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10周年圆满落幕!Small group, BiG impact
* 以下内容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报告嘉宾审核,仅供行业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及用药建议!
国内篇
01主论坛
卢宏韬: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BiG总干事
刘毓文: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播禾创始人、BiG理事钱雪明:创胜集团创始人/CEO、BiG执委未来十年,值得关注的全球前沿技术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online)
Recap of ASCO:亮点解析及对国内biotech临床策略启示
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
2024 ASCO大会内容非常丰富,有6篇大会报告同时发表在《NEJM》,11篇报告发表在《JCO》,还有几篇发表在《JAMA》。其中,Lorlatinib(洛拉替尼)治疗ALK融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达到60%,换一句人话:即超过一半的肺癌患者,5年内无复发!这个数字,在晚期肺癌领域是见所未见!皇冠非洛拉替尼莫属。
如何理解unmet clinical need?一是,临床上没有但非常需要。而是临床上已有但有空间,better、best需要与标准治疗做头对头试验。留给me too的机会只给一定时间窗内的头三个。
Unmet clinical need不等于临床价值;我们不仅要看需求,还要看它的临床价值有多高,临床价值体现在临床场景的细分中。此外,更需要注意未来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
自免领域重大临床需求-通用型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风湿病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1999年,WHO报道炎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心脑血管和肿瘤之外威胁人类的第三大杀手。靶向治疗的技术手段包括小分子、抗体和细胞疗法(包括CART、U-CART等)等,各有挑战!
在自免病领域,CAR-T疗法备受瞩目。德国学者Georg Schett率先在狼疮治疗中尝试应用此疗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然而,自体CAR-T疗法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制作过程。该疗法需要在体外扩增细胞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特别是对于长期接受免疫治疗的自免病患者,其T细胞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异体CAR-T疗法。异体CAR-T疗法具有成药性优势,通过采集健康人的血液,可以制作出多份用于不同患者的治疗。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异体CAR-T能够在患者体内扩增并同时清除B淋巴细胞,疗效显著。在肌炎、硬皮病以及狼疮等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异体CAR-T疗法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新10年,从西雅图成立Systimmune到MNC进阶之路
朱 义:百利天恒药业创始人、董事长
产品创新的唯一检验标准是市场价值,包括新分子结构的先进性、临床获益和突破性疗效。真正的发明和创新是稀缺的,因为创新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创新需要洞察力、狂热、冒险精神、执着和良好的科学训练与知识储备。
在肿瘤治疗领域,药物与肿瘤之间的对抗就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未来最重要的治疗模式有两类:一类是ADC,它像核导弹一样能够大规模杀伤肿瘤细胞,迅速降低肿瘤负荷;另一类是基于T细胞的靶向免疫疗法,最终要依靠我们的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细胞。
我从2004年就立志要做MNC,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在2014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Systimmune,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我们还在建设一个核药平台,预计明年会有药物进入IND。基于这两个平台,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产品线,并不断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未来5到10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这也是我们把0到1的新研发放在北美的重要原因。坚定不移的走向国际化。
Panel:创新药全球化研发策略,战略与战术杨大俊:亚盛医药董事长、CEO (主持)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朱 瑞:美国药监局(FDA)高级新药审批官沈志荣:百济神州副总裁、全球转化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负责人
更多单独报道文章,将陆续发布。
02 主题分论坛
论坛一:
突破难成药靶点,PROTAC&分子胶、AI and Beyond
▼
肿瘤领域,分子胶first in class靶标开发之路
肿瘤领域,PROTAC创新方向金建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优济普世联合创始人
PROTAC,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PROTAC进军自免,前景和开发进展向少云:多域生物创始人兼 CEO
从难成药靶点切入,泰励抗肿瘤管线进展
张彦涛:泰励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难成药靶点开发策略与案例分享
项 健:药明康德生物学业务平台体内药理学部苏州分部负责人
Panel:AI制药全球观,中国的AI制药走到哪儿了?突破难成药靶点/开发FIC&BIC新药,AI解决了什么问题?
