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中文学刊 | 倪文尖: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新说

倪文尖 现代中文学刊杂志
2024-10-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新说

——b站讲课整理稿之一


倪文尖



我们讲了一篇小说,鲁迅的《孔乙己》;讲了一篇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今天讲海子的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哪一首流传最广?如果去调查统计一下,我相信我们今天要讲的海子这首诗,排名肯定是靠前的。这还得感谢语文教科书,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世纪之初的“课改”大潮里,被选入了人教版的教材。在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中,语文教科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它会让一代人都必须学这首诗,——因为可能是要考的呀。海子的这首诗就获得了这种待遇,也可以说是荣幸。所以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谱成了各式版本的歌曲,我都来不及找全,反正你们上网一搜就会看到有很多,各种风格的,摇滚的、抒情的,都有。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


那为什么海子这首诗被选中进教材了呢?我觉得,是因为当初把它读成了一首温暖的诗,这也是我今天要说的,关于这首诗的第一种解读。这种解读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首先我要说,如果不是这样读,这首诗就不大可能入选教材。为什么?诸位,你们要热爱生命啊,“好死不如赖活”,这话说得比较粗糙,但我们要热爱生命,千万不要学海子!讲生命教育也已不少年头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首诗在语文教科书里消失了。所以再过些年,如果问当代哪首诗流传最广,很可能就不会有这首诗了。

但是现在,诸位,不好意思啊,万一说到你,你也不要生气。我记得,过去MSN、现在微信上,反正网络上好多花样的签名,有不少人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蛮多房地产广告,也喜欢说“诗意地栖居”,也来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然,这都属于第一种解读,简单说就是,把这首诗读成了一首温暖的诗。这样一种解读,有没有道理?或者说从这首诗来看,有没有文本依据呢?在我看来,不能说没有。或者我来推测一下,大家之所以这样读,是因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吧,在不少朋友的想象中,大概就是一个非常美的意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这首诗里还有个字眼反复出现,“幸福”,是不是?“幸福”反复出现,这总是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象和移情,甚至很可能就带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去理解这首诗了。

这第一种解读,我就不具体展开了。然后,最近这些年来也出现了第二种解读,而且我发现,覆盖的人群好像还越来越多了。那第二种解读是怎样的呢?是很多人发现了,不对呀,这首诗写完不到三个月,1989年3月26号,海子在山海关卧轨了,自尽了。海子怎么可能在之前不长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首温暖的诗呢?——用我的话来讲,是根据海子之死、根据海子的生平倒过来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是不温暖的,可能算得上是海子的诀别诗。


海子(1964—1989)


这种解读也有依据。最重要的依据,或者说最厉害的依据是:第一种解读没办法面对这首诗——总共十四行——的第十四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果你以一种很抒情的方式,以第一种理解来朗读这首诗,你就会在读到最后一句时发现——哎呀我的妈啊,怎么还有个“只”字!也是就说,在第一种理解里,“我只愿面朝大海”这个“只”字好像是突如其来的。我遇到过两件事,像假的一样,但都是真的。一是上海某大报,有一次刊印这首诗,竟然印成了“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是,我看到有一种高职的教科书——这个太不应该了——竟然也是“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只”变成了“也”,用我的话说,这是要把海子气活过来的!所以这第二种解读,首先看的就是这个“只”字,然后,还找到了诗中的另一关键处,就是开头的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中国人都知道《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是一个可以不断延宕的概念。你们看,第二种解读就特别强调,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不从今天做起呢?所以在我看来,这第二种解读会说,海子的这首诗其实从一开始,就奔着那个“我只”而去了。


倪文尖老师在2021年B站观视频工作室策划的“大师计划”系列课程中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天我们要讲的呢,我认为是第三种解读。这第三种解读,看起来像是前两种的调和,但我认为不是;起码最初我这么解读的原因,并不是调和,更不是为了调和而调和。

