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Web3 的基础认知理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LumiSpace Author Lumi Wu
Web2:特定机构的许可(一个主体的主观动作)
Web3:加密算法(一个无主体的客观方法)
Web2:必须向机构申请并获得分配,需要与机构签订协议,并提供部分个人信息
Web3:不存在“开立”动作,你只是取了一串字符,并从概念上赋予其作为了自己的私钥(就像地球上本来就有很多水资源,你只是取了特定的某个水分子)
Web2:特定机构的服务器
Web3:同样的信息同时存在于众多节点中,全世界共用同一份数据库
Web2:通过登记在服务主体的密码,或通过其他传统账户体系验证(如手机、邮箱)
Web3:私钥+签名
Web2:通过上传个人信息(证件/生物特征等),并通过现实部门的数据校验完成核身
Web3:暂不存在
Web2:仅限该机构提供的特定服务
Web3:平台内所有应用内实现天然互联互通
对于C端产品,用户依然会选择少数应用作为与公链交互的界面,这里必将产生聚集性,即局部的中心化倾向; 但其权力被大大削弱了,因为无法以账户和数据作为壁垒,导致可替代性增加;如果某个产品引起用户强烈的反感,那么很容易找到替代品(或者有人会站起来当场开发一个); 智能合约的公开+可组合,意味着应用开发的门槛大大降低; 这最终会导致产品之间的竞争回归服务本源,做到真正的“用后即走”; 数据的公开,意味着对数据的应用变得更具竞争,因为数据垄断被打破了,新的壁垒需要建立在“如何处理数据并形成洞察”的能力上。
代币波动大,推高投资风险,结合欺诈等本身就难以治理的问题,容易发生大规模风险;
若代币可与法币双向兑换,且自身具备足够强大的流通场景,则会直接洞穿外汇管理等货币治理手段,甚至冲击到法定货币本身;
账户的匿名性,缺少KYC必要的身份核实动作,缺少交易的背景信息,不利于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
监管无法控制公链本身的存续,只能控制境内节点(物理设备)、在境内有明确主体的应用(意味着必须屏蔽无法被监管覆盖的其他应用);
限制受监管应用仅可对完成KYC的账户提供服务,建立实质上的“账户开立”过程(KYC可以通过官方应用,使用传统核身渠道完成验证后颁发 Soulbound Token 的方式实现);
但是呢,受监管账户可以把资产发送给不受监管的账户(这是公链的基础功能,无法被监管限制),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交易对手方的KYC信息和交易背景完全不可知,虽然可以惩戒账户背后的主体,但已经无法达到监管支付网络的目的了;
上述这点可以解决,但前提是受监管的节点加起来必须能够对公链实施“51%攻击”,让监管以公权力阻止非受控交易的发生;
但这里存在悖论,因为一条可被特定主体控制的链等于没有去中心化,区块链本身的价值会当场消失。
账户&数据不被特定商业机构垄断;
数据和代码对监管透明;
账户体系天然跨应用互联互通。
开放智能合约,允许持牌主体以其作为唯一平台,开发各种资金应用;
要求现有银行、支付机构在账户层面与数字货币账户进行桥接,利用现有场景撬动用户认知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