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必要给鱼做核酸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情报局 Author CC情报局
文/庄时利和 凤凰网《肿瘤情报局》特约专家
核心提要:
1. 近日,一则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的视频大规模流传,引发热烈讨论。厦门市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厦门全市,包括渔获都要做核酸,主要是担心海南疫情在当地重演。除鱼外,蟹虾等海产品也都被抽样检测。但截至目前,没有发现一例鱼阳性病例,也没有发现鱼传人的病例。
2. 新冠肺炎本质上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与宿主的结合主要是依靠细胞表面一种叫ACE2的受体。伦敦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鸟类、爬行类和鱼类的ACE2不易和新冠病毒结合。中科院也做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新冠病毒无法利用鱼ACE2感染细胞。
3. 即便鱼能被感染,也无法传播新冠病毒。因为传染的生理学基础是,感染物种需通过特定方式将大量病毒排出体外,才可能形成传播。鱼无法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病毒,形成新冠病毒的飞沫或空气传播。并且目前也缺乏证据表明病毒可以在人类和鱼之间互相传播。
4. 根据现行的核酸检测采样通知,福建省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按此标准,如果对渔获全部或者抽样检测也花费不菲。是否有必要对鱼进行核酸检测或许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统一标准,规范进行,遏制过度扩大检测范围的可能。
鱼会感染新冠病毒吗?
一则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的视频,正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传。
鱼是否会感染新冠的消息在微博上被阅读了超2亿次,被近万人讨论。这些图片也被放到了推特与海外版抖音上,大规模流传,引发了人们关于核酸检测是否被滥用的争议。
引发这一讨论的,来自于厦门市关于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的一项规定。
8月17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一名工作人员告知媒体:“目前厦门市全员都要核酸,渔获也要进行核酸。”这是国内,也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决定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的城市。
厦门为何要对鱼进行核酸检测?
在厦门市集美区微信公众号”平安集美”7月22日发布的《致集美区涉海村(社区)居民及出海作业人员的一封信》中称,今年6月份以来,福建漳州、霞浦、平潭等地先后发生渔民在海上与境外船舶非法交易、违规接触,导致新冠肺炎疫情海上输入,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其中第三条明确,“渔民作业期间,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渔民和渔货上岸时,实行“‘人+物’同检”;人员长时间不出海,脱离工作岗位后,实行一周健康监测,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当地官员称,厦门担心海南的疫情在当地重演。除了对鱼进行核酸检测外,渔民打捞上来的其他海产品,比如蟹虾等都被进行抽样检测。只是他们擦拭的是这些海产品的表面,而不是用棉签捅进鱼的嘴里。
厦门目前正处于疫情暴发期,截止8月17日,厦门新增13例确诊病例。
对鱼做核酸检测已实施20多天,但目前没有关于从鱼中发现阳性感染的报道。
厦门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的“创举”引发了流行病学家们的关注。
鱼真的可以感染新冠病毒吗?
海南疫情是鱼传人,还是人传人?我们吃的鱼安全吗?
是否所有的鱼都要进行核酸检测?给鱼做一次核酸检测需要多少钱?当地可以负担吗?
海南本轮疫情暴发至今,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万人。
海南疫情的蔓延状况和可能的源头,从8月4号三亚市疫情发布会公布的信息来看,本轮疫情在8月1号发现了第一个病例,报告为崖州的一名鱼贩,随之进行的快速流调显示,崖州中心渔港成为当时疫情中心。疫情的源头推测为当地渔民与越南渔民在海上交易时被感染,初期感染者与渔港、渔民、渔船、鱼市相关联性较大,传播链以崖州中心渔港为中心呈放射状,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存在发生城区社区传播的风险。
但截至目前,海南方面,包括近期福建漳州、霞浦、平潭等地先后发生渔船民在海上与境外船舶非法交易、违规接触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海上输入中,均是人传人!
