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朝嫦娥舒广袖,月背挖那一勺土

陶一人 道中华
2024-08-28



“漫话探月”解读嫦娥六号“挖土”秘籍


01


甲辰年,四月二十八,残月当空。


嫦娥的身影跨越幽暗深邃的虚空,掠过月宫的天穹。


当是时,夜色如水,繁星满天,嫦娥回望来处的蔚蓝之星,眼看它沉入月面的地平线,随后轻盈地转身,耳畔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月亮之上》。


当她的足尖轻轻触及月壤,月球表面的尘埃也被她的美丽所震慑,纷纷扬起,化作一层柔软的毯子,恭迎这位来自人间的仙子。


她站定身形,举目四望,观察着这片孤寂清冷的世界。


然后她轻柔地伸出一只手——


开始刨土。


刨土的时候还顺手发了一条微博:



这个“嚣张的”IP瞬间震惊了网友,大家纷纷感慨,原来飞到天上去,也要在小小的月球上挖呀挖呀挖。


有人建议她在月球上立个牌子,写下“我在月球很想你”。



而嫦娥有自己的情怀,她从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一面红色的旗子,举着这面旗子在无边的夜里摇摆。



而这个熟悉的动作,她已做过三次。



▲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任务中,五星红旗和月球的同框瞬间


这是属于她的家国仪式感和中华骄傲。


鲜艳的红刺破月面无尽的黑,不需要文字也可以在宇宙中刻下自己的思乡之情。


刨够了土之后,嫦娥自信地对着自己挖出来的坑拍了一张照片,又发了一条微博。



然后在中华儿女的自豪点赞和祝福声中、在全世界的赞叹声中,这位跨越38万公里的距离,专程去广寒宫的仙子,揣着刨到的土特产原地起飞,奔向人间。


▲网友对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完成月背采样工作的自豪与激动。


只留下一个颇具中华书法特征的抽象的“中”字,镌刻在月球那寂寥无风的土地上,记录着凡人的壮举。


这个“中”字让每个中国人都眼前一亮。


▲“中”字形体的演变历程。“中”字在甲骨文属旗旒之象形,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图片来源:李学勤《字源》)


从“中”字的甲骨文本意,到它在中华文明中不断演化的深远意涵,网友此刻的思绪如宇宙般浩瀚无边,但最终都汇聚于对中华的骄傲和自豪。


02


月亮在中华文化中不仅仅是夜空中的一轮明亮星体。


它是诗意的栖居地,是远方的思念,是心灵的寄托。


游子将自己的愁绪与感悟寄于明月,抒发“低头思故乡”的寂寞。


诗人将自己的志向借予月光,豪言着“九天揽月”的壮阔。


▲2023年8月30日,成都九天楼遇上“超级月亮”。(图片来源:四川在线网站)


它是明月与故乡的思念,是直到夜郎的愁心,是高悬天空、亘古不变的永恒,也是团圆时刻的见证者。


每当夜幕降临,望舒仙子便会载月出行,让清冷的月光洒满大地,无论是高山还是深谷,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月亮的温柔和安慰。


▲贡嘎雪山上的月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知是否是这份温柔过于迷人,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喜欢将各种各样的期待寄托于明月之上。


孤独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壮志未酬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连谈个恋爱,都要想出一个月老,期待月光帮自己保媒拉线。


▲七夕月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月亮有灵,它一定会感慨这帮凡人怎么如此事儿多,什么东东都要与它纠纠缠缠。


在中国的传说中,那轮皎皎的明月之上一直有一个关于中国人的浪漫仙界。


伐木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还有翩然起舞的嫦娥仙子。


可惜,真正的月宫只有永恒孤寂的广寒。


玉兔也好,嫦娥也好,吴刚的桂花树也好,都要由我们自己亲手送上天去。


哪怕千年已降,时移世易,我们依然忍不住将自身的思念与愁绪寄托于月宫的传说之中。


▲中秋月宫(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毛主席曾有诗句写道: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如今我们的嫦娥探测器不仅在月宫舒起广袖,还成功挖起了一抔“当惊世界殊”的月壤土,并且真真实实地大写了一个“中”字。


03


嫦娥六号飞升于5月3日,在五天后抵达月宫。


随后它环绕着月亮不断盘旋,最终在6月2日降落到了月球背面。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落月。


