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塔利班真相

哲空空 蓝钻故事 2023-06-21

当地时间12月21日,塔利班领导的阿富汗政府,颁布最新法令,禁止女性进入大学学习。法令自颁布起立即生效。

今天跟大家聊聊塔利班。‍‍‍‍‍

本文不止简单介绍塔利班的成长壮大过程,更涉及塔利班不为人所知的一些“秘密”,包括它为何能在短时间横扫阿富汗,它对女性态度背后的深层原因等等。相信读完之后,你会看懂塔利班的真相。


女子流行音乐组合

1998年,克林顿身陷性丑闻,被指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发生肉体关系。起初,克林顿死不认账,称莱温斯基疯狂暗恋自己,由此产生臆想,而自己守身如玉,不曾与对方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一时间,美国大众对克林顿的证词深信不疑,将莱温斯基视作花痴,希拉里更是称其为“傻妞乱冒头”,直到一件过硬的证物出现。

调查人员从莱温斯基的一件蓝色洋装上面,发现了精液遗迹,经DNA化验,发现精液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克林顿。

就在克林顿面临弹劾、百爪挠心之际,一个来自远方的噩耗,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这一年的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遭遇爆炸,导致224人死亡,4600人受伤。此次恐怖袭击,背后主谋为本·拉登,克林顿精神大振,悍然下令,巡航导弹划破长空,落在基地组织位于阿富汗东北部的训练中心。

有美国媒体指出,克林顿的轰炸指令,是为了分散公众对其丑闻的注意力。报道一出,舆论大哗。

彼时,小布什还未入主白宫,悠哉悠哉地在一家餐厅里,与同僚一边用餐,一边以奚落的口吻,聊着克林顿的大瓜。

同僚突然问道,你知道塔利班吗?

小布什咀嚼着口中的猪排,做了一个思考的表情,随即说道,当然知道,塔利班不就是最近正火的那个女子流行音乐组合嘛。


塔利班

2001年9月11日,一架携带9千加仑喷气燃料的飞机向世贸大楼撞去。

一时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一批被困者嚎叫着跃出窗户,下坠时四肢狂舞的身体,如手榴弹般在地面炸开。

万里之外的阿富汗,基地组织成员围绕在电视机旁,焦心地等待着,却怎么也收不到卫星讯号。一个人用自己的手捧住天线圆盘,把它对准天空,却只听到静电噪音。焦灼之下,另一个人打开收音机,调到BBC的阿拉伯语频道。

播音员的一则报道刚播完,突然说插播重大新闻:一架飞机撞上了纽约的世贸中心!

基地成员欢呼起来,纷纷匍匐在地,大叫大嚷,本·拉登不动声色,伸出两根手指,说等会儿,再等会儿。

就在电视机恢复信号的那一刻,播音员播报第二架飞机撞上了南塔,现场到处都是碎尸。这一次,本·拉登也忍不住哭了,但很快他向同伙伸出第三根手指,提醒他们好戏还在后面。无辜民众的死亡,对于这些恐怖分子而言,却仿佛值得庆祝的节日,实在是冷血至极。

上午9点38分,第三架飞机撞进美国军方总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遇袭的消息传到基地,面对目瞪口呆的追随者,本·拉登又伸出了第四根手指。

不幸中的万幸,在“9·11”当日,恐怖分子针对美国国会的最后一次袭击以失败告终。

9月15日,小布什总统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表态,任何将战争加诸于美国的人,都等于自取灭亡。在撂狠话之余,小布什还喊话他曾称之为“女子流行音乐组合”的塔利班,让其交出拉登,否则美军一到,令尔等化为齑粉。

塔利班则回应,拉登不只是塔利班的客人,更是全体阿富汗人的贵宾,美国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

9月还未过去,随着小布什一声令下,美国战斗机踏上轰炸阿富汗的征途,英国等几个北约成员为其提供后勤,由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哈扎拉人组成的北方联盟,在美军的武力配合下,一路南下,最终夺取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那些依附塔利班的阿富汗军阀则成了墙头草,纷纷倒向美军。

烽火硝烟中,塔利班首领奥马尔乘着一辆摩托车逃出重围,消失得无影无踪。

2001年,11月27日,阿富汗各大政治势力在德国波恩紧急磋商,卡尔扎伊在会议上当选阿富汗临时政府首脑。当选之后,卡尔扎伊来到美国会晤小布什,诸多媒体宣称,这象征着塔利班统治的覆灭。