这还得先讲故事。2006年初,因为搞语文、做我手头的这套“语文实验教材”——江湖上人称“沪教版”,我摔了一大跤,骨折了很严重,卧床了半年。不说这个背景还不行,你们会觉得我太懒了吧,怎么自己不干,叫学生去干呢。我请一名研究生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复印了给我,结果呢,因为他也写诗,这首诗他很熟,他就自己打印一份给我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首诗的后面是有写作日期的,是1989年1月13号;结果,男同学嘛,粗心,他打印给我的,把13号错成1号了,变成了1989年元旦。而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读一个文本,我们和文学作品之间,有时候其实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是有缘分的,明白吗?这是一个错误,但是我的解读,——当然了,也是有铺垫的,我要老实跟大家交代,哪怕说起来脸红,在看到他打印出来的东西前,我其实已和他们一起对付这首诗好久了,而那时,却连第二种解读的边也没摸到——但是,因为有这个读的过程铺垫,我看到1989年1月1号,我的灵感来了,我桌子一拍——吹牛啦,那时候卧床,没有桌子,我是床边拍了一拍,我觉得我懂了!

我懂的是什么?不知道你们现在如何,反正我小时候最怕一件事,就是学期结束或新学期开学时,老师要求写小结、写计划。我这是个类比。当我看到1月1号,1月1号是元旦,元旦就是岁末年初,岁末年初的时候,人总是会多想起一些什么来的——会想想过去,想想未来,会有些惆怅,也会有一些憧憬。明白?所以,海子这首诗就写在这样一种情境下!当然了,事后一想,13号也还是岁末年初对不对,但说实话,看1月13号和看1月1号,那感觉就是很不一样。这是事实。

我刚说了,岁末年初我们都会多想起一点什么来,但是,海子在这首诗里想的事,却要比我们平时想的大很多,是什么?又要讲故事了。2006年那时,我有一名来自马其顿的留学生,那女孩子在语言上很有天赋,她以前在台湾学过汉语,口语已经很厉害了。我对她说,请你读一首诗,估计有个词语的含义你会不懂,得去查字典。果不其然,她很快找到了这个词,你们想是哪个?对,就是诗里倒数第二句,“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里的“尘世”。这个词,后来我编教科书时给它做了一个注:佛教、道教用语,指的是人世间,现实世界。所以,在我的解读里,这首诗里最重要的一个实词,提示着解读方向的,不是“幸福”,而是“尘世”。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海子在1988-1989年的岁末年初,他想的是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讲就是,“to be or not to be?”,生还是死?我说过有第三种解读,我的第三种解读就是认为,海子在这首诗里是在做一个“to be”或“not to be”的决定。好,下面,我还是把这首诗快速地念一下,不是朗读,更不是朗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就这么十四行,短的文本就这点好,一读就读完了,大家都有印象,便于贴着文本细讲。我现在要问,海子进入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左手是to be、是生,右手是not to be、是死——海子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我的左手还是我的右手?是从to be进去的,还是从not to be进去的?当然了,如果是思想复杂一点的,可能有人已经在想了:海子那时候说白了不就是——用当下流行的词,这个词特别好,我很喜欢——纠结吗?是的,海子就是在矛盾,在纠结,就像一个钟摆一样,一会儿摆到to be,一会儿摆到not to be,就是这样摆来摆去的,用现在的概念可能就是抑郁症,摆得太多。

第二种解读很显然,认为起点就是not to be了。为什么?因为一上来就是“从明天起”。但我要告诉诸位,海子这首诗,我前面已经讲了,这首诗是在一个长时段里面,截取了这一段的,明白吗?在之前、在之后、在这过程中,海子一直都是在摇摆的。而我还是要说,在这首诗里、在这首诗的内部,他是从to be开始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开始写诗、说出这一句的时候,他是想做一个幸福的人的。当然,听我讲话肯定蛮累,因为刚刚讲完一个意思,马上就要补充。现在我就要补充了,海子当然也是在第一句里就埋下一些隐忧的,因而是从“明天”起。不过,我最终仍然想强调,这首诗的起点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关心粮食和蔬菜”,我甚至要说最后那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甚至房地产商也没错,就是一个海景房,就是一个大房子。

