码:230009

一字一句从信纸上抄录到这里,已经是美西时间的6月18日凌晨三点半。我和爸爸的父女两地书的第一封信,不但我写了6页,连一向寡言少语的爸爸也写了6页纸!实在是难得。

爸爸出生于1938年,1989年的他,正好是51岁。和现在的我同龄。如今我的女儿和儿子也都上大学去了。偶尔,我也会给他们写信。如今的我,更加能理解爸爸当年给我写信时的心情。

零点过后,美国西部时间进入了周日,也是父亲节了。再祝我的爸爸和天下的爸爸们节日快乐。

亲爱的爸爸,我爱你。


(待续)


【作者简介一枚:安徽人在北美。70后。理工女,地产经纪人,从方方日记和接力开始的纯业余小编。马拉松跑者。基督徒。两个孩子的母亲。一枚园地耕耘者。

相关阅读:

一枚:5月26日,一场俄裔小提琴家为乌克兰年轻音乐家们的义演

一枚:悼别沈庆一周年,和那段已成为过去的岁月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往期精选 :

楞楞:一枚园地三周年 · 凡人微光,汇聚成炬
李植:我鸭今雪耻,谁令鼠无痕?
黄裕生:青年的出路是什么?

清如许:每一粒尘土都有自己的苦难
清如许:我想念你们,实在想念你们
胡发云:林昭,我们如何爱你
方方:林昭的光芒
南野:原来我们还可以这么活着
三年(11)仔仔:回望这三年,有这样一群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