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论析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论析
如何将中国由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争取在尽可能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历史课题,
在批判吸收、综合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
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两条道路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了大胆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论述、观点和主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场景中,
在人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发展史上,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围绕如何将中国由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争取在尽可能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问题,毛泽东在洞察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弊,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和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苦探索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观点和主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深刻回答了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穷二白”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迅速改变长期以来贫穷落后面貌的时代课题。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实现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历史性超越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代性发展;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蓝图,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也为同样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证民族独立、维护主权安全的基础上加速实现现代化贡献了全新的中国智慧。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生成逻辑
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奠定了根本政治保障。但是,如何尽快医治旧中国留下的战争创伤和改变“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做出不懈的探索。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的基本观点,抑或是顺应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还是应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巩固国家安全的现实压力,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毛泽东以敢为人先的政治勇气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批判吸收、综合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两条道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一)洞察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弊而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在毛泽东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尽管在生产力领域,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取代了传统人力,发展了以机器和自动化生产为表征的现代生产力,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但是,它在生产关系上仍然是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穷,少数人剥削大多数人、社会两极分化悬殊,甚至这种剥削程度和贫富分化程度比传统农耕时代的封建社会更加严重。显然,西方国家走过的这种弊病丛生的现代化道路并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也不是毛泽东想要为新中国勾勒的现代化蓝图。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可以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要社会主义,不要资本主义”④《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页。、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既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共识。
然而,毛泽东虽然反对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好的有益经验、具体做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并没有简单地加以排斥和完全否定,而是主张在结合中国国情、反对盲目照搬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吸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东西。对此,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要求,“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二)在借鉴苏联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探索中国的现代化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短短的两个五年计划就基本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的转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苏联也在物质装备、技术指导和产品设计等方面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力援助。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认为,作为与苏联具有相似国情和相同社会制度的中国,既没有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又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在探索和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学苏联”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作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而在于如何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是采取批判吸收的办法,还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他明确反对不顾中国实际国情,不愿开动脑筋,试图直接复制和盲目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观点和做法,并称之为“奴隶思想”。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深入了解,他逐渐认识到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存在着诸多缺点和弊端,并对其提出了批评,他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他指出:“无产阶级不能剥夺劳动者,不能剥夺农民和城市小生产者,只能剥夺剥夺者,这是一条基本原则。”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5页。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强调中国不能再走苏联靠牺牲农业和剥夺农民的办法来推进工业化的现代化老路。为此,他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正是在不盲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坚持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国内,强调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国情,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从而推动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三)在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构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图景
毛泽东是在新中国“一穷二白”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事实上,毛泽东对于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对于我国是在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掠夺和国内连续战争造成严重破坏的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家底”,对于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基本国情,在认识上始终是清醒的。
正是由于对“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毛泽东坚持把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筹谋规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例如,在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上,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在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上,他基于当时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实际国情,提出了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渐进式战略构想,指出“第一步,搞十五年,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再用十五年,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如何争取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将中国由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论述和主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一)必须坚定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必须坚定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指引和性质规定。毛泽东之所以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由毛泽东反对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民族情感、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显著优势决定的。
首先,从民族情感来讲,毛泽东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之心。在毛泽东看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频繁侵略和掠夺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人民不会愿意也绝不答应走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并阻扰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更加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而社会主义的苏联不仅在国际舞台中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还积极向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援助。在这两相比较之下,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其次,从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不能也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邪路。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历史使命就是要推翻和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而,在毛泽东看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已经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引导全国人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最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自身优势来看,只有通过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才能迅速摆脱“一穷二白”和任人欺凌的贫穷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就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来看,它们是先发展轻工业,等到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重工业,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几百年的漫长过程才能完成,且需要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显然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亟须加强国防和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能够举全国之力,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能够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上,获得比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快的发展速度。正是看到社会主义有利于落后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党强调“在现代中国的条件下,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的工业化问题”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强调“要过更好的日子,一定还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7页。。
