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

其他

新疆采棉工:被保护还是被“强迫”?|“正道”专栏之③

美西方反华势力为抹黑中国炮制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弥天大谎。这与新疆棉花等产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新疆各族人民劳动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的事实完全相反。此举充分暴露了美国打着人权的旗号破坏人权、打着规则的旗号破坏规则的霸权本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理念中,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劳动者权利中的自由择业权、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是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从新疆棉花生产过程和产业发展角度看新疆发展中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大型采棉机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田间采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在南疆地区已成常态近年来,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户纷纷开始引进新技术,购买新机械设备,逐步实现了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高效采棉等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这其中,机器采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阿克苏地区,2020年采棉机保有量已达到834台,机采棉面积占全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的71.3%。喀什地区岳普湖县,2020年机器采棉比例也达到50%以上。棉花生产不仅实现了机械化,还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无人机智能识别病虫草害等智能化作业。阿克苏地区柳源片区管委会天海村村民玉米提表示,自己承包了10000多亩土地,种植了2000亩地的棉花,其余土地转包给了20多户人家,面积200至300亩,或1000亩不等。他种植的棉花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家里有大马力拖拉机4台。▲机械采摘下来的棉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事实上,新疆地区棉花机械化生产一直都走在全国前列,机械化率近几年更是大幅提升。春耕播种时,多功能拖拉机拖曳耙地机或犁地机进行耕整地作业,不同类型的覆膜播种机开展精量播种作业;夏季,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推广实施与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实现了棉花生产的精准灌溉、精准施肥、脱叶催熟以及病虫害的监控和防治;秋季,六行或多行智能采棉机进行高效率地采收;随后,棉花残膜回收机将开展残膜回收的机械作业。在新疆多数地区,棉花生产都已实现了犁地、播种、管理、采收、整理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并向高效化、自动化、智能化迈进。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是新疆老百姓的内生需求首先,棉花合作社与棉花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出现提升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水平。在当今的南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完善则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破解了南疆四地州土地“碎片化”问题,提升了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与棉花生产质量。在这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土地较少的农户可以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并在合作社参与生产获得劳动收入;或直接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外出务工,获得土地和务工两份收益。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古勒阿瓦提村有棉田12000多亩,村里有两个棉花种植合作社,一个叫温宿县金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叫温宿县创新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了4000多亩地,金丰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地。流转之后,统一进行土地平整。合作社每年会给流转土地的小农户分红,农民愿意外出务工的,他们可以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如果说小农户走不了,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地里面给合作社干活,每天可以拿到工资,到年底还可以每亩地分红100公斤棉花。随着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南疆棉花生产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社会化服务主体,这些企业着力于为棉农提供代为犁整地、播种、中耕、植保、采收等各类棉花生产服务。这在提升种植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有力降低了棉花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棉花质量。政府提供的农机具购买补贴大幅降低了农机具购买成本。相关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年前4个月下发农机补贴10.34亿元,用于全面推动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公示的《2021-2023年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补贴额一览表》显示,新疆自2021年起进一步加大了棉农购置采棉机补贴力度,棉花收获机(3行自走式,带打包)补贴由30万元/台增加至40万元/台,棉花收获机(5行及以上自走式,带打包)由53万元/台增加至60万元/台。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阿洪鲁库木乡4村村民艾孜提艾力·萨吴尔,家里拥有多台拖拉机用于犁地、整地、播种、打药,但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购买采棉机。2019年在政府50万元的补贴款的扶持下,购买了一台200多万元的五行采棉机。他高兴地说:“通过向周边棉花种植户提供采棉服务,大概4年就可回本。”2020年9月,他又购买了一台价值5万元的无人机,主要负责脱叶、打药、植保。棉花生产大户试图通过机械化生产降低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在阿克苏地区,人工采棉的成本约在800至1000元每亩,而机械化采棉成本仅需要120至180元每亩,机械采棉成本远低于人工采棉。因此,越来越多的采棉大户选择机械采棉。在阿克苏、喀什等地,人工采棉主要存在于以下少数情形:第一,机械化采棉后的补采。由于采棉机体型较大,导致了采棉机作业转弯时会遗漏一些边角地块。同时在机械化采摘后,部分未采集到的底棉也需要进行补采;第二,长绒棉种植地块;第三,零散的小块棉田。部分未进行边界整平的小块棉田,采棉机不易进场。▲人工采棉是机械采棉的补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阿克苏地区柳源片区管委会天海村村民玉米提说:“在实现机械化之前,每年需要采棉工700至800人,现在只需要60至70人即可负责棉花地的日常管理。”之前由于需要较多的采棉工,他要到处宣传招工信息,需要给采棉工几百到几千元的预付工资押金,还要组织车队把他们接过来,承担采棉工人的生活所需。逐渐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后,用工需求明显下降。“现在都是采棉工主动打电话给我们,问有多少亩地可以管理,多少亩地可以进行采棉。”玉米提说。高额收入是民众从事棉花采摘的最大动因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较多。特别是南疆四地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就业承载力严重不足,曾是国家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国家长期、多维度的产业支持下,近年来,新疆棉花已是全球业界公认的高品质天然纤维原料,在世界棉花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疆棉花的上下游产业支撑着新疆千万人生计,成为新疆的重要支柱产业。就目前来看,相比其他职业,棉花采摘的高收入对南疆民众而言,依然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岗位。在采棉过程中,采棉工的自由择业权、获取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等权利都得到了良好保障。每年9月至11月,来自山东、河南、甘肃等地的采棉工人,当然也包括来自新疆本地的采棉工人,参与到新疆棉花采摘的工作中来。据了解,目前人工采棉的主要形式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由棉田的种植者或管理者提供采棉工的吃住,采棉工在采棉期长期专职采棉,此类情形多见于采棉工跨地区采棉;第二种是棉田的种植者或管理者不承担采棉工的吃住,采棉工在采棉期专职采棉,此类情形多见于采棉工在同村或同乡采棉;第三种是兼职采棉,即采棉工在采棉季本身有自己的主业,因贴补家用等原因进行的临时性采棉行为。无论上述哪种采棉工,在报酬上均采取公斤计价的模式,一般来说跨地区全职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100至160公斤,少数采棉工人每天采棉可达200公斤。以陆地棉70天左右的棉铃开放期为例,即使采棉工人仅工作50天,至少可有10000元的采棉收入,多的收入则可达到20000余元。同村或同乡全职采棉的采棉工人,即使有着来回通勤时间与家务事的影响,一个采棉期也可以采棉2500公斤以上。而兼职采棉工往往一个采棉期以后也有数千元不等的收入。在采棉工资的结算方式上,采棉工人可以自由选择,即可以选择日结、周结、月结等多种方式。根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2元。很显然,采棉工人每年仅在采棉季(9月至11月)的收入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显然是新疆本地人选择采棉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一个奇特现象——由于棉花采摘的高收入,南疆地区很多工厂的产业工人在棉花采摘期会请假采棉花。每到9、10月份,工人宁可放弃全勤奖也要请假回家拾棉花,而工厂也往往对这些员工采取人性化举措,允许他们的请假要求。采棉收入十分可观,一个月的收入往往可以达到工厂月工资的2到3倍。不过,随着新疆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棉花采摘人工需求量的下降,工人请假采摘棉花的情况也在减少。上图是新疆喀什地区某纺织企业所收集的全年考勤表格,其中“*”表明该员工在此月份有缺勤情况出现。通过图片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到,大部分人员缺勤主要集中在9至12月,务工人员请假去采棉。同时,图中可以发现工厂给予此类员工相应的配合与支持并为其保留工作岗位,务工人员在采棉期后(12月份)可以继续回厂工作。新疆棉花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不存在强迫劳动迹象。美西方关于新疆棉花采摘的指责严重缺乏事实依据,根本不合逻辑。他们对今天新疆采棉的想象,仍然还荒唐地停留在19世纪美国南部黑奴在皮鞭下含泪采摘“血棉”的历史场景中。(作者简介:尚海明,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张祺乐,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杨青达,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徐民治,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生)监制
1月29日 上午 8:00
其他

“先有鹤年堂,后有菜市口”,比故宫、天坛还早的这家北京老字号药店,创始人是色目人?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一所中医馆在北京菜市口大街热闹地开业了。这所医馆就是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鹤年堂”,建立时间比故宫、天坛早15年,比地坛早125年。创立这所京城著名医馆的是一位古稀老人,名为丁鹤年,是一个色目人。色目人,是元朝对于西北各族、西域乃至欧洲来华各族人的泛称。丁鹤年的家族来自西域。他的曾祖阿老丁、叔祖乌马儿都是元朝初年的色目商人,因为在忽必烈西征时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援,丁氏一家得以入朝为官。丁鹤年的父亲在武昌任职,就在这里安了家。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丁鹤年在武昌出生。
1月14日 上午 8:01
其他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蓝脸的温巴你认识吗?丨雪域遗珍之②

这是京剧舞台上的窦尔敦,蓝脸。↓↓↓▲京剧《连环套》中的窦尔敦。(图片来源:央视网)这是藏戏剧目中的温巴,也是蓝脸。↓↓↓▲藏戏中的蓝色温巴面具。(图片来源:云南文产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京剧和藏戏中均有“蓝脸”的角色,不过京剧是用油彩勾勒出脸谱,藏戏则使用布、纸、木等制作的面具。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藏戏》吗?“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2023年10月3日,拉萨雪巴拉姆藏戏团在尼木林岗村演出藏戏《曲杰诺桑》。是谁带来~远古的浪漫?是藏戏鼻祖唐东杰布!在昂仁县日吾其乡的雅鲁藏布江两岸,至今仍矗立着两座高大的桥墩,多根铁链从一侧桥墩延伸到对岸的桥墩。这是日吾其铁索桥,它的修建者人称“唐东杰布”。▲唐东杰布主持修建的最后一座铁索桥,2007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源:昂仁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1385年,日喀则昂仁县一个贫苦家庭降生了一个男婴。他幼年出家,刻苦钻研,博学多思,很快便成了一位远近闻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人尊称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当地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唐东杰布一生的理想,就是在河流上修建铁索桥。修建铁索桥需要铁、需要钱,于是唐东杰布四处化缘。他发现百姓很喜欢看歌舞表演,便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藏戏。他又化身“星探”,找到山南琼结白纳家的7名能歌善舞的姑娘,把创作的故事用歌舞、说唱表演出来,劝谕人们积德行善,出钱出力,共同建桥。就这样,唐东杰布打造的“女团”“出道”了。“女团”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演出“巡回”到哪里,周边百姓就跟到哪里,如痴如醉地观看表演,称赞她们是“阿吉拉姆”,就是仙女姐姐。从此,“阿吉拉姆”这个浪漫的赞美之词成为藏戏的代名词,藏戏也逐渐成为藏族民众最青睐的艺术,唐东杰布被尊为藏戏的鼻祖。唐东杰布将演出获得的收入投入到桥梁的建设中,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上相继修建了数十座铁索桥。17世纪时,藏戏从佛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2006年,藏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你看你看,温巴的脸▲阿吉拉姆藏戏中温巴的面具和服饰。唐东杰布开创的三种戏剧角色——温巴(猎人)、甲鲁(王子)和拉姆(仙女)的形象,成为藏戏的象征符号。其中温巴的蓝色面具,甚至成为了西藏传统表演艺术的象征符号。“温巴”是藏戏里的猎人,往往是首个出场的人物,象征威力和英勇。面具主体为深蓝色,脸部轮廓呈宝瓶状,从顶部到底部用吉祥八宝图案进行装饰:口、双眼、双眉、双颊、下颚的装饰象征八瓣莲花;双耳饰为吉祥结;额前的日月徽饰为法轮的象征;鼻尖悬挂的贝壳象征右旋白海螺;额中至耳饰之间锦缎装饰象征一对金鱼;宝贝顶髻及其上扬的角度象征宝伞;下颌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装饰作为胡须;彩色锦缎制成的后背襟象征胜利幢。▲2011年8月29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马乡措麦藏戏队在哲蚌寺表演《扎西雪巴》。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戴面具表演。正戏中的人物面具一般包括:黄色面具、红色面具、绿色面具、半白半黑面具、黑色面具、紫红色面具、泥塑马头面具、宾聪老妪的面具、牧女面具,等等。▲藏戏《曲杰诺桑》中咒师的深红色面具。▲藏戏《卓娃桑姆》中魔妃哈江的深红色面具。▲藏戏《卓娃桑姆》中大臣的红色面具。▲藏戏《曲杰诺桑》中婆罗门老夫妇的面具。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藏戏形成众多流派。藏戏通过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藏语地区,演变出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从西藏到青海,从甘肃到四川,藏戏有“阿吉拉姆”“嘛呢”“南木特”“朗达羌”“嘉绒鲁嘎”等不同称谓和表演形态。▲2023年1月30日,甘肃甘南州夏河县唐尕昂乡香格普村藏戏团演员在后台。▲2023年2月7日,甘肃甘南州合作市周边村民藏戏团演出传统南木特藏戏《智美更登》。南木特藏戏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带,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木特藏戏除了剧中一些动物角色有面具以外,人物角色不戴面具。19世纪末,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琅仓活佛等以历史传记、佛教故事为题材,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编导演出了《松赞干布》等剧目。《松赞干布》中唐太宗的舞台形象,最初是由拉卜楞寺的朗仓活佛根据京剧名家李万春的舞台形象设计的,剧中其他部分角色服饰和道具也带有中原戏曲的色彩。▲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演出现场,最右黑袍持马鞭者为唐太宗。今天的藏戏谁在演?谁在看?如今的藏戏,拥有大大小小几百个民间传统的表演团体,星星般散落于青藏高原。这些表演团体在藏历新年、雪顿节、春节、望果节等不同节日为百姓表演。节日的拉萨城内,洋溢着古老藏戏的鼓钹声和唱腔的旋律,老戏迷们一大早前来占好观戏位置,带着茶饭,一坐就是5-7个小时,沉浸在戏剧的海洋里。游客驻足观看,拍照、录音、直播。▲来自日喀则桑珠孜区的次仁多吉(左一)和亲友们在拉萨雪顿节藏戏表演现场听藏戏。中新社记者
1月8日 上午 8:02
其他

