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人林欣禾

管丢丢 VCPE参考 2022-05-13
   DCM中国联合创始人、董事合伙人林欣禾


|管丢丢


DCM中国在VC圈里,独树一帜,以小而精自居,机构中的投资人少(不超过8人),不分赛道,关注商务软件及服务、环保节能、消费/数字媒体、通讯/网络、系统组件、安全和存储等领域。会投那些他们认为能够凭借经验和背景帮助公司实现价值增值的企业。

不设投后团队,投后由投资人自己做,秉承一年投资10个左右企业,一年1个IPO的打法。对热闹赛道不扎堆,对别人存疑的企业下重仓,投资要拿20%的股份。

凭借这套打法,DCM投到了唯品会、58同城单笔回报均超过10亿美金的企业,快手也将是DCM回报超过10亿美金的企业。

上次写周逵(详见《老实人周逵》),提到周逵投的企业文思创新,其中也有DCM的身影。DCM的创始人之一赵克仁早年在麦肯锡的工作就是为通讯及软件公司提供咨询,后来创立日本通信,对该领域非常懂行。赵克仁创立日本通信时天使投资人是Dixon Doll,DCM正是后来他和Dixon Doll一起创立的。

DCM中国并没有像其他大机构一样,每个赛道都布人,什么都看。为什么不扩张把规模做得更大?有人说因为合伙人懒得去募资,大概不是这个原因。

DCM自成立就很克制,一贯的传统是只投能帮得上忙的。DCM的合伙人大多有做企业、管企业的经历,所以他们只投他们看得懂的方向,这是基因。

一年投10个左右,一年1个IPO的风险很高,也确实难。DCM中国也不是每年都能做到,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就都没有IPO的企业,2018年恰好有被投企业探探和乐动力被并购,才有退出。

在写沈南鹏时,(详见《做局者沈南鹏》)当中提到了唯品会,背后也有DCM中国联合创始人、董事合伙人林欣禾的推动,上市前唯品会融不到钱,林欣禾说服红杉一起投资,因为DCM和红杉的最后加持,唯品会才成功上市。这个故事背后十分精彩,要由参与者本人来讲述。

51Talk是DCM在A轮进的,IPO前又认购了1500万美元。快手融资的故事,也有林欣禾的参与。B轮时投了快手,2014年快手已经被多家机构看好,DCM过会神速,之所以能抢到还因为林欣禾把宿华堵在会议室,一直聊到半夜,最后投到了快手。签完TS后的第二天,红杉资本就来抢,但最终那轮红杉没能进。能说服红杉一起投,又能抢企业抢过红杉,可见厉害。以下是DCM中国联合创始人、董事合伙人林欣禾的自述。


01

要投得准,就要投得少

刚开始做投资很兴奋,就像一个小孩进了糖果店,什么项目都想投,结果吃下去肚子痛。开始那几年,投了很多传统行业的项目,失败率很高。后来就回到自己比较懂的领域去投资。

DCM比较专注,只投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传统行业和偏重技术的项目,比如医疗、硬件和清洁能源等领域,我们基本没有碰。

一开始LP也担心,我们投那么少,会不会错过很多项目,质疑声不少。但LP主要是看结果和数字,我们的回报率可以,他们就高兴,继续给钱。

专注会让你少犯错误,让你有时间对一个项目看久一点、看清一点。我们在10年里投了63个项目,11个实现了美股IPO。当然也有失败的,我们投资过女性内衣项目兰谬,我们还投资过一个叫麦包包的电商公司,在市场上基本没有声音了。

做VC一定要想清楚,投资回报和风险是成正比的,但这是我们决定玩的游戏,我们承担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从而得到更多回报。

02

做精,而不是做杂

DCM之所以保持人少的原因之一,也是希望能够做精,而不是做杂。我们的沟通成本很低,判断项目闪电速度,当天看中的项目,当天就可以投,不用反复上投决会。

但我们八个人,也经常相互否定对方看好的项目。有时候我否定的项目又被他们翻过来,这样的互动很重要。现在很多投资机构内部决策非常僵硬,不同投资部门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反而相互攀比。投资人群体相对高学历,普遍比较傲娇。你的团队今年投了三个项目,我就得投四个。这导致很多投资人错过了行业第一名后,为了怕兄弟部门责备,去投行业第二、三名,这是不理智的,第二、三名的失败率远高于第一名。

我们的人比较少,没法像很多走人海战术的机构那样,划分成一个个Team去盯赛道。虽然我们不划赛道,但一旦看到好项目后,还是会全盘地去看整个行业。

03

为什么我投了 58,没投赶集?

