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从左至右:文爵、政纯办、张移北(顶部)、Petra Cortright、林科
BANK画廊:打开那道窄门
原文刊载于《周末画报》2023年12月30日 第52期 封面故事从外滩上的银行旧址,到网红街区居民楼的地下室,BANK画廊的两处选址既别出心裁又漫不经意,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意味。这间“洋老板”经营的本土画廊,迄今已有十年历史,访客上至80岁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主理人马修口中,它诞生于“一个快乐的错误”。走进街巷BANK画廊,是如何成为一张艺术名片,与整个社区形成共振?
BANK十周年展览“生日派对!”现场,2023
BANK画廊十岁了。在人潮拥挤的安福路上,BANK画廊的十周年特别展览正在一个上海老式小区的地下室里静静陈列着,包含博尼·拉米雷斯、弥载映、徐冰等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这是BANK画廊的第二个家,物业说,小区里的两栋楼,一栋住着老干部,一栋住着“暴发户”,而走出画廊门口,几步之外便是“原力飞行”、“多抓鱼”等一连串网红店铺。在主理人马修﹒伯利塞维兹 (Mathieu Borysevicz) 的记忆中,2016年刚搬来时,安福路与前法租界上的其他街道无异,“没有人能真正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不断涌向这里为自己和他人拍照。”在邻居们持续的热情和好奇中,BANK画廊在这条街上安了家,也成为了安福路迷人和有趣属性的一部分。
日新月异的安福路,拍摄于2022年9月
在搬来安福路之前,BANK画廊坐落在香港路上的银行公会大楼旧址,这是外滩区域内众多传奇建筑楼群中的一栋,也是画廊名字的来源。彼时,BANK是一个线下的展览空间,隶属于马修的出版/策展品牌MABSOCIETY。不同于传统画廊的“白盒子”,具有百年历史的大楼本身为 BANK提供了风格卓著、概念先锋的艺术土壤。在最初的几年里,BANK与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保罗· 麦卡锡(Paul McCarthy)、伊萨克· 朱利安(Isaac Julien)、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等世界级艺术家合作,数次开创中国画廊之先河。2015年,BANK与策展人王辛合作推出展览“The BANK Show, Vive le Capital”,在入口处悬挂意大利艺术家詹尼· 莫蒂(Gianni Motti)的作品——一万张一美元的纸币,探讨金融在艺术中的力量和影响。“The BANK Show, Vive le Capital”展览现场,BANK,香港路原址,2015
来到安福路的 BANK 进入了街巷之中,与本土的市民和流行风向比邻而居,也逐渐成长,蜕变为一家更成熟的画廊,“这个空间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派对的气氛,反而我们可以举办更严肃、更大胆的展览,以及更多的艺术家个展。”2022年,BANK启动实验项目“金库”(THE VAULT),合作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背景,最小的一位出生于2001年,并且从未接受过正统艺术教育。“出其不意是我们的一种工作方式,”马修说。从跳脱出“白盒子”的银行大楼到居民楼下的艺术“金库”,BANK不断探索着呈现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对我们来说,艺术是发现的渠道,不受潮流、品位或地域的限制,艺术没有界限。文爵个展,BANK金库空间,2023
疫情三年,对于一家着眼于全球的画廊,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马修坦言,疫情让人们的审美眼光更保守了,“大家偏向喜欢传统的媒介、尺度和艺术形式——确切地说,是画架大小的具象油画,这可能是因为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疫情的焦虑”。不稳定的时局中也蕴藏着机会,“体现艺术家个人手工和情感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欢迎,在艺术工作室之外制作的作品也是一种趋势。”但对于一家成立十年的成熟画廊来说,见证流行趋势的反复轮回、艺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意涵,正是艺术精神的包容性所在,正如“中国制造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马修表示,艺术在中国的定义和受众都正在被不断拓宽。在安福路上,每天都有无数镜头记录着一个个新的生活方式发生。街角的BANK画廊默默见证着潮流的更替,“我们的开幕晚宴和商务会面大多在这一带的餐馆举办,但最常去的还是藜涵食府(素食餐厅),可以说已经成了我们的‘员工食堂’,邻居的一些品牌店也很喜欢收藏艺术品。”近些年,走入画廊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上至80岁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和少、新派和传统、艺术和日常的不断碰撞,让街区的肌理更加丰富,滋味无穷。在中国二十多年,马修当过艺术家、策展人、画廊总监,离开又回到上海,继续着BANK画廊未竟的事业。刚刚结束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BANK画廊是在场227家画廊中仅有的两家中国大陆画廊之一。过去十年中,BANK画廊和80多位艺术家合作举办逾70场展览,“把艺术家带到世界各地,也把世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带到上海”。也许就像 BANK画廊初成立时那样,那门是窄的,路却是宽的,马修说,“我们的使命是继续搭建和维护本土与海外之间的桥梁。”