谁料,白云苍狗,世事变幻,20年后,美国政府撤军,塔利班重掌政权,阿富汗变天。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阿富汗的新闻,充斥着全球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喀布尔枪声不断,一些仓惶逃命的阿富汗人,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爬上美国运输机起落架,随着军机扶摇而上,却在升空后不幸摔落,给世人留下触目惊心的一刻。欧美的不良商家,还将这个画面印在体恤衫上,惹得年轻人争先恐后购买,引为时尚。

塔利班一方面说要重建阿富汗经济,挨家挨户敲门,催促营业,一方面却又让女性留在屋内,不得外出,理由是塔利班士兵“不懂得如何与女性打交道”。

塔利班说要建立一个包容性政府,却又下达禁令,不允许公共场合播放音乐。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对塔利班产生好奇和不解,忍不住要问,塔利班到底是个怎样的组织,其真面目又是如何?


“圣战组织”

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知道,塔利班在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中,是“学生”的意思,通常用来指伊斯兰宗教学生。

阿富汗90%的穆斯林都是逊尼派,遵奉哈乃斐学派,而这个哈乃斐学派,作为逊尼派的四大学派之一,其实是相对自由包容的。在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下,怎么会诞生出像塔利班这样带有极端主义倾向的“恶之花”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历史名词:阿富汗“圣战”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中亚的交汇点,此战略要冲,乃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英属印度总督寇松爵士曾将阿富汗比作——亚洲的驾驶舱。

阿富汗战略位置

美苏争霸时期,执掌阿富汗政权的乃是一世俗政府,秉持不结盟立场,其实是想两头占便宜,有点东食西宿的意思,搞得美国、苏联两个大国争风吃醋,出钱又出力,将这个中亚小国宠得花枝招展。

阿富汗这种凭借地理优势,同时向两个大国抛媚眼的行为,其实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玩砸。终于有一天,这段“三角恋”孽缘走到了尽头。

1979年,阿富汗政府有个叫阿明的亲美的二把手发动政变,搞掉了亲苏的一把手塔拉基,阿明一上台,便官宣与苏联“分手”。如此一来,老大哥不乐意了,我供你吃供你穿,你却把我当垫背的凯子,那么对不起,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当年12月,第一批苏联坦克沿着位于中亚的苏联土库曼斯坦加盟共和国一路南下,来到坎大哈,整个行程不过两天。12月27日,苏军特种部队攻入喀布尔,阿明被杀。

表面上看,苏联以雷霆万钧之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阿富汗,实际上,苏联的噩梦刚刚开始,因为它激活了阿富汗特有的“帝国坟场”模式。

阿富汗被山地覆盖,境内千沟万壑,不同派别不同种族军阀,枪在手跟我走,占个山头就能称王,各部落长老则在深山老林里为各自的信徒们指点迷津,说句糙话,你苏联占据喀布尔那几个大城市算个逑啊,对于那些游走在高山峡谷里的阿富汗人来说,当真是帝力于我有何哉?

当时的苏联士兵,多半都是刚成年或尚未成年的半大孩子,他们来到阿富汗,对眼前一切充满好奇,刚钻出坦克,拂去制服上的泥土,就涌向附近的小摊讨茶喝,却不曾想到,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将会吞没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当苏联铁蹄排山倒海而来,愤怒的阿富汗人终于放大招了:发起“圣战”。

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是阿富汗“圣战”背后的玩家之一,它为全世界的圣战狂热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只要愿意参加阿富汗圣战,任何人都可以从当地的巴基斯坦使馆拿到签证,然后经巴基斯坦进入阿富汗。赶来参加圣战的人,一来到巴基斯坦,就会受到三军情报局的热情接待,为其安排好食宿和军事训练课程。

美国眼见苏联占领喀布尔,以为没得玩了,谁料圣战一起,还有续集,便按捺不住搅屎棍的天性,横插进来。

从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共有来自43个国家的3.5万名极端分子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接受战争的洗礼,此外,还有几万名极端分子来到巴阿边境,在宗教学校里进行沉浸式学习。

这些极端分子在白沙瓦或阿富汗境内的训练营里结识,一起学习受训,然后走上战场,彼此打气,早晚要干一票大的,让全世界震惊。在成千上万的阿富汗圣战志愿者中,有一个年轻的沙特阿拉伯学生,名字叫奥萨马·本·拉登。

那时,美国与拉登属于同一阵营,确切地说,是美国出钱出武器,支持拉登等志愿者与苏联对抗。

所谓“圣战组织”,并不是一个统一严密的机构,内部也是山头林立,派别众多,美国作为大金主,也不是随意撒钱,大撒币,而是有选择、有重点的予以扶持。

那么问题来了,美国更青睐哪类“圣战组织”呢?

