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卧底保司一年,最终还是没守住底线…

司书甲 小司淘保
2024-10-29

今天打算讲讲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

非常魔幻。


有位王女士联系了一个节目组,说自己的妈妈被保险公司骗着买了240多万的保险。


她要求保司退保,才知道能退回的钱不及保费的三分之一;


她找银保监会处理,银保监会说“没证据,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


她卧底了一年查到证据,但保司不认,还对她置之不理…


王女士要钱无果,于是决定借助电视台的力量向保险公司讨一个公道。



打不过它们,就加入它们。


为了查清自己妈妈是怎么被骗的,王女士加入保险公司寻找证据,足足当了一年的业务员,才终于发现了门道。


保险公司大概也没想到,给员工的正常培训,竟然培训出了内鬼。



大概是从04年开始,一对做保险的两口子盯上了王老太。


套路还是那个套路,每天嘘寒问暖,说银行不如保险利息高,说银行会倒闭,保险公司不会倒闭,让王老太买保险。


04年的市场,主流产品就是各种被包装成理财的年金险


毕竟那时候人们的保险意识普遍不成熟,你拿重疾险出来卖,等同于咒人家有事。


老人家哪想那么多,只想着为自己后代多做点事情,于是就给自己、老伴、儿子、儿媳妇、女儿、孙女都买了保险。


当时卖保险的两口子还跟王老太说,你只管给我钱,啥都不用管,也别让孩子们知道,免得他们跟你生气。


就这么的,王老太这保险一买就是十几年。


而这买保险的240万,是王女士卖了车、卖了房的钱,还有王老太子女给的日常花费,甚至还有王老太向亲戚们借的钱…




王女士在保险公司勤勤恳恳做了一年业务员,卖了一年的保险,终于找到合理证据:


1、王老太没资格给儿媳、孙子买保险


按照咱们国家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对被保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才可以投保。


通常来讲,就是得具有法律承认的关系。

如本人、配偶、子女、父母等,要么就是其他具有扶养/抚养/赡养关系的人。


儿媳、孙子不是不行,但从合规角度上来说,需要被保险人同意,也就是儿媳同意才行。


孙子要是未成年,也得孩子父母/监护人同意才行。


而王老太买的保险,除了王老太自己,家里人谁都不知道。


2、王老太买的保单,是业务员代签,不合规


因为王老太根本不识字,而代签这种事,完全可以申诉合同无效


凭着以上两点证据,王女士和记者一起去保险公司要说法,保险公司负责人云淡风轻地表示,银保监会已经介入调查,正在约大家一起谈。


有证据,有媒体报道,有监管调查,

看上去让保险公司全额退保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



两天后,本来是王女士跟记者约好再次见面的时间。

但王女士没有出现。


当记者拨打王女士的电话,王女士跟记者说,她已经解决了,这事是个误会。


记者当时就懵了,合着你闹了半天,又要求我跟银保监会沟通,又找保险公司的人理论,现在告诉我,这事儿是个误会?


记者不甘心,就自己去找了保险公司分部的负责人。

那个负责人很负责,打算闭门不见。


但话还没跟手下交代清楚,就让记者撞了个正着。


面对镜头,负责人只好拉着记者走进了一间会客室,说他们经过调查,并不是240万的保单全部有签名问题,而是王女士母亲的7份保单有问题…现已协商解决了,已经重新帮她办了补签名手续,顺便还更换了服务人员……


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本以为,为了找到自己妈妈被骗的证据,秉着正义感和不忿在保司卧底一年的王女士,会成为揭露保险行业违规操作乱象的“吹哨人”,会替更多买了那家保司产品的潜在受害者发声。


可事与愿违……


我们当然也不能责怪王女士,她完全可以选择跟保险公司私了。


毕竟,始于理想,终于现实,是人间常态。



王女士找媒体曝光,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固然是幸运的。


但现实世界,总有太多的不幸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只希望大家在买保险时,多了解,多打听,子女多劝告父母“别轻易投保”。


父母们真想买,也要先和家人沟通好,并找个专业人士探探情况。


大家要是有什么保险方面的问题,随时可以找小助理咨询~



END -



往期·推荐

解决养老问题,还得靠自己

陈年老保单,该不该退?

终极兜底,保单换钱

当保险代理人搞起诈骗,防不胜防

医享无忧百万医疗,全家投保更合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司淘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