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缝合怪、职业病和马后炮

行者 后小语种时代 2023-09-25
· 缝合怪、职业病和马后炮


PART 01
编者荐语

这篇文章应该是我们公众号第一次推出的,故事会系列相关的文章,希望能吸引到大家。作者作为语言专业硕士毕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继续攻读人文社科博士的人,其文字应该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想认识学长的欢迎在学长公众号后台进行留言。


PART 02
作者介绍

八大外语学院之一西班牙语硕士学历。曾从事电气工程行业。人文学科博士在读。


2019年,我硕士毕业后入职了成都某公司。三个月后,我被派驻该公司驻南亚某国的办事处。这是一场失败的工作经历。回想起来,我的专业背景,决定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工作经历。




缝合怪



既然专业不对口,为什么我会得到这家公司聘用?问题在于,我的专业,“小语种”,是一个缝合怪。


需要解释什么是“小语种”。这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小语种”指的是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实际上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诸如北欧的芬兰语、挪威语,非洲的祖鲁语、豪萨语,在全球范围而言,称之为“小语种”毫不为过。


而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联合国工作语言,以及不在联合国通用语之列,但在若干国家和地区内充当通用语的语言,如波斯语、葡萄牙语,称为“小语种”是否妥当,就值得商榷了。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小语种”这个名称时,指的是广义的小语种,即除了我国的通用语汉语和世界通用语英语之外的所有外国语言。


可以说,除了汉语之外的语言类专业都是缝合怪。


人们普遍期望一名某某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某某语外事、某某语外贸、某某语教学等行业的工作。


而实际上,某某语外交、某某语外贸、某某语教育是不同的领域。


这些概念是中心词是外交、外贸、教育。某某语是修饰词,不是中心词。就好比红枣、红酒、红肉,分别是枣、酒、肉,红只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特性。


同样,某某语也是外交、外贸、教育三个不同领域共有的一个特性。然而某某语专业却把三者缝合到了一起,让人认为,只要掌握了某某语,就能得心应手地从事跟这种语言相关的任何领域的工作。




这里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其一,为什么曾经某某语毕业,就能轻松进入外交部(有的语言类高校的学生,甚至大二时就通过遴选,获得外交部“预定”。)?


类似的问题有,为什么曾经某某语毕业,就能轻松担任某某区域经理?为什么曾经某某语毕业,就能轻松进入高校某某语专业从教?


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解释。


其一,供求关系。显然,懂外语的人曾经是稀缺人才,通过懂一门外语,跻身社会金字塔的上层,不足为奇。在利益的诱使下,就读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办外语专业的高校趋之若鹜。


如今,翻译工作者唾手可得,不再属于稀缺人才的行列。如今,合同、标书外包给翻译公司,在译者的自由竞争下,总能找到刚刚能满足译文质量要求的最低价的劳动力。


甚至外事部门也可以雇佣临时译员。


如果硬要说行行出状元,那就是抬杠——拾荒也可能一炮走红。


其二,这是更深层的原因,——对中国人而言,外语具有神秘感。


汉民族的居住区域,北边山脉横亘,西边高原屹立,南边森林蓊郁,东边汪洋无际,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


而此空间内的区域,来往相对容易,居民长期碰撞、融合,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语言和文化。北京话和广州话,乍听起来面貌迥异,不能互通,实际上共用一套底层逻辑,如“冰箱”和“雪柜”,“壁虎”和“檐蛇”,“傻乎乎”和“傻罡罡”。


中国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以后,很快就建立了适用于各个领域的现代汉语学科语言。


而在南亚、非洲等长期为外族统治的地区,当地人从未建立可供各个领域使用的本族学科语言,谈论经贸、科技等领域时,只得使用大量外语词汇,甚至转为用英语对话。


学校里,物理、化学等学科也只能用外语授课。殖民者的语言对当地人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外国语言在中国并非必须,因此中国人骨子里认为,外国语言是一种神秘的技艺,需要专门学习,学会以后能够大有作为。甚至,对有些人而言,外国语言是一种可供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有了口音歧视链。


更有甚者,长年累月反复听英语电视剧对白,模仿母语人士发音。


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成为缝合怪?为什么人们不指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跟汉语有关的一切领域?


其实,这个现象也可以用外国语言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秘地位解释。上文已经解释了,故不再赘述。

现在,本节开始的问题——既然专业不对口,为什么我会得到这家公司聘用?就容易回答了。我所供职的公司是一家涉外企业,招收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就顺理成章了。需要指出,这个过程发生了两次缝合。一次是,人力资源认为我的专业是某某语,那么也应该精通英语;第二次是,既然精通不止一种语,那么应该能够得心应手地从事跟这些语言有关的涉外业务。