论坛二:
抗体&ADC:从创新技术到临床进展
冠名支持:东曜药业▼
肺癌领域:双抗&ADC最新临床开发进展
周彩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全球ADC技术梳理田 丰:Luxvitae Therapeutics 联合创始人/CEO
肿瘤全新免疫检查点CD3L1:从源头发现到新药研发
许 杰:柏全生物创始人
善用糖定点偶联技术构建创新ADC分子
段 清:东曜药业药物研发及技术开发负责人
CD3双抗:全球进展&创新设计思路
康小强:维立志博董事长/CEO
高通量仿临床研究平台,如何加速双抗/ADC开发陈大为:创模生物联合创始人、CSO
Panel:如何开发一款双抗ADC?靶点选择vs.CMC开发vs.临床&市场潜力
段 清:东曜药业药物研发及技术开发负责人(主持)
包海峰:百凯医药创始人&CEO
周 辉:信达生物集团高级副总裁
王 葳:橙帆医药产品组合及联盟管理副总裁
何 云:诺纳生物CTO
论坛三:
减重&代谢,siRNA、GLP-1 and Beyond
siRNA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进展
李 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
肝内代谢领域,siRNA创新方向
舒东旭:舶望制药联合创始人/CEO
Panel:小核酸药物如何差异化创新?肝外递送如何突破?如何降低成本?史艺宾:大睿生物创始人/CEO、BiG青委(主持)李 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舒东旭:舶望制药联合创始人/CEO李龙承:中美瑞康创始人/CEO胡新辉:凯莱英医药集团 CTO/CBO
Global Pharma R&D Landscape 2024
周淑华:Citeline首席分析师减重领域市场前景及口服GLP-1的下一代创新林熹晨:上海硕迪生物总经理、CSO
AI 助力多肽与XDC药物研发创新之旅郑 铮:予路乾行创始人兼董事长
Panel:GLP-1的下一站创新,口服、双/多激动剂等
喻志云:经纬创投合伙人、BiG青委(主持)
林熹晨:上海硕迪生物总经理、CSO
郑劲草:锐格医药CMO(中国)&临床开发负责人
邓 焕:信达生物心血管代谢与神经医学负责人
论坛四:
自免与CNS:从临床需求,寻找下一个重磅炸弹
Panel:当细胞疗法进军自免,能否成为下一个重磅炸弹?郭秋杉: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BiG青委(主持)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王 俊: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倪锡祥:恩瑞恺诺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韩 露:北恒生物联合创始人、CEO郭晓宁:毕诺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双抗在自免领域中的开发进展
占一帆:华奥泰生物首席科学家
TIL细胞疗法,开发现状和未来展望
郭晓宁:毕诺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全球抗精神及情绪障碍的药物,研发热点及临床进展分析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BiG理事
AD重磅新药-Donanemab 的命运解析:审评结果及FDA专家委员会看点
王亚宁:上海瑞宁康生物医药创始人/CEO
Panel:CNS创新药临床研发与BD合作,挑战与机会
论坛五:
AI+新药/医学,破界闭门会
联合主办方致辞乐晓桐: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论坛主持)
Al in Medicine: Bridging Current Applications with Future Innovations赵剑飞:NEJM AI副主编,《NEJM 医学前沿》副主编
目前AI制药在中国的逻辑可能走不通,为什么?王宗安:小王随笔主编、华大生命学院工程师
全员讨论:对话生物计算&biotech掌门人
联合主持:
薛明宇:经纬创投投资副总裁
瞿佳润:百图生科高级副总裁
03 会前会,走进系列
走进东曜-双抗&ADC私董会
主持人
欢迎辞刘 军:东曜药业CEO兼执行董事
ADC/BsAb-ADC:全球开发与BD趋势胡奇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对话:Recap of ASCO,立项&临床开发策略
日出有“曜”
跨境项目授权与并购,模式选择及常见误区葛永彬: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
全员讨论,对话Biotech掌门人/临床医生/投资合伙人
走进播禾-AI制药全球观
欢迎辞
杨 颖:泉心泉意创始人/董事长、BiG常务执委
乐晓桐: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
对话:BD视角,MNC对AI制药平台的“审美”倾向
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CEO(主持)
徐亚南:武田制药全球外部创新合作部中国区负责人
边 峰:BMS(中国) 执行总监、全球药物研发综合科学团队中国负责人
胡 畏: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资深总监
李 翊:前默克中国创新中心业务探索负责人
英伟达GTC大会之旅,亮点回顾及对国内AI biotech的启示邓亚峰:碳硅智慧创始人、CEO
AlphaFold3:除了预测蛋白结构,还有哪些新应用?
钟博子韬: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
AI生物大模型与合成生物学沈逸卿:途深智合CTO
投资人视角:AI制药的下一站创新和全球投资趋势
马 睿:峰瑞资本合伙人
国际篇
6月28日,精彩内容速递:
6月29日大会精彩内容速递:
Topic: Probing Novel Tumor-immune Feedback Modulators for Next-gener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
现场掠影
特别致谢
2014年2月,一个专业机构:BiG生物医药创新社(Biomedical Innovation Group)在充满药味的上海张江应运而生,伴随着中国新药的黄金十载,BiG以“开放、民主、平等“的精神为宗旨,以”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滋养原创的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吸纳有志之士,从成立之初的21人,日渐壮大已成长拥有600余位个人会员的生物医药创新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