答案很简单,越是极端的“圣战组织”越受美国欢迎,也就越能拿到美国人赞助,那些动辄拿平民作掩护、以人肉炸弹的方式袭击苏军的极端分子,逐渐成了阿富汗圣战的核心力量。

前面说到,阿富汗90%的穆斯林都是逊尼派,遵奉的是相对包容的哈乃斐学派,阿富汗之所以会成为极端分子的乐园,就是因为形形色色的“圣战组织”为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军事援助,摽着劲儿比烂,给自己的士兵洗脑,灌输极端思想,谁更极端,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魔鬼往往是从内部孵化出来的,而操纵这一整套孵化流程的,正是美国。

对于美国这套把戏,拉登看在眼里,隐而不发,只为从权,毕竟当时“圣战组织”的首要敌人是苏联。像拉登这样的人,虽曾接受美国大量援助,但他们内心最仇恨的,恰恰也是美国。

在美国支持的“圣战组织”的狂暴招呼下,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沼,最后终于扛不住了。俄罗斯联邦总统候选人亚历山大·列别德曾是一名苏军少校,参加过阿富汗战争,他说,对于我们这代人,阿富汗的影子一直挥之不去,它已经深入我们的魂魄和心灵,那是一次错误的冒险,间接引发了东欧剧变,为苏联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苏联撤军后,各“圣战组织”失去了共同敌人,彼此展开内斗,各路军阀争端不断,敛财贪污,他们强占民居民田,乃至奸淫掳掠,无所不为,终于打开了阿富汗的潘多拉魔盒:在一片权力真空中,塔利班横空出世。


极端主义

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是一名“圣战”老兵,在对抗苏联军队的“圣战”中,担当火箭炮手,一上阵就玩命,击毁不少苏军坦克。曾先后四次负伤,并在一次战斗中失去右眼,得名“独眼将军”。正是这段“圣战”岁月,让他与恐怖大亨拉登并肩作战,结为死党。

“圣战”结束后,许多老兵卸甲归田,向往平静生活,阿富汗时局却依然纷乱,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利益横征暴敛,一片衰败景象。奥马尔与几个老友,常废寝忘食地讨论时局,找机会起事。

1994年春,奥马尔从一个村民口中得知,一个军阀头目掳走了两位妙龄少女,扯掉了她们的头巾,强拉到军营施暴。奥马尔听罢,立即召集30名手下,拿上16条枪,对军阀老巢进行了突袭,解救出少女,并把军阀的尸体绑在炮筒上示众。

奥马尔一战成名。

奥马尔

两年后,奥马尔和他的塔利班又搞出了一个“先知的披风”事件。

在坎大哈,紧邻阿富汗国父沙阿·杜兰尼陵寝的地方,矗立着一座清真寺,先知的披风便收藏于此。据说,这件先知的披风,平时难得一见,只有当重大事件发生,或者国家遭遇巨大劫难时,披风才会适时出现。

传说这件先知的披风,在阿富汗历史上出现过3次。第一次是1929年,当时的国王阿曼诺拉·汗正处于团结各大部落的紧要关头;第二次是1935年,坎大哈爆发霍乱的危急时刻;第三次就是1996年,塔利班创始人奥马尔向士兵们展示了这件披风,手下们山呼海啸,拥护其为“信徒的领袖”。

其实,奥马尔只是一个乡村毛拉,没有任何王室贵族背景,而以往敢给自己上“信徒的领袖”这个尊号的,要么是国王,要么是权贵,这一“先知的披风”事件,令阿富汗各界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塔利班武装相机而动,只用几十条人命的代价,就攻下了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坎大哈。

巴基斯坦见塔利班奇货可居,遂加以笼络支持,因塔利班的反伊朗政策,与美国不谋而合,当时的克林顿政府也往上凑。为打压伊朗,美国国会向中央情报局提供了20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这笔钱全部流向了塔利班。尽管暗中私相授受,在明面上,美国却三贞九烈,其助理国务卿拉斐尔对外声明,我方在阿富汗内战中没有倾向,也没有盟友。