永不挪位的界碑(一)

第一次听到“十三连”这个称呼,是从一位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领导口中,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个团场都有个‘十三连’。按照建制,每个团只有十二个连,那么为什么又会有个‘十三连’呢?”顿了顿,他语气凝重地解释:“这是兵团将士完成使命,最后,埋忠骨的地方!”我被深深震撼了!此后,去团场采访,有机会我都会去“十三连”看看。▲1949年,行进在戈壁沙漠的二军部队。(图片来源:胡杨网)一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在新疆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地上有一个兵团,地下也有一个兵团。国防用兵,少则不足以守,多则靡费公帑难以负担。所以,把一部分常备军转为生产军,然后再用生产军代替一部分边防军,把节约下的军费和屯垦创造的财富再用于建设,实乃高明之举。屯垦戍边,古已有之。中央政府在新疆的屯垦戍边最早见于汉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的赤谷屯田。所谓“孝武以屯田定西域”。而“以兵屯田”作为一种学理性主张的提出,我个人认为,应该发轫于赵充国。上大学时,选学过秦汉史专家张大可先生教授的“历史文选”课。张老师让我们精读《汉书·赵充国传》。他用好几个课时给我们分析过“以兵屯田”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汉武帝凭强盛国力,对匈奴连续征战四十六年,拥有“控弦之士”四十万的匈奴,已瑟缩遁入漠北。一时间,天下宾服,四海向化。然而,到其曾孙汉宣帝时,长期升平的汉帝国,又再次面临挑战。▲汉代西域图。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首领突然与周边各羌人部落解除旧怨,并勾结匈奴,意欲犯边。消息传回长安,朝廷哗然。汉宣帝更是忧心忡忡。此时,常年征战西域的赵充国已经74岁了。汉宣帝虽有心让他出战,但虑及他的年龄,便让御史大夫试着问他:“谁可将者?”赵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瞧,这位老臣的回答多么率直:“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吗?
1月7日 上午 9:09
其他

17世纪欧洲时尚界的顶流,中国造!|“海丝”和平使者之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场题为“迟到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拍品皆出自16世纪左右的沉船之中。那一件件钴蓝彩绘、花色偏青黑、纹饰流畅,且器底粘沙的青花瓷器令世人惊艳。这些瓷器被欧洲人唤名“克拉克瓷”。据说,这一名称取自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东海岸附近截获的一艘满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克拉克”号商船;也有人认为,瓷胎体轻薄易碎,故取英文“Crack(破裂)”之意。▲德国柏林夏洛滕堡宫的瓷厅一角。▲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的瓷厅穹顶,镶满景德镇外销瓷盘。明代晚期,当我们跳出中国,放眼同时代的欧洲,就会发现,一艘艘大帆船的货仓里,上层家庭的客厅、卧室、餐厅里,挂在墙上、绘在天花板的油画上,随处可见中国外销瓷的身影。到17、18世纪,中国“克拉克瓷”与“纹章瓷”,成为欧洲时尚界的顶流产品。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手捧青花瓷,听航海者唾沫横飞地大谈那些令他们匪夷所思的故事,幻想着那遥远、富庶又神秘的东方国度。白色黄金:有种时尚叫“克拉克”▲葡萄牙克拉克船画。▲明万历克拉克大盘
1月3日 上午 8:02
其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微纪录片|我们在一起

维吾尔族村落与深山苗寨,千里之遥却心心相印。松潘古城的“混搭”风格,述说着民族团结的佳话。……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故事比比皆是,绘就了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我们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汇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伟力。监制
1月2日 下午 4:48
其他

化觉寺何以堪当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文物见证?

唐朝,长安迎来了无数番客经商、定居。回坊在长安城里落地生根,清真寺也随之拔地而起。这些清真寺初建时,就富于中式美学,多以中式宫殿建筑美学为设计理念,将主体建筑巧妙安排其中,辅以亭台楼阁、砖雕石刻、水木花草等,动中取静,静中有动,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轴。位于西安市鼓楼北边的化觉寺,正是这样一座典雅的中国清真寺古建筑。中式宫殿建筑融合清真寺建筑风格化觉寺,因位于化觉巷内,全称“化觉巷清真大寺”。据寺藏碑记记载,该寺初建于唐天宝年间(742年)。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特许兵部尚书铁铉对化觉巷清真大寺重修与扩建。化觉寺又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呈现给后人庄严的古寺样貌。▲化觉寺全景图。(图片来源:陕西伊协微信公众号)全寺总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沿东西中轴线分四进院落,对称分布,不难看出中国礼制思想在建筑构思中的运用。每进院落中间或筑门楼、或置院墙相隔,呈现出和谐井然的四合院模式,风姿各异,自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中最醒目的建筑莫过于木牌楼,样式为三间四柱三楼式,重檐歇山顶造型,檐下斗拱层层叠叠,高大雄伟。背后为砖雕照壁,中心主体图案为三方菱形菊连图,据证为清代所筑。▲化觉寺木牌楼。(作者
1月2日 上午 8:00
其他

一眼望去,看不出谁是什么民族:近代西方旅者“大V”眼中的中国西部

近代以来,不断有西方探险家、记者、官员、传教士等来到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留下了大量考察探险报告、新闻游记或风俗见闻录。这些记录印证了中国各民族相互依存、共生互嵌、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一体的历史。01印象:一轨同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拉萨的定居民由藏族人、游牧人、克什米尔人和中原人组成”,法国传教士古伯察1846年进入拉萨,在《鞑靼西藏旅行记》中记述了拉萨居民的多民族构成,以及拉萨城内热闹的贸易活动和宗教活动,“贸易和虔诚活动不断把大批外地人吸引到拉萨”。▲(法)古伯察著《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2022年。英国女传教士金乐婷在《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中以基督教徒视角记录了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在相同地理空间内共生依存的画面:藏族与撒拉族密切交往、回族与其他民族贸易往来、藏传佛教寺院与清真寺比邻而居,“那里有很多藏民和穆斯林……边缘也生活着很多蒙古人”。▲(英)金乐婷著《大西北的呼唤:女传教士西北见闻录》封面,甘肃文化出版社,2015年。英国人庄士敦的旅行途经“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苗疆走廊”,游记中多次提及各民族间的和睦关系,在《从北京到曼德勒》中记录,“丽江城已经成了多民族杂糅之地,汉族、摩梭族、傈僳族、彝族等民族和睦相处”。▲(英)庄士敦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岩山寺壁上“只此青绿”:莫非他是蓦然消失的王希孟?|踏沙行之③

供图)▲壁画中堂皇磅礴的都城建筑。(作者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在唐卡里发现喜欢cos菩萨的文艺青年

档案所记载的镶边、牙子,以及镶嵌宝石类别与《清人画普宁寺弘历佛装像轴》基本对应。此外,清宫档案中出现多次镶做御容佛装像轴的记录,而且镶做材料和工艺类似,连装匣都是专门设计的专用用具。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草原公主为何热衷于儒家文化?从700年前的那场“派对”说起|乾元永续之①

祥哥剌吉一生多次受到丰厚赏赐,资财雄厚,超过元朝历代公主。她对儒家文化有浓厚兴趣,在当时的文艺、宗教、教育等领域很有影响力。她的绘画涉猎领域很多,包括山水、花鸟、墨竹、车马人物、鱼虫走兽等多个方面。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曾国藩夸他“无匹双”,梁启超赞其著府志“第一”——这位布依族的西南儒宗究竟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②

清代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西南民族地区,以非凡的文学才华名动全国。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编撰的方志被认为是最上乘之作。《清史稿》评价他是“西南大师”,曾国藩称其为“西南巨儒”。他就是贵州布依族诗人——莫友芝。▲莫友芝像。(资料图)谁道西南无文章?明清时期,西南地区陆续改土归流,历任流官以移风易俗和传播儒学为己任,中华文化深入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大批少数民族文人积极学习中原文化,产生了不少著名的文学世家,如纳西族木府家族、彝族余氏家族、白族何氏家族等。莫友芝及其所在的布依族莫氏家族正是西南文学之盛的卓越代表。▲莫友芝(中)。(邓永平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问世间情为何物——被金庸、琼瑶频繁引用的金代诗词大家,竟然是鲜卑皇族?|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①

