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后的和亲公主:从王府格格到省妇联副主席

镇长助理 大树镇巡抚 2022-07-21


01


有关于和亲公主的故事,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天朝上国”最尊贵的女子们,因国家使命而献出一生婚姻、远离家乡。著名的有汉朝的文成公主、细君公主,唐朝时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均为边境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位王昭君,使得多少汉家男儿免除“可怜河边无定骨”的命运


和亲在清朝时达到顶峰,从公主到乡君达70余人之多,大多下嫁外藩蒙古,既巩固了满蒙血盟,也固化了辽阔草原在现今中国版图中的位置。


公主们在和亲后的遭遇如何,也是一个有趣话题。事实上,中国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其实离大家生活的年代并不遥远。


1925年,光绪皇帝的侄女,宣统皇帝的堂姐,清朝郡王衔多罗贝勒爵爱新觉罗·载涛的格格韫慧(汉名金允诚)下嫁给了阿拉善第九世扎萨克亲王(塔王)的长子达理札雅。


左为末代皇后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香,右边即韫慧格格


从清朝建立伊始,蒙古就是满族统治者最重要的笼络对象,随之而来是大规模的和亲。


从天命初年至乾隆末年,被派遣至蒙古和亲的格格有71人,其中有22位公主,21位郡主。她们既巩固了满蒙血盟,也固化了辽阔草原在现今中国版图中的位置。


电视剧《如懿传》中和亲蒙古的乾隆嫡次女固伦和敬公主


清朝虽然已经灭亡十数载,可此刻宣统小朝廷的盘算仍旧是想借助和亲笼络蒙古势力。


而这位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出身的阿拉善亲王不仅是当政的北洋政府承认的货真价实的草原一把手,更是和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都结为兄弟,达理札雅本人和张学良也是结拜兄弟,和宋哲元(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也是结交匪浅。


遗老载涛作为溥仪的叔叔和宗社党铁杆分子,自然愿意用这样一桩政治婚姻来为自己的侄子复辟铺路。


对此,塔王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专程派遣了一个三十多人的迎亲队伍和两万多大洋,浩浩荡荡地从内蒙开赴“京城”。


在北平,双方举办了一场极为隆重盛大的皇家婚礼,韫慧格格的嫁妆就多达四十多抬,送亲和迎亲的队伍绵延数里,喀尔沁右旗贡王等蒙古勋贵也专程赶来庆贺。


1932年达理札雅即位时着蒙古王妃装的爱新觉罗·韫慧(1906-1969)


婚后的公主夫妇也算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是很快,她便发现自己陷入了封建皇家的传统家庭节目—“宫斗”当中:


塔王的王妃姜静德并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也并不待见自己的这位公主儿媳,而是想让次子即位,亲王世子的宝座久悬未决,继承一事自然无从入手。


为此,达理札雅一度意志消沉,整日沉湎于游猎和马球中,格格却比丈夫要开明得多,在她的规劝下,达氏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刻苦攻读诗书,静待时机。


不久,王府里发生了一桩惨剧,塔王次子因为意外不幸身故,其妻子服毒殉情,塔王闻讯悲痛不已,竟也一命呜呼,达理札雅莫名其妙地就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一任阿拉善亲王。


02


于1931年即位的达理札雅颇有作为,堪称一代贤王,他针对旗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更换了很多官吏,整顿了经济秩序。


身着戎装的第九世蒙古阿拉善亲王达理札雅(1905-1968)


在韫慧格格的协助下,达理札雅尤其在教育上花了很大的力气,除在旗内建立了两所小学外,还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并派自己的王妃,也就是韫慧任该校校长。


为了完成愿望,韫慧与丈夫主动让出王爷府东院内的15间房屋,其中 5 间房屋作教室,2 间作招待室,1间为准备室,2间为教员室,2间为校长办公室,3 间为储藏室。


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当时许多家长不乐意让女孩子们抛头露面去上学。韫慧让自己的格格们带头报名,并由旗政府下令,让旗官员与差役们的女儿入学,终于招收了46名女生。


韫慧和丈夫创办的女子学校旗立定远营女子小学在1937年的合影


塔王虽然是一位王爷,但思想开明,他在内蒙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同时推行亲汉政策。他革除了属民制度,规定旗下民众人人平等,废除清朝的跪拜礼而改用鞠躬。在阿拉善禁止赌博,抽鸦片,娼妓和盗匪。


为了改革经济,他带头裁撤王府衙役,缩减府内开支,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地方建设和提高民众福祉上。


据曾任新华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的范长江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描述了他眼中的达理札雅:

他的王府是北京式的,房内的设备,最低限度也是北京的旧样子,而西式的沙发椅子,煤气灯、加利克香烟、抽烟自动发火机……一切一切,和北平一般高等生活情形不会有什么差别。


他满口非常熟练的地道北平话,和一种安详文雅的动作,北平习惯用的仲春时节中式服装,光光的头发,聪明大方的面庞,无论如何我看不出一点蒙古味道。达王左右之生活,亦趋向“平化”,他们不再守着成吉思汗以来的生活方式,而猛烈的向进步文化转变。(见《中国的西北角》四川大学出版社188页)


日本全面侵华后,塔王夫妇更是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1937年,在韫慧的堂弟、末代皇帝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三年后,亲日的分裂分子德王(即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在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出任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主席,12月,在张家口出任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委员长。


