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滞后的中国青年

杨金 黄河 鱼盐村 2022-05-05


一篇文章


我一直以来就想写这个主题,最近终于可以稍微梳理出来啦。
 
首先说,成长滞后并不是相对欧美的青年人而言,滞这个字很形象,意在某段时间内停滞了,被阻碍了,而在之后的某个时间段又继续成长,这是我想表达的滞后。对于大多数中国青年,基本上是7岁左右读小学,13岁上初中,16岁开始高中,18岁考大学,23岁大学毕业。从16岁的高中开始,直至23岁大学毕业,这其中7年的时间中,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变化,我们称为成长滞后。
 
当然,这只是依据这几年我做青年人发展工作的观察,未来有机会可以做些数据会更有说服力,7年的时间也是个大致范围。如果你和我一样很不幸在大学选择了理工科,那么,我们的成长基本上始于走向社会的那一刻,理工科的孩子真的是“专业选的好,年年赛高考”我的专业是生物科学,从大一到大三,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闲工夫,最忙的时候每天5节课(上午两节,下午两节,晚上一节),每周只能休息2个晚上,加上每周3个实验,6份报告,诸位就知道理工科的孩子有多忙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空闲出来的时间与其说是认识社会,实则是去消费社会,包括很多的旅行,购物,聚餐,大部分是在消费,这里我们主要谈成长,关于消费的话题我们另起一篇再讲啦。大部分青年人真正的成长实际上是发生在进入工作之后,包括开始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的工作和职业是什么”,“我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我要和什么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等等。
 
当Ta开始工作,领到第一份薪水后,会获得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我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才真正在心理层面和父母建立了边界感,并以“我”为主体去思考和行动,当一个人思考自己和世界关系,并建立行动的时候,成长才真实发生了。但是这个过程在大三或是毕业后才开始,不得不说我们的成长确实滞后了,其实成长并不是件舒服的事情,甚至很痛苦,因为无所依靠,自己要承担,要负责。
 
恰在毕业前后开始的成长,往往形成一种矛盾,因为成长是需要用时间,精力和部分物质保障的,去探索不同的职业,关系和建立价值观,而在这个时候,身边的家人和社会舆论都在不断地跟Ta说,你要尽快确定下来,但是确定感和探索多样性,通常是冲突的。Ta一方面要面对家人,同侪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想要尝试更多的选择,进行丰富的探索,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收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的焦虑水平会陡然上升,Ta刚获得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随即又陷入了焦虑与无助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成长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呢,因为成长是关乎一个人建立自己价值观的过程,价值观的建立往往不像学习一项技能,是关于看待事情的对与错,是如何看待世界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就拿亲密关系为例,几乎所有人都想要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是Ta在哪里,怎样找到Ta,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通常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如何找到爱的对象或者被爱的对象。

实际上,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这个过程需要认识自己接受爱与表达爱的方式,是拥抱接吻,还是言语上的肯定,又或是一起共度珍贵的时间,还是精心的礼物,这些都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方是接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爱是一种能力,是要学习的,而学习本身就需要花费时间来认识自己,和认识爱。成长滞后的青年,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放在工作层面,同时在不到30岁就被逼婚,被要求抓紧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实际上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成长的。
 
明年就到2020年了,90年出生的青年也即将进入30岁了,但是当谈到是否想组建家庭和养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也都能听到:“我还是个孩子呢”一方面婚育年龄的推后和经济收入不无关系,其次我感觉更重要的是,成长是一种感觉,是感觉自己的内在人格真正独立起来,感觉自己有承担的勇气,感觉自己具备独立的思考和个人的价值判断等。而这些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回到人发展的规律的,在18岁之前没有发生的成长,一定会在后来发生。因为Ta要长大成人,就绕不开这个最重要的事情,对于那些惧怕成长的,选择了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也就这样过了,但总有一些人要长起来,选择去承担,三十而立的三十着实向后推了,而长起来的时候,才是自己的而立之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谈到成长,绝对绕不开的就是“好孩子”“这是个好孩子”是中国成年人对青年非常高的评价,陈映芳老师曾谈到,而当我们提到“好孩子”的时候,既可以是社会化意义上的评价,也可以是角色化意义上的评价,前者是指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后者则指Ta顺应了某些规范和要求,例如听话,孝顺,学习成绩好等。

如此看来中国的“好孩子“是一种高度的角色化,而“好孩子”从小就背负了家长和老师的期待,是被赋予使命的。首先需要的就是孝顺和听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其次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努力学习,实现最大化的阶级流动,“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考取个好大学,成为人生赢家。

而成长在单一的环境中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以“好孩子”,以成绩好坏来期待青少年的时候,顺应这种期待似乎是青年人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唯一选择,因为如果不这样选择,一个孩子很难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只有努力成为“好孩子”才能收获自我价值。这个时候,考大学就成为唯一的目标,并且会逐渐把考大学内化成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但是如果我们去问“你为什么考大学?”是绝大多数青年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因为看起来这是个不需要问为什么的选择。
 
一个合格的“好孩子”能满足成人社会对孩子的角色期待,但是Ta们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生长也因此受到了阻碍,也只有在工作之后具有和父母建立边界感的机会,也在这个时候成长才刚开始,这种阻碍如果过于强大,人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就会失衡,向内攻击自己就会有抑郁倾向,而向外攻击则有暴力的倾向。
 

家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个从小就听话,从不对家长说“不”的孩子,毕业后会非常的叛逆,会选择花费几年的时间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似乎不可理喻,说到底Ta是一个人,而人的成长是有基本的需求,需要玩耍,需要娱乐,需要和朋友们在一起,需要恋爱。人除了角色化的人,更是社会化的人,需要和自然在一起感受季节的变化,需要和伙伴们玩耍,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需要恋爱,了解如何接受爱与表达爱,需要参与社会服务,发展人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这并不是一篇批判“XX皆祸害”的文章,成长滞后的状况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社会结构所形成的表象,而社会不是空泛的,是由每个你和我一样的个体形成的,既存在于我们自身,也存在于彼此的互动和关系中,我们若想有所改变,其实可以做的很多。

如果你是一个家长,那么可以多给Ta些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长远来看,成长远比解题更重要。

如果你是学校的老师,可以多关注一下学生的生活,链接更多的机会,促进Ta参与社会的实践。
 
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那么可以早些意识到成长是什么,多参加社会服务,知道自己擅长做哪些事情。
 
如果你是隔壁孩子的邻居,可以少问些最近成绩怎么样,多关心Ta快不快乐。
 
其实,改变也不难,如果知道改变的方向,每个人多做一点就好了。
 
参考书目: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
《我是这样考上大学的,70位大学生自述》 陈映芳
《爱的艺术》弗洛姆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