▲画家范凯为山西省政府文史馆创作的《元好问像》。(图片来源:小红书ID范凯工笔)诗词是中国人的永恒记忆。如果在浩瀚的中华诗词海洋中,对以爱情为主题诗词进行投票,《摸鱼儿·雁丘词》中的这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必然位列前茅。金庸《神雕侠侣》、琼瑶《梅花三弄》等小说、歌曲、影视剧频繁引用,更使这首中华情词广为传播。写出这千古一问的是一位少年,叫元好问。那一年,他十六岁。01少年不知愁,却把情来问1205年,也就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赶赴并州(今太原)参加府试。途中,他遇到捕雁人正在捕杀一只大雁,而另一只漏网之雁悲鸣不断,盘旋天上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元好问感念大雁殉情而死的忠贞,于是买下了那两只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河边,将埋葬两只大雁的地方取名为“雁丘”。▲山西汾河公园雁丘景区。(图片来源:酷太原公众号)感动不已的元好问,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摸鱼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比翼双飞的大雁,是忠贞的象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元好问将自己的震惊和感动,化为一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上阙以拟人的手法叙述大雁的故事,下阙则悲叹人世兴衰,渲染忠贞之情的崇高价值。十六岁只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如何能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先祖可追溯到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元。元好问出身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七岁能诗,天资出众。当时,金国章宗爱书法甚于国事,南宋朝政混乱无序,西夏桓宗贪图享乐而国力大衰,草原上崛起了一位“弯弓射大雁”的铁木真。早慧的元好问,似乎嗅到了即将到来的乱世的危险气息。乱世之中,“痴儿女”难免“离别苦”,“双飞客”终将“俱黄土”,元好问诗句中潜藏的深情本性,将成为他一生难以抛却的痛楚。▲浙江绍兴沈园(东苑)刻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太湖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2国破山河在,诗集以存史1234年,蒙古灭金,天地巨变。元好问作于金亡之际的丧乱诗,继承杜甫诗史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记述了经年战乱后生灵涂炭、萧索破败的惨状。“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以“天问”的形式,道出了元好问对战争原因的不解与追问。▲“残阳何意照空城”概念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不同于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希冀与期待,元好问的心态是绝望中寓有不甘,故而郁结情感,演化为悲歌长吟。重“情”既是元好问创作的特点,也是品鉴其诗歌的重要标准。不论是“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的故国之思,还是“我虽禁吏出,将无夜扣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的悯农之作,抑或“芳尘未远,幽意谁传”的悼亡之什,无不发之以“情”,感人以“情”。元好问对故国是留恋的,对新朝是抗拒的。他满怀忧虑感慨“但恨十年后,时事无人知”,他心如磐石认定“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义无反顾决定“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正是在这种强烈且沉重的故国之情的驱动下,他虽身陷囹圄,被逼东迁,滞留聊城,但“杜门深居,颇以翰墨为事”,全力编撰让他彪炳后世的经典诗集《中州集》。元好问结交了蒙古政权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生活渐趋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得以羸弱之躯,跋涉各地,搜集史料,寻访遗逸。元好问极尽所能收集金代君臣的言论、事迹,以致“捆束委积,寒屋数楹”。▲为存放《中州集》等资料,元好问在其庭院中建野史亭。原址原建筑已不复存在,图为后人为了纪念元好问,在墓地旁新建的一座亭子。(图片来源:锦绣太原)历经二十余载,元好问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南冠录》《金源君臣言行录》等数部鸿篇巨著。在严肃且完善的历史文化典籍的编纂过程背后,凝结着的是元好问眷恋故国的深沉浓烈情感。金代诗坛承北宋而来,深受苏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影响。元好问在《中州集》中重申“国朝文派”的概念,就是以文坛盟主的身份强调金代文学传自北宋,出身正统。《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又名《翰苑英华中州集》,收录金代诗词约2000多首,并且给250多位诗人撰写小传,体现了元好问整理接续文学史脉络的自觉意识。▲《中州集》甲集。在编撰体例上,《中州集》以天干为编号分领十集,一集一卷,卷首载金显宗、金章宗诗各一首。其中,从甲集到庚集这七卷,大致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选金初至金末较为知名的109位诗人的诗作;辛集、壬集两卷,则有“别起”二字,于前七集收录的诗人之外,又编选了金代名声不显之129位诗人的诗作;癸集则列“三知几”等几类,卷末“附见”收录的是元好问父亲与其兄诗,体现出分类而论的特点。不难看出,全书体例不尽一致,应当不是同时编选而成。▲明汲古阁刻本《中州集》卷首目录,湖广总督吴荣光藏书。在选录标准上,《中州集》多选普通诗人的作品而非名家作品,多选金初和金中叶的作品而非金末诗作,有以诗存人之意,即存其诗以使作者表于后世,蕴含着元好问努力保存金源一代文化的苦心。在清代郭元釪编选的《全金诗》问世之前,《中州集》是收集金代诗作最全的总集。金诗得以传世,元好问功不可没。03文脉无南北,皆在《中州集》《中州集》的编选体现出元好问朴素的中华民族观念。“中州”,在古时指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是正统的象征,元好问以“中州”为名收录北方各民族诗人的诗作体现了“不辨夷夏”的大民族观,正如南宋末年大臣家铉翁《题中州诗后》言:“壤地有南北,而人物无南北,道统、文脉无南北,虽在万里外,皆中州也。”▲《尚书·禹贡》的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自夏朝至宋朝长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图片来源:《中华遗产》2018年第09期)在收录诗作上,《中州集》选录了部分南宋诗人奉使留金诗。家铉翁《题中州诗集后》即说:“而宋建炎以后,衔命见留与留而得归者,其所为诗与其大节始终亦复见记。”《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五》中即言:“平世何曾有稗官?乱来史笔亦烧残。百年遗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泪看。”这首诗意思是说,金代在太平盛世时没有派人搜集史料、采集诗歌,而战乱一起,许多珍贵的史料都散佚残缺,元好问自觉担负起稗官采风的职责,将残存的部分诗篇编定成集,保存下来,希望后世之人能够认识到这百年遗稿(《中州集》)的珍贵价值。▲元好问墓园“遗山园”位于山西忻州城南韩岩村。(图片来源:锦绣太原)以诗传人,以人传诗,以诗传史。作为“当代人”编“当代诗”,元好问的《中州集》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中州集》中的诗人小传,不仅保留了诗人的生平,还记录了时人,包括编者对该诗人诗作的评价,兼有传记和诗话的双重性质。金诗的流变、传承以及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也有记录。因此,清代学者王士禛高度评价:“元裕之撰《中州集》,其小传足备金源一代故实。”元好问“以诗存史”的编选思路,也为后世文人所效仿。钱谦益的《列朝诗集》、黄宗羲等的《宋诗钞》、陈焯的《宋元诗会》、徐倬的《全唐诗录》,都是效仿《中州集》的编选思路而成的。(作者简介:左志南,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杨鹏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监制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元明皇帝青睐的土司,为什么被雍正嫌弃——《木府风云》背后的改土归流秘辛

云南木府土司衙署,是丽江古城的必打卡景点。偏居一隅的木氏土司,经过电视剧《木府风云》的演绎,成了标志性的古代土司家族。土司制度,正式建立于元朝,是元明清三朝在西南边疆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清朝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那么,“土司制度”因何而来,几百年后清朝又为何会“改土归流”?▲云南丽江木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见证“土司制度”兴盛的木氏家族木氏从民间首领变身“国家干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中统四年(1263年),丽江坝纳西族首领阿良获得册封,成为当地官员。木氏对丽江一带400多年的统治自此开启。土司制度的前身是羁縻政策。“羁縻”的本意,在于朝廷掌握要害,任命当地土著首领,宽松但有效地控制边疆及民族地区。▲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县分布图。(图片来源: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派重臣赛典赤在云南建行省,并仿照南宋治理广西的办法,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这一政策,在云南迅速收到成效,在湖广等地推广也取得良好效果,最终形成土官制度。元朝通过委任国家官吏的办法,授予土司占有土地、山林等资源的合法性,土官在与其他势力的争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朝廷掌握着收回其合法性的权力,土官为朝廷效忠。▲丽江木府“忠义”牌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延承元制,从“土官”到“土司”明朝在边疆与少数民族聚集区,普遍推行由土官制度发展而来的土司制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阿良五代孙阿甲阿得(木得)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其汉姓“木”,并封其为土知府。一年后,又颁旨“授尔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御蕃鞑”,“封中顺大夫”。木氏获得世袭统治的权利。因为获得了赐姓,这个家族在延续父子联名制的同时,拥有了汉族的姓氏“木”姓,并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此后,木氏土司在纳西人当中推行“官姓木,民姓禾”的制度。木家经元、明、清三朝,共传袭22代。▲丽江木府议事厅内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土官能否承袭,要在吏部验封司进行甄别,“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才呈部具奏照例承袭”。每次承袭,均要本人或派亲信进京朝觐,请给诰命。到明代中后期,木氏多次派人进京请诰。木氏土司的传承史,是土司制度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土官、土司在当地有威信并熟悉情况,能够酌参旧俗进行管理。土司地区的土军就地戍守或受命出征,减少了朝廷的用兵成本。而朝廷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获取的税收、有色金属大量增加。▲丽江“天雨流芳”牌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丽江木府旁牌坊上“天雨流芳”四个大字,在纳西语中为“读书去吧”之意。明朝中期开始,木氏土司木泰大力提倡学习儒家文化,开创了纳西人用汉字写诗的先河。重视儒家文化,在丽江“万卷楼”也可窥见一斑。木氏土司用十余代人的心血,花巨资引进藏书,“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群书具备”。▲丽江木府万卷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除了丽江的木府,湖北恩施的唐崖土司城址也是一个了解土司历史的地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唐崖土司城位于今湖北恩施咸丰县唐崖镇的唐崖河畔,是覃氏土司的治所,占地74万平方米。比故宫还大!▲唐崖土司城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覃氏土司崛起非常晚。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覃化毛率领三千兵马,征讨唐崖五峒地。地方平定后,朝廷在此地设置唐崖军民千户所,任命覃化毛为千户,成为唐崖土司首任司主。“改土归流”,中华大一统不断加强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时代性,但是经历数百年后,其缺陷也日益明显。有的土司统治暴虐;有的土司之间因争夺地盘而仇杀;有的土司内部争权夺印。明朝播州杨氏土司反叛和清代大小金川叛乱,是土司威胁中央权威的例证。清代魏源撰写的《圣武记》记载,乌蒙土司每年上交赋税不过三百余两,但向辖区土民征收数额超过百倍。一年四次小征派、三年一次大征派,百姓苦不堪言。土司的儿子娶妻,辖区百姓三年不敢结婚。土司日益成为一种落后的社会组织形式。废除土司制度,由中央选派官员直接治理地方被提上议事日程。▲雍正皇帝。(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雍正即位后,为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实现大一统,在心腹鄂尔泰的建议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也就是废除地方土司,建立州县,委任有任期、不世袭的流动官员进行治理。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对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世袭土知府为世袭土通判,解除了木氏土司的统治权。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鄂尔泰废除贵州长寨土司,设立长寨厅。云南刀瀚、安于蕃平素作恶多端,六月,鄂尔泰发兵擒拿二人,在其地设镇沅州、沾益州。同年冬天,鄂尔泰废除乌蒙土司、镇雄土司,分别改置为乌蒙府和镇雄州。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湖南永顺宣慰司彭肇槐迫于形势,呈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改永顺司为永顺府,分其地为永顺、龙山二县。▲永顺土司改土归流后的府县。(图片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雍正时期,一共革除土司220家。而乾隆年间的改土归流重点则在四川。改土归流遍及云贵、川西南、广西、湖广等地,包括土司的辖地以及未设土司但治安较差的边僻地区。仅在澜沧江以南的边疆地区,保留土司制度,继续发挥其治疆和守疆的作用。改土归流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维护了大一统。监制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文艺复兴西方名画里,为什么诸神拿着中国青花瓷?丨“海丝”和平使者之②

▲元青花水波云龙缠枝莲花纹大罐。“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清人龚鉽的大名,想必诸君大多不识,但他的60首《景德镇陶歌》却广为流传。开篇这首道明了“瓷器中的明珠”——青花瓷所蕴含无穷魅力的一重秘密,即将青花图样绘于天然白泥坯上,复罩以薄透明亮的釉,后将其投入1300度的窑火里烧制。涅槃重生后的青花瓷莹润细腻,仿佛永不凋零的青花盛放。尽管只有青白两色,却因雅致已极的美感,而在元明清三代大放异彩。漫卷史册之际,透过排排铅字,必然感慨这色白花青的小小瓷器,竟呈现中外文明的交汇,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熔于一炉。怔怔出神之余,蓦然回首,仿佛进入等烟雨的天青色世界。那墨色深处隐去的东西方交流故事,被眼前的元青花娓娓道来。▲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唐宋时期的初生青花大唐的月华不只属于李白,也映在那“类冰”“类雪”的“南青北白”之上;大宋也不只有伴奏“大江东去”的铜琶和铁板,还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的件件珍品。初生的青花瓷,囿于烧造技术,想在唐宋两代瓷界实现“出道即巅峰”的愿望,实在太难。正因寂寂无名,以致后人一度怀疑,唐宋青花有没有亮过相。▲1999年印尼海域打捞出的唐朝沉船“黑石号”上的唐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西藏为什么有那么多川菜馆?

