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2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奋发的青年!

江南太史 老干体v 2022-12-16
人活一生,有人被不断追忆,有人则如浮云,走后无人提起

最近,网上一个热帖流传,让人颇为伤感





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

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堆着好多老人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我打电话让收走,房东说他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

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

有三本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峻岭之下,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

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落款和祝福,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

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保存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精细。

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十五岁到七十多岁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

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深圳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

从这些东西里,可以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是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地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大兴安岭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

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

我看着这些照片、笔记本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

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

我把认为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

唉,人生再精彩,人一走,你所有的珍藏珍爱,别人看都看不懂,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


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

将这个故事分享到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

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住。

书架上摆满了纪念章、笔记本、书籍,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

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
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
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
「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
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想给孩子多留些钱,结果却是这般结局。
老人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节俭,他们只当是你吝啬,还嫌弃。如果你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他们有空看看,定然不会如此误解!
这不是虚言,一位晚辈读了父亲的家传,当场失声痛哭:原来误解了父亲大半辈子!


家传的使命

曾经负责老年报的管理工作多年,家传创始人朱子一教授的记忆里,此类遗憾不胜枚举。

10年前,一次寻常公派赴台考察,改变了他后半生的职业志向。

那次,台湾随团记者张姿慧无意间提起,其父内战时被抓壮丁到金门,常因思乡而流泪。她和弟弟长大后,怕勾起父亲的伤心,从不敢问与老家有关的任何事情。待她人到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而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 再也无处可问。

人有终极哲学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一个人说不清自己的出处,就会充满灵魂漂泊无依的焦虑感,就像我们小时候最怕听的话,是母亲说「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父亲走后,只要提及他,张姿慧姐弟俩不自觉地掉泪。老人没有留下任何记录,他们陷入了无边的彷徨。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试图拼凑起父亲的经历,却一次次遭遇失败。

直到遇到朱子一,她不经意地提起,只当是闲聊,朱子一则说他「灵魂猛地一颤」,当场保证一定要帮她找到父亲的出生地。

利用做记者的工作便利,朱子一从她父亲的口音特点、会唱的民间歌曲、家乡地理特征等方面梳理资料,最后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终于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

张姿慧从台湾辗转到甘肃省亲时,全村的人都出来迎接她,争着请她去家里吃饭。因为70年前,几乎每户都有人被抓壮丁,但只有张姿慧一个后人找回来了。

对那些亲人失联的人们而言,张姿慧就是他们共同的孩子。

但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消失,是被人们遗忘。而没有被记录的人,注定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一样,不超过三代人,即消失得连姓名都不会被人知晓。

朱子一觉得,是时候了,他要做一件事:为中国每个家族留下信史,让每个家族的后人有根可寻。历史不仅属于达官贵人,也属于每一个普通人。也许在世人眼里,家中那个老头很普通,但对于子女而言,他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历史见证者!

2018年,他辞去了体制内稳定优裕的职务,与海宁原市长应忠良联合创立了家传,为每一位老人留下他们的人生记录,立志打造个人和家族记忆博物馆、建设国民记忆数据库。

这是家传团队的使命,一代一代接力做下去,永无停歇!


传主朋友,感谢你!

两年时间,我们写作了20余省200余部家传,参与记者达到上百人,这是家传团队给中国历史献上的一份独特礼物。

这个世界上,善人总是多数。也许一开始觉得这件事很难,但看到如此成就,纷纷给予支持!

  • 杭州图书馆设专柜收藏,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

  • 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聘朱子一为兼任副研究员。

  • 全国发行量超两百万份的《快乐老人报》战略合作,每期刊登家传故事。

  • 全国首个家传书展,获得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 家传传承家风的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 11月3日,家传与红船旁的大学南湖学院、嘉兴市文明办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乡贤与家风研究院,朱子一担任副院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咨询委等单位领导出席指导

  • 朱子一被选入省委宣传部专家团,指导地方文化建设。

但所有的一切,都抵不过200位传主朋友对他说的那句话:「钱终会花完,而记忆永存。感谢你,朱教授!」


但朱子一更想感谢那些给予了信任的传主及其晚辈。在这些家传中,超过一半是子女支持撰写的。

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你自己的过往,你不说,谁知道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曾经来过这个世上?你也有亲爱的父母,有念念不忘的爱情,有最心爱的孩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你不讲,对孩子来说,就是断了根脉。

感谢这些传主朋友,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独特的记忆,送上了一份永久的大礼,没有重演张姿慧的遗憾。

可是,自己不会写怎么办?家传会从当地派记者上门采访写作,你只要会讲就行!

重要的家族影像、文字资料会统一扫描,选择精华放入家传,并在数据库里永久免费保存。

如果您已经写好了,也可以交给家传编辑部进行专业编辑、设计。

春节快到了,我们想为全国的长辈送份年礼:扫描下方二维码加记者微信,可免费定制家传方案!

如果要写信,请寄:杭州市西湖区浙江财经大学文华校区学博楼6楼家传编辑部,电话:186571076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