也就是说,在海南等地的疫情中,没有发现一例鱼阳性病例,也没有发现“鱼传人”的病例。
在病毒学上,一种病毒是否可以从人(动物)传染到动物(人),以及是否有同类相传及回传人类可能,这是需要大量研究的。对于新冠病毒(SARS-CoV-2)而言,理论上只要某种动物的细胞存在ACE2受体,就有感染可能,但实际上需要看该动物ACE2受体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力,不同动物间有着巨大区别。
鱼是没有肺的,缺乏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理学基础。
这并非因为COVID-19被称为“新冠肺炎”,而是它本质上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是SARS-CoV-2,与宿主的结合主要是细胞表面一种叫ACE2的受体。这三点决定了鱼无法感染新冠病毒并传播给人类。
首先,2020年,伦敦大学学院就对215种脊椎动物的ACE2结构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的ACE2受体存在很多差异,多种哺乳动物的ACE2受体都可以与新冠病毒结合,而绝大部分鸟类、爬行类和鱼类则不容易结合。
后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多年排名全美第一)也做了一项类似的基因学研究,一些灵长类动物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像黑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等,这些动物还是濒危或者极危物种;其次是像白尾鹿、仓鼠、巨型食蚁兽这些,猫和狗的感染风险属于中等或偏低,而像鸟类和爬行动物则属于极低风险。鱼则没有感染可能性。
所以即便是哺乳动物,其ACE2与新冠病毒的结合力也有很大不同,何况是鱼类,这也是几乎没有哪个实验室会把鱼类作为新冠病毒的动物实验模型。
其次,退一万步说,即便鱼的ACE2能高效结合新冠病毒,它也没法把病毒排出来。一个物种在感染后能传染其他物种的生理学基础是,它必须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大量病毒排出体外,才有可能形成传播。
而作为一种水生动物,绝大多数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通过鳃在水下进行气体交换。鱼并不是像哺乳动物、鸟类那样通过肺呼吸的,上/下呼吸道这种解剖结构对鱼来说是不存在的,它一个鱼也不能咳嗽打喷嚏,无法实现新冠病毒的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
所以真想让海里的动物感染新冠病毒,最次也得是个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鲸和海豚。而人类和这些海洋哺乳动物的交集有多密切,也决定了这些动物是否可能在感染后反传给人类。
假设一头北太平洋露脊鲸被发现非常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也可以滋一柱水就喷出大量的病毒,它可否向人类传播病毒呢?
答案是基本没可能,因为这种动物跟人类活动几乎没有交集,绝大多数人类一辈子不可能见过一头活的北太平洋露脊鲸。
最后,除开新冠病毒,我们放眼更大的病毒学世界,实际上很少病毒可以同时感染人类和鱼。
新冠疫情这几年,让人们对跨物种传播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这几十年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中,至少有四分之三都是人畜共患病,一些我们熟知的病毒都存在跨物种传播能力,像新冠、流感、狂犬、埃博拉和HIV等都是经典的跨物种传播病毒。
而海洋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每升海洋表面水体含有100亿个病毒颗粒,病毒在海洋中每天杀死大约20%的微生物和50%的海洋细菌。这几年随着mNGS(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各种水生脊椎动物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些鱼类相关病毒和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病毒同属一个属。
但是,由于系统进化差异太大,目前缺乏证据表明这些病毒可以在人类和鱼之间互相传播。鱼和人类的人畜共患病,几乎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因为细菌不像病毒,细菌有独立的细胞结构,不需要像病毒那样必须寄生在其他生命体的活细胞内。
最后,再退一万步说,鱼“沾染”新冠病毒倒是有可能,类似无生命物体的表面传播(虽然可能性极低)。
那么真要做核酸检测,拭子也不应该直接捅鱼嘴里,而是应当在鱼的身体表面擦拭。
鱼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吗?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通知指出,进口非冷链物品指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1天内全部失活。根据这个通知的精神。鱼虾作为物品,不需要检测核酸。在阳光下,湿度为80%的21℃至24℃,物体表面新冠病毒的半衰期为2分钟。紫外线越强,半衰期越短,湿度越高、温度越高,半衰期越短。
厦门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网民关心检测一条鱼收费多少?据厦门日报今年5月29日刊发的通知,福建省单人单检每人次16元,混检每人次5元。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按此标准,如果全部或者抽样检测,也花费不菲。
这笔钱谁来出,哪里出,也都考验着地方财政。
疫情两年多,个别地方之前曾传出对羊、马、狗、鸡,包括一些宠物猫进行核酸检测的新闻。
而民众对于个别地方新冠检测的频繁以及过多过量,都抱持不同的态度。是否有必要对鱼进行核酸检测,目前看来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核酸检测,遏制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的冲动。
本文转自【CC周刊】,一个横跨太平洋两岸的医疗专家工作室,专注报道科学前沿动态。
▲扫码关注CC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