▲拉萨街头的川菜馆和川面馆。(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旅游”微信公众号)▲卡若遗址出土炭化粟颗粒。(图片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卡若遗址(距今4300-5300年)发现源自中原的粟。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昌果沟遗址(距今约3500年)也发现了粟米。▲昌果沟遗址的沙地和爬坡沙丘。(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旅游“微信公众号)卡若遗址和昌果沟遗址中粟米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的粟米在新石器时期就传播到西藏,中原与西藏饮食文化交往的历史可谓悠久。唐代以后的藏汉典籍中也不乏中原食物进入藏族聚居区的记载。今日拉萨街头林立的川菜馆实证了内地部分饮食已成为西藏日常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01川军、川商与川菜入藏为何川菜会成为西藏欢迎的内地菜系?清代,西藏受准噶尔侵扰,康熙至乾隆年间朝廷多次派兵进藏。雍正十一年(1733年),川籍官兵成为朝廷驻藏军队的主要来源。川军给西藏带来四川的饮食习惯,成为清代川菜在藏传播的主力。▲位于拉萨八廓街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西藏志》中关于川军入藏的记载。乾隆年间编写的《西藏志》记载,川军带来的菜种有:白菜、莴苣、菠菜、苋菜、韭菜、萝卜、茼蒿、四季豆、苦豆。地处拉萨河中游河谷的拉萨,夏无酷暑,为内地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宁任叶尔羌帮办大臣时,川军的菜园中已种植大量内地来的蔬菜。驻藏大臣还有两个专供菜园,由兵营监管,种植秦椒(青椒)、川椒(花椒)等川菜常用食材,并且从兵营中找到川籍厨子,为其烹饪羊肉火锅杂面、青椒炒肉与豆花饭等川菜。清朝后期,部分驻藏川军与当地人通婚,留在了西藏。其后裔长期受藏文化熏习,很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为谋生计,他们或在当地经商,或种菜卖菜。民国时期一名曾在拉萨打工和经商的汉族商人称:“(拉萨)四川商人数目最多,据说都是清朝衙门里的人,或是清末驻藏大臣赵尔丰、钟颖的部下……一般是种菜、做豆腐、理发、开烟馆和甜茶馆等,在日喀则、下司马等地也有。”▲杨质夫先生画像。(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民国时期,川商取代川军成为川菜在当地传播的主要力量。1934年,藏学家、藏文翻译家杨质夫到访西藏时,旅居拉萨的内地人有三百余户,同年入藏的国民政府官员黄慕松得知拉萨汉人中川人就有二百余家。大量川商定居拉萨,也让川籍厨子成为市场急需人才。国民政府官员朱少逸在其书中记录了一个黄姓川厨的事迹:“有川人黄某,擅烹调,技亦平常耳,但物以罕见而见奇,一时竟成绝响;初为‘古堆巴’同人掌炊事,颇能胜任……同时藏官之宴请行辕职官者,亦多请黄承办酒席,黄之声价遂愈高。”由于当时拉萨对川菜厨子需求量大,一个厨艺极为普通的川厨也在当地大受欢迎。在川军、川商的推动下,拉萨出现了川菜面向普通大众的商业化现象。俄国东方学家崔比科夫称,他旅居拉萨时(1899—1902年),拉萨街头已有几家由汉人经营的餐馆,“饭店里卖茶、菜肴和汉族的饼”。杨质夫在拉萨期间,吃到了“颇具四川风味”的豆花与泡菜。不过,尽管清末、民国时期部分拉萨藏族平民百姓可以享用川菜,但受当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吃得起川菜的主要还是贵族和上层人士。02遍布拉萨的川菜馆是怎么来的?川菜真正在西藏得到大规模传播,是在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图片来源:新华社)▲青藏铁路羊八林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实现长足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地与西藏的交通运输网络。1954年,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拉萨交汇并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1966年,拉萨贡嘎机场建成通航;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并通车。▲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境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角。(图片来源:“西藏农牧”微信公众号)西藏本地的蔬菜短缺问题也因为农业种植技术提升而得到有效改善。20世纪80年代,由于塑料大棚技术与蔬菜套种技术的推广,西藏得以种植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蔬菜。20世纪90年代,拉萨市形成了宗角禄康菜市、西郊菜市、北郊菜市、东郊菜市、八廓街菜市等数个较大的农贸市场。供应量大规模增加使普通藏族百姓能够负担新鲜蔬菜的开支。这促成西藏特别是拉萨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接受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20世纪90年代前后,四川人所经营的川菜馆集中于拉萨市老城区大昭寺、小昭寺附近,如思中味餐厅和肖家河面馆。2003年,原位于老城区的川菜馆纷纷迁至西郊的天海路与德吉路。近几年由于西郊市场过于饱和,川菜馆逐渐向东扩展,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格局。川菜在拉萨的卓越表现不断吸引内地民众入藏从事川菜经营,而数量日渐增多的川菜馆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川菜通过川菜馆这一载体呈点状嵌入当地社会,拉近了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文化与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今,一些在拉萨经营川菜的川籍厨子,将手中的川菜秘方传给本地藏族经营者,使川菜完成了跨越族际与地域的传播。原本不识内地烹饪方法的藏族,也渐渐习得内地饮食的制作方法。笔者的一位采访对象说:“一到冬天,家人都自然会想到吃川菜,尤其是火锅,这几年火锅逐渐替代了家里传统的砂锅……哥哥尤其爱吃辣,做菜时常常要加郫县豆瓣酱。”03昔日贵族饮食摆上百姓餐桌▲人参果饭。(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藏地传统以糌粑为主食。随着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进入藏地,藏族同胞开始食用米饭。清末民初,拉萨就已兴起食用米饭之风,但由于运输费用昂贵,当时食米之人多是贵族。而今米已成为西藏普通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甚至进入拉萨人日常的接待礼仪之中,每当有贵客到来,当地人会盛上由米、人参果、酥油与白糖制成的“人参果饭”。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川菜并不是单向地对西藏本土饮食文化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在调适,以适应西藏当地的饮食需求。▲藏式火锅。(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拉萨的“火锅”大量使用藏地牦牛肉、羊肉等肉类,利用火锅底料中的麻与辣压制住牛羊肉的膻腥味。西藏本土的牦牛肉制品则增添了些许川味。在制作风干牦牛肉过程中加入花椒、辣椒、盐等调料,压制牦牛肉的膻腥味。在拉萨,常常可看到这样的景象,藏族同胞吃川菜,四川人吃藏餐,火锅、糌粑和酥油茶成为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喜爱的美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到内地经商、求学、定居,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带到内地。成都市已形成了数量可观的藏餐馆。与拉萨的川菜馆类似,成都的藏餐馆也经历着本土化过程。如今,拉萨的川菜馆遍地林立,成都的藏餐馆也欣欣向荣。汉藏民族在饮食上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深入。(作者简介:励轩,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臧正,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监制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曾经以为,门前的那条河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库尔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记

▲榜样力量|全国道德模范库尔班·尼亚孜。(视频来源:阿克苏好地方视频号)▲新疆阿克苏乌什县境内托什干河谷湿地秋季景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003年,依麻木镇新开了一所学校。“校长,有个孩子哭了!”“校长,有人跳窗跑了!”“校长,孩子们跑了一大半。”——此时开学第一课上课铃刚刚打过不到5分钟。刚挂好的学校牌子不知被谁摘了,厨房突然着火,一觉醒来学校的厕所被铲平了,墙都没了……流着泪的老师问同样流着泪的“倒霉”校长:“库尔班·尼亚孜校长,我们学校还继续开吗?”01不想做老师的药店老板不是好木匠1964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出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后来全家搬到了英阿瓦提乡,住在托什干河边上。托什干河发源于天山南麓。冰川融化下来的水,在谷底汇成奔流不息的托什干河,由西向东,流过乌什县。▲新疆阿克苏秋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新疆阿克苏地区境内的天山雪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乌什县有“泉城”之称。少年的库尔班与当地无数孩童一样,沿着银色泉水的流向,穿过浆果累累的橙色沙棘林,来到托什干河边,冰冷的河水中狗头鱼成群游过,击碎了飞翔的天鹅倒影。少年找到了泉水的归处,却看不到河的尽头。库尔班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木匠。把木料裁切、雕刻、组装成家具,赋予木头第二次生命,是多么有意义的职业啊!有着木匠梦的少年望向对岸——河对岸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在那个地方,市场上摞着一笼一笼的白馒头。”库尔班的父亲带着他到了对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的人很喜欢这个好学的孩子,教他认识机械化农具,告诉他如何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渐渐地,聪明的库尔班学会了国家通用语言。“同样用托什干河的水,他们用拖拉机耕田,比父亲用‘坎土曼’(一种铁制农具)耕种的庄稼长得更高。香喷喷的香皂涂在脸上,连心情都会变好。”“他们和我们不同”,库尔班这样想。他们还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村里跑得最快的孩子也追不上。对岸的人骑这么快的车,是要去哪里呢?当时,在库尔班眼里,托什干河是最大的河。一位兵团职工却说:“祖国很大,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大的河流,更繁华、更美丽的地方,你一定要走出去看一看。”▲新疆军垦第一犁雕塑,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982年,库尔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依麻木镇第一个大学生,走出了乌什县。曾经做着木匠梦的少年,有了新的目标。1986年,库尔班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到阿克苏财贸学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当了一名教师,一干就是13年。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掀起了“下海潮”。库尔班停薪留职做起了生意。他当过药品销售,做过小商品批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曾经的小小少年终于走到了托什干河流不到的地方。当年被兵团现代化农业机械“征服”过的库尔班,被沿海发达城市人开放的思想观念彻底震撼了:那里的人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特别快,工作效率特别高,生活现代化程度远远高于阿克苏。闯荡几年后,库尔班回到乌什县,在家乡依麻木镇开了超市和药店。一天,库尔班的药店接待了一个带孙女买药的老奶奶。小女孩正出水痘,他告诉老奶奶水痘的成因和治疗的方法,老奶奶却听不进去。药店老板环顾货架,店里的药虽然多,但是治不了所有的“病”。▲店里的药虽然多,但是治不了所有的“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2掏出60万,先买个旋转滑梯在库尔班身边,类似药店买药的老奶奶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乌什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天山南麓,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县近九成土地是山区和戈壁荒滩,199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县亚曼苏乡北天山段香妃谷。(图片来源:乌什县政府网)依麻木镇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库尔班把在内地的经历和家乡的见闻作了对比:他之所以能在内地赚到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上了大学,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和其他地方的人进行顺畅的交流。新疆与内地的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库尔班想让家乡早日摆脱贫困,让人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想让家乡的孩子走出这一方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现代化的脚步。这个梦想只能通过先进的教育来实现。库尔班·尼亚孜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2003年5月,库尔班拿出六十多万积蓄,在依麻木镇人民政府无偿划拨的12亩土地上,创办了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图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当时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在这样的地方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一时间非议四起:“库尔班有钱没处花啦,图啥?镇里无偿划拨土地给他办学校,你猜他图啥?办什么‘国家通用语言学校’!……”顶着这样的压力,库尔班开始了招生动员。挨家挨户跑了四百多户人家,没几家愿意把孩子交给他。为了吸引小朋友,他专门购置安装了一个3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2003年8月,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终于开学了。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乡,有人专程赶着毛驴车来看热闹。正式分班教学的第一天,库尔班才发觉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汉族教师不懂一句维吾尔语,孩子们对国家通用语言一句不懂,不到两分钟教室里就乱成一团。6岁的哈木拉提甚至离开座位跑出教室。好不容易招来的87个孩子全被家长领走了。库尔班·尼亚孜不得不逐一家访。一部分孩子回到校园,但每天都有家长轮流“站岗”。学校最初只有两个学前班。通过不断尝试,库尔班和老师们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从最简单的单字和拼音开始,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配合,不断重复,直到孩子们真正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比如学习“坐”这个字,一位老师会带领孩子高声朗读,另一位老师就会不停地做“坐下”这个动作。学校院墙上绘制了图文并茂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丝绸之路探险,还有《西游记》……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通过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快速进入状态。学生穆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能够帮助邻居翻译药品说明书。他在公交车上用普通话与人对话时,能感觉到周围人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库尔班在教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教室窗外“站岗”监督的家长们自动消失了。这所学校有吸引力,肯定不只是因为那架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03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对库尔班·尼亚孜而言,2010年6月28日是极为煎熬的一天。学校即将揭晓第一届小升初毕业生成绩。全校师生在电脑前守了一天一夜,不断刷新页面。6月29日早8点,新疆内初班的分数线出来了。学校的38名应届生中,32名考入了内初班!要知道,在此之前,全县每年考入内初班的学生只有一两个。学校的形象彻底改变:从招不满到坐不下,从拉不来到赶不走,获得乡亲们的广泛认可。二十多年来,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共培养各族毕业生一千两百多名,80%以上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内初班,考入上海、天津等地著名学府的有三百余名。首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本硕博连读。▲库尔班·尼亚孜正在辅导学生。(图片来源:民族画报)穆萨·图尔贡深情地说:“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得益于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如果当年不是在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上学,我可能会辍学,和同龄人一样早已结婚生子,一辈子也走不出小村庄。是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让我明确了人生方向,我永远感谢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镇很小,世界却很大。每周一,库尔班都要带着学生们举行升旗仪式。面对国旗,举手庄严宣誓:“我宣誓,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爱伟大的祖国,我愿做民族团结的小主人!”语言通了,心灵就通了;文化通了,思想就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后盾。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孩子走得更远。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全校师生春节一起吃饺子,端午节一起吃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除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生还学习二胡、京剧、古筝、书法……别的城市小朋友会的技艺,这里的孩子也会。▲库尔班与学生们一起吃粽子,粽子是新疆各族群众日常喜爱的美食。▲库尔班与学生们一起研习中华传统乐器。▲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生们正在表演安塞腰鼓。(图片来源:天山网)▲库尔班·尼亚孜教学生们拉二胡。(图片来源:民族画报)▲学生在上古筝课。(图片来源:天山网)在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乌什县委、县人民政府两次无偿划拨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土地,县教育局选派4名公办教师支教;自治区教育厅拨付项目资金1647.12万元,建设了新校区;学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畴,在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受同等的“两免一补”……党和政府的关怀,让库尔班·尼亚孜坚定了办好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信念。2019年9月,库尔班·尼亚孜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新时代的“库尔班大叔”上北京啦!2021年,他筹款170万元创建了中华文化大院,开始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装饰在中华文化大院入口处的脸谱壁画,这些脸谱的花纹都是来自新疆各个民族传统服饰的花纹。(图片来源:阿克苏广播电视台)依麻木镇中华文化大院开设礼仪、器乐、戏剧、书法、绘画、茶艺等课程,免费培训各族群众。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邀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艺、体验中华传统技艺、品味中华传统美食、传承中华礼仪,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中华文明之悠远。“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和我的学生一样,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中华文化,走出小镇,去拥抱外面的世界。”库尔班·尼亚孜如是说。现在依麻木镇50%的居民都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全镇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风。2020年1月,乌什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从全疆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到南疆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新疆教育事业正向更高质量迈进。2022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库尔班·尼亚孜,在乌什县、沙雅县的多个乡镇,试点运营集产品研发、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润疆文化生活超市”,设计开发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创产品,让群众在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浸润,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润疆文化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各类商品。(图片来源:沙雅之窗)“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托什干河依旧奔腾不息,岸边的胡杨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人爱着这条大河,却不止步于这条大河。河流有河流的远方,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方向。监制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下)|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①

