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庆·家书 | 唐泽远:在絮叨中逐渐清晰的一些残片(上篇)
系友简介
唐泽远,2004-2011北大社会学本硕,现任山东亚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从事战略策划与市场支持工作,是《中国医院建设指南》等若干行业书籍与团体标准编委。在企业工作中,感受到了另一种真实的田野。
在絮叨中逐渐清晰的一些残片
——关于2004-2008年在社会学系读书生涯的笔头口述史原始文本
(上篇)
唐泽远
1.老楼和元宇宙
其实我们2004级看到的系楼,明明是贴着白色瓷砖的,但在我脑海里,那座楼一直是偏红的棕色。
多少年后有机会再回学校走走,发现各个院系都有了很宏伟的新楼,以前共用一座楼的好几个学院,都已经自立门户了。而且各院系门口还有非常高大上洋的缩写,前面配上个小红心,雕塑了放到大楼门口。很多毕业的同学在各自学院的雕塑前面合影留念,成了标准动作。
还是以前有意思,我们那时候,系门口不是这样如密电码一样的英文缩写和小红心。我们简单粗暴,用实体表征实体。社会学门口放的是马寅初的雕像,外院那边是李大钊。环境最拉风,门口有一架真的恐龙化石,还有一堆紫水晶。我们的马老和那头尖牙利爪的恐龙一比,十分儒雅中正。
如今那个具象而真实的世界正在加速远离我们。恐龙已经没有了,马老雕像可在?
2021年夏天,我在校园里走着,雨水泡烂了鞋子,大囧之下,想去超市买双鞋子应急。结果转遍校园,居然没有一个小店卖鞋。博实早没了,物美抽搐成一个小批发货仓的样子。顺带看看小西门食街,已经萧疏得不成样子。
被告知,谁还倒腾鞋,学生都从网上买了。说这话的人,站在濒临关门的书店门口。
能不让人感慨,社会在符号化和抽象化的进程中,坍缩得那么的具体。元宇宙已来,传送门已经打开。我们得赶紧到新的艾泽拉斯去抢占地盘,那里一片蓝海,正待扬帆。
所以,兄弟院系你们在这个实体世界里盖那么多楼,岂不浪费。
还是我们社会学系洞察先机,不着急消耗资源盖大楼。咱们可以攒钱架一台元宇宙服务器,搞些存储和带宽,抢先变成数字虚拟校园中最威的楼,楼里穿梭的都是最靓的仔。
就是不知道不远的未来,楼贵,还是带宽贵?且作为他者,且行且观察。
玩笑归玩笑,一想起社会学系的楼,就由衷感慨,当年的系图真好。我们那时候老拿大图和系图比,比完了之后由衷地跟系图老师说,咱们比大图强多了。没想到系图老师也是大图培养出来的骨干,瞪我一眼,“你很懂大图么?”反正我爱看的书,系图多。大图找不到的,系图都有。后来有一段时间,去大图我只去三楼的自然科学类看烹饪技术。08年汶川地震,我当时正在系图借书,看到严康敏老师神情凝重地看着电脑里的新闻报道出了神。这个印象,难以磨灭。
2.老师与同窗
社会学的老师们,个性符号十足。目视处,有朴素的布兜,斑驳的保温杯,乌油发亮的烟斗,朴素挺拓的帽子,宛如法器,祭起来可以祛魅;耳听时,有 “发指”“精妙”“则”“我们来看”,犹似纶音,言谈处可以醒神;至若粗放的狂野的温柔的智黠的笑,沧桑的忧郁的鲜肉的冻龄的颜,深邃的淡然的真诚的认真的目光,潇洒的蹒跚的挺直的插兜的背影,举重若轻的或举轻若重的或化繁为简的或破简成繁的表达,构成了我迷迷糊糊读书时光中很难遗忘的路标。
作为一个在学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和见识的学生,不想说一些恭维之词。成家后,一直在琢磨“顶梁”这个词。社会学之于我而言,虽然它给了我一些难以抹去并持续受益的习惯,但毕竟只是人生中求学时的站点,但于各位师长,却有着更加沉甸甸的意义,因为他们是这门学科的顶梁者。一门学科,何以自存,何以绽放,何以光大,皆实实在在地压在这些师长身上。想到这里,再回想那些笑容、目光、背影和话语,万千思绪奔涌而压迫,竟然不可断绝。