请注意,我认为这首诗的起点,海子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表明,海子在诗中一度是拥抱了世俗生活的,或者说是对世俗生活有亲近而且拥抱的。说得更复杂一点,我还觉得这首诗很明显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影子:一方面是类似新写实主义小说,如刘震云《一地鸡毛》等,日常生活、世俗生活在诗中有体现;另一方面是,海德格尔那时在中国知识界也颇有影响了,也就是前面刚讲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确实和“诗意地栖居”有关联。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粮食和蔬菜”——如果你稍微读多一点海子就会知道,“粮食”和海子的“麦子”“麦地”这些核心意象也有关联;然后是“喂马”,海子有一首诗,副标题就叫“以梦为马”,所以他的“喂马”,这匹“马”很可能和“梦”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还要“周游世界”。总之你要知道,请允许我再啰嗦一遍,海子这首诗的起点是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且他要的幸福其实是两面都有的,既有世俗的日常生活,也还有超脱的那样一种“周游世界”“以梦为马”。


《海子》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之一,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入这首诗的第二节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你看海子的那种幸福感,其实是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用一句烂俗的话来说就是,他也要与人分享,所以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然后“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你发现了没有,对于诗中的海子来说,“亲人”已经不够用了。

前面说了文本短的好处,我可以沿着这首诗的——我有个概念叫“文本机理”,或者不用这个概念,就说是沿着这首诗的内在脉络或肌理来讲读。我们看到了啊,首先是海子自己要做一个幸福的人,然后是他要去告诉亲人,然后“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没错吧?

然后,这就到了诗歌的第三节,第三节更不对了,“人”也已经不够用了,他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海子的气象也确实大了一点,他要给河、给山取名字,这个像《圣经》的开头对不对?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海子是要给山河取名字啊,他要有命名权!你看看,海子的那样一种幸福感,是很膨胀的,或者说是那种喷薄而出的——首先是亲人,然后泽被所有人,然后还要泽被到千山万水。再补充一个,第二节里面还有一句“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这个“幸福的闪电”,我看过有诗人对这首诗的解读,让我相信这“闪电”确有其来自诗歌史的一面,但按我的解读,坦率讲他们还是过于学究了。这个“闪电”,在我讲读这首诗并教学相长了十来年后,有一次课堂上,我又灵感来袭,终于忽然明白“那幸福的闪电”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要请大家先体会一下。我前面讲了海子的“幸福”是什么,我还说那幸福既有世俗性,也有超越性。现在我要说了,在这首诗里面,对海子而言最重要的“幸福”,是海子——像我发现了这首诗的秘密时那样,他也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就这样定了!”也就是说,在to be和not to be的反复纠结之后,海子这时终于不纠结了。这里要请大家想象和移情一下,你们纠结过吗?纠结得人很难受是吧?而你,一旦不管三七二十一,豁出去做了一个选择的时候,是不是心里一下子就爽了、放松了?所以“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那幸福”是如此的具体,换句话说,海子此时的“幸福”感来自于他不再纠结啦,来自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而且还挺好,是做了一个生的决定;当然啦,从不再纠结的角度,即使是做了一个not to be的决定,海子也是会感觉爽的;更何况他还做了一个to be的决定。

好,继续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海子的情绪是不是在接着往上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一句来得如此自然,情绪看来也挺好。但我要告诉大家,这首诗的转折正在慢慢来临。很有意思,我数学并不好,但这时候我要用数学来讲,大家想一想“陌生人”是从哪儿来的,更准确地说是,“陌生人”这个表达从何而来?我来告诉你吧,“陌生人==每一个人—亲人”, OK?所以我说这首诗,文本机理是如此之清晰,情绪是不断地往上走,但走着、走着就好像是走到了最高点,而与此同时,一个陡转也便降临了。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这句话太朴素了、太普通了。现在谁写毕业留言时写出这样一句来,估计自己都不好意思,简直太不“文青”了。不过我要强调——顺便插播一句重要的话哈——其实,文学语言最重要的不是漂亮,是准确。“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海子觉得这个意思是对的,是准确的,这比什么都强。接下来第二个“愿”出来了:“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更貌似是一句套话对不对,丝毫不起眼,没什么了不起。