最开始我们其实看的是赶集,我已经去了赶集办公室做尽调。赶集的创始人原来是谷歌的工程师,他的弟弟之前在谷歌做产品经理。但是,赶集的估值比较高,之前有一两家 VC 在里面,轮到我们,我们要的股份比较多,对方又不愿意给。所以我就想,竞争对手有谁?要付这样的估值,我至少去比一比价格再做决定。 

这时候 58 出现了。之前 58 曾在我们办公室路演过,被另外一个同事毙了,但我还是得比较,所以找到姚劲波。他起初不太高兴,可能觉得我们不投他,但他还是同意见我,给了我一个办公室地址。

 我去的时候走错门了,我没有去姚劲波的办公室,而是去了另外一个办公室,进去一群人,有的抽烟,有的讲电话。这些人无论是说话、还是打电话的方式,给人感觉好像大多没有接受过太多高等教育。 

后来老姚过来,告诉我走错门了,这是销售办公室。但我一想,销售们可能就是初中、高中毕业,可以跟他们聊的来的客户应该是类似的人,所以 58 是做这样的生意的。 

跟老姚聊完以后,第一,58 的估值确实低,因为没人要投他;第二,他重销售的做法跟赶集不一样。赶集里大多数是工程师,创始人从谷歌出来,习惯了这个模式,美国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 Craigslist 也没有销售员。 

当时在中国做分类广告的关键点在于,放信息不要钱,所以大家拼命放,其中假信息非常多,因为信息多,不管真假,都容易一屏一屏被刷掉。 

赶集就说它会有好的算法把假信息删掉,但是解决不了信息被刷掉的问题。我看 58 的内容,页面上方三个位置不动,下方也是被刷。我就问姚劲波,你的工程师在哪里?你怎么处理假信息? 他没有给我看工程师,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工程师。他说,上面三个是卖掉的,我不能让它们被刷掉。我问,上面三个永远不会被刷掉?他说因为商户付了钱。 

后来我一想,这才是分类信息跑得通的模式,一边以工程师为主,一边以真人销售为主。这种模式差异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赶集继续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姚劲波把周边地区的店一个一个都签下来了,而这些商户都是销售人员在线下真实验证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用户的体验。 

签下来之后,你想要销售,比如揉脚、干洗、房地产,你就会去 58,因为所有的店都在那里,58 变成了一个交易市场。交易市场有网络效应,上面的店越多,就越多人会去那里找店,越多人找店,也就越多人开店。姚劲波通过销售的方式做到网络效应,而赶集还在讲技术,技术崇拜导致轻视如何做模式的本地化,这是两家最大的区别。          

04

看好的项目就要争取

有些好项目DCM投了以后,其他机构跟进来,如果我们看好,谁怕谁?你出10我出20,你出30我出40,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所以你会看到,我们领投的情况比较多。

我跟团队说,要干就All In,打牌不All In的人一定会输,想赚快钱的人也一定不敢持续到最后,Ta会怕的。VC到最后都是自己跟自己打心理战。

05

我为什么投快手?

快手我们是 2014 年投的,为什么会想要看快手、投快手?2010 年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做中国的 Youtube,也就是长视频,优酷、土豆、爱奇艺相继出来,到了2011 年,大家开始养成不在电视上看节目的习惯。这是一个变化。 

DCM 在看长视频时有点慢,别人都投过了,所以我们也就光看没投。到 2012、2013 年,我坐地铁,经常看到大家用手机看视频,而且都是微信里的小视频,很多只是朋友间拍了搞笑的小视频互相分享。这时候,我就感觉 3G 以来宽带变快了,可以在手机上看视频,这是第二个变化。 

在美国有一家公司叫做 vine,它是做短视频的,在美国很热,这又是一个变化点。但当时我在挣扎,第一,短视频好像没什么内容,太短,也没什么剧本;第二,它的广告价值不知道在哪里。

这时候我碰巧遇到了宿华。快手成立于 2011 年,最早叫 GIF 快手,其实是一个类美图工具,但美图只做照片,而快手用美图的概念做 GIF 视频。2014 年,宿华出来融资,他跟我讲,现在就是时机。小米、OPPO、VIVO 的手机开始进入到 13-16 岁年轻人的手里,这群人第一次拿到相机或手机就开始拍,因为年轻,所以什么都好奇。他们拍完了想要传播,就会跟朋友说自己上传了什么东西,大家去看一看。而年轻人群的社区感又非常强,彼此之间容易获得认同,所以短视频的社交化传播属性很强。  

