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5分的背后 | 独家专访《漫长的季节》制片人、导演

叶晨玮 江勇 得见影视 2023-05-22

以防失联,动动发财小手点个星标吧

穿过玉米地,老年王响追着开着火车的青年王响大喊:“往前走,别回头。”


最后一个镜头,点出了《漫长的季节》的核心主题:一个人,如何走出困境。


王响用一辈子得出答案,他劝年轻的自己要与命运和解。


5月1日,腾讯视频出品的《漫长的季节》收官,豆瓣拿下9.5分,这是国产剧评分接近天花板的数字,也是这个假期里令行业振奋的事情。


这个9.5分,由很多元素组成,它来自剧集老人视角、明媚东北悬疑的类型创新,来自“时代老年团”的精湛演绎,来自细腻的生活流表达,也来自主创团队用三个月种一片玉米地的执着。


我们专访了《漫长的季节》制片人卢静、导演辛爽,跟两位主创进行了深度对话,话语间,我们找到了更多9.5分如何得来的答案。

 

作者 | 叶晨玮 江勇


制片人卢静:

主要作品——

2017年:《无证之罪》

2020年:《隐秘的角落》

2022年:《亲爱的小孩》

2023年:《漫长的季节》

1



龚彪是一个灵魂人物


当时有个机会认识了腾讯视频的娜姐(监制/总制片人张娜),就提到她那里有《漫长的季节》这个项目,是她带着于小千老师做的原创。聊了聊后觉得很独特,也有一些我比较想表达的东西,就把这个项目递给辛爽看了。

辛爽是东北人,跟他聊的时候我说我看了一个跟《隐秘的角落》类型差不多、拍东北的故事,他也挺感兴趣。

主演邀约这方面,我们主要以合适为主,看剧本时就觉得王响的角色非常适合范伟老师。


秦昊老师是之前《隐秘的角落》我们就合作过。龚彪这个人物,当时我们比较坚持要找一位相对知名的演员来演,因为在我心里,这个角色不是配角,龚彪身上承载的其实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一个灵魂人物,他代表的是我们想探讨的“命运”。邀请有知名度的演员来演这个角色,这样观众才会意识到,原来这个角色这么重要,他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个角色身上承载的任务,如果找一位相对不那么知名的演员,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或者以为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工具、一条线索,其实不是。


陈明昊老师是因为之前就知道他,看过他的话剧,知道他演技很好,挺想跟他合作,当然主要原因是剧本呈现出来后,觉得他太适合马德胜了,也觉得他跟范伟、秦昊搭在一起,会有化学反应。


这部剧基本延续《隐秘的角落》的原班人马。主创间为什么“二搭”,原因是第一次合作很愉快、很舒服。但其实《隐秘的角落》合作下来也会有一些遗憾,大家坐下来一块总结反思,很想再拍一部剧去把遗憾和缺口补上。我觉得这帮人都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一群很有梦想、有追求的人,很较真、很勇敢,敢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些是大家身上的共性


2



定位是生活悬疑


《漫长的季节》定位是生活悬疑,剧中有很多生活的部分。我觉得剧中每个不同的角色,都代表着我们身边的人,我很希望大家看到这些角色,会觉得这个人就生活在你我旁边,就跟见过的某某,或者就跟亲戚一样,甚至是你自己。


先说这三个“老头”,范伟老师跟秦昊老师是老乡,都是沈阳人,他们之间说台词的方式非常自然。陈明昊老师跟秦昊是同班同学,他俩之间非常有默契、很熟悉,所以他们仨在一块,就没有那种表演痕迹。



从类型来分,《漫长的季节》第一类型是剧情,第二类型是家庭,第三类型是犯罪。《隐秘的角落》主要是家庭悬疑,《漫长的季节》主要是生活悬疑,稍微有点不一样。


辛爽在拍《隐秘的角落》的时候,做过一个比喻:案件是一把手术刀,做悬疑剧就是看用这把手术刀剖开,呈现的是什么。


《隐秘的角落》侧重展现某个时刻不同家庭的横切面,这一次做《漫长的季节》,我们想做纵向梳理,即你能看到岁月怎么在每个家庭留下痕迹,因为有一些结论,必须放到岁月的长河中才能得到印证,有一些问题,得通过时间才能找到答案。《漫长的季节》跟《隐秘的角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用时间讲时间,纵向地去讲家庭的变化,展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秦昊自己也发了一个微博说,悬疑只是外壳,命运是内核。



为什么定位为生活悬疑?是因为我们很想表达个人与生活的关系,《漫长的季节》把人与生活作为叙事原点,讲一群特别努力生活的小人物。


3



如何走出困境


《漫长的季节》也可以理解为“漫长的人生”,之所以从老年视角展开,导演之前在特辑里说过,他觉得一个人只有老了以后,才有资格去回顾自己的一生。


这个片名我们更想表达怎么走出困境这件事。不管是什么人、生活在哪个城市、多大年纪,都会遇到困境,我们如何处理它、面对它,这是很值得被拿出来探讨的议题。这个问题也是比较世界性的,因为我们也都知道,全世界的人都刚刚经历了一个共同困境。


