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心的地方》-追地震的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腾讯SSV Author 关注社会应急的
编者按: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范宣梅在成都理工大学读博。在帐篷里住了一天多后,她跟随导师来到受灾严重的北川地区。
天灾之下,废墟之上,她第一次感到,人类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脆弱。但与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她的专业告诉她:面对天灾,人类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恰恰相反,是做得还不够多。
那场地震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今年,范宣梅42岁了。她成为了地震地质灾害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她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排行榜。2022年,她还成为了 “科学探索奖“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人,鼓励她在强震地质灾害的”无人区“持续探索。今天,是汶川地震15周年,让我们来听一听范宣梅讲述的,她所关心的地方。
我叫范宣梅,是一个地质科技工作者。
汶川地震后,一直扎在大西部,做了15年地震灾害链的研究。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成都准备博士论文。地震后,我跟着导师赶到北川地区支援救灾。
满眼都是山河改观,大片的山被硬生生劈开,大面积的泥沙劈头地泻下来,数不清的受难者。
在自然面前,人真的很小。
说实话,要把地震搞清楚非常困难。
可是一旦搞清楚,哪怕只是搞清楚一点点。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都是有意义的。
这次经历,让我转变了博士学习的方向,成为一个追着地震跑的人。
哪里有地震,我和团队就要扎到哪里采集数据。
现在技术很发达了,激光雷达甚至可以直接捕捉到地表的细微变化。
可是如果不到现场,你对地质灾害是没有真正认识的。
只有当石头在你手里,触摸到它风化的程度,你才知道这次灾害为什么是长这样子的。
去到野外,看得到摸得到,做出来的东西才不会脱离实际。搞地学研究,最重要的不是发论文,而是要去解决发生在大地上的实际问题。
我做的东西,要能用到才行。
2017年,在连续9年对全球的40万条地灾数据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做出来了三大预测模型,可以在地震后第一时间预测,哪些村庄受损最严重,哪个山体会发生二次滑坡,哪块区域会出现堰塞湖。
去年泸定地震,因为天气不好,卫星遥感影像一直被云雾遮住了。我们用模型,在两小时内把预测结果送到了指挥中心,可以指导救援人员该往哪里派,把握最黄金的72小时。
当然,我们依然很渺小,无法预测地震。
但和15年前汶川地震比起来,我们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了。
青藏高原很美,那里是我下一个要攻克的地方。大家看到的美景,在我看来可能是另外一个视角。那里有冰川冰湖, 有很多冰裂缝,可能会发生冰崩、溃决洪水。更重要的是,那里是很多重大工程集中的地方。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希望能一直做到退休。
我关心的地方有很多,但干好一件事,带好一批人。就够了。
我们对汶川地震数据已经持续追踪15年了。今年再到汶川,新的植被已经长的很好了。
这意味着,大自然开始自愈了。
我的小孩小时候喜欢在地上滚,看到地板的缝,就会说“妈妈你看,地上有个裂缝”。
我也希望把论文,写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