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源于殖民历史展开的城市更新
随着大城市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重要建筑、遗址和文物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城市的飞速发展也给城市建设者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历史、建筑理论和文化意义。适应性再利用不仅限于建筑和空间设计;它还涉及城市和社区,需要从不同角度反思、重新评估和重新诠释城市的历史。然而,与书籍和文字不同,建筑本身可能无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也无法作为它们所讲述的故事的第一手证据。我们应该如何决定哪些建筑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拆除?社区又在历史建筑的修复或改造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 Kevin Mak
© Iwan Baan
© Iwan Baan
© The Oval partnership
© Metropolis
香港是一个迷人而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它在寻求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概念的同时,也由于整个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而努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找着新的机遇。继续阅读,以了解几个香港适应性再利用项目,这些项目展示了在香港这个具有殖民历史的地区,不同的城市更新策略是如何被应用的。
© Iwan Baan
01
大馆文化艺术中心
年份:2018
该项目涉及对前中区警署建筑群的复兴,该建筑群于1995年被列为法定古迹。2004年,该建筑群完全停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被任命重新设计该建筑群。在建筑方面,该项目的新建区域将回收的铸铝立面系统与历史石墙和砖石结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新旧之间展开对话。
香港赛马会(Hong Kong Jockey Club)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非营利组织之一,资助了该项目及其建成后的持续运营。作为政府授权的赛马博彩业垄断机构,该组织通过一系列包括大馆在内的有意义的项目回馈社会。允许非营利组织投资类似的再开发项目是它们获得资金和执行项目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城市发展领域的潜在合作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02
PMQ元创方(香港前已婚警察宿舍)
年份:2014
PMQ 原有建筑始建于 1951 年,它位于香港中区,是周德年建筑师事务所(Thomas Chow Architects)于 2014 年设计的适应性再利用项目,该项目旨在保留两座建筑原有的独立结构,同时还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创意城市空间,增强了原有建筑的连通性。悬挑的玻璃体量内设有一个多功能的多功能厅,连接两座原始建筑,巨大的遮阳篷为使用者提供遮荫和避雨的场所。运营方为所有租客提供租金打折措施,以此来支持当地艺术家和设计工作室,也激发了小企业和零售商的创造力。
© AaaM Architects
© Kris Provoost
© Kris Provoost
© The Oval partnership
© The Oval partnership
© The Oval partnership
© The Oval partnership
© Tickikids
© Metropolis
© Metropolis
PMQ 改造前 © SHOLYWOD via Wikipedia under CC BY-SA 4.0
香港彩虹邨
并非所有重要建筑都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面对这一现实,社会各界不同组织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帕尔默与特纳(Palmer & Turner)设计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香港彩虹邨,尽管具有历史和建筑价值,但仍面临拆除的命运。由国际现代建筑保护协会香港分会( Docomomo HK )组织的建筑徒步活动提高了人们对彩虹邨的了解和它即将被拆除的事实的认识。与当前社会住房标准相比,该邨密的密度不足,此外,其与殖民时期历史的复杂联系等因素都或多或少促成了最终被拆的命运。
© Kevin Mak
© Kevin Mak
© Kevin Mak
© Kevin Mak
© Kevin Mak
© Kevin Mak
© Kevin Mak
© Wpcpey
编辑 Yulin
排版 Yulin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与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DAAily:科林之家,层层有露台的家
DAAily:源计划新作:“旧教堂”,一个关于时间营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