所以我说,时机来了。 再拔高讲,这就是场景变化,技术的改变带来以前没有的场景,一旦有场景改变,就会有新的机会。 

06

唯品会的惊险时刻


很多机构投了一大堆,一有风吹草动就琢磨着套现走人。最重要的是看得准,看准了,事情就成了一半,剩下一半是你跟被投公司管理层的互动。互动能增进你对被投项目的了解,进而提高你判断退出时机的准确性。

我们投唯品会的时候,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A 轮是 DCM 做的,B 轮是红杉做的,B 轮估值跳到了 4 亿多美金,然后就说要上市。2011 年年初,唯品会找了投行,因为烧钱比较厉害,也在找 Pre-IPO 轮融资。

但是后来,市场变冷,没人愿意付比 B 轮还要高的价格,那时候我们就商量着直接上市,反正手上还有点钱,就直接冲呗,高盛带队做 IPO。

那时候我妈得了癌症,我在台北的医院等唯品会好消息,我们礼拜四要定价,礼拜五做 trading。CEO一通电话打过来说,没戏了,我们可能得回家了。 

我问怎么回事,他说路演了这么多天,只有一单,这单的投资者回去还打电话问别人投多少,听说没人愿意投,所以这单也不见了,我们只能回家了。 

自从投了唯品会后,我每个月都飞到广州和高管一起开战略会,对公司非常了解。我们非常坚信这是个好公司,成长速度很快,复购率高,虽然在亏钱,但随着规模的增长会逐渐收窄。

当时资本市场对所有的电商都失去了信心,因为前面很多电商公司上市了之后做的不好,市面上基本没有一家挣钱的,没人信电商可以挣钱。

这时候我就想到当时新浪的情况,就是公司的股价和价值不一定挂钩。公司价值就是价值,而股价是那个时刻大家的心态。 

我们坚信公司好,所以我打电话给高盛,我们 DCM 投钱做 IPO 轮的基石投资者,你觉得能上得了吗?对方说,只有你们不够,还要红杉。

然后我打电话给红杉,红杉说我们也听说了,根本没人下单,这样投进去钱一定打水漂,谁会干这种事? 我说,不投的话,前面的钱不是打更大的水漂?现在没钱公司会死。对方说要考虑考虑,于是我又找我们基金的 LP,还有亲朋好友,说这公司特别好,一起买这个公司的股票吧。有些人被我说动了,就半信半疑下了单。 

我打电话给红杉说我又找到其他的钱了,红杉说,我们愿意投,但只投你们的一半。

我又回去跟高盛说,红杉愿意投,但是高盛也知道红杉只投一半,说你们应该投一样的,我就说那你们去说服他们吧。然后我又去找钱,我找了一批钱,又告诉红杉,这时候红杉说也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钱。他说我们要投的和你们一样,绝对不能比你少。

老投资人自己做基石投资者给公开市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信心,所以高盛也找到一些其他投资者,然后公司就这样上市了。 但是上市确实第一天就破发了,后来一年的股价都惨不忍睹,大概市值只有三亿美金。但是它实际业绩非常好,而在外人看来,这肯定不是个好生意。股价低导致这个赛道没人进来竞争,所以唯品会还占到了额外两年的无人竞争的红利。

直到后来唯品会证明了业务的盈利性,股价才开始起飞,一路最高涨到 200 多亿美金,成为震惊业界的妖股。DCM 和红杉在这项目上都回报了超过 10 亿美金,对当时友情支持 IPO 轮的亲朋好友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07

投后,只做四点支持


投少会有种走钢丝的感觉,因为投错的代价比较大,所以投的时候会更加小心。我们更注意投后怎么帮公司的忙,怎么把公司往前推。

DCM投后可以做什么? 投的少,我基本上都会自己参与投后。我创过业,所以我会很紧密地CEO共事合作,我做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战略。创业的时候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想转化率,昨天是0.002,今天能不能是0.0021?我明白CEO每天都需要想转化率、留存率、获客成本等,可能根本没有时间想战略。

VC看过很多公司,接触过很多商业模型,所以VC适合讨论战略。很多投资人不敢得罪被投公司的管理层。公司好的时候,不敢说坏话。公司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指责管理层。我们恰恰相反,你好的时候,我们说你的不好。你不好的时候,我们想办法帮你渡过难关。

我创业的时候,给我带来最大帮助的都是告诉我真相的人。新浪有好几次差点就挂了,但在挂之前有人来跟我讲过一些东西,那个时候我听不进去,要么就是话很难听,要么就是觉得这个人根本就不懂。等到我真的碰到问题的时候,我意识到他们说的是对的。面对真相很痛苦,战略上要做调整,裁人、换人,甚至放弃一些东西。

