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iG 10周年圆满落幕!Small group, BiG impact

BiG专栏 BiG生物创新社
2024-10-13
BiG 10周年现场掠影&视频快闪
十年一药曙光现,大浪淘沙始见金。2024年6月26-29日,第10届BiG IMPACT年会在苏州金鸡湖召开并落下帷幕本届年会以原创科学和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汇聚全球众多知名学者齐聚,本文为BiG 10周年系列Recap报道。
* 以下内容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报告嘉宾审核,仅供行业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及用药建议!

国内篇 

  01主论坛   


欢迎辞&大会主持

卢宏韬科望医药联合创始人/CSO、BiG总干事

刘毓文: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播禾创始人、BiG理事钱雪明:创胜集团创始人/CEO、BiG执委

未来十年,值得关注的全球前沿技术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online)


Recap of ASCO:亮点解析及对国内biotech临床策略启示

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


2024 ASCO大会内容非常丰富,有6篇大会报告同时发表在《NEJM》,11篇报告发表在《JCO》,还有几篇发表在《JAMA》。其中,Lorlatinib(洛拉替尼)治疗ALK融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达到60%,换一句人话:即超过一半的肺癌患者,5年内无复发!这个数字,在晚期肺癌领域是见所未见!皇冠非洛拉替尼莫属。
如何理解unmet clinical need?一是,临床上没有但非常需要。而是临床上已有但有空间,better、best需要与标准治疗做头对头试验。留给me too的机会只给一定时间窗内的头三个。
Unmet clinical need不等于临床价值;我们不仅要看需求,还要看它的临床价值有多高,临床价值体现在临床场景的细分中。此外,更需要注意未来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


自免领域重大临床需求-通用型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风湿病

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1999年,WHO报道炎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心脑血管和肿瘤之外威胁人类的第三大杀手。靶向治疗的技术手段包括小分子、抗体和细胞疗法(包括CART、U-CART等)等,各有挑战!


在自免病领域,CAR-T疗法备受瞩目。德国学者Georg Schett率先在狼疮治疗中尝试应用此疗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然而,自体CAR-T疗法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如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制作过程。该疗法需要在体外扩增细胞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特别是对于长期接受免疫治疗的自免者,其T细胞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异体CAR-T疗法。异体CAR-T疗法具有成药性优势,通过采集健康人的血液,可以制作出多份用于不同患者的治疗。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异体CAR-T能够在患者体内扩增并同时清除B淋巴细胞,疗效显著。在肌炎、硬皮病以及狼疮等重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异体CAR-T疗法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新10年,从西雅图成立Systimmune到MNC进阶之路

朱  义:百利天恒药业创始人、董事长


产品创新的唯一检验标准是市场价值,包括新分子结构的先进性、临床获益和突破性疗效。真正的发明和创新是稀缺的,因为创新人才本身就很稀缺。创新需要洞察力、狂热、冒险精神、执着和良好的科学训练与知识储备。


在肿瘤治疗领域,药物与肿瘤之间的对抗就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军备竞赛。未来最重要的治疗模式有两类:一类是ADC,它像核导弹一样能够大规模杀伤肿瘤细胞,迅速降低肿瘤负荷;另一类是基于T细胞的靶向免疫疗法,最终要依靠我们的免疫系统来清除肿瘤细胞。


我从2004年就立志要做MNC,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在2014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了Systimmune,专注于创新药物的研发。我们还在建设一个核药平台,预计明年会有药物进入IND。基于这两个平台,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产品线,并不断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未来5到10年,我们将继续坚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这也是我们把0到1的新研发放在北美的重要原因。坚定不移的走向国际化。



Panel:创新药全球化研发策略,战略与战术杨大俊:亚盛医药董事长、CEO (主持)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朱   瑞:美国药监局(FDA)高级新药审批官沈志荣:百济神州副总裁、全球转化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负责人
更多单独报道文章,将陆续发布。


  02 主题分论坛  


论坛一:

突破难成药靶点,PROTAC&分子胶、AI and Beyond





肿瘤领域,分子胶first in class靶标开发之路

仓   勇:达歌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肿瘤领域,PROTAC创新方向金建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优济普世联合创始人





PROTAC,是机遇也是挑战

王小健:爱思益普生物高级研发总监
当PROTAC进军自免,前景和开发进展向少云:多域生物创始人兼 CEO 





从难成药靶点切入,泰励抗肿瘤管线进展

张彦涛:泰励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难成药靶点开发策略与案例分享

项    健:药明康德生物学业务平台体内药理学部苏州分部负责人






Panel:AI制药全球观,中国的AI制药走到哪儿了?突破难成药靶点/开发FIC&BIC新药,AI解决了什么问题?


曹    琰:旦恩资本合伙人(主持)郭炳诗BiG会员李   旭高维医药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西湖大学研究员卓   鉥:希格生科副总裁、研发负责人柳    丹:鼎丰资本(Pivotal)中国区管理合伙人



论坛二:

抗体&ADC:从创新技术到临床进展


冠名支持:东曜药业

肺癌领域:双抗&ADC最新临床开发进展

周彩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
全球ADC技术梳理田   丰:Luxvitae Therapeutics 联合创始人/CEO





肿瘤全新免疫检查点CD3L1:从源头发现到新药研发

许  杰:柏全生物创始人


善用糖定点偶联技术构建创新ADC分子

段  清:东曜药业药物研发及技术开发负责人






CD3双抗:全球进展&创新设计思路

康小强:维立志博董事长/CEO


高通量仿临床研究平台,如何加速双抗/ADC开发陈大为:创模生物联合创始人、CSO





Panel:如何开发一款双抗ADC?靶点选择vs.CMC开发vs.临床&市场潜力

段   清:东曜药业药物研发及技术开发负责人(主持)

包海峰:百凯医药创始人&CEO

周    辉:信达生物集团高级副总裁

王   葳:橙帆医药产品组合及联盟管理副总裁

何    云:诺纳生物CTO



论坛三:

 减重&代谢,siRNA、GLP-1 and Beyond




siRNA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进展

李   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


肝内代谢领域,siRNA创新方向

舒东旭:舶望制药联合创始人/CEO 




Panel:小核酸药物如何差异化创新?肝外递送如何突破?如何降低成本?史艺宾:大睿生物创始人/CEO、BiG青委(主持)

李   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舒东旭:舶望制药联合创始人/CEO李龙承:中美瑞康创始人/CEO胡新辉:凯莱英医药集团 CTO/CBO





Global Pharma R&D Landscape 2024

周淑华:Citeline首席分析师
减重领域市场前景及口服GLP-1的下一代创新林熹晨:上海硕迪生物总经理、CSO
AI 助力多肽与XDC药物研发创新之旅郑    铮:予路乾行创始人兼董事长





Panel:GLP-1的下一站创新,口服、双/多激动剂等

喻志云:经纬创投合伙人、BiG青委(主持)

林熹晨:上海硕迪生物总经理、CSO

郑劲草:锐格医药CMO(中国)&临床开发负责人

邓    焕:信达生物心血管代谢与神经医学负责人


论坛四:

自免与CNS:从临床需求,寻找下一个重磅炸弹




Panel:当细胞疗法进军自免,能否成为下一个重磅炸弹?郭秋杉: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BiG青委(主持)徐沪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大内科主任兼风湿科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王   俊:纽约大学助理教授倪锡祥:恩瑞恺诺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韩   露:北恒生物联合创始人、CEO郭晓宁:毕诺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双抗在自免领域中的开发进展

占一帆:华奥泰生物首席科学家


TIL细胞疗法,开发现状和未来展望

郭晓宁:毕诺济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全球抗精神及情绪障碍的药物,研发热点及临床进展分析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BiG理事
AD重磅新药-Donanemab 的命运解析:审评结果及FDA专家委员会看点
王亚宁:上海瑞宁康生物医药创始人/CEO




