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令苏东坡牵挂的秦琅琊刻石:两千多年前的大一统宣言

罗蓁蓁 道中华 2023-03-11

蓝色字关注“道中华”

道中华开通留言功能啦!欢迎大家常留言,多投稿,“分享”“赞”和“在看”三连击哦~

本文约 2500 字

阅读需要 7 min

开栏的话

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国家级文物典藏宝库,中国国家博物馆以140余万件(套)藏品、近6000件(套)国家一级文物,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百万年人类活动史、上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完整勾勒出一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中华文明宏伟画卷。

即日起,道中华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推出“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透过国宝看中华民族”栏目,带你一起去欣赏和“听见”每一件精选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再现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的壮阔发展历程,让文物中闪耀的中华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的苏轼偶然寻得一些刻石的拓片。拓片上的字体浑圆厚重、古意盎然,深深震撼了他。得知这些拓片拓自琅琊刻石,痴迷书法的苏轼遂亲往琅琊台一观究竟。
此时,距离琅琊刻石刻成已过去了1200多年。展现在苏轼眼前的琅琊刻石历经风雨侵蚀,已损毁严重。如此具有重大文化历史价值的刻石,若其损毁,后之不传,岂不可惜?
于是,苏轼与擅写篆体的文勋强强联手,请文勋根据自己在民间搜集到的相对完整的旧拓本临摹刻石,自己则撰写跋文于其后,将临摹的刻石置于修整一新的超然台上。

山东省诸城市超然台。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在此怀念弟弟写下千古绝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琅琊刻石因苏轼的撰文而声名大振。苏轼无意间成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保护、传承秦琅琊刻石的官员,使得后世人们加大了对琅琊原刻石的保护力度。
时光流转,苏轼于超然台上所立秦篆碑及东坡跋文今皆不存。幸运的是,琅琊原刻石历经各种劫难,最终仍然有87字残石存世,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石头上的记忆

“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在古人眼中,石头是稳定坚固的象征,连在爱情里也希冀忠贞如石。所以不难理解,古人将石头用作一种信息载体,希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刻石种类繁多,从内容上可分为纪事刻石和经典刻石两大类。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以隶书写定《诗》《书》等儒家经典刊刻于石碑上,立于最高学府太学之外,供天下读书人观摩,是谓“熹平石经”,这便是经典刻石的代表。而秦琅琊刻石则是纪事刻石的代表。

“熹平石经”残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秦王扫六合,琅琊纪功业

琅琊台,是一处气势宏伟的秦代高台遗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西南的海滨。琅琊台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在时间长河中,琅琊台静静地承载着一位帝王的伟业与骄傲。

琅琊台地图。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五巡天下,三次登临琅琊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天下,登临琅琊山,修筑琅琊台,刻石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绩,琅琊刻石便诞生于此年。
话说公元前221年,人到中年的嬴政,在这一年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称皇帝,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新生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与此同时,治理难度也相应加大。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但在秦统一六国后,却面临着诸多实际困难:全国各地语言文字不同,一份通行全国的诏书,不能让所有人看懂,政令贯彻大打折扣;各地车道宽窄不一,车辆轨距混乱,车辆无法通行全国;全国各地计量单位不一,度量衡混乱,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嬴政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最终实现了“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的理想,为后世各民族沟通往来和文化交融搭建了坚实的载体。
嬴政的这一系列功绩,都被记载在了琅琊刻石上。
刻石纪事并非嬴政首创。从战国起,秦国记录大事件的载体便以刻石居多。明确为先秦刻石的有秦始皇先祖秦景公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纪事石磐,以及唐代在陕西所出的秦石鼓。秦始皇东巡刻石,正是继承了秦地刻石纪事的传统。

故宫博物院藏秦石鼓。
琅琊刻石记载了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明法度、统一度量衡以及重农抑商等诸多重大举措,是了解秦代统一事业的重要文献。
琅琊刻石内容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以及从臣姓名;后半部分记录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形。
今存的琅琊刻石为后半部分,残存13行87字,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补刻的诏书及其从臣姓名,字迹漫漶。

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内的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残石释文,共13行87字。
幸而我们还可以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看到琅琊刻石的前半部分。“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等大事件都真切地记录于其中。

秦琅琊刻石拓片,《中国美术全集》收录故宫博物院藏清晚期陈介祺监拓本。
那么,琅琊刻石上的小篆这种“书同文”的标准字体,又出自谁之手呢?

小篆创始人李斯:一代“秦漂”的偶像

“楚人立志出乡关,功成名就在秦国”,是一代秦相李斯的人生写照。
公元前237年,因水工郑国事件,嬴政发布逐客令,下令驱逐所有客卿。从政生涯即将到终点的李斯挥笔写就《谏逐客书》,凭一己之力化险为夷,打消了嬴政逐客的念头,从此仕途畅通无阻。

李斯《谏逐客书》。
秦统一六国后,急需一种通行全国的官方文字。李斯奉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在籀文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规范以及改造,这便是小篆。
高明教授在其《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将李斯改造文字的过程作了总结:一、固定各种偏旁符号的形体;二、确定每种形旁在字体中的位置;三、每字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四、统一每字的书写笔画数。除此之外,小篆还有左右对称、形体稍长、内部空间距离相等形体特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澄清堂帖》卷十一(宋拓本)琅琊刻石局部。
李斯所书小篆从此成为后世文人书家学习篆书之佳范。从《澄清堂帖》收录的琅琊刻石宋拓本可以看出,琅琊刻石结字严谨,工整瘦长,古厚圆浑,对称中蕴含飘逸秀美。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将李斯所书小篆定为“神品”,赞其“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巍巍中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数千年屹立,数千年风霜。琅琊刻石向今人展现了当年的秦之伟业:“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展开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也为中国书法留下了绚丽的艺术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作者简介:

罗蓁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辑,参与编撰《中国大通史》,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外审成员,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组成员,主要从事博物馆政策及战略研究。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翁淮南 梁黎编辑 | 梁黎制作 | 胡琪



RECOMMEND
往期推荐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