再想到当年同窗,就陡然轻松很多。本科时光,那是人最美好的年华,但不少人(女生不知道,我说男的们)都或多或少地挥霍了很多时光。这种挥霍是人生中难以躲开的一段历程,就像杨树到了春天要掉毛一样。不过我觉得最美好的是,虽然大家那时候都趁电脑了,但我们还是搞了很多看上去比较高级的娱乐,比如在范譞房间里下围棋。那一屋子人就老范真正会下棋,其他都是只知道基本规则的臭棋篓子,当时韩国同学车垠锡还来老范屋搞中韩大战,先手五手给老范吓得满头大汗,因为没见过这种棋路,到中盘眼见车同学大龙被斩为三截——原来上来五手不是飘逸的神之一手,只是走坏了。下棋之余,还会听老范弹吉他,弹累了,还会吃老范煮的面(偷着煮),他是北京人,还经常带来“咱妈炸的酱”。比方砖厂的好。偶尔老范还会煎鸡翅,我们堵着门都拦不住他煎好了不给我们吃,而是给班里的女同学送过去。偶尔去买16块一斤的酱肘子和十块钱一饭盒的猪头肉,从面食部拿大量的蒜,在老范屋喝啤酒,直到最后把不省人事的他从厕所里拖出来。有一次熄灯后,我们还去老范屋搞诗朗诵,正经念完了用方言念,制造了大量浅薄而难忘的快乐。大四,大家又在老范的教导下学会了打北京带hui儿的麻将,很多个夜晚,杨磊或者我都会去老范屋门口砸门,喊老韩那个死鬼回来睡觉。
王者荣耀的爷爷辈(dota)兴起之后,我们依然保留了这些传统。幸甚至哉。但是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回想起来,我们的宿舍生活除了这些和老范相关的娱乐,剩下的就是全国一统的影视娱乐和游戏了。和现在的宿舍生活没啥两样。不过我们宿舍对门的老钱和老石屋,打CS都打出一个北京高校前八强来,这个如果后来有师弟师妹效仿,目标不妨再定高一点。
除了deadline来临之前,有几个在宿舍能认真用功的呢,胡适不也打牌么。都别焦虑,没圣人。
社会学的人能写,出笔杆子。离开学校后,大家星散于全国,偶尔到一些同学地盘上,相约吃饭,问及近况,或者互相说说自己掌握的其他同学的情况,大多都在以写材料为基本技能养家糊口。当年刘能老师在课堂上非常认真的甚至有些执着的讨论,社会学系的同学将来在职业上可以做什么,从剧本编辑到高级管理,给我们指出了很多方向和可能性。今天也许我们可以跟刘老师汇报,我们无形中获得了一种很强的概念提炼以及赋予意义的本事,经常一出手就碾压其他文科院系的出品。这种技能,既可以说服资本,又可以游说政府,是我们游身于这个时代的技能,我觉得这种技能挺牛闪的。师弟师妹加油。
让我来回忆大社会学系,定然绕不开那些年那几次“一二·九”合唱大赛。
2006年,我们一同见证了社会学在一二·九的耀目光彩。在此之前,社会学系至少有几年没有在一二·九上拿过名次了,上届似乎是倒数第一。
在此背景下,临危受命的学生会老大赵曦玉同学,还有房瑶、郭岩、侯超、侯晨等一干小朋友,组成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参赛领导团队,钢琴张西晴、小提琴齐宇宁、贯穿于整个排练过程中的声部长和代领唱刘芃希同学,还有领诵的张翮轩、代领诵李龙虎同学,男声骨干孙翊同学……都让人十分惊艳。05、06两级的师弟师妹们,在最该追求和标榜个性的年华里,来了一次很集体主义的集体狂欢。大家不计个人荣誉,一切都以“胜利”为指向,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都足以让人当作自我激励的正能量素材来不断回忆。
那年有两首歌,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
我只记得,当我们在百讲集结时,我看到大家的脚步、姿态和笑容,我就觉得,也许这次第一是我们的了。这种来自舞台的召唤,的确很难用文字写出来。
再后来就是精彩的绽放,以及整首歌最精彩的、十足男子汉气概的“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以至于台下传来轻微的哇声)……直到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入神”圆满收尾。我觉得这应该是我在百年大讲堂参与的感觉最完美的一次演出了。