有了巴基斯坦、美国等明的暗的支持,塔利班剑指喀布尔,并迅速将其占领。

提笔至此,有必要澄清一点,塔利班在一片权力真空中异军突起,横扫各路腐败军阀,无往而不胜,看似一股清流,但事实上,比起从前的“圣战组织”,塔利班的极端主义更加变本加厉了,这才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而不是相反。

与塔利班相比,之前那些伊斯兰极端组织并没有反现代化的倾向,也不排斥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塔利班的精神源头是德奥班德教派,该教派发端于英属印度,旨在改革宗教,团结穆斯林群体。他们限制女性的社会角色,反对等级制度,对于什叶派信仰,则以异端视之。塔利班继承了德奥班德教派的这些理念,并将其推向极端。

对于德奥班德教义,塔利班并非全盘接收,后者提倡修行,质疑传统,塔利班对此嗤之以鼻。塔利班对一切现代事物无甚兴趣,从科学理念到经济发展,甚至对自己的历史也毫不在意。

毛拉纳·萨米乌尔·哈克是德奥班德教派的风云人物,先后在巴基斯坦参众两院任职,影响力横跨政教两界。从哈克创办的宗教学校里,走出了多位塔利班领导人,在1999年塔利班内阁中,有8人是哈克的学生。

哈克的宗教学校“哈卡尼亚”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包括一所容纳1500名学生的寄宿学校,一所容纳1000名学生的中学,以及12所规模较小的宗教学校。“哈卡尼亚”始建于1947年,由哈克的父亲一手创办,设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校不收分文,一切费用全靠社会捐赠。

哈克生性爽朗,其胡须用指甲花染成橘红色,塔利班起事之初,他便对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进言,一定要让这些学生接管阿富汗政局。

1996年,哈克访问坎大哈,与奥马尔见面,对他赞不绝口。在哈克唆使下,大批学生离开巴基斯坦的宗教课堂,前往阿富汗前线为塔利班打仗。塔利班夺取马扎里沙里夫后,哈克联合巴基斯坦境内12家宗教学校召开会议,商讨加强塔利班军事力量事宜,结果,12家学校同意停课一个月,派遣8000名学生为塔利班而战。

极端思想灌溉下的极端分子自然要行极端之事。

1996年9月,塔利班占领喀布尔,北方联盟领袖马苏德仓皇撤走。拿下喀布尔后,塔利班立即处决了前总统纳吉布拉,其具体过程让人听了头皮发麻。

凌晨一点左右,塔利班士兵将纳吉布拉打得半死,然后把他扔上汽车,连夜押送至总统府。纳吉布拉在自己的府邸里遭到阉割,随后被挂在一辆皮卡车尾部拖行,皮卡车绕着总统府转了几圈,塔利班士兵大声叫好,最后纷纷走上前,乱枪打死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纳吉布拉。

1996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与2021年塔利班占领喀布尔之后的一系列操作有着惊人的相似,对比历史与当下,宛如凝视影影绰绰的湖中倒影,你会发现塔利班最大的秘密。


塔利班与阿富汗女性

2021年,塔利班某负责人,提醒喀布尔女性,为了自身安全,尽量多呆在家里,别出来乱跑,给出的理由是,塔利班士兵不知如何面对女性,与女性打交道。

此话一出,引起无数争议,有网友评论,什么叫不懂与女性打交道?难道这些塔利班士兵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家里没有女性亲属吗?没有姐姐妹妹,至少也有母亲吧。

实际上,该塔利班话事人并未信口开河,许多塔利班士兵出生于巴基斯坦,随后在西北边境的难民营度过童年岁月,巴阿边境上的宗教学校是他们唯一接受“教育”的所在。

这些年轻人失去家园,没有机会工作,也没有机会接受更多元的教育,唯有在战争中讨生活,毛拉向他们灌输的极端思想是他们唯一的精神食粮。这些年轻人有些是孤儿,从小生活在没有女性的环境里,有些人虽然亲人俱在,却因身处宗教学校,生活在严厉的教规中,而这些地方不对女性开放,连亲属间的探望都是一种奢侈。