续昨日文: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上)|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①(点击标题阅读全文)▲单霁翔院长在道中华大讲堂上。(黄哲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上)|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①

“一件三米多高、有1500年历史的北齐菩萨雕塑,几十年来就在南城墙的墙根下站着,作为院长,每当看见我的心仿佛在滴血——让这么好的艺术品、这么好的文物站在外面,他的脸色都不好了。我们赶快把他送到文物医院修复以后,陈列出来,脸色也变好了,所以文物是需要尊严的!”3.85米高的北齐菩萨雕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1月30日,首场“道中华大讲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讲,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讲座上深情地说。▲故宫雕塑馆内陈列的部分雕塑。(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道中华大讲堂”约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文化名流举办公开讲座,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感召力,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本文节选自单霁翔先生在首场大讲堂上的演讲。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至少有8处提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其中,就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我最关注的有两条:第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其实人类注重保护人与自然的文化遗产,经历的路程并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国家那些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会举全国之力,甚至求助国际社会来进行拯救。20世纪50年代末,埃及要和邻国建造一个大型的水坝,叫阿斯旺水坝,水库的建设将使历史悠久的努比亚遗址被淹没。▲阿斯旺阿布·辛贝勒神庙入口处的神像。(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当时埃及政府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就求助国际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动五十多个国家参与这项保护工作。最终,工程技术人员把这些古遗址编号以后分解,抬到相应地形的高度,最高的上升了一百多米。阿布·辛贝勒神庙得以延续,努比亚遗址得以保全,阿斯旺水坝得以建设。在长达数十年的保护行动中,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越来越牢固的理念: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促进了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世界遗产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泰山。(图片来源:新华网)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当时,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国都有很多世界遗产,我们没有,甚至对这个概念都不清楚,直到1987年才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长城,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周口店遗址、故宫,敦煌莫高窟,还有泰山。虽然只有6项,但是对我们原有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泰山南麓的岱庙景区。(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泰山摩崖石刻。(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过去文物部门保护泰山,列入保护的项目只是那些古建筑群、摩崖石刻等,后来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我们认识到这些摩崖石刻和背后的山体是不可分割的,这些摩崖石刻上面的内容跟整个泰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于是就把整座山申报了,当时在国际社会还没有这种做法。▲世界遗产泰山景点分布图。(图片来源:“舆图书院”微信公众号)泰山申遗成功后改写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历史。过去世界遗产只有两类,一是文化遗产,二是自然遗产。从泰山进入以后就有了第三类,叫“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强调保护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景观。后来,庐山、青城山、峨眉山、五台山、武夷山、嵩山、黄山等名山大川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这些经验改变了我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也引发很多城市申报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永定门航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北京中轴线明年将申报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有七百多年历史,虽然数百年来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轴线上的42处古建筑保存了38处,两侧大面积平缓、开阔、对称的格局基本还在,中轴线统领城市景观、天际线的地位还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轴线上最大的一组建筑莫过于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1994年,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当局长,当时故宫周边52米宽的筒子河和城墙中间的狭长地带上,挤着四百多户居民、二十多个单位,很多居民是故宫的家属、很多单位是给故宫修古建的。向筒子河排放污水的管道有465条,筒子河水质很差。▲紫禁城内的筒子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我们喊出了一个口号:“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我们下决心进行整治,经过入户调查、制订搬迁方案、污水截流、单位和居民搬迁等整治行动,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使筒子河变得碧波荡漾。今天无论春夏秋冬、早中晚,很多照相机、摄像机对准角楼、城墙、河水,故宫的美景每天都被传到世界各地。2000年,我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当主任,那个时期北京是一个大工地,每年建设量超过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还要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当时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大体量的建筑侵入中轴线,侵入故宫天坛核心景观。于是在规划上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其中一项措施是把大体量建筑的项目移到四环以外;另一项措施是在中轴线两侧,在故宫天坛景观周边划了很宽的建设控制地带,最初公布了25片保护区,后来扩大到33片。正是因为这些保护区,今天北京市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才成为可能。用通俗读物讲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故事几年前,中宣部和国新办为我颁发了“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证书。这对我来说压力很大,我不会讲故事,我是专业人员,讲故事要求社会大众能够接受。▲《故宫的声音》书影。我开始试图写一些通俗读物。过去3年,读书时间多了,我就把积累的东西写成18本书。其中有一本小书推荐给大家,叫《故宫的声音》。多年来,我早中晚、春夏秋冬在故宫行走,安静时会听到很多声音,久了会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历史背景?最后我收集了46种声音,把每种声音用3000字左右进行描述。但是声音主要在于听,于是我就用7个半天把我写的文字进行朗读和录制。最后在这本书的封皮上设计一个二维码,扫它就可以听到这46种声音和我朗读的录音。大家千万不要买这本书,看到时拿出手机一扫,你就可以带它回家。出版社一定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是这可以促进传播。▲单霁翔参加《国家宝藏》拍摄。(图片来源:《国家宝藏》节目截图)《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初投放的时候,我们认为可能中老年人喜欢,因为节奏非常慢,没想到最喜欢看的居然是年轻人,为什么?人们到博物馆看到栩栩如生的展品,但是他们究竟是怎么被发现、发掘、修复、保护、展示的?这部片子第一次把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展现给大家,揭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也来之不易。最初中央电视台找我们拍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一直是拒绝的,因为它是综艺节目。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综艺节目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拥拥抱抱的节目,和我们博物馆人的工作离得太远。后来总导演于磊老师找到我,说咱们可以创造一个“文化综艺”节目,他们的演员演“前世”,我们博物馆人演“今生”,展现我们是怎么保护、展示、弘扬这些文化遗产的。我觉得有道理,当时就推荐了8个博物馆一起参加。《国家宝藏》一炮打响,收视率很高。第二季的时候请到哪个博物馆,哪个博物馆毫不犹豫地就来参加。讲好每一处文化遗产地的故事▲《上新了·故宫》节目截图。《上新了·故宫》这部文化节目把故宫博物院研发的11900种文创产品带给公众,也带动全国各个博物馆积极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单霁翔为《博物馆之城》拍的宣传海报。我参加了文博探秘类文化互动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的拍摄。每到一个博物馆,我就要作为具体部门的一名新员工参加工作,比如在艺术博物馆,到工程部当员工,修古建、修彩塑、修门窗,还要介绍好工程部。在徐悲鸿纪念馆,我到展陈部做员工,和徐悲鸿先生的儿子徐庆平教授,他的孙子徐骥老师,一起研究如何提升展列展陈质量和举办外展水平。当时正好有一个去重庆举办展览的机会,我就学习如何包装和押运油画、素描等作品,顺利、平安地把它们运到现场。在国家动物博物馆,我到标本部做助手,师傅教我清理、呵护标本,我学着给鲸鱼标本除尘、给豹子标本保洁,还要会介绍标本部的工作。在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我到考古部当员工,学习用洛阳铲探地层、提取出土文物,并介绍考古工作的一些常识。▲单霁翔参加《万里走单骑》拍摄。(图片来源:《万里走单骑》节目截图)我还参加了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的拍摄,3年来,拍了36处文化遗产地,主要通过行走、交流、参与讲好每一处文化遗产地的故事。▲单霁翔参加《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拍摄。(图片来源:《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节目截图)北京中轴线要申报世界遗产,北京市广电部门推出网络视听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开始,导演安排我进入一列“时空列车”。在元、明、清等各个朝代中穿梭,遇到不同的历史人物,听他们讲中轴线的故事:一会儿永乐皇帝上来了,一会儿马可·波罗上来了,一会儿鲁迅先生上来了……随着车窗外景色不断变化,历史人物也不断出现。(未完待续)监制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花千骨”外景地、天书岩画、镇南关大捷…这个“含糖量超标”的甜蜜之城也有一颗勇敢之心

▲崇左城区,龙腾湖与周边公园绿化映衬着城市建筑,共同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城市图景。人对甜的渴望,是刻在基因里的。甜味进入口中的那一刻,愉悦感也同时来临。中国人实现吃糖自由,有一座边疆城市功不可没。这里的蔗糖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被称为“中国最甜蜜的城市”。▲待成熟的甘蔗林和待播种的甘蔗地。(中共崇左市委宣传部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屈原,昭君,曾侯乙…敢称惟楚有材!这个省为何成为语文课本“考点”的集中出题地?