BANK参与巴塞尔艺博会迈阿密海滩展会,展出郑庆和遗产(Ching Ho Cheng Estate),2023
从外滩到安福路,BANK的两处选址都是上海的标志性地带,在你们眼中,过去十年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许是因为我们把BANK开在一幢废弃的银行工会大楼里,使它几乎就像一个来自上海历史的“幽灵”,我们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块未经打磨的石板,有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可以与任何我们想合作的人一起做,随时随地。2016年,我们被迫离开当时的香港路空间,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才找到新的空间。当时有许多组织都陆续搬到西岸,那里正迅速发展为新的艺术区,但在那里我却似乎看不到我们该在的位置。位于香港路的BANK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开创性的空间,BANK不能就这样成为一个在典型的画廊集合区里开设的传统画廊。其实我们很早就去看过安福路的空间,但那地方真的很破,而且还在地下室里。我们在全上海至少看了100个不同的空间,安福路却不断吸引我们回去看看。最终,我们决定拿下它。2016年,安福路与其他安静的前法租界街道无异。我们没有预料到它会像现在这样成为聚集网红和其追随者的地标。事实上,过去10年也是全球社交媒体革命性的10年,现在我们都被卷入其中。外滩香港路,它更有“老上海”的历史情调,而安福路则代表了新上海的魅力和吸引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我们目睹安福路变成一个每周末都有成千上万人经过的充满活力的街区时,外国蓝筹画廊却蜂拥而至,将老香港路地区变成了一个艺术聚集区。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而BANK总是走在变化发生的前面。
BANK十周年展览现场,靳山、唐宋作品与香港路原址照片,2023
这十年间,BANK/MABSOCIETY自身的业务有哪些变化?接下来会有哪些新的计划?最初的MABSOCIETY是一个策展办公室,负责出版、策划和推广艺术家和创意。一开始,BANK只是MABSOCIETY的一个项目,现在它从一个具有实验性的多元化平台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业画廊。不过,如今我们仍将教育计划、表演和工作坊作为画廊活动的核心部分。此外,除了BANK的正常项目和稳定的艺术家队列,MABSOCIETY依然还作为一个平台提供策展和咨询服务,包括为品牌和企业、有时还有政府机构提供咨询项目。当然,作为画廊,我们仍然专注于代理的每一位艺术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以艺术家和促进他们的事业为中心。BANK每年通常要参加6-8个博览会,2024年,我们将参加巴塞尔艺博会旗下所有的全球性展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里程碑。这几年我们也开始代理一些艺术家遗产,他们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乃至全球的艺术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其中包括郑庆和(Ching Ho Cheng),他被称为第一位美籍华裔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是同一代艺术家。还有中国纤维艺术之父、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Maryn Varbanov),2023年 6 月,我们展出了他和他的妻子宋怀桂(又称宋女士Madame Song)的挂毯作品,这对传奇夫妇在90年代中国的艺术界和时尚界留下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2023年还有两位新的年轻艺术家——文爵与梁浩,为BANK带来新鲜血液。同时,我们正在纽约筹划一个新的空间,疫情结束后,我们终于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海外进行活动。
“生命之线:万曼与宋怀桂70年代作品”展览现场,BANK,2023
周末逛街、看展是当下在上海时兴的生活方式,看展的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在BANK看来,艺术是属于大多数人的,还是应该设立一定门槛?如今的艺术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和影响力,这是一件美好的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艺术,艺术本来就没有门槛,我喜欢这个现状。当然,这种现象也伴随着大量的商业化。但总体而言,这种影响力越大越好。BANK的愿景是让大众可以更轻松地走进画廊,就像走进安福路上的其他商店一样。尽管大家都知道,艺术是一种不同的商品,而画廊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我们有责任为公众提供艺术启蒙和教育,点亮大众对艺术的思悟。
黑特·史特耶尔(Hito Steyerl)作品于BANK安福路空间,探讨时尚产业、资本主义与社交媒体生活的多重联系
梁浩个展闭幕演出,“手势与即兴”,BANK,2023
-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 -
BANK 10th Anniversary Show
展览时间/Duration: 2023.11.10-2024.02.24地点/Address:上海市安福路298弄2号楼底楼 No.2 Lane 298 An Fu Road, ShanghaiClick to access "THE VAULT"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