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 | 筑梦物理的一代大师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
整理丨Physikmann
排版丨不言
美编丨农民
责编丨理趣
生平传略
饶毓泰是我国近代物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生前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他于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临川,晚年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不幸于1968年10月16日与世长辞,终年77岁。
纵观其一生,饶先生对我国物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气体导电和光谱学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曾如一颗闪亮的星星划过夜空,历史记住了他的光芒。
饶毓泰先生
远渡重洋,曲线救国
饶毓泰幼年时天资聪颖,酷爱读书,自幼在叔父和舅父的教导下熟读“四书五经”。1903年,他进入抚郡中学堂(今抚州一中前身),1905年只身前往上海,就读于上海公学,后转入上海新公学。1911年,饶毓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本来他计划当即出国深造,以实现科学救国的伟大抱负,但由于筹资困难,未能前往。次年春天,他回到临川,执教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两年后,以突出的成绩,考取了江西省公费留学生。1913年,他终于远渡重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毕业后,又报考了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K.T. 康普顿。1922年,饶毓泰完成博士论文《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对荧光的影响》,并于同年在国际权威刊物《物理评论》上发表,在美国物理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气体导电研究的全新成果,回答了人们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饶毓泰也因此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殚精竭虑 投身教育
在饶毓泰先生毕业时,中国的科技建设还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为了振兴中国科学界,发展科学教育,培育科研力量,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如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先后致函饶毓泰先生,邀请他回国执教。应南开大学爱国教育家张伯苓邀请,饶毓泰于1922年8月应聘到南开大学,创建物理系,任南开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气体运动论等课程,培养了吴大猷、吴大任、江泽涵、陈省身、郑华炽等一大批数理才俊。
左起:饶毓泰、邱宗岳、杨石先
邱宗岳于饶毓泰应聘到南开大学一年之前,从美国克拉克大学博士毕业并创建了南开大学化学系并担任系主任
尽管饶毓泰先生在物理教学上甚是用力,但他也深感国内科研条件极其落后,且物理教学须与科研相互配合才好。为了改变国内科研条件极其落后的面貌,他申请获得中基会甲种补助金国币3000元,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体物理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从事原子光谱在电场下的斯塔克效应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斯塔克发现的斯塔克效应原理,写出了论文《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这篇论文的发表正处于量子力学理论系统逐步完善和实验充分论证的重要时期,有力地支持了海森堡量子力学微扰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震动,也开创了中国光谱学研究的先河。
饶毓泰原子光谱线
1932年8月,饶毓泰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与李书华、严济慈等人共事。回国时,他带回了从英国购置的摄谱仪和真空光谱仪,继续进行在德国从事的原子光谱和斯塔克效应研究。这一点,相比于当时博士回国者不从事科学研究的境况,可以说是开科研风气之先河。翌年,饶毓泰出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接着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校长。他在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研究计划也继续进行。自此,他便将自己的余生完全奉献给了北大。
重整系风,问鼎一流
饶毓泰执教南开大学时的得意门生,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谈到北京大学1933年改组时曾这样评价:“在这整个阵容改变之前,根本没有多少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人出来,只有出来一两个念物理的人,北京大学开始做些研究工作,训练出来几个学生,也是在1934年之后,…… 从这个时候起,北京大学才可以说有一个现代化的物理系。北京大学可以说是最早有物理系的大学,1930年代以后,这个物理系成为中国物理的中心之一。”
吴大猷(右一)和恩师饶毓泰(左一)
1913年北大理科以物理学数学门名义招收本科生,宣告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物理学系正式诞生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确有过一段辉煌时期。在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后,多国物理硕博纷纷归国来到北大,一时间,物理系师资队伍人才济济。但好景不长,系主任和教师的休假、五四运动以来的教育风潮,政府薪水的拖欠以及派系的冲突,造成了北大物理系优秀教师队伍星散。与此同时,清华大学的发展却是蒸蒸日上。在北大师资日渐困顿的情况下,清华大学的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黄子卿等人都兼去北大上课。
1930年,原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被任命为北大校长。自此开始,北大扩展了图书仪器和相关设备,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提升北大教学和科研水准。饶毓泰于1933年来到北京大学后,聘请学术人才,整顿教师队伍。朱物华、周同庆、以及饶毓泰的得意门生吴大猷等人纷纷来到北大任教。这些人都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极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他们的到来,不仅仅扩大了师资队伍,还形成了老中青研究梯队,北大物理系所开课程,也更加完备。饶毓泰要求学生们在实验室中具备创新精神,同时也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也正是如此,北大很快培养出了一批青年才俊。马仕俊、郭永怀就是当时的研究生,后来成为国际上的知名学者。
饶毓泰 (前左4)与北大物理系师生合影
在科学研究方面,饶毓泰购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光谱设备,包括德国购进的Steinheil大型摄谱仪,英国购进的玻璃摄谱仪、度量光线仪、阴极光示波仪等等,用于开展光谱学和分子、原子结构方面的研究。有时仪器购置困难,饶毓泰先生就亲自动手设计制作。他十分重视演示实验,经常向年轻教师介绍德国泊尔(Pohl) 教师讲课时如何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情形。他还把原北京大学理学院的一个小礼堂改成阶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实验室,用以边讲课边演示,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当时北大一批教师在分子光谱论述和实验研究上取得了十分有价值的成果。据北大四十周年校庆统计,1931-1940年间,北大物理系发表论文50篇,其中大多发表在国外著名期刊上,也有一部分发表在国内刊物上。可以说,在饶毓泰的领导下,无论是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实验设备、研究氛围还是科研成就,都可以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肩。
不久,日寇入侵,北大南撤,饶毓泰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在艰苦的生活中,饶毓泰依然坚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做好系里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不忘进行一系列分子光谱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联大物理系培养出了黄昆、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40年代的物理实验室
抗战胜利后,面对原子弹爆炸后世界原子科学的发展,面对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在原子科学领域的激烈角逐,饶毓泰感到北大物理系亟需扩展研究版图,“原子核物理之研究有不容一日缓者”,遂建议北大聘请张文裕等人专门从事原子物理研究,并且提议北大建立原子物理研究中心。后来这一设想因国内局势变化而遗憾作罢。
饶毓泰写给胡适的信
信中向胡适提出了发展北大理科和工科的系统建议
饶毓泰希望能为新生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1949—1951年间,饶毓泰继续担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并任校务委员。年逾古稀的他,依然查阅资料、编写讲义,讲授“光的相干性理论”、“光磁双共振”等前沿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激光技术人才。
每当回忆起饶毓泰先生,他的声音仿佛犹在耳边:“我在科学界熬煎了 50年,走的是一条险情四伏、孤军奋战的道路,真是一步一个血印啊!今天,伟大的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可惜我老了。但是在科学领域,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我们这些老科学家去解决啊!我怎能安心休养?怎能静得下来?我现在考虑的不是多活两年与少活两年的问题,而是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能毫无愧色地说,我虽然贡献不大,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我对得起科学,我有一颗真正的科学家的良心。”
饶毓泰铜像
饶毓泰是中国物理学会组织者之一,曾任中国物理学会评议员、常务副理事长、名誉理事、《物理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部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为了纪念他,设立了饶毓泰物理奖,专门奖励在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方面做出重大成就的物理学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理学编 物理学卷1[M]. 河北教育出版社.
往期精彩
7. 荐书 | 通向实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