职业病


我在那家公司的经历,是彻头彻尾的一场失败。如同陷进泥潭,我越努力,陷得越深。归根结底,这段经历是外语专业毕业生职业病的总爆发。


在我就读的大学,许多老师说,我们见到一个东西,就要想,用某某语怎么说;见到某某语的一个词,就要想,用汉语怎么说;见到汉语的一个词,就要想,用某某语怎么说。


这种思维在我脑里根深蒂固。


入职培训的课程涵盖商务、法律和发电原理。我拼命地记录术语,业余时间还查出对应的外文词汇,反复识记。


记得有一次,为了接待外宾,我准备了大量跟吃喝有关的词汇。因为,我校的一位某某语老师曾说,用“猪+肉”、“牛+肉”、“猪+腿”表示猪肉、牛肉、猪腿,显得很不专业。


那些意义都有对应的单词。使用单词,才地道。于是我拼命地把海陆空可吃的东西搜了个遍。


而事实上,饭桌上人们谈的是业务,吃的喝的用手指指点点就能解决。


由于我长期专注于一个概念用某某语怎么说,听到任何一段话,读任何一段文字,我都习惯性地拆解成词汇,迅速地想用某某语怎么说,抓不住主旨,常常不知对方所云。


例如,我知道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分别用英语怎样说,却不知道电站的三大主机是什么。


因此,办事处的一名同事,我当时的“督导”,很是气恼,一口咬定我入职培训不认真。


我当时参与的一个电站总承包项目,需要铺设输油管。


其中一段输油管需要横穿一条公路。为了节省成本,项目组在国内的工程师提议采用“顶管”方式铺设这段管道,即不挖开路面,从路基侧面某处直接将管道顶进路基。


跟甲方工程师谈这个方案的任务落到我头上。


大学的修翻译课上,遇到陌生概念,查字典、查资料是翻译课力求培养的一项译员的基本品质。


我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于是第一时间查到顶管在英语里叫pipe jacking。跟甲方工程师会谈时,我说出这个词,对方一脸困惑。这时“督导”拿起一支圆珠笔,捅甲方工程师的胳膊,对方顿时明白了。会后,他教训了我一顿。


我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样度过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项目组国内的工程师要我调查一批物资的价格。他发给我一个表格,其中有建材也有食品。我顿时来了劲,因为我的第一感觉是,要把这张表格翻译成英文+当地文字。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拿着这张表去询问,当地人可以一目了然。我赶紧着手翻译。


这个过程被督导看见,他又教训了我一顿。他叫来厨师,问厨师,那几样食品卖多少钱,把厨师的回答随手记在了桌上的纸上。


要调查的项目一下子少了几件。


任何一段话,都我被迅速拆解为单词表和翻译技巧,我从而丧失了理解连贯的、完整的信息的能力。也许叫一个初中生来参加入职培训,事后他能够说出电站的三大主机是什么。


而我脑子里只剩下一对双语或三语、N语词汇对照表。



马后炮

缝合怪和职业病的根源在于,外语的学习方是一种“马后炮”式的学习。


人类的话语并不是一套先天的秩序。如果误认为话语是一套秩序,就会认为话语好比天球的轨道一样,大小行星在上面有条不紊地运行。只要懂得其中的规律,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


实际上,符号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是脆弱的、临时的,是大量符号和意义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临时的约定。因此,外语的学习,排斥推理,注重模仿。


eggplant并不是鸡蛋树,番茄也不是foreign eggplant。长期模仿某一类语篇,会感到如鱼得水,但到了实际的会话场合,还是会出问题。


由于符号和意义的对应关系是人类的活动构建出来的,而不是现有种种对应关系,参与会话的人严格遵守之,外语教学总是具有滞后性。一个短语写进教科书时,可能已经过时了。这在“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屡见不鲜。


我还要指出,语言不是一个工具。许多人义正言辞地说,语言是一个工具。


不光要学语言,还要学其他东西;语言类专业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你自己的错。


说这些话的人,混淆了学语言和攻读语言类专业。


我认为这两个概念是不应该被混淆的。但凡混淆这两个概念的人,应该去测智商。


业余学一门外语,技不压身,有益无害。


而专业,意味着要投入时间、精力。如果一个专业,有百害无一利,还要求攻读这个专业的人,花大量时间学专业以外的东西,才能够生存,那么,这个专业的合法性何在?



认为语言是一个工具,意味着认为语言是有边界的,是能够带来效益的。


抹泥刀是一个工具,它有边界,你可以一手抓住它。它可以用来砌墙,带来收益。


根据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机能。


它跟吃饭、喝水、呼吸一样,是一种机能。吃饭、喝水、呼吸,都需要复杂的生理系统来支持,但你不需要学。


如果说你要学吃饭,那么你学的是礼仪,不是吃饭本身。


语言就是这样一种机能。没有人指望靠饭量大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但很多人指望通过懂一门外语,赚黄金白银。


因此,只要语言工具论不灭,就还会有人前赴后继地跳坑。


把学校里学的东西拿到社会上用,发现行不通,这是每个学子几乎必然会经历的。


有的人,一辈子坚持在学校里学的那一套,承受着这种割裂给他们造成的巨大痛苦,带着困惑走进坟墓;


有的人,迅速地学会了迎合化身为此世界的秩序的怪兽,跟它穿上了一条裤子——然而他们忽视了,这个怪兽能让先前为了迎合它,做出某个选择的人,余生抱恨,有朝一日,也能把现在为了迎合它做出某个选择的人抛弃。


而极少数敢于拒绝那个怪兽、质疑此世界秩序的合法性的人,恰恰是此世界秩序的割裂赖以调和的救星。


这种拒绝的姿态,正是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END

往期文章

Stone学姐丨考研政治+二外英语

艺术家丨俄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出路是什么?

跨考经验 | 国关国政外交学


点击留言





扫码关注我们世间万物,千奇百怪,都等待着你去发觉......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内容

文案:行者

排版:懒懒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