▲黄鹤楼。(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从万里长江冲开三峡奔入广袤的原野,到汉江与清江划着碧绿弧光汇入长江的怀抱;从巍峨的武陵山到蜿延的大别山,从绵亘的秦巴山到迤逦的幕阜山,从东向西,从南往北,荆楚大地跃动着人文先祖的身影,演绎着长江文化、秦汉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文化、红色文化等一幕幕历史长剧。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古楚都城——荆州古城。(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湖北是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炎帝神农尝百草、沉睡千年的编钟、浪漫主义文学源头的楚辞,“半部唐诗在襄阳”的美誉、“白云黄鹤传千古,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说等,共同铸就荆楚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湖北巴东长江巫峡。(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0月23日,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三期湖北体验项目在北京开展。“龙腾大江、凤鸣九天”“炎帝神农、人文始祖”“编钟之声、礼乐中华”等七大体验区,通过实物展品、非遗展演、表演及沉浸式互动等形式,全方位展示荆楚儿女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立体式呈现湖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生动画卷,充分展示湖北依托长江中游文明中心,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01“屈子”吟诵《九歌》屈原这位楚国三闾大夫,怀抱着复兴楚国的宏愿,虽屡遭冷落以至放逐却又屡次冒死进谏,写下流传千古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傅抱石绘《屈原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在“中华诗魂、屈子之歌”展区,身着长袍,头戴冠髻,“屈原”吟诵起《九歌·山鬼》段落,沧桑浑厚的声音在四合院中回荡开来。“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屈原”走到参观者身旁,举手投足和吟诵之间,楚辞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方言声韵俘获了参观者的心。不少参观者拿出手机记录下眼前“屈原”吟诵楚辞的风采。▲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由专业演员扮演的“屈原”。屈原的出现,让中国文学从集体吟唱走向个性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浪漫主义,从雅颂贵族唱诵到民间民歌题材,让中国文人从此有了“骚人”的雅称。2000多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肌理。屈原最影响后人的地方,正在于他人格与文格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并多次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名句来阐述爱国主义精神。▲湖北秭归屈原故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2“昭君出塞”传佳话公元前33年,王昭君,这位来自宜昌香溪边的浣纱女,作为和平使者,义无反顾背负起民族的大义,迎着大漠草原走向茫茫边塞,留下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骚人墨客吟咏千年,将她的故事汇入了民族融合的恢宏叙事。↓请横屏观看↓▲《明妃出塞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王昭君是民族团结的使者,现场《昭君出塞》的表演团队用剧情化的方式,将观众带回2000多年前汉匈和亲的历史故事中。一袭红袍,一身大义,踱步间,“昭君”从大汉长安出发,经北地、过西和、到五原。汉匈则在昭君毅然出塞的凛然身影之中,迎来了六十多年和平友好局面。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践行昭君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和合”理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世界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由专业演员扮演的“昭君”。昭君出塞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里。昭君文化即“和合”文化,代表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它以史言明,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互相依存、休戚与共,也时刻提醒后人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03织布机前的“小织女”“札札弄机杼”,在精彩纷呈的展览体验区,梳着小辫的“小织女”引起了参观者关注。▲“小织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学习”织布。“我上午学织布,下午学织花!”正在织布机前投梭穿杼的刘一瑾高兴地告诉参访者。7岁的刘一瑾身着中国传统马面裙服饰,随家人来到北京小石虎胡同(蒙藏学校旧址所在地)中的湖北体验馆参观。在“锦绣中华、和美共融”体验区,一台木制传统织布机引起了她的好奇。在湖北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华的指导下,她很快掌握了纺织西兰卡普的基本技巧,并化身“小织女”,现场有模有样地织起布来。经纬交错间,彩线在“小织女”手中牵引排列,纺车上西兰卡普经典的菱形花纹,不一会儿就有了眉目。▲湖北宣恩县西兰卡普传承基地。(图片来源:新华社)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又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因素。西兰卡普是一种织锦,鲜艳缤纷、内容丰富,是土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反映了土家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团结共识和审美情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小朋友们通过这次展览能了解、喜爱上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我们觉得很有意义。”谭艳华的妹妹,同为西兰卡普传承人的谭艳宾接受采访时说。▲《土家古茶道》竹编。(杨威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朱元璋给历代16位皇帝建了个群,乾隆为什么要扩到188位?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上有一座气派如故宫的院子,院子里的大殿有着故宫乾清宫一般的规格等级,4通雍正、乾隆皇帝所立的御碑以及刻写着6种文字的下马碑,表明这里不是普通的古建筑。这里就是供奉着中国188位帝王、79位贤臣,见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连绵不断历史的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正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历代帝王庙,与太庙、孔庙合称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明清两朝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庙前,原本建有东西两座牌楼,牌楼间为景德街。1954年,为拓宽道路,庙门前的两座牌楼、三座汉白玉石桥和两侧的夹墙都被拆除,影壁被孤零零地留在了路南,与主体建筑遥遥相望。▲历代帝王庙布局图。(图片来源:《大明会典》)敬奉天地、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礼记》中说,凡是对百姓有功业的帝王,都应该进行祭祀。从黄帝逝世时起,就出现了祭祀黄帝的活动,直至今日,浙江缙云、陕西黄陵、河南新郑三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黄帝祭祀活动。秦汉以后,各朝都重视对前代帝王的祭祀。唐玄宗在国都长安分别建了三皇庙、五帝庙、周武王庙和汉高祖庙进行祭祀。宋代在各地营建、修复先代帝王陵庙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一段誓言改变一座城,千年普洱换了人间

▲云南普洱景迈大寨云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这里是“世界茶源”。从1400年前开始,这里的茶叶用笋叶和竹篮包装,由人或牛马驮着,源源不断运出大山。这里由此成为茶马古道的起点,以此地命名的茶叶,享誉天下。大自然馈赠了丰饶的资源,但人们却没有过上富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这里的人们,立下了一段誓言,竖起了一座丰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里就是耸立着“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云南普洱市。▲山水之间的城市——普洱。(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今天,“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走进普洱,在茶马古道的历史原点,邂逅这座桃源之城的秀美风光,带你聆听撼动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01茶马古道,可以触摸的历史▲茶叶。(图片来源:图虫创意)▲茶砖。(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在古代,茶叶的重要性,不仅仅因其是贸易的商品,更是因为它对政治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主食是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都是含热量较高的脂肪类食物,没有蔬菜,尤其是糌粑容易引发燥热,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可以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高原人民创造出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缺憾是,雪域高原不产茶叶。“以马易茶”“茶马互市”因此形成。▲云南地形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在那遥远的地方,寻找大盘鸡、小白杨、手风琴的“故乡”——宝藏塔城

这里是新疆最早有古人类活动的地方是《江格尔》史诗中英雄们为之奋斗的美好家园是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安居之所更是各民族安居乐业交往交流交融的乐土▲塔城市的手风琴文化源远流长,是该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图片来源:油画中的塔城微信公众号)▲塔尔巴哈台山顶的“九曲十八弯”。(图片来源:塔城地区融媒微信公众号)这里,是塔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像雄鸡高翘起的尾羽,焕发着别样的光彩。今天,跟随“道中华边疆行活动”,遇见塔城,了解油画塔城、文化净土、康养天堂。▲新疆地形概览图。(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神预测:下一个火爆全网的村超村BA会是谁?

“道中华”边疆行在东北、西北的大雪纷飞中感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潮在如春的海南也在演绎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11月24日,海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三亚开幕。(图片来源:三亚发布)向海出发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吃馕!“喝”石榴!茶馆听曲!民族乐器演奏……喀什之行太嗨了~

才丽媛推荐阅读掀起你的盖头来,“网红”喀什的千年密码华为,又秒光!其实创造神话的不止mate60生成多巴胺,主打成瘾性:辣椒的中国魔幻之旅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直播预约丨带你一起逛喀什古城

观看渠道:“道中华”视频号、抖音号扫码关注“道中华”视频号、抖音号、B站号,或在微信搜索“道中华”进入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信息,精彩内容不迷路呦~“道中华”视频号“道中华”抖音号“道中华”B站号监制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掀起你的盖头来,“网红”喀什的千年密码

在古代,戈壁和不连贯的绿洲使丝绸之路艰险难行。但丝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只因为,东方古国有一种吸引他们的伟大产品。丝绸,是中国馈赠给世界的礼物。无法模仿、耐用易存、价值昂贵,让丝绸成为世界历史上少数几个非金属硬通货。只要运出中国就不愁没有市场。▲晚霞映古城。(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喀什位置示意图。(图片来源:国家标准地图服务网)新疆喀什,就是丝绸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丝路节点重镇。喀什东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仑山,西靠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喀什,在东西商旅的贸易中,成为多民族共居的家园。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东西方文明与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脉动。“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喀什,是领略大美新疆的一扇窗。今天,“道中华边疆行”活动走进喀什,带你领略丝路明珠——喀什的古今魅力,探索积淀千年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感受多元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点击视频,看全景喀什。(视频来源:喀什地区民宗局)丝绸回响,两千年文明底色作为古丝绸之路西通中亚、欧洲的要道,喀什素有“五口通八国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1780年,请记住这位佛教领袖

1780年元旦这一天,在塔尔寺驻锡过冬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接到了乾隆皇帝专程派人送来的新年祝福和礼物——一幅御笔字帖以及荷包、如意等物。六世班禅跪接赏物后,恭谨地向大皇帝问安,并唪经保佑皇帝身体安康,祈祷国泰民安。此时,距离他离开扎什伦布寺已经过了五个多月。为了这次觐见,六世班禅和乾隆帝都做了长时间充分的准备。▲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风景图。(图片来源:图虫创意)01起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率领堪布及僧众三百余人,在数千送行人员的簇拥下,浩浩荡荡,从扎什伦布寺出发,踏上了东行朝觐之旅。此前,驻藏大臣留保住率官兵30余人先期于六月十五日自拉萨起程,赶赴巴布岭与班禅会合,陪护北上。为确保班禅进京一路顺利,乾隆预先颁给一方“钦差大臣关防”大印以备随时钤用,而留保住则预备了大量钤有“钦差大臣关防”的空白纸张及封套,便于沿途办理取用乘驮牲畜等各项事务。二十八日,班禅一行与前来送行的八世达赖喇嘛、驻藏大臣恒瑞等在羊八井相会,班禅和达赖喇嘛互递哈达祝福。七月初六,达赖喇嘛送班禅至扎希塘后离开。七月十三日,扎什伦布寺堪布降白洛桑从北京返回,带来了乾隆颁给班禅的敕谕及“御容”,表示皇帝对班禅的迎接,又象征着皇帝与班禅同行。二十八日,顺利翻过唐古拉山。八月二十四日,安渡木鲁乌苏河。十月十六日,抵达塔尔寺,受到西安将军伍弥泰和专程由京来迎的官员及寺庙僧众的热烈欢迎。留保住盛宴款待班禅,两天后,遵旨回京向乾隆汇报沿途情况。六世班禅留在塔尔寺过冬,乾隆赏给各种御寒之物及其他御用食品。▲六世班禅朝觐路线图。(图片来源:转引自陈品祥等《历史事件路线的空间复原及可视化——以六世班禅朝觐与灵柩西归为例》,《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4期)在六世班禅的随从队伍中有一位名叫普林格尔(Gosain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李公麟《五马图》隐藏着大宋怎样的政治军事风云?|民族交往铸丹青之⑤

2023年11月3日,期待已久的日本宋代书画大展——“北宋书画精华”在东京根津美术馆正式开幕。中国北宋时期代表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卷再次现身。↓请横屏观看↓点此处查看全图▲李公麟《五马图》卷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辽代皇帝送给宋仁宗的亲笔画披露了什么秘密?|民族交往铸丹青之④