当下,塔利班承诺将给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并实行包容性政策。其实,早在1996年第一次占领喀布尔时,塔利班就作出过同样的承诺,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那一年,塔利班关闭了喀布尔所有的美发店、美容店和女子公共浴室,裁缝们也收到警告,禁止为女客人量体裁衣,一切尺寸数据只能靠记忆完成。

那一年,塔利班还将电影、电视、录像带、音乐与舞蹈一股脑儿地驱逐出人们的生活。塔利班的教育部长哈尼非声称,塔利班之所以禁止音乐,是因为“音乐在头脑中制造的旋律打扰了伊斯兰学习”。

1996年10月17日,100多名阿富汗妇女上街抗议塔利班关闭公共浴室的行为,宗教警察倾巢而出,劈头盖脸对这群妇女一顿好打,之后,警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禁锢妇女的必要性。

吊诡的是,塔利班针对女性的残酷政策并非教义或文化的产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需要。

塔利班一个负责人曾直言,如果给予女性更多自由或接受教育的机会,就等于面对压力而妥协,失去大批奉行极端主义的支持者。更重要的是,解放妇女会导致士兵阶层的腐化,到时,塔利班士兵们的脑子里都被性幻想占据,不再有战斗的热情。因此,压制妇女是塔利班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石,是保障士气、赢得战争的必要手段。

对于以极端主义横扫阿富汗的塔利班来说,压迫女性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点缀,而是现实博弈的刚需。当你明白这点,大概就会理解2021塔利班重返喀布尔之际,那些一边撕心裂肺痛哭,一边叫喊着“塔利班来了”的阿富汗女性眼中的绝望。


阿富汗未来:危如累卵

阿富汗因其得天独厚或者说“被诅咒”的地理位置,得到过便宜,更深受其害,古代诸多王者一直认为阿富汗是世界最中央,印度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则将这片土地形容为“亚细亚的心脏”。

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爵士,将阿富汗形容为“亚洲的驾驶舱”。那些称王称霸的帝国,经不住诱惑,想要到这座驾驶舱里操纵感受一番,却难以驾驭,把握不住,无一不被甩了下来。

苏联进来嗨了一把,耗尽无数财力人力,终于无果,间接导致诺大一个帝国,顷刻间消失于历史长河。美国偏不信邪,9·11之后,小布什上下嘴唇一碰,大兵压境,驻扎下来,一呆就是二十年,愁坏了下沉年代里一蟹不如一蟹的几代总统,最后还得辛苦老朽拜登,横槊赋诗,始乱终弃,一声撤退,上演西贡旧事,为天下笑。

拜登登台讲话,表演老泪纵横,细数阿富汗战争中身亡的2461名美军,但敢问总统先生,自美军入侵阿富汗以来,已有3万多名阿富汗平民被美军打死炸死,1100万阿富汗人沦为难民,这笔帐,要找谁算?

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后,似乎明白“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提出了发展经济、建立包容性政府等构想。对比1996年和2021年,塔利班拿下喀布尔后,它最大的心病,都是如何获得国际上诸多国家的承认。

实话说,获得外界认可,先得改变自己,告别战时的极端主义以及与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切割,是塔利班当下最应该做的。

但这里面,有个悖论。

最近,所谓“伊斯兰国”(IS)组织的一个地方分支——IS-K(“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在喀布尔机场发动自杀式爆炸袭击,导致170人死亡。

IS-K是阿富汗所有激进组织中最极端最暴力的一个,与IS-K相比,塔利班甚至都能称得上“温和”了。这个组织与塔利班存在着重大分歧,并对塔利班进行谴责,说其放弃战斗,与美国人谈判,没有骨气。

回看塔利班从创立到取得阿富汗政权的漫漫长路,他们所凭借的不是别的,就是极端主义当初塔利班指责参与“圣战”的各路军阀腐败堕落,以极端的方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重掌政权后,塔利班若想坐稳江山,获得国际承认,必得进行改变,与恐怖主义组织切割,建立包容性政府,这样一来,它之前的极端主义造成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而像IS-K这种更为极端暴力的组织必将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取而代之。

《左传》有云,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如今的塔利班,犹如被架在火上烤,宽也不是,猛也不行。稍有不慎,走错一步,整个阿富汗就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暴力恐怖循环之中。

END

部分参考书目: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周边地区》,(巴基斯坦)艾哈迈德·拉希德 著,重庆出版集团

文章精选

伊朗真相

卡塔尔真相

现象级禁片背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