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圈子的IR是否还有出路?

浩 鹃 超募研究所 2022-05-14


越来越多的机构不喜欢IR出去混圈子?募资是一件无法定量衡量的事情,募资金额不代表募资难度,对于促进募资的行为,也很难界定是否有效。很多机构给IR的KPI是接触多少家机构,希望以沟通海淘的方式,建立与LP的联系。但是随着募资转化率的走低,也有不少机构倾向让IR减少“外部社交活动”。实际上募资转化率低,除了外部环境的客观影响,与IR和机构也息息相关,不是一句简单的混不混圈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IR是LP和GP之间的桥梁,这就决定了IR必须是双线并行的。需要同时汲取LP和GP的信息,并相互传输转化,让LP和GP之间能够互利共赢。



#IR的职业性质



很多企业会在IR入职初期限制IR的对外社交活动,要求IR先向内消化,对机构建立起全面深刻的认知。对于IR来讲,自然是一个必经之路,当然在向内了解的过程中, 仅仅依靠翻阅公司资料,浏览公司过往募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机构内部系统信息,实际上也是对公司募资体系的考验。如果公司的内部信息不完善,需要重新构建募资数据库且各部门之间支持度不高,那么面对越来越专业的LP提问,IR是很难交出一个高分答卷的。募资不像投资,可以在项目上试错、凭借一个好项目翻盘,但是募资不行,LP不会给你试错的机会,竞争对手同样也不会,所以IR圈一直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准备好,不要去见LP”。


此外,IR也需要向外深度了解LP。我们一直在强调GP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差异化,才能更好的获得LP的青睐。GP对LP也是一样,不过GP对LP差异化认知的形成,仅仅依靠公开信息检索就简单的划分LP,显然是不够的。募资就像恋爱,讲究的是适不适合匹不匹配。IR的职业性质也就要求其要有更加充分的准备,需要了解LP的核心诉求、出资节奏、配资限制、各家LP的需求优先级……来更全面的掌握LP的节奏,从而为其提供有效的价值输送、掌握整体的募资结构。尤其是在签署LPA的时候更好的平衡各家利益,达到利益最大化。对于基金盘子的搭建,至少应该是1+1=2,最好是1+1>2的结构,如果因为对LP的认知不足,搭建了一个1+1<2的盘子,且不说这个盘子是否能够成功搭建,签约成功之后对GP企业的内耗也将成为影响企业管理的因素。



#IR的职业素养



母基金周刊创始合伙人孔小龙主编的《中国私募股权红宝书》中有数据显示“IR从业人员数量从2016年的不到2千人到2021年的超过1万人,5年增长超过5倍”,IR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成熟优秀的IR依然是市场的稀缺因素,当前行业依旧存在企业和IR不匹配的问题。从机构端来说,一些机构由于自身品牌壁垒较强,倾向于将IR定义为一个执行岗,更多的是paper work和后台支持;有些机构则更强调于资源属性,希望IR的到来能够直接为其带来优质LP的转化;还有些机构希望找到一个IR负责人,分担一些合伙人的募资工作,把合伙人解放出来……每个机构的诉求可能不同,但最终目标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足够”优秀的IR。


从IR端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IR评判准则,IR自身也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市场上很多人看一个IR能力如何的先导观点是“独立完成过多少资金的募集”。但是用一个量化的数据来评判一份不可量化的工作,是否合理呢?笔者认为不然,IR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岗位,虽然可以通过建立精细化运营的募资系统来补足单一IR负责人的短板,分散各级IR的压力,解放有输出能力的IR ,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IR仍然是一条艰难之路。


浦晓燕曾说:“募资不仅要对自身机构投资组合的表现烂熟于胸,还要对市场上各个热点行业的趋势、动向、以及高关注度的投资项目及其背后的投资原理了如指掌。投资人希望见到的是专家,每次见面都要有营养或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新的视角。”可见,IR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需要高度自驱,让自己时刻沉浸在一种学习的状态,不断的迭代升级自身的认知,要和LP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对话。LP不会排斥GP去找他们,也不会给没有价值输出的GP第二次机会。当然对于企业和行业的理解, IR不及合伙人和投资负责人了解具体情况的现象也很正常并很常见,此时就需要IR主动去协调合伙人、投资负责人,请他们支持协助建立对公司全面深刻立体的认知。这对于IR来说也是一个统筹与成长的过程。IR需要作为机构信息输出的核心,同时机构信息的输出也应以IR为统一口径。