因为我自己经历过这些,所以我跟创业者聊时,不管公司做得多好,我就要做告诉他真相的那个人。

我和姚劲波吵过架,一年没说话,但我不在乎,你必须坚持你的正直,不要为了讨好,把自己的Integrity丢了。

第二是团队。很多公司刚创业的时候两三个人,感情也很深,但随着公司往前走,也许有人会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或是不那么适合原来的岗位,但他们把位置占着,更好的人进不来,创始人囿于感情也不太愿意调整老员工。
这时候VC可以帮创始人解决激励问题,公司50个人的时候要找什么样的人、设立什么样的职位;500个人的时候又应该怎么做、给怎样的激励。

这种事情我们比较有经验,我经历过新浪从3个人到3000人,也经历过唯品会从二三十人变成几万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位置。

我看过一些创业者,个人能力很强,但没有组织能力,他往往会犯两个问题:

1)永远找比他笨的人,容易控制。

2)找一个很聪明的人帮他去管理。

比他笨的人不可能比他好的。而一个很聪明的人,如果放的位置不对,很容易造成内耗,因为聪明人都很自我。

唯品会的CEO,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有办法让很聪明和努力的人服他。他很慷慨,但他的慷慨并不体现在钱,他不是用钱来砸人,而是用他的心去感动人,我觉得这是非常稀缺的。很多CEO要么斤斤计较,要么土豪砸钱,这都没用的。比较成功的CEO,都是用心来感动人。

第三资本运作。我刚开始创业做新浪时只有三个人,当时我也才二十八九岁,很年轻, 什么都不知道。我最初创立的公司英文名叫Sina,中文名叫华渊,合并之后改名新浪。之后公司成功融资,然后上市,成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股。但上市之后一直不赚钱,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高估值也掉到每股只有1块钱。我们出去做了一些兼并,那时有个叫SP的业务很赚钱,我看到这类公司就把它买进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明白两件事: 第一,本身的业务要强,商业模式和运营能力都要强;第二,资本的运作非常重要。我离开新浪的时候新浪估值大概40亿美元,在当时很高,这么高估值确实离不开收购、兼并、上市等资本运作。

第四是做CEO的coach,这有点像在健身房找私教,虽然大家都知道健身很好,应该坚持,但很辛苦不容易坚持,有人陪伴和敦促,你更容易坚持。我会经常约被投企业CEO出来走路,聊公司的近况,主动看有什么能帮忙的。

我自己创过业,知道创业者都是有自尊心的,不喜欢被VC说三道四。你派个投后人员去那指手画脚,告诉创业者怎么做销售、渠道和PR,很容易遭到创业者厌烦。他会觉得你在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天天都在琢磨这些问题。

专业的VC应该了解自己,该你赚的钱要拼命赚,不该你赚的钱别理它。做捕鲸者,不要做追风者。投资的时候要高标准、重仓、敢赌,这几点特别重要。

08

不要让成功成为你的绊脚石


2015年,唯品会为我们赚到10亿美元的时候,我想自己是不是该退休了? 我晚上睡觉前会督促自己忘掉,告诉自己没有成功过,这样才能没包袱。

唯品会在2012年左右,尝试做深入三四线人群的业务“唯品团”,当时唯品团业务量已经占到全公司20%左右,但我们不敢跟华尔街说,因为毛利太低。穷人钱难赚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拼多多出现时并没能吸引DCM注意。我最希望DCM的投资团队不要太骄傲,随时知道失败可能就在前面。

有时候你越成功,就会面临更多诱惑,成功可能成为你的绊脚石。我走过这条路,会更警惕。

09

林欣禾履历


1979年,出生于台湾,后随父母移居纽约。本科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斯坦福商学院,与DCM创始人赵克仁是同学。

1995年 ,蒋显斌、林欣禾、洪殷瑞三个斯坦福大学生联合创办华渊网,短短几年时间成为北美和台湾最大的中文网站。1998年,华渊网和四通利方合并为新浪,林欣禾任COO。2006年,林欣禾离开新浪,加入DCM。

在 DCM,他主要关注消费互联网领域,包括电子商务、数字媒体、在线旅游、移动应用以及 O2O。林欣禾的投资包括唯品会、58 同城、途牛旅游网、豌豆荚、51Talk 无忧英语、互动百科、欧瑞斯丹、木瓜移动、康龙化成、会小二、快手、Akulaku、 Udesk、 我的打工网、优集品和货车帮。



老实人周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