全部比完,最后倒着念名次,第一名最后念。当念到第二名还不是社会学系的时候,我方集体爆发的欢呼声已经响彻大讲堂。
而且我们欢呼胜利的口号实在是粗暴霸气——“社会!社会!”经久不散。
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系一二·九,是后来的某届。那一届是社会学人天才的全部绽放。
那是一首原创歌曲,词曲都是社会学师弟师妹写的。一开始的“啊啊啊!房价又在涨又在涨!”我觉得无论是旋律还是气韵,是合唱作品中相当精彩的词句,有点开篇即高潮的意思,但是当最灵魂的一句“任志强,他说房价上涨这很正常。”唱出来,作为观众的我是直接站了起来的,这个作曲的家伙是谁?怎么能把旋律的重量和色彩用得如此信手拈来?
现在看来,现在最火的彩虹合唱团最好的作品,其高度也没有超过那首北大社会学系天才们写的咏叹房价的歌。真是印证了那句“北大是常维新的”。
但当时的评委,居然错过了这么好的作品,给的评分非常令人遗憾。
那只能说明,当时的评委里,也许只关注了最浅的一层。恰如当我们品评《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的重点没放在“中国”上,而放在了“舌尖”上。
那次酣畅的胜利固然迸射了光芒,而后来的失利更显得尊贵而孤傲。
当显扬碰上品质,不是每种人都能安然选择后者。为了后者,可以完全不管前者,社会学系中,从老师到学生,很多人一直有这种宝贵的精神。
1.头一回“实习”
我们这一级在大三实习的时候兵分两路,我所在的一拨,是朱晓阳老师门下的陈亮师兄牵线,去浙江传化集团集体实习。当时我们的共同疑虑是,我们具备什么在企业工作的技能呢?“实习”能干点啥?后来大家的共识是,也许是去练访谈的吧。合理性既得,内心遂安。这就是当时社会学系培养到本科高年级的家伙们的特点之一,非得和“合理性”较个劲。
当时的萧山一片荒凉,传化集团周边方圆十公里,还是广袤的农田。饭店只有一个,荤菜10元,素菜8元。后来和同学们在这里腐败唱歌,只记得在这里和若木一起唱刘欢王菲版《笑傲江湖》,若木模仿王菲真是一绝。
现在萧山的发展那还了得。时代就这么大踏步走着,一不小心就让人恍惚地如履烂柯。
当时的传化,日化用品已经颇具规模;物流中心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看板管理(现在看来理念是超前的),而农业事业部刚刚兴起,很多在实验室里搞事情的生物专家,都还非常年轻。
06、07年是“企业文化”最热的几年。带我们参观企业的一位师姐(毕业于光华?),非常有侧重点地向我们介绍,北大心理学的博士为传化集团炮制的员工手册,打开一看,基本是教诲大家“如何做一个好员工”的词句,核心是三句。因为本人对这种PUA的东西是很排斥的,所以明明那么嫌弃它们,都居然没有记住原话。估计同去的同学里有能记得的。大概率是孙磊同学或者连碧文同学。
据说传化集团从上到下,不仅要诵读,还要经常讲用。在我们后来的访谈中,一些传化的员工还要时不时不自然的上纲上线一下。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可能和那个博士是一伙的。
现在看来,传化集团全员推广员工手册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文化现象。如果当时能够深度访谈不同工种、不同事业部、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看待这本手册的心态,相信会让我个人对后来李康老师让我们读的《后社会史初探》等书提到的“话语”作为“主客体之间的楔子”的表达有更快的理解和共鸣。
但当时我的大部分精力都在那琢磨怎么分配一顿2.5元的饭票了。饭搭配菜,两块五实在太清淡,不过炒面也是两块五一碗,就要有味道的多。真是两块五吗?我仔细回忆了很久,确实是两块五。