Panel:CNS创新药临床研发与BD合作,挑战与机会

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BiG理事(主持)沈一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机构办公室主任王亚宁:上海瑞宁康生物医药创始人/CEO俞颖慧:强生创新制药全球业务拓展高级总监


论坛五:

AI+新药/医学,破界闭门会


联合主办:播禾创新中心


联合主办方致辞乐晓桐: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论坛主持)
Al in Medicine: Bridging Current Applications with Future Innovations赵剑飞:NEJM AI副主编,《NEJM 医学前沿》副主编
目前AI制药在中国的逻辑可能走不通,为什么?王宗安:小王随笔主编、华大生命学院工程师





全员讨论:对话生物计算&biotech掌门人

联合主持:

薛明宇:经纬创投投资副总裁

瞿佳润:百图生科高级副总裁


  03 会前会,走进系列  


走进东曜-双抗&ADC私董会


联合主办:东曜药业



主持人

李  圆:BiG秘书长 
欢迎辞刘 军:东曜药业CEO兼执行董事 





ADC/BsAb-ADC:全球开发与BD趋势胡奇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


对话:Recap of ASCO,立项&临床开发策略

黑永疆:智康弘义CEO(主持)周彩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朱   义:百利天恒药业创始人、董事长杨建新:基石药业CEO






日出有“曜”

阴  丽:东曜药业首席技术官
跨境项目授权与并购,模式选择及常见误区葛永彬: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





全员讨论,对话Biotech掌门人/临床医生/投资合伙人

联合主持:吴辰冰:岸迈生物创始人/总裁、BiG执委肖   亮: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COO


走进播禾-AI制药全球观


联合主办:播禾创新中心



欢迎辞

杨   颖:泉心泉意创始人/董事长、BiG常务执委

乐晓桐:播禾创新中心总经理





对话:BD视角,MNC对AI制药平台的“审美”倾向

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CEO(主持)

徐亚南武田制药全球外部创新合作部中国区负责人

边   峰BMS(中国) 执行总监、全球药物研发综合科学团队中国负责人

胡   畏: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资深总监

李   翊:前默克中国创新中心业务探索负责人





英伟达GTC大会之旅,亮点回顾及对国内AI biotech的启示邓亚峰:碳硅智慧创始人、CEO
AlphaFold3:除了预测蛋白结构,还有哪些新应用?
钟博子韬: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






AI生物大模型与合成生物学沈逸卿:途深智合CTO


投资人视角:AI制药的下一站创新和全球投资趋势

马  睿:峰瑞资本合伙人




国际篇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ll Engagers and Cancer Immunotherapy
联合主办:科望医药&BiG
报道整理:科望小编
部分Speakers & 主持人合影


6月28日,精彩内容速递:


董晨博士 西湖大学
Topic: Targeting T Cell Exhaustion in Cancer


董博士的分享中揭示抗肿瘤CD8+T细胞调控新机制癌症免疫治疗中,克服CD8+T细胞耗竭在至关重要。董博士在小鼠模型中研究转录因子BCL6和BLIMP1分别相互调节Tprog和Tterm细胞的命运。BCL6通过抑制Tterm转录程序,促进Tprog细胞对TGF-β-SMAD2信号的长期持久性反应。相反,IL-2–STAT5信号抑制BCL6,导致BLIMP1转录和随后的Tterm分化。Tprog细胞缺失Bcl6降低Tprog细胞的持久性,而不影响其生成,但会促进Tprog向Tterm分化,从而降低肿瘤的长期控制。该报告显示,BCL6作为T细胞的“检查点”,让Tprog细胞和Tterm细胞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对于高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答至关重要,这些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价值。 






