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5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上海防疫警示 核酸检验真相

维罗听涛 2022-05-23

本文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阜成门六号院”

ID l xihuanmentalk

作者 l BJ王明远




上海封城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人归咎于抗疫模式。但是抛开模式之争,上海本地在疫情期间的一系列应对举措,也反映出这个城市在应急管理乃至城市治理上存在着系列问题,笔者试举几个最近曝光率比较高的事例。


第一, 居民日常物资供应问题。上海在没有做好物资供应预案的情况下,仓促中让城市完全停摆,这是失误的第一步。因为,之前武汉和西安都有前车之鉴,即便是物资总体储备充足情况下,单靠社区和志愿者的分发,是不能保障城市供应的。上海市在封城前虽然屡次发布消息澄清仓库蔬菜、粮食储备充足,但是为什么对之前其他城市发生的配给、分发能力不足的问题视而不见?


上海作为一个2500万人的超级大城市,每天消耗的生活物资约4-6万吨,而用来分发物资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估计仅有3万余人,每人每天爬楼挨家挨户发送一两吨物资显然不可能。这都是政府很容易掌握的数字账,在做出这项决策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吗?


待封城十天之后,居民出现严重物资短缺,上海开始逐渐放开,有关部门制定了保供名单,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名单上多达1000多家公司,大量是与保供物资无关的、有失信记录的公司,他们发放的大量是过期、伪劣物资。我们不禁纳闷:上海有关部门是如何考核、筛选出来的,其中有没有猫腻?政府接收、配送保供物资时,没有检验环节吗?这些东西绝大多数非无偿捐赠,而是用纳税人的钱采购的,怎么这么对纳税人不负责!

上海市民收到伪劣食品

第二, 感染人数长期高居不下的问题。上海封城之初,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1500人左右,而现在长期持续在2万人左右。按照封城的防疫逻辑,大家都闭门不出,十四天内就可以消灭病毒,实现清零。但是为何封城一个月了,现在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到?这就要在上海防疫管理制度上找原因了。


一方面是频繁全员核酸检测导致人群聚集,为病毒创造了传播机会。我的一位朋友住在静安寺附近,本来周围没有什么感染病例,但是最近小区内有很多阳性患者,“人在家中坐,阳从天上来”,追溯起最主要传染可能性就是核酸检测,因为封禁状态下,核酸检测是唯一出现人群规模聚集的机会。但是上海有关部门非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屡次发布全员核酸检测令?真的就没有其他更好的筛查办法吗?


另一方面,迟迟不制订科学的收治规则。有限的医疗资源被无序混乱使用,导致很多确诊病例不能及时进入医院或方舱医治,增加社会传播感染风险,如果病人不能尽早被收治的话,传染源头无法被切断,封控也就失去了意义。


可以说,是管理的不当,大大降低了封控的效率,延长了封控的过程,增加了封控的成本,又平白无故制造了一些新的苦难。如果说封城之初,有关部门缺乏应对经验,但是为什么过了一个多月都还没有更科学的办法出台,来缓解这些问题?这不是管理决策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吗?

由于防疫制度不合理,改进缓慢,上海每日新增数量高居不下

第三, 急诊渠道不畅通问题。上海市从3月底封城起,就开始屡次发生急诊患者被医院拒绝收治,或者等待核酸报告时间太长,耽误医治而死亡的问题。这个名单很长,不乏很多名人的家属,比如郎咸平的母亲。此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领导多次明确强调:”防疫期间决不能以任何借口将患者一拒了之”,“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进行分类救治,对急危重症患者,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但是为什么上海市卫健委到了4月15号,也就是事情过去20多天后,才做出规定,不得以没有核酸报告为理由 拒绝急诊就医?


除此之外,还有婴幼儿感染者的隔离陪伴问题,疫情初期,很多刚会走路的孩子就被单独拉走隔离;高龄、残疾、重疾确诊病例患医治问题,患者被一股脑拉进方舱,在没有家属照顾情况下,就连基本大小便和进食都无法单独解决,甚至还有的在隔离治疗期间病情加重;30多万独居老人和50多万残障人士的保障生活保障问题。这些问题被揭露曝光很多了,但是很多都是迟迟没有被解决。


所以,抛开抗疫模式之争,上海在抗疫的每个环节几乎都暴露出应对的缺陷,机械的官僚主义渗透在各个领域。上海作为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尚且问题都这么严重,其他城市更应该吸取上海的教训,避免重复犯类似错误,这样上海人民一个多月来的苦难和付出才有价值。


上海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总体来说就是:一定要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也就是打抗击疫情的“全面的人民战争”,而不能打只依靠居委会的“局部战争”;一定要科学防疫,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在防疫中一定要兼顾社会运转的多重目的,不能一切都陷入为了防疫而防疫,让城市机能基本丧失,甚至是休克。


