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同胞的主要观念和内地是相通的,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就觉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至于最能体现共同性的观念,我总结了10个词——积善、崇德、敬老、重农、勤俭、尊礼、劝学、平安、喜乐、包容。
”
▲乌鲁木齐冬季城市雪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7日,第二场“道中华大讲堂”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开讲,中央文史馆馆员王蒙在讲座上说。
1964年,为扩大眼界、锻炼个性,我主动要求到新疆,我感觉这对一个长期在北京城市生活的人太重要了。到了以后,我对国家领土、空间、时间、人民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变化。拿空间来说,从乌鲁木齐出发,跑一趟伊犁,得3天;跑一趟喀什,要6天;去和田一个来回要18天,在北京我做梦也不会想到。
▲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刀郎木卡姆艺人在麦西热甫上表演。(图片来源:周吉《木卡姆》插图)
一到乌鲁木齐,听到的都是维吾尔歌曲,我很喜欢。解放初期新疆的歌曲已经使我陶醉。这些音乐是从维吾尔族大型传统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改造来的,充满了浓浓的新疆味道。新疆音乐的元素最初和中原的很不一样,后来和内地交流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歌颂毛主席的歌。
▲伊犁那拉提雪景。(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到麦收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紧张,怕下雪和其他一些情况。在伊犁,每逢麦收,农民并不着急,因为可以过了冬接着打麦场,麦子也不会坏。夏天雨很少,冬天雪很大,因此,打麦场能够从前一年冬天打到第二年春天,这很不可思议。
在新疆,土豆叫洋芋,洋芋是汉语词语,陕西那边叫洋芋;西红柿叫小葫芦……这些叫法显然受了中原的影响。
▲1981年,王蒙回新疆与当年老房东阿卜都拉拿曼夫妇交谈。(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尽管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新疆同胞的主要观念和内地是相通的,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就觉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至于最能体现共同性的观念,我总结了10个词——积善。新疆同胞认为,人每天要做好事,积累起来,你会收获好的结果。过去春节时,有些北京人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叫“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是说修身要像保存一块玉石一样,不要把它搞碎了,不要把它搞脏了;要多积德、多做好事,这个比留一笔财产更重要。新疆很多民族的观念与这个观念是一致的。
▲2017年,王蒙回新疆与当年巴彦岱乡的民兵队长哈力(前右)合影。(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崇德。新疆同胞认为一个人首要的品质是德。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现在组织部门提拔、使用干部的一条主要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最先。敬老。这在新疆有过之而无不及。年轻人绝对不会在老人面前走来走去,只会从其背后行走;如果老人背后没有路,不得不从其前面走时,要俯身而过。
▲乌鲁木齐米东区的金秋,可看到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形成“海浪”。(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重农。新疆同胞对农业的尊重、劳动的尊重、食品的尊重令我非常感动。我曾经在伊犁巴彦岱镇参加劳动,有六年多。那时伊犁农村的农民会养奶牛,整体上农村的牛奶比较富足。如果某家人赶上牛没奶的情况,他们会到邻居家端一碗牛奶来。如果农民端着牛奶走在路上,因故洒下一些来,他一定会把碗放在旁边,用手捧起土把牛奶埋起来;如果把地上的牛奶暴露在外面,就表示不尊重牛奶,以及养牛的人和挤奶的人。尊礼。在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谁在前、谁在后,怎么样鞠躬、怎么样握手、怎么样拥抱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劝学。一次,我和一个农民聊天。他说一个国家有3种人不可缺少,一种人是国王,这是权力的代表;第二种是大臣,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干部;第三种人是诗人,这是人文的代表。平安。凡事追求平安。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中最多的就是平安:你的家人平安,你养的牛羊平安,你的房屋平安等。
▲2017年,王蒙在且末县弹奏热瓦甫。(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喜乐。新疆人民是最乐观的,伊犁百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他的都是塔玛霞儿(玩耍)。包容。新疆同胞有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是说如果对一件事不太满意,请先实事求是地接受下来。这很像西方的一句名言: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比如说生老病死不能改变,就应该很好地接受。
▲乌鲁木齐博物馆科技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我国早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对全球化也不排斥。
▲充满民族风情的新疆喀什古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疆哈密的棉农在棉花地里收棉花。(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平滑、笔直的过程。现代化会碰到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西方一批左翼学者对现代化非常质疑,比如法兰克福学派。他们认为现代化会产生认同危机。认同危机就是找不着自己了。西方国家把现代化和西方化等同起来,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觉得,现代化会使自己的文化丢失,最终自己的身份也会丢失。
▲新疆库车大馕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一点我很有感触。我离开新疆以后,每年会回去一趟,每次都会发现一些变化。比如,过去打馕都是用酵面,做好的馕里有西北人说的“酵头”的味道,而现在大部分用发酵粉,吃起来跟原来的味道不完全一样。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社会发展会淘汰一些东西,如果思想是保守的、陈旧的,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塔合曼乡村民正在举行叼羊活动。(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新疆温宿县举办庆丰收·迎国庆果蔬评选大赛。(颜寿林 摄)
新疆的文化是多元的。从新疆同胞的语言里可以发现其思想观念的多元性。比如,“节日”这个词在维吾尔语里有多种涵义,有的时候是指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有的时候是指中秋节。中秋节在新疆是吃西瓜的节日;还有的时候是指劳动节、国庆节等。因此,新疆同胞并不是只有地域的观念,他也有整个祖国的观念、世界的观念,等等。最重要的一点,新疆的宗教并不影响其世俗社会的性质。什么叫世俗社会?就是《论语》中提倡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中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面对的是我们自己的这一生,是当下所见的事物,并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乌鲁木齐全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爱新疆的各族人民,我相信新疆的各族人民一定能够赢得一个光明美好的前途,我们一定要用光明来代替黑暗,一定要用智慧来代替愚蠢,一定要用开放来代替狭隘,一定要用现代化来代替无知、落后、贫困。
推荐阅读
曾经以为,门前的那条河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库尔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记
单霁翔: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下)|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①
屈原,昭君,曾侯乙…敢称惟楚有材!这个省为何成为语文课本“考点”的集中出题地?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