Philip D. Greenberg博士 华盛顿大学
Topic: Engineering T Cells to Eradicate Solid Tumors:Indentifying and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Greenberg博士研究领域广泛,侧重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重点介绍了如何工程化改造CD8 T细胞,并探索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目前一项在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中利用自体转基因的TCR-TMSLN已进入临床1/2阶段。在机制方面Greenberg博士的团队发现TGF beta信号通路在T细胞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改善细胞治疗抗肿瘤效果,Greenberg博士的团队主要从提高T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改善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FAS-41BB增强型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KRAS耐药型TCR以及泛素连接酶对耗竭型T细胞的作用等等。Greenberg博士演讲风格一如他的外形给人印象深刻,听他的报告感觉就像在听一位大师在讲经典免疫学,内容深入浅出,同时关注临床需求和可行性。






沈志荣博士 百济神州
Topic: T Cell Engager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沈博士首先回顾了T Cell Engager(TCE)研发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TCE领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及其中汲取的经验教训。目前,TCE研发已经在Fc的选择,PK的优化和剂量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在血液肿瘤领域及非小细胞肺癌上获得了成功。沈博士也介绍了TCE研发目前遇到的挑战,并就如何提高TCE的疗效及安全性展开了一系列讨论,这其中包括是否应该降低anti-CD3 arm的亲和力以提高安全性,靶向肿瘤细胞内抗原以提高特异性,靶向多种TAA靶点以克服靶点丢失及肿瘤异质性、靶向CD28或4-1BB提供共刺激信号以提高疗效的持续性等等。这些思考为开发优化next-generation TCE提供了很好地借鉴。
卢宏韬博士 科望医药
Topic: Bispecific Macrophage Engagers (BiM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卢博士的分享揭示了BiME®在未来实体瘤治疗临床开发中的潜力和优势。相较CD47的广泛表达, SIPRa的表达谱主要集中在髓系细胞,因此靶向SIRPa具有更安全,更低的抗原沉默效应,更低的给药频率等优势。基于此,科望医药开发的BiME®是一种以SIRPa抗体为骨架的新型的免疫细胞募集双抗技术。卢博士分享了BiME®平台开发的SIRPa/Claudin 18.2双抗展现出优异的体内外活性,并深入揭示了BiME®在多种T细胞募集双抗(TCE)不反应的“冷”肿瘤模型中显示出卓越的安全性和强大的抗肿瘤活性。BiME®平台通过多重机制放大肿瘤免疫: 一方面阻断“Don’t eat me signal”激活天然免疫,另一方面,BiME®能够独特地通过髓系细胞调节CD8T细胞活性,获得性免疫系统。并证明了与T细胞募集双抗方法相比,BiME®在未来实体瘤治疗临床开发中的潜力和优势。






Rony Dahan博士,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Topic: Dendritic-T Cell Engager
Dahan博士介绍了他关于CD40,GITAR,和BiCE (Bispecific DC engager) 的最新研究。利用识别CD40和CLEC9A (DC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双特异性抗体,把CD40 agonist抗体特异性靶向DC细胞,而不是B细胞和其他Myeloid细胞,从而特异性激活DC的抗原递呈作用,进而激活T细胞。以减少CD40抗体的毒性。通过Fc改造,增强GITR agonist抗体的抗肿瘤药效。BiCE (Bispecific DC-T cell engager)技术。利用PD1和CLEC9A bispecific 抗体偶联T细胞和cDC1细胞,从而增强DC对CD8T细胞的激活,杀伤肿瘤细胞。