(二)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
伟大的事业需要由伟大的政党来推动。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和力量牵引。
首先,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千难万苦、付出重大牺牲才成功开辟出来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唯一主体。无论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掀起的“教育救国”思潮,还是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提出的“实业救国”理念,抑或是海外留学归国知识分子倡导的“科学救国”号召,都没能成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现代化建设的方案都没有看到“革命救国”的真理性,试图在不根本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实际上,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是一个国家顺利启动和胜利完成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企图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和统治下实现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近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为中国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加速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繁荣富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其次,毛泽东认为,要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胜利。具体来看,一是领导的广度上,毛泽东强调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全方面和全方位的,要求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各条战线实行强有力的领导,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二是在领导的深度上,毛泽东强调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权不是通过高喊宽泛空洞的口号来实现,而是要通过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来实现的。为此,毛泽东要求全党都要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向建设转变的最新要求,不断学习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他指出,“过去我们有本领,会打仗,会搞土改,现在仅仅有这些本领就不够了,要学新本领,要真正懂得业务,懂得科学和技术,不然就不可能领导好”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三)必须实行以工业化为重心的全面现代化
“要富裕就要有工业,一个民族没有工业不可能富裕起来”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13页。,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和重要驱动,是其他各领域实现现代化的坚实物质保证,没有工业化也就谈不上现代化。毛泽东对工业化在整个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十分清楚。他在勾勒新中国的现代化图景的过程中,明确强调要以工业化为重心,推动和促进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他十分重视工业化在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全面现代化中,毛泽东又将工业化的重点放到重工业上面,认为“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他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页。。然而,毛泽东虽然强调优先发展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中,由于轻工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而,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他强调不能走苏联以牺牲农业和剥夺农民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工业化老路,提出了“真正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⑨《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5页。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
(四)必须把握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的价值引领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理想追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遵循。在毛泽东看来,如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中国,出现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那就意味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都将白流,而这显然是毕生都在为避免中国出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奋斗的毛泽东所极不愿意看到的。他坚信,只要中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就一定能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首先,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制度性和根本性功能。毛泽东一贯强调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1955年10月29日召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①《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9页。在按劳分配的问题上,毛泽东认为共同富裕不等于人们在生活上、工资上没有差别,要反对平均主义。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一些地区出现了公社无偿调拨生产队粮食、无偿抽调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从而严重打击富队生产积极性的平均主义倾向,毛泽东发现后及时进行了阻止,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原则,要求承认差别,指示各地公社主动退赔无偿调拨的粮食等物资,反对一些地方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错误倾向。
其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共同富裕问题格外关注。他指出,要“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他认为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逐步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指出“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商品粮和工业原料就多了”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他提出要避免在农民中出现贫富分化。
(五)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执行勤俭建国方针
毛泽东充分认识到在经济文化落后、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前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甚至是失败,因而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建国方针。为此,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首先,在毛泽东看来,“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但是中国既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来积累现代化的启动资金的邪路,又不能走苏联长期牺牲农业和剥夺农民来推进现代化的老路。毛泽东指出:“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就要付出很多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只有增产节约一条康庄大道,这是应为全党同志所明白了解的。”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而要做到增产节约,就必须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对此,他指出:“在企业、事业和行政开支方面,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其次,毛泽东主张,要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需要教育人民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调节好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人民群众甘愿牺牲当前的物质利益、忍受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和“紧日子”,服从和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等到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以后,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六)必须统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和学习外国有益经验相结合
任何国家特别是大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将战略基点放在国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而决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别国身上,这样只能永远沦为别国的政治经济附庸。但与此同时,关起门来搞建设,也是不行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形势瞬息万变,脱离世界形势变化就会被时代潮流所抛弃,因而要使自己永远立于时代潮头,就必须学习别国先进经验,争取有利国际援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十分重视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和学习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首先,在毛泽东看来,中国作为后起现代化国家,不仅在现代化的启动条件上,面临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先天不足;而且在前进过程中也缺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于此,他认为,中国必须尽可能地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这种援助“包括他们经济上的援助,同时也包括我们对他们成功和失败的、正面和反面的经验的学习”④《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51-252页。。同时,他还主张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与对立,学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与有益经验,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其次,毛泽东强调,虽然中国经济文化落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要求中国人民要有民族自信心,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中国人自己,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对此,他多次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正是在毛泽东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即使后来因中苏关系交恶,苏联背信弃义地单方面撕毁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经济技术合同,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发挥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精神,凭着自己的力量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想禁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奠定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突破了近代以来,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观念,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试验和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为同样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证民族独立、维护主权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智慧。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创新意义
斯大林及其以后的苏联共产党常常自诩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主观地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视为是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正统,不仅在理论上将别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形势的变化而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视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背叛;而且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看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唯一样板,打压甚至武力干涉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国情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利用自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经济技术援助为要挟,强行要求受其援助的后起社会主义国家复制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