对此,塔王夫妇不仅拒绝合作,而且和德王派系在蒙古草原上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达理札雅积极配合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在绥远地区的长城抗战,驱逐了日本的特务机关,敞开大门欢迎国民党第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和副师长杜聿明部队进驻,并且邀请他们在阿拉善开办军事培训班,培养骨干力量,增强自己部队的战斗力。



爱新觉罗家族和蒙古王公们大都后来投靠了日本人,图为溥仪的妹妹韫颖和二弟溥杰在庆祝伪满洲国成立


1938年,驻宁夏的国民党军阀马鸿逵为了扩大地盘,意图抢占阿拉善旗,于是大批派兵进驻阿旗定远营,以武力威胁解除了阿旗保安队的全部武装,并将札萨克达理札雅移住银川,进行软禁。


蒋介石为了争取马鸿逵抵抗日本,默许了他的火并行为,只是批示将达理札雅一家转移至兰州,保留他的亲王尊号,从此韫慧一家开始了暗无天日的软禁生活。


在宁夏八年的软禁生涯中,韫慧把自己的满腔悲愤和爱国情怀都灌注到诗歌创作当中,她本来就是清末民初一位出色的女诗人,善于写哀婉清艳,缠绵悱恻的古体诗,她早年的诗歌充满了雍容端庄之气韵:


清秋槛外桂香浓,云彩天光漾碧空。半卷珠帘欣伴菊,轻飘罗带怯临风。紫箫吹彻星初落,银烛烧残月正中。徙倚回栏忘露冷,玉菱花映晚妆红。(《秋闺》)


此时王府的钟鸣鼎食和北京城的繁花似锦都已恍如前世,听着耳边黄河拍案,她看到的只有衰败的国家和如狼似虎的侵略者,她把自己一腔孤愤化为笔下的一滴滴热血。


在她的诗集《爱吾庐诗草》中,以银川兰州之囚为分水岭,温婉清丽的诗词都变成了壮怀激烈的怒吼:


累战沙场血未干,男儿效死剑光寒。

田园荒废干戈后,黎庶飘零道路残。

五战深仇何日雪,百年浩劫几时完?

陇头暂住家虽乐,鼙鼓频惊梦不安。(《时事感怀》)


还有鼓舞女性报效国家,做当代花木兰的:


慷慨从军剑影寒,酬君替父赴边关。

黄河水响思亲切,金镫鞭敲破敌还。

戎马十年辞朔汉,明驼千里返家山。

女郎愧煞须眉士,巾帼英雄岂等闲?(《花木兰》)


不仅如此,精通英语的她还积极投入外国著作的翻译中,将一批英文散文诗歌都译为中文,供人学习,堪称贵族中学贯中西的代表。


03


抗战结束之后,塔王夫妇又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本质,积极向延安靠拢,为解放内蒙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达理札雅派代表到兰州欢迎西北野战军,觐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之后,还派代表赴银川拜见第十九兵团杨得志司令员,将一面绣有五星和写着“功高德被蒙疆”的锦旗呈送给杨得志司令员。


9月23日,达里札雅札雅代表阿拉善旗向毛泽东主席致电:“我谨代表阿拉善旗各族人民向您致敬,并热枕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现在我郑重宣布我旗各族人民从此摆脱广州国民党反动政府束缚,接受中共领导”。同日宣布和平起义。


1949年之后,达理札雅先后担任了宁夏,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韫慧则担任了宁夏妇联的副主席。


作为内蒙人民政府高层领导,达理札雅积极参与解放初期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为了推行牧主牧工两利政策,又主动将个人和亲属的牲畜捐献给国家,并自愿放弃了在磴口县17万亩土地以完成土地改革。


随后的抗美援朝和修筑青藏铁路里,夫妇二人都慷慨解囊,为新中国初期在西北的工作和建设贡献良多。


达王、韫慧夫妇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将蒙古王府本《石头记》(即今红学家所称蒙府本,蒙王本)无偿捐献给国家。


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古籍文献,它是第八代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旺布鲁克札勒(塔王)在晚清时期从琉璃厂书肆购买,辗转流传到韫慧手中的,其后据刻本补抄了后四十回,也补抄了其中缺失的六回及程伟元的序,现存120回,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当中,是红学研究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



可惜,他们却因为贵族的身份,没能逃脱时代洪流的漩涡。


在她捐出蒙府本石头记后的第八年,塔王夫妇被押送北京,随后达理札雅在一次批斗会中被活活折磨至死,已经年届花甲的老王妃也于第二年在北京孤独地死去。


讽刺的是,早年那些通敌卖国的晚清皇室们却大都安然无恙。


比如韫慧格格的大哥,载涛的长子爱新觉罗·溥佳,在伪满洲国中一直担任要职,却逃过了战后的清算,而且建国后挂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一直得到鸦片烟的特供,直到去世。


韫慧的二哥爱新觉罗·溥侒投靠了华北地区的伪政府,却在赶巧死在了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走运地没赶上清算。


五弟溥僖在民族大节上无亏,但是于私德却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不仅嗜好抽鸦片,而且性格顽劣,学业更是一塌糊涂,解放后却被特殊照顾入学北平大陆汽车学校,随后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公职汽车司机。


除此之外,宣统皇帝溥仪一系更是安然无恙,不少人甚至活到了近百岁。


满清三百年,最后尽忠报国,慎终如始的却是一个被远嫁和亲的弱女子,当真印证了花蕊夫人那句名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虽然这位外表文秀而性格倔强的格格,未能突破旧贵族的局限性,但终究用她一生的姻缘和对国家的忠贞,为中国的统一和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他文章推荐

大树镇信箱问答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