IR工作是以机构自身实力与定位为基础的。不同机构的募资策略,面向的LP群体都是不同的,但是,在募资过程中,健全的募资体系和对LP全面有效的服务策略是不可避免的。



#健全的募资体系



募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建立内部的募资体系,为募资部门匹配不同专业的辅助人才,如法务、财务等;主动进行IR人才培养,老人带新人,划分不同的层级,解放经验丰富的IR,激发他们的转化能力。


每一个机构的IR结构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基本都包括两大板块:标准化板块——机构的基本信息,几乎是每一类LP都要求提供的信息,比如基金的基本信息、基金业绩、团队相关资料、已投项目情况等,这一类信息主要是对基金情况的一个概览,也是对IR部门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是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非标准化板块,包含投资逻辑、典型案例投资详情、差异化的价值输出、有价值的投后赋能、LPA等,这部分需要协调机构的资源,掌握机构的实时动向,要对机构、行业、赛道、项目都有深刻立体的认知。


为什么需要建立这么一个体系,简单举个例子。一个市场化母基金做出出资决策前,都需要走一遍内部的出资流程,每个市场化母基金的流程可能会有所差异,但基本都需要立项、尽职调查、预决策与决策等。整个流程走下来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实际上几周能够下来的机构,基本在其立项之前就已经和LP建立深度的了解和相互的信任,所以总的来说流程推进的周期还是相对较长的。相较立项、预决策、决策这些GP端无法把控时间的流程,尽职调查这一项是受双方影响的。


虽然每一个LP机构的尽职调查侧重点会不一样,但是标准化的内容还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关于基金业绩等需要不断更新的资料,如果每一次都需要等到入场尽调的时候才来操作,自然会对尽调时间产生影响, 此外,因为仓促形成的资料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漏洞,需要机构持续的打补丁,稍有不慎甚至会破坏LP形成的已有认知,影响后续的决策。


因此对于一些标准化的东西,需要公司的投后管理、法务、财务、行政的参与,把标准化的东西搭建起来,保证能够随时提取到最新的资料。而对于IR和LP的长期沟通,信息输出,更需要合伙人、投资负责人同步最新的信息,深度的想法,甚至需要留出时间,协助IR转化LP。



#LP服务



LP服务包含两部分,潜在LP服务和现有LP服务。潜在LP服务是一个开拓与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个人口碑和企业品牌长期渗透的过程。没有哪一次出资是一蹴而就的,无论LP是否在本期出资,都需要与其保持一个长期友好的关系,甚至对一些匹配度较高的LP要反复渗透,持续输出,和LP成为朋友,为未来的募资做储备。


现有LP服务也是募资工作的重点,IR的工作并不是钱到账就结束了,对现有LP的维护也是募资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有的LP会因为现金流的问题不会对机构的新一期基金出资,但也并不妨碍该LP对机构未来的基金出资。


维系好现有的LP将会减少机构未来的募资成本。要知道LP对一个机构出资的尽调成本和信任成本都是很高的,维持和一个优质的GP长期合作,对于LP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对于给已有LP的服务,拿捏对服务程度的分寸感也十分重要,至少也要保证对事先给出的承诺做到完美,甚至超过预期。维护好一个LP,可能会带给自己另一个或几个优质LP;同样,失去一个LP,大概率失去的也不止一个。因此,维系好现有LP也是影响募资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对于现有LP的维护,且不说把服务做到让每一个LP都给你打满分,但至少在募资阶段的承诺是一定要兑现的,如果有特殊情况发生,也一定要积极和LP做好沟通,并做出应对的调整。这同样也要求机构要有一个完善的募资体系,这样在未来的募资工作中可以做到降本增效、有条不紊,更好的差异化服务LP。



IR作为募资岗,很多时候需要独自面对LP,但募资其实并非一个人的事情,在募资过程中,有核心竞争力的IR更容易让LP接受,而有一套核心健全的募资体系则能使整体的募资效率得以提升。


混圈子是募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前期的准备,和机构各个岗位同事之间的协同配合才是重中之重。此外,对LP的服务也将是提升募资效率及保持募资长青的重点。


在募资这场洪流中,需要一套科学健全的募资系统来让募资成为“无限游戏”,才能在众多GP中,拥有自己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超募”人生。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