前面说过,我当时卧床,没办法去找更多材料。但我事后想想还是蛮有成就感的,我当时准确地推理判断出来了,海子肯定有过失败的两性交往。当海子说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时,他是脱口而出的,但是话一出口,他就感觉“不对”了。请注意,现在有一种解读,我认为比较低级,就认为海子是因为女人而自杀。我觉得这对不起海子,讲得过分八卦了。我的解读是,这个“有情人终成眷属”既是一个世俗性的事实,但同时又有象征性。这个事实象征了,也唤醒了海子更深层的意识:我海子和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们——他眼中的“芸芸众生”,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明白吗?芸芸众生是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就意味着“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海子没有,也不能。好,讲到这我要说,这首诗的关键转折,就在于第二人称“你”的出现。

为什么这样讲?先看这个“你”是怎么来的,来得是非常自然: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而“陌生人”是怎么出现的,前面已经说过了,是跟着“亲人”“每一个人”来的;当“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个“你”出现的时候,尤其是“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话说出口的时候,就触动了海子内心的隐痛——既是形而下的,又是形而上的,使他充分意识到原来埋藏在心底的是什么,是他海子无法,因而也不愿意和芸芸众生们一样。对于海子而言,to be意味着什么?to be意味着他海子和世界上所有的普通人是一样的,他是融入到、也消融于一个普通人的共同体里面去了,也就是说,海子和芸芸众生们在一起,不分彼此、没有你啊我啊的。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一开始就做了类比,我的左手是to be、是生,右手是not to be、是死。大家再想一想,第二人称“你”一旦出现,这会怎么样?在我看来是这样:“你”出口的那个瞬间,就把海子内在的那个“我”给唤醒了,给呼唤出来了,这也就意味着,海子在这首诗里或许暂时忘却了的,“你”和“我”之间的区别,这时就又回来了,而且是更凸显出来了。所以,我的左手是to be、是生,而这时就又是“你”了,因而我的右手呢,就是“我”,就是not to be、就是死了;也因此,这最后一句也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讲清楚了没有?大家看到这首诗的整个流程了吗?必要的重复永远是必要的,这是教学名言。这首诗,从to be开始、从要像芸芸众生那样活下去开始,然后海子为此感到无比兴奋而且幸福,于是与亲人分享、与每个人分享,包括对陌生人也要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接下来“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句话一旦出现,“啪”,海子就转过身去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以我说,这首诗从to be就这样非常符合逻辑的,甚至可以说是,出乎海子自己意料地、符合逻辑地最终走向了not to be。

在我的解读里,这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我认为海子写完这首诗,他走向死亡的决定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或者说是会更加坚决了。为什么?你想想,他那段时间是一直处在生与死的纠结里,而写这首诗之初是想to be的,然而,却还是按其内在逻辑走向了not to be。这是第一。第二个,是我觉得海子最后选择了not to be的时候,他是非常从容的,也是非常平和的。为什么?是因为海子在这首诗里面,可能是空前或许也是绝后地,拟想了芸芸众生们乐于享受的那种尘世的幸福生活,他也拟想了自己对这样一种幸福状态的享受;而因为他有了这样一种拟想,有过这样的体会之后,海子也更能够理解了,“哦,这是你们的选择,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的选择”,但是当然,“我海子还是更愿意做我自己”。这个意义上来讲,海子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认为他的心境就非常的平和,有一种安详,乃至圣洁。这时候我一般会加一个尾巴说:海子最后选择了卧轨这种自尽的方式,那和跳楼还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他是非常坦然地愿意充分体验死亡的来临。

我今天的这样一种读法,大概也可以叫作“以文证史”,因为通过这首诗的这样一种解读,我们再给海子写传的话,就可以大致地推断他在1989年,在海子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内心复杂的、纠结的而又很有自己逻辑的那样一种心史。


倪文尖B站视频第一次录制,2021年1月。

录制视频时的工作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语文教科书而如此出名,相信很多朋友原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今天的这番重读里,我讲出来我所谓第三种解读了吗?事实上,我要提醒诸位注意,我更在意的,我认为更有意思的,也希望大家在方法上有所收获的——是怎么触摸着文本机理,顺着这首诗的内在脉络和流程,怎么在阅读时就像是踩在它的节拍上,——如果是这样,那么用一句夸张的话来讲,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我们就可能比海子自己还更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那个海子。好,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倪文尖著,光启书局,2022年10月



END





《现代中文学刊》官方公众号

微信号 | xdzwxk101



排版 | 魏正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中文学刊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