“只有彼此尊重,互利互鉴,才能长久地和平相处。”辽重熙九年(1040)秋,辽兴宗耶律宗真遣使至大宋都城汴京,在送给宋仁宗赵祯的礼品中有一份礼物格外令人瞩目——耶律宗真亲笔绘制的《千角鹿图》。35年前的澶渊之盟,奠定了宋辽多年和平融洽、礼尚往来的局面,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皇帝也经常遣使到宋廷,带来大量的礼物馈赠。▲《契丹使朝聘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宋仁宗命人将画展示于皇家图书馆太清楼下,召群臣观赏。北国原始森林绚烂多姿的秋色打动了每一个人,一头头健壮机警的大角鹿在缤纷的秋树丛中时隐时现。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了这件事。书中记载:“兴宗以五幅屏画《千角鹿图》为献,旁题‘年月日御画’“,“辽兴宗好儒术,工丹青,以画鹿著名。”可惜已知的古代藏画中找不到《千角鹿图》。但有两幅作品因其画面内容与《千角鹿图》高度相似,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注意,这就是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秋林群鹿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曾撰文说,辽兴宗那一年赠给宋仁宗一共五幅通景屏风画,《秋林群鹿图》为第二幅,《丹枫呦鹿图》为第四幅。而大陆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早在1955年发表文章指出,这两件被分开装裱成挂轴的作品系同一屏风中的两幅。的确,现存两幅图画的尺寸极为相近,一幅纵118.4厘米,横63.8厘米;另一幅纵118.5厘米,横64.6厘米。为什么契丹族皇帝要送画给中原民族的皇帝?鹿对于契丹民族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得不从宋太宗那一次高梁河边的溃败说起。01宋辽交兵之高梁河北宋开国之初,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赵光义可谓是寝食难安,朝思暮想。▲辽宋形势图。(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燕云十六州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正好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包裹之下,东边临大海,西边靠朔漠。两座山脉为华北平原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一旦失去燕云地区,华北平原便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顺着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长驱直入。燕云十六州对于大宋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公元979年5月,宋太宗在刚刚平定北汉政权后,信心爆棚,未经休整准备就决定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怎料辽国早有戒备之心,除已增派军力加强防务外,辽景宗耶律贤急调精骑从辽阳府长途驰援幽州。一部分辽军坚守幽州城,另一部分城外的增援部队佯装败退,引诱宋军至高梁河一带后将之三面包围。战斗胶着之际,御驾亲征的宋太宗不幸大腿中两箭,无法骑马,护从临时找来一辆驴车,掩护太宗南逃。宋军群龙无首,阵角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辽军追至涿州才停下。此次战役中止了大宋统一的步伐,在与辽国的军事对峙中开始处于守势。02澶渊之盟1004年秋,宋辽边境烽火重燃。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实际掌权人萧太后以收复瓦桥关为由,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请之下被迫御驾亲征,北上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西南)。辽国先锋统军萧挞凛恃勇至城下巡视,被宋军以伏驽射杀,辽军士气受重挫,遂生议和之心。宋军这边虽士气高涨,但赵恒心底一直藏着从父亲那里遗传下来的“高梁河后遗症”,只一心退让。这一次萧太后偕同皇帝亲征也是做好了可战可和的心理准备,在不利情势下,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暗中接洽北宋朝中关节。双方一拍即和,宋真宗委派殿直官曹利用前往辽营交涉议和具体事宜。经过双方反复拉锯,到了农历12月中,曹利用终于跟契丹人达成了协议。曹利用带着侍从疾驰而归,直奔南城去见皇上。赵恒此时正在用膳,曹利用只好门外止步。皇上的侍者知其使命,小声问曹利用:“答应给契丹人多少银子?”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侍者会意,转身进殿,禀告皇上,陛下期盼的人完成使命回来了!赵恒连筷子都没放下,忙吩咐进来。一望见曹利用的神情,真宗就知道谈妥了,但究竟承诺给辽国多少钱,他心里没底。曹利用走之前曾问皇上底线是哪里,赵恒说只要不割地,“百万亦可”。宰相寇准送曹利用出城,说:“皇上虽有百万之约,但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脑袋。”首席谈判代表迎着皇上急切的目光,伸出三个手指头。真宗大惊:“300万!太多了,太多了”,曹利用赶紧申明:“是30万两”。真宗一听,长出了一口气:“才30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8记载,曹利用最终许诺向辽国每年进献岁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于是,两国于第二年1月正式议和签字,互称兄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40余年的战争。最重要的是,此后两国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从整体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在宋真宗与辽圣宗统治时期,双方一直保持和睦友好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双方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共达380次之多。有时辽国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辽圣宗也对宋真宗表现出了格外的友好之情。《契丹国志》上说,辽圣宗“诏汉儿(汉人)公事皆须体问南朝(宋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举止”。当辽圣宗发现国人有犯了宋真宗赵恒的名讳,当即令其改正。他对辽国境内的汉族也表现出关切与爱护。乾兴元年(1022),宋真宗驾崩,消息传来,辽圣宗“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伤感之余,耶律隆绪还十分担心地对宰相吕德懋说:“吾闻侄帝(宋仁宗)圣年尚幼,必不知兄皇分义,恐为臣下所间,与吾违约矣。”不久,前来报哀的宋朝使臣薛贻廓传达了大宋朝野愿意继续保持友好的讯息后,辽圣宗才宽下心来。在他临终前,告诫儿子“无失朝廷信誓“。继任者辽兴宗耶律宗真继续与宋保持友好。这才会有辽兴宗将亲笔绘制的《千角鹿图》赠与宋仁宗的佳话。耶律宗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工诗词,善丹青,是辽朝有名望的山水花鸟画家,除了画鹿送给赵恒外,还送过亲笔画的鹅、鹰等,赵恒作飞白书以答谢,一时传为美谈。▲鹿现山林。(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03呦鹿图上见深意将这两幅有可能从通屏《千角鹿图》上裁切下来的作品并排起来观看,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像了,极像一幅大画上的两处局部。《千角鹿图》既然用了“千角”这个词,想必屏上绘有大量的鹿,以各种姿态出没在充满秋意的山林之中。我们今天称为《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的两件作品,完全是后人给起的名字,并非原来名称。比如《秋林群鹿图》,清宫典籍记录的画上旧题“五代人秋林群鹿图”沿用至今;而《丹枫呦鹿图》应该源自《诗经·小雅·鹿鸣》一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幅图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秋林群鹿图》中左首上方的雄鹿颔首恃角,后足用力蹬地,正准备与画外的对手较量;它身后紧跟一只雌鹿,也望向同样方向。另有雌鹿转身看向右侧。最靠外的3只卧在地上,头也齐刷刷地转向右侧,似乎被不远处的声音所吸引,竖耳倾听。下方三只或找食或观望。更为知名的《丹枫呦鹿图》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红叶树丛的取位正中,画面显稳定;二是鹿群的姿态统一,均随着头鹿望向左侧画外。这只头鹿位于画中部的最左侧,昂头挺立,神态自如。根据它身后有似要奔跑的鹿推测,这一群鹿应该听到了左侧传来的声音,摆出了某种警觉的架式。这一大片秋林,层次分明,红中裹绿,红外染黄。两幅画都属于绢本重彩绘画,画中树叶或明黄、或紫红,铺满了整个画布。树的主干部分先以墨绘,再勾勒层叠密聚的树叶,并依树的种类分别填染深浅不同的朱红、白粉、赭黄、淡墨、淡螺青等色,最后达到色彩斑斓的景象。画家凭借出色的写生功底,描绘出的鹿姿态各异。这两幅画整体色彩浓艳,呈现出极强的风格特点,好似西方油画中的表现主义。这的确有别于同时期的北宋写实山水画风貌,但却符合唐代青绿山水的审美习惯。有人指出两件作品采用了少见的满构图形式,与中原绘画差异极大。但两幅画很有可能是从一张大屏风画上裁切而来,这个满构图就不能以偏概全,作为绘制者的构图本意来衡量了。那么,为什么契丹人如此喜欢画鹿,而且特意将鹿图作为礼物送与宋朝呢?大致出于两点考虑:首先,对于辽国的建立者契丹人来说,鹿具有特殊的意义。《辽史·国语解》记载:辽人十分崇拜鹿的神灵——麃鹿神。每次出猎,必祭其神,祈求收获更多。这种信仰显然源自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在中国东北这一大片地域里,森林河流广布,生态丰富多样,鹿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自古就有猎鹿的习俗,鹿也是人们重要的食物、衣物来源。辽国贵族尤其喜好猎鹿。据说,辽圣宗耶律隆绪曾因痴迷于狩猎而惰怠朝政,萧太后知道后,适时加以规劝。其次,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辽国皇帝当然十分懂得鹿对于中原民族的意义。“鹿“与”䘵“谐音,因此借此图上的群鹿,共祝两国福禄长春,友谊长存。此图还有一层深意,借鹿的警觉暗暗提醒对方,不要轻举妄动,轻启战端。马上民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只有彼此尊重,互利互鉴,才能长久地和平相处。04渔猎中的生存意识▲万林秋意。(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契丹人的四季活动离不开渔猎,并逐渐形成森林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称为“四时捺钵”。捺钵一词为契丹语,意为行营、行宫。早期的辽代皇帝并不常年居住于京城,而是依季节的转换到不同的地方居住,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和坐冬活动,因而形成了四季捺钵制度。在活动中,辽国皇帝不仅亲自参与生产,还顺势进行政治活动。春水,侧重狩猎捕鱼;夏凉主要是为了避暑;秋山偏重于山林狩猎;坐冬,则是到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冬。其中的“春水”和“秋山”最为重要。“春捺钵“主要是到河湖中借助猛禽捕猎水鸟;”秋捺钵“则是进山射鹿猎虎。《丹枫呦鹿图》和《秋林群鹿图》生动地反映了”秋捺钵“时的风景。在同样的地域崛起的女真人,灭辽之后,不但保留了“四时捺钵”制度,还将其中的“春水”与“秋山”结合本民族狩猎的特点加以完善,形成了春季以海东青捕天鹅为主、秋季以山林猎兽为主的捕猎活动。这些均在各大博物馆收藏的辽金时期的玉雕上体现出来。▲辽金时期俏色巧雕春水玉。“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金代留皮俏色卧鹿纹秋山玉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的学者王延中: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同志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会后,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笔谈。今天推出王延中同志的文章,敬请关注。▲正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大团结展厅内场景。(新华社记者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之一: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民族报评论员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7日下午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成功与否,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从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考量,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具有定向引航的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当前,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不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监制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收藏学习:五位专家解读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邀请五位专家学者解读,节选如下。黄达远(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河西走廊是探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扇窗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不仅体现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未曾断裂的源流史,还体现于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疆域空间内各地理文明的漫长互动史。河西走廊作为具备地理和文明双重意义的走廊,构成我们探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扇窗口。▲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咽喉,有连陲锁钥之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张掖,古称甘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张掖取“张国臂掖”之意,是古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图为张掖鼓楼夜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河西走廊在地理上连接了西域和关陇,连成一线的绿洲与半绿洲,为游牧民、农耕民和绿洲民创造了商品交换、文化交流的空间。↓请横屏观看↓▲河西走廊示意。(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河西走廊农牧交错特色的长期存在,说明了“农”“牧”两大类文明交往行为在空间上的稳定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发展史在河西走廊的在地化版本,是围绕族群社会生活、经济行为和生计方式展开的。从河西区域史的关键内容中也能看到跨越生态边界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连续性。▲祁连山下的美丽村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航拍河西走廊机械化刈割苜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蒋彬(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创新、重视创新、实践创新,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活字印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中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中说,“印刷、火药和磁石,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湖南湘西里耶秦简中有着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诀表。(中新社记者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曾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儿了?