具体来说:


第一, 发挥市场力量保供,尤其是那些成熟的电商、物流企业。进入2010年以后,当代城市的供应基本依赖市场化的物流,可以说离开市场化物流,城市就不能运转了。比如,上海市平时的外卖骑手约6万人,快递员近30万,这些人员是社区人员和志愿者的十倍,如果他们中的三分之一上岗,城市的供应也会大大缓解。如果让他们完全停摆,是不可能完成城市供应的。


尤其是盒马、美团、每日优鲜等几个互联网平台,仓储、质检、物流渠道完善,品质有保障,并且可以对配送人员实现精准管理和定位。政府完全可以依赖这些平台在不扩大病毒感染传染的前提下,做好市民的基本供应。这也是发挥社会主义两只手、两种资源的制度优势的体现。


第二, 精准防疫落实在各个环节。精准防疫不仅是用大数据定位行踪,捕捉“时空伴随者‘,这只是疫前预防性的动作。在疫情暴发后,更要贯彻”精准防疫”,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防疫部门一定要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核酸筛查方案,避免不科学的防疫动作非但不能遏制疫情,反而助长了病毒的传播。


要制订一套合理的无症状、轻症状、重症转分类隔离、救治方案,避免占感染人数绝大多数的无症状感染者挤兑医疗资源,影响重症及其他疾病患者的治疗。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方舱医院收治的6万多无症状人员,其中转化为重症的只有20个,占比约万分之三,研究出一套对他们因地制宜的隔离救治方法,应该是未来防疫的重中之重。


第三, 坚持让生命损失降至最少的原则,防止次生灾害发生。要看到,除了新冠病毒外,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还有其他急症和危重症,避免一切医疗资源只围绕防疫,导致急重症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发生。


全国每年患急症死亡人数约300万,其中死于脑梗塞和脑溢血超过100万,心源性猝死约55万,肺阻塞、哮喘等呼吸系统猝死数十万,意外事故(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中毒、跌倒坠落)导致的死亡约 90万。此外,还有各种重症患者需要及时得到医疗救治,其中包括:晚期癌症患者220万-300万,心脑血管危重患者350万,糖尿病危重患者80万,尿毒症及肾衰竭患者50万,阿尔茨海默症危重患者50万,100万左右的难产孕妇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医疗保障。


如果机械执行政策,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分配,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很可能高于新冠疫情产生的死亡。我们既要防疫,又要科学统筹,动态分清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第四,落实问责监督机制。在防疫的特殊状态下,注定某些部门的职权要扩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民的日常温饱、生死安危全系于他们手上。他们中的一些人难免会利用手中职权,利用艰难时刻的恐慌,趁机发灾难财、中饱私囊。疫情期间,监察纪检机关要把重视对这些违法违纪行为的监控,对这些人严加惩处,即使疫情期间来不及追责,事后也要溯源追查问责。不能让“特殊状态”,成为违法害民的理由。


第五,发挥“社会资本”在抗疫中的作用。西安模式和上海模式下,一切防疫责任推给居委会是极其严重的失误。因为居委会是临时派出组织,人员少、专业化程度又低,一个几万人的街道办,才有二三十名工作人员,根本无力应对疫情下各种复杂的任务。


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应对大的灾难最及时、最有效、最精准的是社会群体自身,自我保护、自我救助是人类数十万年来进化中获得最重要本能。根据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大学赵延东教授对4037受灾户的调查,那些被掩埋的幸存者,94%是由自己的亲属、朋友、同事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因为黄金救援时间只有24小时,虽然社会专业人员或政府组织的救援队伍救灾能力更强,但是他们赶到现场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实地情况更需要时间。


我国大城市市民文化素质高、规则意识强、团体协作能力强,本来这是非常难得的“社会资本”。在北京、上海,几乎每个大型住宅小区,都住着政府或企业高管,他们的应急管理经验甚至比社区基层人员丰富很多,有必要把这些资源利用好,在政府的科学引导、监督下,给予社区内部一些组织协调、监督、自查的空间,这既可以减轻居委会的负担,也可以减少很多机械命令带来的混乱。


总之,上海一个多月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抗疫中让社会和市场发挥着适当的机能,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无序的混乱,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才能在疫情后实现最快速度的重启。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相关阅读 ↓↓

秒封、全域静止,封城越来越快,个人如何做好准备

一个“北漂”福建中医,在上海指导抗疫

我在上海:天灾人祸,人祸更惨

能天天做核酸,你就偷偷笑吧

上海,送一个老人回家

沪上已无张爱玲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走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