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见孩子跳楼警示:自己行不行,是你自己的事,请不要强逼孩子

向青春微调 不二的我 2021-12-21


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掉她的童年。


这年头,父母生存压力大,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希望是没错的,人总要活在希望中才开心,才有生趣。


但做父母的如果自己不行,却对孩子百般要求,并无所不用其极的施加各种远超孩子承受力的压力,就是坏和自私了。


这些父母,说到底,其实不是为孩子好,是为自己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因为自己并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东西,就以“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为名,拼命逼迫孩子。


殊不知,这样适得其反。


近日,某市一女孩因上学压力过大,半夜踩着自家的榻榻米跳楼身亡,留下了3页遗书。字字泣血,句句扎心


遗书中,她写道:


她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整理好放桌子上,一共3万压岁钱,让父母看着分;
父母给她报的羽毛球课没有上,让爸妈自己去上,打打羽毛球也不错;
自己死在外面,不会把家里的房子变成凶宅,请父母放心;
从学校借了三本书,请爸妈帮忙还掉,麻烦跟老师说声谢谢;
记得把她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珍珠棒的牌子最好,房子东西也随便他们拿。 


走了,她还要用最大的努力体谅父母,感谢老师,还不忘一起玩的小朋友和借学校的三本书.......!这便是这位花季少女全部世界。


她在遗书中,表达了和父母相识一场的荣幸。


但紧接着又表示,如果有来生,但愿不再相见。因为,父母喜欢的是班级前十,年级前二十的女儿,是经常要考满分的女儿,她觉得自己不是父母真心喜欢的女儿,她根本达不到父母的“完美”要求。


可以这样说,她这个遗书是对所有中国式家长的控诉,其中在末尾有一句话这样说的:“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掉她的童年。”


每看到这样的事情,就揪心一次,痛苦一次。


而这样的事,每年又都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


但在悲伤和遗憾中,我们总要明白些什么?


能不能,彼此给条活路,给孩子点空间,别把家庭搞成战场。


一句话:放低对孩子的期待。


想想自己当初,看看自己现在,你行?自己上。


是那块料的,就多投入点,实在搞不定的,建议接受当下。总而言之一句话:往最佳处努力,接受一切现实。


父母和子女是一种缘分。每个人并不天生会做父母,但是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修炼,尽量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父母,好好地去守护和子女今生的缘分。


我们都经历过这个年龄,都经历过被父母训斥的类似场景。


可以想象,一个14岁的孩子,正是最敏感的年龄,被体罚不算,还要拉到门外示众,此刻内心是多么的羞愧、痛苦和怨恨,继而万念俱灰......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网络这么发达,这些悲剧如果偶尔发生,尚可用“无常”解释,发生多了,就觉得一定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疫情、洪水,多少天灾,都扛过来了,却抗不过亲情的相逼,最终阴阳陌路。


老师,学生,家长,亦或环境?


怪谁呢?怪谁都有理,怪谁又都苍白无力。


大环境的压抑,让人活得有压力,这个不可否认。但作为一个小家庭,也可以抱团取暖,而不必求全责备,不一定非要达到内心希望的那种生活才算满足。退而求其次,未尝不是一种完美。乐趣在于过程和人为,更在于心态,而不在于结果。一个家庭的幸福也是。


由此看来,人与人之间,尤其一个有孩子的家庭,看破放下,顺其自然,该是多么的有必要。


在生死面前,这也给每一个家有儿女的父母敲响警钟:有些事并不是用道理可以解决的,更不是用棍棒就能行之有效。在花钱的基础上,还必须用爱、包容和最大可能的耐心去对待孩子,非如此,不足以把新时代“叛逆期”的孩子领上正途。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即使对自己小说里最卑微的角色,也不可以有一点轻视之心。


我想这句话放在生活中同样适用,尤其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果父母是作家,孩子则是你的作品。孩子的言行、习惯、性格无不来自父母遗传并很大一部分受到父母影响。


相聚一场,父母子女也是缘。自己不行,就不要过于为难孩子,顺其自然,开心一些,即使活得窘迫一点,也未尝不是完美的一生,快乐的一生。


愿善良可爱的小女孩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压力、没有忧愁,伴随你左右的,全是爱和快乐。



(全文完)




推荐阅读:

快讯,胡锡进要尿裤子了

新加坡取代香港  李显龙笑成这样

不将打疫苗情况作为返校条件,继浙江后,甘肃又打响第二枪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