十几年就这么一晃而过。传化集团还是三大主业(除了投资),化工、物流、农业。能把定准的方向坚持这么多年,我对传化集团的敬意又拔高了很多。它的企业文化,肯定不是“如何做一名好员工”这样浮于表面。现在回想起来,我那几天看到的传化集团的企业文化,是“对技术专家的尊重和推崇以及建立在这种推崇基础上的自信”。这些感触,通过一个个片段式的剪影,在2021年,终于沉淀出这么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对人家企业自己,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就是自己刚琢磨明白。就类似一个线疙瘩时间久了自己绕开了的那种,极轻微的快乐。
最后,当年的传化实习留下了一个悬案,实习报告是写了还是没写?我记得我没写,但后来老师说我写了,反正没再向我要。接到凌鹏师兄约稿的时候,这件事情是第一件在脑子里蹦出来的。所以,这一段,是我给系里交上一份迟到的作业。不管写没写,这次是写了。
2.见证地产时代
秦老师给我们上环境社会学,期中之后,有一天带我们去一个城乡结合部,去看拆迁对环境的影响。我印象里是香河,但总感觉又不太是香河,因为似乎应该没有那么远。如果能找到当年的作业印证下多好。似乎具体村名和柳树有关。那里确实有很多柳树。
一个班同学分成三个小队,从村外围选择三个入口,鱼贯杀入,进行随机访谈。
但很快我们发现,环境这个问题,在当地居民眼里显然不是什么问题。
没错,当时尘土飞扬、尘沙漫天,塑料袋四处奔突,被四处裸露的钢筋与铁丝扯碎又抛开。污水在街道上画出线谱,推土机和挖掘机在轰鸣中跳跃和旋转。一大片土地,带着树桩和挖开的水管,异常开阔地躺在村子的旁边。
但村民们关心的、嘶吼的,完全是另一件事情。
拆迁补偿。
看到我们带着本子和笔来了,村民明显分为三派:
一派是downtown的,他们在杂乱无章的破房子区域的街头站着,有着激烈的表达愿望,七嘴八舌地向我们这些外来者解释着谁在搞事情,侵吞拆迁款,让我们“呼吁一下”。
另一派是uptown的——不用说,只要是聚在洋楼区域的人们,准是后者。他们更加警觉。不断向我们盘道:你们干啥的?
还有一派,在队伍上属于downtown,但是明显比其他人明白一些,“他们又不是记者,你们跟他们说什么?”“学生,你们走吧。”今天还能清楚地感到他们眼神里的麻木和不屑。
当时一起去的有个同学,他的义愤和不甘是写在脸上和头发丝上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对抗这种不公?”多年后再相见,这个同学的脸上,依稀还有当年的侠义感。
远处几座已经建好的秃楼像是等位的食客。不知要干点啥,但是似乎和眼前的盛宴有关。来都来了,站着等会儿。十几年后,它们的身价都会成为这些学生当时完全想象不到的高度。
那几年,不少人还会认为可以与这样一场盛宴较较劲。已经遥远的印象里,彼时很多人都认为可以和很多种苗头较较劲。现在的时代,更多的人躺平了。那时候似乎互联网经济还没这么火,那时候微信还远没有出现,那时候MSN还在高冷着。
中午吃的是“大鸭梨”。分餐时非常超前地使用公勺公筷,拿起来又放下的。
记忆再次错乱,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还买了一个保定style的驴肉火烧,应该也是两块五。我和孙磊一人一个。
那次“田野”,有心栽花花没开好,无心插柳记忆至今。
这是一份口述史的文本,一切皆有意义。强行口胡,强行投稿。
文字编辑:王迪
推送编辑:王年廉、周芯宇
审核:王迪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社会学系官网“系庆·家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