“粟特人的这种销声匿迹,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在多种原因的推动下,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了主动的民族融合。”说起粟特人,好多人会想起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狼卫首领使用化名曹破延伪装成胡商,混入西市开始搞事情。唐朝时的长安城中有很多“胡商”,一般都是粟特商人,而曹破延也是一个标准的粟特人名。▲《长安十二时辰》剧照。粟特人是世界闻名的商业民族,在东亚、中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是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垄断者,出没在中亚至中原的各个地方,《新唐书》曾称他们为“利所在无不至”。同时,他们也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对其踏足的各地文化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以唐朝为例,当时流行的胡服、胡旋舞、胡乐等,绝大部分受粟特人影响。▲中亚五国及周边。(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唐朝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商人,为何后来逐渐销声匿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了哪里呢?01商业帝国粟特人,史籍中也称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他们是属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也就是西方古典文献所说的粟特地区(Sogdiana,音译称“索格底亚那”),相当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区。历史上的粟特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帝国,而是建立了或大或小的城邦国家,其中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为粟特各城邦国家的代表。此外,还有安国、曹国、米国、何国、史国、石国等,不同时期,或有分合。后来,粟特人大批进入中原,起汉名时便常以国为姓,部分学者也将姓氏作为推断胡人族属的参考之一。粟特人有着极强的商业天赋,多以赚钱为己任,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经商兴趣和能力。《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康国的粟特人在儿子出生后,会给他吃糖,并在手掌放黏胶,希望孩子擅长说好听的话,拿宝物就像是黏在手上。能言善道、聚财守财都是商人的加分项,从粟特人对孩子的期许上可见他们对商业的重视。▲甘肃兰州五泉山蜡像馆内展示“粟特商人”的蜡像场景。(中新社记者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习主席多次提及的“鲁班工坊”到底有什么来头?

“以“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思路设计建设的鲁班工坊,是近年来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的一张“中国名片”。”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金秋十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成功举行。十年以来,“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惠及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流通。今年的论坛上,细心的人们发现,“鲁班工坊”这个词多次为习主席所提及,这个以中国工匠鼻祖鲁班命名的机构到底有着怎样的来头呢?01聪明能干的鲁班成为工匠的传奇谈及“鲁班工坊”,便自然要谈到中国脍炙人口的工匠鼻祖—鲁班。“鲁班”本不姓“鲁”,也不名“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卒于公元前444年,本是出自周天子一脉的姬姓贵族,因属公输氏,名般。因此在先秦时期,常常以公输子、公输般、鲁般的名字出现在各类典籍之中。公输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都城故里山东滕州,一说故里为曲阜),古代“般”和“班”同音且通用,因此才约定俗成的称为“鲁班”。根据史料记载,鲁班出身于一个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发明和改进了多种工具和器械。▲木工祖师鲁班像。此图为清代年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有一个锯子发明的故事,说是鲁班走路不小心滑了一跤,右手掌心被草划破。于是,鲁班观察草叶形状,根据其锯齿状边缘造出了锯子,提高了工效。也有说法是鲁班徒弟用鲁班扔掉的缺口刀子削木头,两人各执一端,一拉一送,很快就把木头削得整齐美观。受此启发,鲁班将刀片切出更多口子,于是便发明了锯子。▲鲁班通过观察小草的锯齿而发明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如曲尺(也叫“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鲁班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除了土木工匠之外,很多农业、手工业甚至武器装备的“专利权”也被归在鲁班名下。如据《世本》记载,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后世广泛使用的“石磨”。“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据说,第一个在地下掘出水来的人是舜帝;第一个在山区打出深水井的人是“百工圣祖”鲁班。而鲁班不仅发明了打井的技法,还设计了井壁以石砌垒的石井,以砖砌垒的砖井,以陶环套接的陶井,以沙灰捶抹的灰井,以木材构架的木井。后来有了防止污水流入的井台和井亭。更难能可贵的是鲁班并没有将这些技艺私藏,而是言传身教,并通过著书立说将这些技艺传承于后世。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书更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的一部民间木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山东枣庄滕州市鲁班纪念馆展现鲁班传授木工技艺的塑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鲁班经》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内容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书的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确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舍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2中国技术的美名传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工匠在技艺传承中的无私精神,随着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之行而沿着“丝绸之路”逐渐向整个世界传播开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就在这样的技术交流中充分展示出来。这一时期中国的漆器、铁器、软玉、陶器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北印度等地区,在引领了一波“中国制造”热潮同时,也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艺。鲁班发明的穿井开渠技术也在这一期时期由中国传入中亚和印度。公元前103年,李广利率领30万汉军攻打大宛,龙首渠的技术就随之传到费尔干纳盆地。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大将辛武贤在敦煌凿坎儿井,后在新疆各地加以推广,直接促进了中亚的农业生产。▲新疆坎儿井鸟瞰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进入唐宋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四大发明”更对全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大约在10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已将指南针用于海上导航。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而13世纪后半期,随着中国罗盘传入欧洲,并不断改进,才使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成为了可能。同样是公元10世纪左右,中国的造纸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古印度从此有了用纸印刷的佛教经卷。1276年,意大利半岛中部的蒙地法诺地区才建起了意大利的第一家生产麻纸的造纸场。除了人们较多关注的四大发明等非常显赫的中华工匠技术,扇子、磨子、罗盘、鼓风炉、耕犁、轮子、马镫、火器、烟具和漆器等人们淡忘的中国“小技术”,也同样对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英国寺院里有了中国磨子之后,神圣而虔诚的“寺院经济”开始出现;南美洲有了中国磨子之后,用磨子压榨甘蔗的“蔗糖经济”开始萌生;非洲人和阿拉伯人把中国磨子带到欧洲之后,“面包经济”开始活跃;当欧洲人把磨子带到美洲之后,美洲的“咖啡经济”逐渐风靡全球。磨子经济背后还引发了一系列劳动和休闲的变化。当中国磨子走向全球的时候,全球的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开始转向适应磨子经济而发展,譬如小麦的大面积种植、亚洲胡椒的全球贸易、磨子工匠的流动及赋税的新变化等,这些都是磨子技术所引发的社会文明变化。同样,中国鼓风技术为全球农业改革和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了农业生产、军工制造以及建筑行业等领域的革新,尤其是鼓风技术消除了之前冶铁高成本与低质量的障碍,它将诸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聚合到一起,有效地解决了冶金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特别是为欧洲的财富积累以及全球殖民扩张提供了基础条件。03“鲁班工坊”服务“一带一路”自清代中叶以来,由于闭关自守等原因,中国的工艺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不仅通过艰苦奋斗改变了过去积贫积弱的国际形象,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第三世界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对外援助和技术合作。▲2022年11月29日,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启运仪式上,中国驻塔吉克斯坦大使吉树民(左二)与塔吉克斯坦总统助理纳斯里丁佐达(右二)共同为鲁班工坊启运剪彩。(图片来源:人民画报)在对外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国尽力为受援方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方建设基础设施,打好发展基础。除了国家层面的对外技术援助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秉承着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的原则。近年来,中国也兴建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道路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共建“一带一路”等提供了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持。2016年3月8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渤海化工集团在泰国大成技术学院建成我国首个境外“鲁班工坊”,全方位探索并初步形成输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泰国“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院校在国外开设的第一个工坊,不仅有泰国本地的学生,还有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的学生。鲁班工坊建成后,多次在东盟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赛项获得优异成绩,令学院已成为周边职业院校乃至邻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中心。▲3月14日,在泰国大城府大城技术学院鲁班工坊铁院中心,学生在高铁运营沙盘教学区学习。(新华社记者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七下西洋的郑和,为何没有殖民反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中国的朋友圈?

昨天,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中指出:“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远航。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存在一些误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吗?西方的航海活动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而郑和之后中国的航海迅速走向衰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西方的航海活动带来了海外殖民,而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在沿途建立殖民地?郑和下的西洋到底是哪个洋?郑和下西洋,首先西洋在哪里,这是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础问题。“西洋”一开始是有特指的,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为“那没黎洋”,也即今天称为印度洋的海域。百年以来,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研究都很少将西洋就是印度洋的概念突出出来,以致对郑和下西洋的认知产生偏差。有的研究认为郑和八下西洋,还有的研究认为郑和九下西洋,都是没有弄清楚西洋究竟在哪里,把没有达到印度洋的航行也单独算作是下西洋的航行了。实际上,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线都是围绕印度洋展开的,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第一次至第三次的大致航线是:从福建长乐闽江口五虎门扬帆出海,先至占城(今越南南部),后遍历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接着向西驶向印度洋,赴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科钦),最远到达古里(今印度西海岸卡利卡特)。从第四次起,每次航行都延伸到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远航非洲。↓请横屏观看↓▲郑和下西洋航线图。郑和下西洋前三次的活动主要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东海域,第四次开始远航到印度洋西海域,以及阿拉伯海、红海。(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4月)忽鲁谟斯是当时波斯湾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东西方交通的十字路口。值得注意的是,郑和船队的分遣队所到达的地方更多更远,有的甚至访问了阿拉伯半岛和东非,第七次航行还到达了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万明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疲秦之计”成就统一大业,这位间谍失算了!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华为,又秒光!其实创造神话的不止mate60

Pro。连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都在用华为,中国制造,火出圈。爱国热情无法阻挡,华为也无愧于“中国骄傲”。9月10日18时8分,华为Mate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中国待遇最高的教师是怎么炼成的?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9月10日
其他

没抢到酱香拿铁?喝过这4款千年混搭才是真的职场霸王龙

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明知道爱情像流水管他去爱谁……今年秋天火的不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瑞幸、茅台,梦幻联动“秋天的第一杯酒”酱香拿铁高调出圈!本届网友表示“去咖啡、去冰、去奶,满杯茅台”“答应我,喝完别骑电瓶车”“一半清醒一半醉”“瑞幸”和“茅台”混搭到底有几成功力?热度褪去是否还能持久?还需要看消费者的反馈不过,下面这些混搭界饮料却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说到饮品混搭还得看祖传配方、民族风味“道中华”为你准备了4种特饮在办公室喝完这4杯你才是职场最靓的那一个第一杯:酥油茶砖茶+酥油+盐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没有饮料可以取代酥油茶的地位熬成一锅上好的酥油茶在青藏高原是找到女(男)朋友的关键得分点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做茶时,取适量浓茶汁加水和盐倒入“雪董”(酥油茶桶),加入酥油用棍子来回搅动,水乳交融时咸里透香,甘中有甜的酥油茶就做成了酥油茶有神奇的功效提神醒脑缓解疲劳恢复体力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增强机体调节能力还可以预防和缓解便秘节约带薪入厕的时间在办公室里现煮上一壶酥油茶你就比“办公室小野”还要酷只要心中有茶香哪里都有雪山高原的寂阔第二杯:油茶汤五谷+茶汤你多半没吃过油炸过的茶叶这是土家油茶的绝招也是崇高的待客礼遇这碗茶的关键是用植物油炸适量茶叶、姜、花椒等至蜡黄加水于锅中煮沸后舀入碗里加上炒炸好的黄豆、豆腐、果仁、花生米等就可以舀上一碗连茶叶吃掉就能使其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得到充分吸收+提神醒脑+驱寒保暖额外还能+顶饿第三杯:陕甘宁八宝茶果干+茶汤八宝茶,也称“三泡茶”尤其流行于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八宝茶以茶叶为底加入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菊花等也可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不同配料喝八宝茶,喝的是纯纯的大补灵液清热
2023年9月5日
其他

彭勇:中华文明何以能“百川归海”?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9月4日
其他

藏传佛教中国化:既是历史传统,又有政治基础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关凯:中华文明何以传承千年而始终统一?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多巴胺穿搭”是舶来品吗?中国传统色申请出战!

辽宁省博物馆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唐代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局部)
2023年8月27日
其他

想不到吧?唯一实现“吃瓜自由”的竟然是中国!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听,这是口弦在说话__________

胡琪RECOMMEND往期推荐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2023年8月25日
其他

文献中国,何以光耀世界?

点蓝色字关注“道中华”中国历史上积累的无数文献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精义,也有为世界存史的价值。本文约
2023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