因为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永远只能以一面面对地球。


所以哪怕月光照耀凡间千年,凡人抬头所见的光影也总是正面的那只玉蟾。


月球背面的土地与我们相隔很近又很远,只有少数凝聚人类智慧的顶尖航天器才能帮我们窥见那片土地的虚影。


▲嫦娥六号着陆器降落相机拍摄影像图1(图片来源: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


因为背向地球,月球背面的信号被月球本身阻隔。


需要靠“鹊桥”中继卫星来搭起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的信号通道,为我们传来月面的实时信息。


▲“鹊桥”中继卫星工作示意图


借用“鹊桥”,我们才能远程指挥嫦娥六号完成它的工作,才能看到它在黑暗中升起那面鲜艳的国旗。


它的前辈嫦娥五号曾在月球的另一边升起同样的旗帜,两面红旗遥遥相对,贯穿了星球的明暗边界。


 一面举头可见,却又不可见。

    

另一面举头不可见,却又可见。


▲2024年6月3日,嫦娥六号携带的“移动相机”,自主移动并成功拍摄、回传着陆器和上升器合影。


月球背面留下的痕迹,不管是那面红旗,还是那个抽象的“中”,都将是大部分被重力束缚的世人永远无法触及的远方。


我们无法在举头望月时,窥见那个字的痕迹。


中华的“中”,面向的是更为遥远的星辰大海,面向的是地球之外的银河,以及整个宇宙。


这个“中”字会保留很久很久。


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


“真正的力量掌握在时间手里,留下脚印比创造世界更难。”


这个“中”字刻在了月球之上,在死寂的月面停留,孤独地面向无尽的宇宙。


也许无尽的岁月后,在文明都已被时光消磨后,它依然会停留在那里,见证这一日的光辉。


月宫的亮与暗,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在千万年的尺度上记下了此时此刻。


那是我们这个新时代,中华民族奋进中留下的一个足印。


见证着中华各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迸发出的磅礴伟力。


04


由玄武岩纤维制成的“石头版”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背面独立动态展示国旗。


而这面国旗的生产材料,正是湖北的汇尔杰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的杰作。


科研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攻关技术,利用玄武岩熔融拉丝技术制成了这块国旗。


把岩石搓成布,这件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但这面特殊的国旗展开在月面,就可以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因为月面最多的就是玄武岩。


要想用人类现在这微薄的运力,在月面上建起基地,我们必须就地取材。


无数专家学者想尽办法,研究玄武岩的加工技术,目标指向的是一个宏伟的愿景:


在月球上盖房子。



我们早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将这块陪伴地球无数年的土地,纳入人类的控制之下。


这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遥远到需要漫长的时光来完成。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次在大厅中的技术人员,发际线都还很完整。



这些年轻人,可以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坐很久,可以将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奉献到真正的、让人类前进的事业之中。


更加幸运的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将得的全民族强有力的支持,让他们行稳致远。


“中国红洒在月球的背面!”中国台湾媒体主持人周玉琴兴奋播报嫦娥六号动态,并表示有一种迎接喜事的心情,在看这个报道,“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香港知名媒体《文汇报》等也都大篇幅报道了此次登月。


嫦娥六号登月,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同样引起了极大轰动。


路透社6月4日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4日宣布,中国嫦娥六号上升器已从月球背面升空,开始返回地球的旅程。


此次嫦娥六号登月,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


没错,这不是一个国家的事,不是一个国家的荣耀,而是整个人类的求索。


这一次的嫦娥六号登月,并不是只有中国自己在闪光。


嫦娥六号上搭载了众多合作国家的技术。



这些合作方的技术为嫦娥六号带来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知月球。

    

而这种面向星空,面向未知的技术共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


在小小的星球上蝇营狗苟,终究只是小家子气的行为,那遥远的星辰大海,才是人类的未来。

    

为人类开辟新天地,这才是真正伟大的事业。

    

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思索、仰望终生: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这个世界局势日趋紧张的时代,还有这群充满理想的人,愿意带我们走出这颗星球,向尘世之外瞥一眼,这难道不是一件极为幸运的事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并不仅在脚下,还有广袤的天空,还有星辰大海。

    

我们正在向无尽的未知前行,正在留下更多的已知!

    

愿此行,造福人类,光耀中华。


策划 | 闫   永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许玲玉制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来看看四千年前雪域高原先民的审美有多在线?| 跟着《概论》读懂中华民族之⑥

“华山玫瑰燕山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辽西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你知道凝固了唐代时光的古城什么样吗?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道中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