毛泽东坚决反对苏联共产党对别国执政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干预,他敢于质疑苏联模式的正确性,明确指出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中存在着诸如长期依靠牺牲农业和剥夺农民来发展重工业,导致工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拒绝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计划经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计划执行僵化不灵活,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突出问题,并提出要“以苏为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苏联模式的盲目崇拜。
同时,毛泽东坚决顶住苏联断绝援助和武力威胁的巨大压力,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原则设想,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避免了重犯苏联模式中存在的某些失误,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非只有苏联一种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大胆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了鼓舞和借鉴,实现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历史性超越和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代性发展。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在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场景中的实践指导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是要始终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体现在:在他有生之年,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步伐,提前为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提供了后人接续推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战略蓝图、总体框架、物质基础、价值遵循和理论准备,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加速前进和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在毛泽东的现代化建设思想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能片面地看重生产力领域的“富”和“强”,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反对所谓公有制经济缺乏效率、共产党一党执政不是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是禁锢人们思想、军队不能听命于一党一派,进而鼓吹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政治上的多党竞争制、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化、军事上的军队国家化等资本主义错误思潮。对此,习近平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0页。
二是要始终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中不容质疑、毫不含糊、绝不动摇的一项基本原则。毛泽东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反对任何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强调必须不断提高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本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好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大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思想,提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页。,强调要把中国共产党锻造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和坚实政治保证。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同时并举、相得益彰;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驾驭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抵御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执政本领,不断增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国防、民族宗教、外交等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政能力。
三是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行,一方面普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一些现象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追求,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实现了全民共享,才能更加广泛地汇聚全体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才能顺利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毛泽东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6页。。具体而言,就是要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积极效用;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道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从而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要处理好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平衡协调共同发展。消除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要义,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优先发展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一方面,党和国家将主要资源投向了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在客观上造成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不足,从而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工业化缺乏启动资金,党和国家不得不通过政策将农民手中仅有不多的资源和资金转移吸纳到工业化部门。因此,我国农民为支援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毛泽东主张广大农民群众要为服从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暂时的利益牺牲,过一段时间的紧日子;等到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以后,就会逐步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补偿力度。进入新时代,在我国高质量完成工业化任务后,就应该按照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战略思想,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力度,积极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缩小工农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农村精准扶贫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五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新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人是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01页。,促进经济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一穷二白”这一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家底,毛泽东认为只有把人民群众广泛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迎难而上,汇聚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磅礴力量,才能克服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等各种现实困难,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因此,毛泽东别特重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全国人民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顶住压力、战胜困难,“勒紧裤腰带”搞建设。
习近平指出:“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页。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性提高,但是我国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矛盾和重大阻力。因此,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也丝毫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安于现状、贪图享受和奢侈浪费等错误倾向,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伟大斗争精神,不断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续推向前进。
六是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毛泽东关于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部有利条件的支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唯物辩证法要求,对于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基本立场和重要方法。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是要明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把建设国内大循环作为根本立足点,始终坚持依靠本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改革创新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要合理把握对外开放的范围、程度,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和底线思维,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把国家重大战略性资源、关键经济领域和产业、核心科学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从而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此,习近平多次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其次,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都不可能脱离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因此,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按照毛泽东关于学习外国有益经验和技术的思想要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借鉴和吸收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在人类实现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文明互鉴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问题意识就是要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观点;强调落后国家要优先发展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以奠定整个国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保证不受外国侵略和控制的重要思想;强调实现现代化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对贫富悬殊的价值追求,一方面,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以来,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一西方中心主义的固有认知和传统模式,在人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反映了与中国具有相似国情的同样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的共性和一般规律,为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文化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证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尽可能快地实现国家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全新选择。
总之,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它反思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存在的种种弊端,遵循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要求,突出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本土化特点;它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和掠夺扩张,内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周期性发作的现代化建设模式;突破了苏联以牺牲农业和剥夺农民来推进工业化,导致工农业发展长期不平衡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丰富了人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在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后,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并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从而创造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世界奇迹,用事实“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表明了“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8-9页。。
作者简介:许洪位,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异化抑或解放:人工智能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项目编号:21XNH110)
文章来源:毛泽东研究. 2021(02)
终审:“科社共运动态+”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