Eric Vivier 博士, Innate Pharma
Topic: Harnessing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Cancer Therapies
Vivier博士详细探讨了人类NK细胞生物学的复杂性,将NK细胞重新分类为NK1, NK2, NK3,并强调了这些细胞在癌症免疫中的作用。Innate-Pharm聚焦于天然免疫,他们设计了一种三功能的自然杀伤细胞衔接器(NKCK)-ANKET (Antibody-based NK Cell Engager therapeutics)。ANKET是Innate公司的专有平台,旨在开发下一代双/多特异性NK细胞结合剂(NKCEs),用于癌症治疗。Vivier博士介绍了基于此平台开发的SAR443579,靶向AML母细胞上的CD123和NK细胞上的NKp46和CD16a,CD123-NKCE显示出对原发性恶性AML细胞的有效抗肿瘤活性。同时Eric Vivier教授还分享了NKCE对NK细胞归巢,浸润等方面的效果,以及多种细胞因子,IL-2,IL15, IL-18,IL-21等与ANKET协同调控NK细胞活性的潜力,提示NKCE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圆桌讨论:
Rony Dahan博士, 傅阳心博士, 卢宏韬博士,沈志荣博士
主持人: 肖昌春博士  赛诺菲
Topic: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Trends of Cell Engagers
圆桌讨论的成员们就不同的治疗方式和各种激动剂进行了激烈讨论,并分享了对T细胞治疗和其他新兴疗法(如ADC、蛋白降解剂、细胞因子治疗等)的看法。


6月29日大会精彩内容速递:


傅阳心博士 清华大学Topic: Rejuvenating TIL by Antibody-guided Cytokines
傅博士分享课题组通过抗体递送细胞因子特异靶向肿瘤微环境新一代的免疫治疗策略。该治疗策略在临床前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不仅展现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能力,并且避免细胞因子治疗产生的毒性。主要介绍IFN,IL-2和IL-15细胞因子通过与免疫检查点PD-1抗体 (AntiPD-1-laIL-2; AntiPD-1-IL15Rβ+), 肿瘤相关抗原CLDN18.2(CLDN18.2-proIL-2)和 EGFR抗体(EGFR-IFN)组合的多种融合蛋白设计策略,也在机制研究中验证了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不仅激活肿瘤内预先存在的CD8 T细胞激活达到杀伤肿瘤的效果,而且也为机体提供长久的免疫记忆保护。傅博士在本次大会中的介绍提供了一种免疫治疗的新思路,也为抗体-细胞因子的改造,细胞因子在肿瘤治疗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Vijay Kuchroo博士,哈佛医学院Topic: Checkpoint Molecules, FoxP3+Tregs and Induction of Anti-tumor Immunity
Kuchroo 博士介绍了他关于 TIM-3 和 TIGIT 两个免疫检查点蛋白在抗肿瘤免疫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他从介绍 TIM 基因家族的鉴定开始讲起,研究证明 TIM-3 是免疫细胞的负调节因子,而TIM-3/PD-1 联合阻断能够抑制肿瘤生长。进一步研究证明 TIM-3 在调节 DC 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TIM-3 和 TCF1 之间存在互相拮抗的功能。他还展示了对 TIGIT 研究的最新进展。TIGIT 是“检查点”模块(PD1,LAG-3,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在T细胞上一般会共表达)的一部分,而敲除 TIGIT 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证明 TIGIT 是调节 Treg 细胞功能的主要因子。TIGIT 的配体之一 CD155 在不同肿瘤细胞上都有表达,TIGIT 与 CD155 的相互作用能够反向增加肿瘤癌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生长。






李斌博士,上海交通大学Topic: Regulatory T Cell and Personalized Immunotherapy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群具有负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功能的淋巴细胞,通常起着维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Treg也参与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慢性感染。李博士授介绍了实验室近年来针对Treg稳定性、可塑性的调控机制及不同组织特异性Treg所作的研究工作,介绍了靶向Treg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器官移植,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I型糖尿病等领域的潜在应用。李博士授指出个性化治疗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并对个性化治疗面临的挑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Thomas Gajewski博士,芝加哥大学Topic: Advanc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by 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Gajewski博士重点介绍了其如何从肿瘤病人的样本信息中探寻肿瘤免疫治疗的耐药机制。Gajewski博士的研究发现存在炎性特征T细胞的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提高抗PD1治疗的疗效,并且依赖Batf3+DC细胞和CD8+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存在炎性特征T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肿瘤细胞内在致癌基因,共生微生物群以及免疫调节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其它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多种因素可以影响髓系细胞的功能,比如Beta-catenin,Batf3+ DC细胞减少,M2型细胞增加,肠道微生物群以及遗传型PKCδ缺失型突变促进M1细胞极化等等,增强Batf3+ DC的募集和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Gajewski博士思维敏捷,演讲风趣幽默,不仅对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有深入的见解,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从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值得借鉴。