从这个剧里,我看到一种解答方式:面对困境,我们不要处于无休止的精神内耗里,是不是可以选择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就像剧集最后那个镜头,老年王响对着年轻的自己大喊:“往前看,别回头”。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项目里,有我很想探讨的人群——老人,我做戏比较喜欢选择一个视角,《隐秘的角落》,是小孩的视角,《亲爱的小孩》的视角是妈妈,《漫长的季节》的视角是老人。


老人视角一是比较新,近些年的影视剧中,老人很少被当成主角。二是我觉得老人其实很需要被关注、关心,并且它可以跟观众共情,这种共情不止包括观众,也包括我们这些主创,我发现90、00后很多年轻人,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像我是80后,我的爸爸妈妈也已经老了,大部分观众对老年人是有情感的、很熟悉的,剧中三位老年角色在KTV那场戏,就非常打动人。



老年人还有个属性,他们做事情很专注、很执着,那个劲儿我觉得是老年人身上独有的,咱们身上少有。我们这一代或者说更年轻的人,每天接收的新鲜东西很多,咱们想要的也太多了,然后做很多事情就会很浮躁。在《漫长的季节》里,不管是王响还是马德胜,他们身上那一股执着、认真、专注的劲儿,很打动我。剧里还探讨了老年人的情感生活,像王响、李巧云“爱人错过”那场戏,把中国人内敛的情绪刻画得很到位,李巧云也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人物。



4



明媚的东北悬疑


这部剧节奏稍慢,11集的时候,口碑有个小爆发,因为前几集还在铺垫,包括7、8、9集都在集中讲案件。

制作的时候,最难的地方是“东北悬疑怎么创新”这个问题。东北犯罪被拍得太多了,最后的解决方式是做了一些反常操作,比如没有拍那种大雪,没有把肃杀感体现得很强。

时间选择了温暖的秋天,整体做一个明媚的基调。大家都知道东北秋天很短,没办法满足我们107天的拍摄需求,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比较明智也比较勇敢的决定,就是整部戏是在昆明拍摄。

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把昆明还原成东北,还不能有穿帮的地方。比较疯狂的举动是那一整片玉米地,都是剧组自己种的,玉米地种了三个月,从开机就开始种,所以最后拍的才是玉米地的戏。

主创团队在玉米地(左起:美术指导于浩然、执行制片人宋存松、制片人卢静、剧照牛家扬、执行导演曾可楠、造型指导田壮壮、侧拍李洋)

拍摄的工厂是昆钢,昆钢现在还在生产,铁轨旁边都是肆意生长的小野花,非常美,当时辛爽就讲了一句,他说“这是工厂里的迪士尼”。我们要的感觉就是五颜六色的,然后用辛爽话说就是,“在那些冰冷的大工业机器底下,有一些很有生命力的小花小草,在拼命地生长”,就像王响一样,就像龚彪一样


5



不是喜剧


《漫长的季节》它不是个喜剧,观众会看到许多喜剧元素,是因为我们努力把剧中的各种元素做得很真实,东北人就是这样的,他们很乐观、很积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痛苦,他们还是乐观地去解决。

我就挺想看他们身上发生了那么大的案件,他们怎么用乐观的态度去处理这些事情。把东北人身上的幽默感融到看起来很沉重、冰冷的犯罪类型里,这也是比较独特的地方。


我们团队做项目,其实不太看重形式,不局限于它是网剧还是电影,或者其他体裁,我们只分故事到底好不好,在观众心里能不能留下点什么,以及有社会价值的表达

团队目前有几个储备项目,但还得再认真考虑下接下来到底做什么。辛爽是那种做一个项目非常专注的人,他没有办法同时启动两个、三个项目,他每接一个项目,大家就得认认真真地做这一个,花上三五年时间。

制片人卢静(左);导演辛爽(右)

目前《漫长的季节》各方反馈不错,但做的时候我们没有预测反馈,也没法预测。我经常说,观众是整个团队的最后一波主创,当我们都完成之后,其实这个作品它是有自己生命力的,你应该把它交出去,观众对剧情的讨论、解读,以及情感发散,最终才会形成一个作品最后的样子,这个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替观众去完成,我们也不能站在一个制高点说观众就应该怎么样。


导演辛爽:

主要作品——

2020年:《隐秘的角落》

2023年:《漫长的季节》

1



向班宇“借”片名


最初,制片人卢静将剧本拿给我看,大概看了两三集后,发现里边确实有一些我挺喜欢的东西——比如生活质感、老年人视角,这让我觉得有可以展开讲的空间。


我看到的剧本其实已经是第四稿,然后我们慢慢地开始去在剧本基础上做延伸调整,大约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形成了最终呈现的版本。


《漫长的季节》剧名来自班宇老师一部短篇小说的名字。班宇老师是主创团队的一员,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名字与整个故事十分契合,就从他那“借”来了。


