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春走基层丨重访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安置点:炊烟里,升起生活的希望

中工网 2024-04-29

时隔一个月,工人日报记者重访甘肃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安置点——

【新春走基层】炊烟里,升起生活的希望



  “进来坐坐,屋里暖和……”1月22日中午,《工人日报》记者再次来到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区梅坡村安置点,迎着袅袅的炊烟,走进了村民王学良的“新家”。


  “新家”其实是一间板房。地震发生后,在各方支援下,这里紧急搭建了超过1.6万间板房,安置了3万多户像王学良这样的受灾群众。


  这几天,寒潮再度降临西北,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8摄氏度,白天室外的最高气温仅有零下7摄氏度,但走进王学良家,暖流扑面而来。“白天把火压一压,晚上再烧得旺一点,床上还铺了电褥子,一点都不觉得冷。”王学良说。


  2023年12月18日,一场6.2级地震在午夜袭来,造成积石山县等地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梅坡村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在高原高寒的积石山,群众生活安置怎么样?面对未来,他们又有何打算?几天来,在灾区安置点的板房内、炉火旁,记者倾听一位位受灾群众讲述灾后生活,一起憧憬着重建后的和美家园……


  “生活信念不能垮”


  “当时,一听说家里地震了,紧张得不得了。家里有两位老人,小儿子才13岁……”王学良和妻子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子厂打工,地震那晚着急地“刷”了一夜手机。

“老板了解我们的情况后也非常同情,给我们买了机票,让我们坐飞机赶回来。”王学良说,“到家里一看,房子虽然住不成了,但救灾的帐篷送来了。很快又开始搭建板房,火炉、电褥子也发到了各家各户,我心里踏实了。”


  王学良年轻时就走南闯北在外务工,最近几年一直在东莞。依靠打工攒下的钱,加上贷款,王学良盖了新砖房,2022年底还清了贷款,准备着来年为大儿子娶媳妇。一场地震,新房摇摇欲坠,有几间必须推倒重建,有几间要维修加固,一时间心里又背上了“包袱”。但是,很快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盖新房,钢筋、水泥都要花钱,政府可以补一点,主要还得去打工挣钱。”王学良说,“现在国家政策好,社会环境也好,去打工也不会被拖欠工资。”他盘算,自己和妻子在东莞,一个月除去吃喝、房租可以攒下1万多元,一年有十来万元。在西藏打工的儿子,一年要是再存上五六万元,奋斗两年修房子的钱就够了。“我们打算正月初七就回厂上班。”他说。


  一排排板房整齐排列,和王学良家“门对门”的是村民孔比代。


  这天,正好赶上侄女来看望,孔比代一早起来就炸油果子,摆了香喷喷的一大盘,又炒了两个热菜端到炕桌上,和侄女边吃边唠家常。

  地震后,家里的房子摇摇欲坠。在外面躲了一夜,第二天孔比代就扒开散落的片砖碎瓦,把炊具找出来擦拭得干干净净,开始烧火做饭。


  孔比代家里两代6口人,分配了2间板房,眼下自己忙着准备年货,丈夫蒋尕东和儿子蒋文学都在联系着春节过后外出打工的事情。她说:“地震后天旋地转、有死有伤,但是,生活信念不能垮。”


  “帐篷课堂”帮助受灾群众端稳饭碗


  大河家镇陈家村也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震后,各方救援力量有力、有序、有效汇聚,千方百计保障基本生活,为这里的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托底”。当地人社部门在这里办起了“帐篷课堂”,免费为受灾群众开展电焊、家政、护理等技能培训。


  “掌握电焊技能,在本地打工每天最少能挣300多元,一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今年38岁的马麻乃,是陈家村的受灾群众。1月13日培训班开课,马麻乃和妻子索哈非车商量,双双报名参加,一个学电焊,一个学家政。


  “地震后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不能住了,自家盖新房也要用钢筋混凝土,学会了电焊手艺到哪里都用得上。”马麻乃这样寻思着,对焊接钢筋特别用心。每天下课后,他总是要练到很晚才走。


  “经过15天的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指导,学员掌握了基础知识、焊接要领和安全技术后,我们就发结业证。”杨学元是甘肃康县联创职业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筹集了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赶往灾区参与救援。后来,听说当地人社部门要开展技能培训,他积极响应,组织培训教师来到陈家村安置点,搭起帐篷,现场开课。


  在相隔不远的一间板房内,挤满了听课的妇女,每个人都带着小本,边听边记,马麻乃妻子索哈非车就在其中。组织授课的兰州新区金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面在这里授课,一面通过上海、兰州等地的家政公司联系就业岗位。夫妻俩商量好了,学好技能,就一起出门打工,挣钱回乡盖“震不塌的新房子”。


  “教技能、送岗位,让受灾群众端稳饭碗,才能建设更美丽的新家园。”杨学元说。


  据了解,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协调下,如今有近30家职业培训机构来到积石山的各个集中安置点,为灾区群众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从残垣断壁中“站起来”


  地震发生后,从新疆昌吉匆匆赶回梅坡村的马华英,曾一度悲观。他和父亲二人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目标,就是打工挣钱盖房子。2013年,他们攒钱盖起了7间房,2019年攒钱盖了9间房,2023年又花了几个月时间精心装修……


  “我去年10月出门打工,才过了两个多月,就发生了地震,新装修的房子全被震‘酥’了,墙面裂开有巴掌宽,就像拦腰扯出了一道大口子,家里一片狼藉,惨不忍睹。”马华英回忆道。


  后来,有两件事改变了马华英,让他告别心理阴影,从残垣断壁中“站起来”了。一件来自参与救援的工人兄弟,另一件来自自己12岁的女儿。


  地震发生后,正在当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作业任务的中铁二十一局400余名工人“火线转型”,昼夜不停作业,在48小时内吊装搭建完成500间首批安置板房,接通电路、铺设便道、新建水房和公厕。那几天,积石山天寒地冻,脚下的地面硬如岩石,看着工人们用冻僵的双手,刨挖管线沟槽磨出了血泡,马华英感叹道:“工人兄弟们患难与共,真心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板房建好,受灾村民陆续搬入“新家”,架起炉火,燃起炊烟。很快,中铁二十一局又接到了维修27所校舍的新任务。


  马华英的女儿马婷是梅坡保安族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听说受损的校舍正在维修,将在新学期开学前完工,心里特别期待。马华英领着女儿去施工现场看过几次,回来后感慨:“为了抢抓春节前的有效工期,工人们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非常辛苦,让我们很受触动。”


  马婷学习成绩不错,每学期都能得到几张鲜艳的奖状贴到家里的墙上。以前,马华英忙着打工挣钱盖房子,对这些不放在心上。地震后,看着女儿在损毁的墙面上小心翼翼将一张张奖状揭下来,马华英说,自己突然非常感动。在残破的老屋中,他找到了一个“幸存”的立柜,将女儿的奖状整齐地收藏起来。


  “孩子爱学习,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奖状。我现在的目标是,等盖好新房,和女儿一起再把奖状贴满一面墙。”马华英说。(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潘艺文

审核:董佳兴

更多新闻

痛心!44名失联人员全部遇难

继续突破!郑钦文杀入澳网决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3年对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