苏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Topic: Single Cell RNAseq Profiling Colorectal Cance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苏博士分享了其团队在过去几年中从不同阶段的结直肠癌(CRC)患者中获得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团队不仅关注表达变化,还从更高层面研究,试图了解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展示了在CRC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髓样细胞的高度相关性,并进一步调查了这两种细胞类型的亚群,发现FAP+成纤维细胞与MARCO+巨噬细胞在CRC肿瘤中高度相关。FAP+成纤维细胞与MARCO+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刺激肿瘤中免疫排除结构的形成。临床数据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高FAP和MARCO水平表现出对免疫检查点抑制治疗的低响应。靶向这两种细胞类型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同时,数据还显示了CRC进展过程中的肿瘤内异质性的动态变化。人们认为,不同阶段的CRC可能涉及不同的因素。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确认CRC进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耐药性是否可以预测。







王俊博士,纽约大学
Topic: Probing Novel Tumor-immune Feedback Modulators for Next-generation Cancer Immunotherapy
王俊博士师从陈列平教授,发现了Siglec-15和FGL1/LAG-3两个全新的抗肿瘤免疫靶点, 2019年在纽约大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继续肿瘤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在本次大会上,王博士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对于免疫反馈机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1.LAG-3 二聚体在LAG-3通路的作用;针对LAG-3二聚体形成关键的D2区,开发了best-in-class anti-LAG3抗体,显示出更为显著的抗肿瘤效应。2.抗原呈递蛋白MHC-I的负调控因子- SUSD6/TMEM127/WWP2在免疫冷肿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抑制SUSD6/TMEM127/WWP2这个免疫抑制轴,就可以促进癌细胞MHC-I的抗原呈递,并以CD8阳性T细胞依赖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模式动物的生存时间。3.除了PD-1之外,其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研究进展。王博士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促进开发针对PD-1/PD-L1治疗不应答肿瘤患者,特别是免疫冷肿瘤的新治疗途径。






李贵登博士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Topic: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for Advancing TCR-T Cell Therapies
李教授分享了课题组新型TCR抗原筛选平台以及T细胞功能调控通路的研究。在介绍TCR抗原筛选平台方面,大会主要介绍基于胞啃,微流控以及doublet seeker高通量平台精确解析膜蛋白相互作用,尤其在TCR-T细胞抗原筛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介绍T细胞功能调控通路方面,探索长期酸性环境能通过抑制MYC-SLC7A5轴调控T细胞代谢,从而维持T细胞的干性特征。李教授在大会中的介绍不仅对T细胞抗原筛选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让我们对肿瘤微环境影响T细胞功能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圆桌讨论:
Thomas Gajewski博士, 王俊博士, 卢宏韬博士,苏冰博士
主持人: 沈宏博士  罗氏
Topic: Immuno-oncolog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D-1开启了以“阻断肿瘤免疫逃逸”为核心思想的肿瘤免疫疗法的新时代,并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疗法,但20%左右临床有效应答率亟待提高。在圆桌讨论环节,几位嘉宾就肿瘤免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从学术和工业领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和观点。

现场掠影 


扫码可查看更多照片回顾
整理 | Ning编审 | 李 圆、Kathy

特别致谢

— 关于BiG —Biomedical Innovation Group
2014年2月,一个专业机构:BiG生物医药创新社(Biomedical Innovation Group)在充满药味的上海张江应运而生,伴随着中国新药的黄金十载,BiG以“开放、民主、平等“的精神为宗旨,以”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滋养原创的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吸纳有志之士,从成立之初的21人,日渐壮大已成长拥有600余位个人会员的生物医药创新社群。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iG生物创新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