剧中王阳作的诗出自班宇之手


作为文学策划,班宇老师也有参与编剧团队的工作。编剧团队还有于小千、潘依然、陈骥,大家都在创作过程中贡献着自己的灵感。编剧团队之间是按工作阶段分工的,我最开始看到的剧本版本来自于小千老师的一个原创故事,他也参与了前期开发阶段剧本的调整工作;潘依然、陈骥则陆续往里丰富更多我们想要的内容,完成了终稿剧本。


调整中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将主题和视角更明确地往“银发族”倾斜


我本身是东北人,虽然我们家不是工厂的,但身边有很多亲戚朋友是那个时代过来的。我对那一代人的感觉——有的时候会觉得离他们挺近,有的时候又觉得不理解他们,离得比较远。我也想以此为契机,离他们更近一点,去探究他们都在想什么、如何生活、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每一代人所处的不同时代会造成想法上的差异,导致代际之间总会有些隔阂。比如王响、王阳这对父子,王阳的脑子里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浪漫的想法,那些想法在王响看起来不是柴米油盐,是虚无缥缈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往往横亘着的难以跨越的东西;当时代变化,王响步入老年,他反而觉得是不是追不上这个时代了,但包括王响在内的这些老人仍在努力地追赶这个时代,于是就呈现出剧中几个角色给观众“性格大转变”的观感。



调整的另一个主要方向是把生活质感再放大,把悬疑元素和生活质感的比例调整到比较舒服的状态。


这次“生活悬疑”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剧和悬疑剧做加法的处理方式,我们整个团队的创作逻辑是想通过一种生活化的视听,去处理悬疑犯罪这样一个题材,它是一个相融的关系。


悬疑不只是存在于案件里,生活本身也有很多可以当成悬疑元素,比如一些网友敏锐地观察到李巧云保健本没有盖章,其实早在第二集工人闹事时就埋下了伏笔。



2



所有故事都是人的故事


很多观众提到《漫长的季节》里有喜剧成分,我们没有刻意按喜剧去拍,观众看到的幽默的东西是来自于东北这个舞台,来自于东北生活中、语言里天然带的幽默感。在我理解中,所有的故事本质都是在讲关于人的故事——人的喜怒哀乐,人面对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怎么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这也是我在创作中更看重的一点。



制作层面,比如暖色调的运用,源于创作之初大家的观念共识:尽量在每一次创作里都给观众新的东西——新的视觉、新的听觉、新的叙事方式。

这一次的故事背景在东北,大家固有印象里更多的是皑皑白雪、肃杀寒冷之感,所以我们就想通过这个作品去打破一下,让观众对东北有新的了解。同时,用暖色调来呈现,某种程度也是想要做更积极温暖的表达,我认识的东北人通常都阳光、乐观,我希望把这种生活态度向大家展示出来


网友们热议的秦昊老师的特效妆,其实不止他饰演的龚彪,好几个角色都有通过物理特效化妆的方式去呈现。刚开机时,大家都在尝试摸索,一次特效化妆可能花费五六个小时,后边大家磨合得好了,但也需要四个小时左右。


配乐方面,我和丁可找到了一个支点——桦林小城有点像西部片里小城的感觉,我们可以把开着车的王响想象成骑着马的王响,以此为支点,我们用了一些比较传统的材料,比如说布鲁斯、Funk;同时,用了大量乐器,并在风格上做了一些变形,让它形成独特风格。


关于片尾曲,《隐秘的角落》基本上都是独立音乐、摇滚乐。这次也是想给观众新鲜感,除了独立音乐和摇滚乐之外,也选择了一些古典音乐,比如《蓝色多瑙河》。片尾曲更多的考量还是为叙事服务,结合第十集的剧情,《蓝色多瑙河》就非常适合。

剧集播出后,我偶尔会看下豆瓣观众的解读,许多反馈挺有意思的,观众的解读其实是作品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是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了这个作品,这会让作品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

3



想和观众"保持距离"


就我个人而言,不希望由创作者来解读某一场戏。前几天跟秦昊老师聊天时,他说了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同:魔术师变了魔术后,如果魔术师自己告诉观众“这个魔术我是怎么变的”,这样会损失一部分观众的乐趣。

对我来说其实也是这样,作为创作者,我希望和观众之间“保持距离”,如同每集的片尾曲,那一刻我和观众都没有在表达,但那种沉默不代表没有沟通,而是精神层面的共鸣。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文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让人产生联想。


我们创作时也没有预设“我们比观众更聪明”,现在观众的观剧经验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能以一种傲慢的姿态来创作,只需要做到跟观众同步就可以了。

如果由我去解读某个场景,仿佛标准答案一般,我不希望在作品里呈现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一经解读,我和观众之间的空间和共鸣就没有,这个事就变得非常不浪漫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受访者图片由本人提供)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得见影视独家稿件,得见影视保留所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如需了解转载及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1576162998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