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实主义影视剧为何稀缺?《人世间》导演:说真话很难

茜文 文娱春秋 2022-05-07

 

“拍现实题材的剧,我觉得胆量更重要。得敢于对社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话,是《人世间》导演李路说的。他对「文娱春秋」表示,真正写实主义的东西,拍摄难是其次,“说真话”才最难。

提问题、说真话,应该是现实题材影视剧的普遍特征。

今年2月份,2003年李杨导演的电影《盲山》因“铁链女”事件重回人们视野。这当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穿越了时间,抵达20年后,重新让人共情,甚而共愤,成为评价当下热点的有力武器。

《人世间》中诗人冯化成的扮演者成泰燊也对「文娱春秋」表示,经典作品要有共情的能力,“好的作品揭示的是人性深处那种无奈、理想,以及痛苦的伤痕。”

从《人世间》的火爆,到《盲山》的重现,都可以印证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价值。但,这种影视剧,现在越来越稀缺。不仅是言论环境使然,更有市场因素。

《人世间》的困难

《人世间》原著小说获得“茅奖”一年之前,导演李路在腾讯影业编辑室里,第一次看到了这本小说。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改编这本书,李路对「文娱春秋」表示,“小说写了中国四五十年的变迁,现在很少有文学作品写这个,有一些写纪实的、写时代的,可能有一些企业改革,可能有一些报告文学或者写某一领域的,描写这四五十年众生相的,这么长时间的大部头小说,可能就这一本吧。”
确实不容易。今年73岁的作者梁晓声,在十多年前动念写作本书时,就曾被泼冷水。当时,身边朋友劝他,如今是互联网时代,“谁有耐心看下去啊?”但梁晓声很执着,构思三年,写作七年,中间一度查出胃癌,为坚持写完,采用了保守疗法。十年磨一剑,最终在2016年完成创作,2017年付梓出版,2019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比梁晓声小17岁的李路,此前曾执导《山楂树之恋》《人民的名义》《天衣无缝》《巡回检察组》《号手就位》等多部电视剧。回忆起《人世间》的拍摄过程,李路同样跟「文娱春秋」直言:“难,什么都难。”
“一部电视剧从严肃文学改编成长篇电视剧,没人敢做。当初小说放在那儿,什么奖也没获,怎么没人去拍?这种真正的写实主义拍起来难——说真话难。现在都觉得好看,你好我好大家好,哪是那么回事?”李路接受「文娱春秋」专访时感慨。
尽管《人世间》影视改编难度极大,李路坦言,他在小说中看到了——爱。


“《人世间》描写这么长时间的众生相小说,我在里面看到了爱。这里边有爱有温暖,这个很重要。因为中国人现在缺少爱,缺少温暖,大部分都是很自私、很自我的。我们这部剧里,充满各种情感,再一个,小说家编织的故事也比较扎实。”李路对「文娱春秋」说。

稀缺的现实主义

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制片人吴兆旭,从行业角度对「文娱春秋」分析:“这两年大环境不好。从电视台到互联网,是一个战略转移过程。当更多的资金进入,产生了很多的变形,走了很多弯路。行业裂变太畸形,就影响了本身的判断。这些年,我们过于看重数据,过于看重大IP的转化。原来有网文大IP,但它的价值判断很微妙,这种大IP的价值真有那么值钱?它带来的内容价值真有那么重要吗?”
成熟的剧集市场,有成熟的利润标准。吴兆旭说:“我们在畸形的时候,低于50%的利润都不会去做,实际上都要求100%以上的利润。《人世间》年轻人居然这么喜欢看,这对行业是一种启发。这个行业容易出现跟风现象,未来肯定有一大批《人世间》这样的项目在路上。”
从某个层面而言,跟风现实主义题材算是一种好现象。不过,能不能拍出佳作就是另一回事了。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和「文娱春秋」聊起此话题时认为:“现实剧并不好拍,我心目中理想的现实剧具有历史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发现和批判,能对当下人有所启迪。”
关于现实剧为何难拍,韩浩月对「文娱春秋」说:“前些年影视资本比较活跃,一些热钱流进影视圈,抬升演员身价的同时,需要快速见到商业回报。但现实剧的创作过程,往往很慢。另外,现实剧创作难度也大,如《人民的名义》中,把最有锐度的那部分抽掉了,拍出来也不好看了。现实剧往往费力不讨好,如果没有收视率,投资就会打水漂。”
现实剧难拍,资本自然会去寻找好拍且收效快的类型,于是以仙侠穿越盗墓猎奇这类为主的网络文学一度成为资本选择的“香饽饽”。
像《人世间》这样依托严肃作家文本的,也是可遇不可求。曾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陈应松在被「文娱春秋」问及“描写中国过去几十年时代巨变的优秀小说”时,竟然一时语塞,直言想不出来。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路鹃对「文娱春秋」分析现实剧难拍的原因:“产业思维没接上。我们的影视工业,一没标准,二不成熟。碰到一个题材火了,一窝蜂都去拍,但现实主义不容易做到一窝蜂,因为它对内在制作要求非常高。现代人都活成孤岛了,《人世间》弹幕里高频出现——那时人的感情好真挚。现代都市已经没有这种邻里关系了。”


作家韩松落对「文娱春秋」分析:“我们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比如你2015年拍房价上涨10%,等剧播出时,房价已经翻番了。还有观念的变化,十年前人们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有时会有很大差别。《人世间》在台词上,并不是完全复原,比如周秉昆和周蓉的对话,完全不是上世纪70年代人能说得出来的,剧中措辞用句非常现代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给出建议:“现实题材反映和折射当代社会问题的,如升学问题、工作问题,职场问题,重要的是,要真正直面社会问题,敢于反映,无论是在言论、体制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宽容。”

保持生命力的方式

《人世间》的热播,它的题材也格外受到关注——现实主义。
搜索“现实剧”,从上世纪90年代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近些年热播的《欢乐颂》《都挺好》《三十而已》等,一时间,现实剧成了“优质剧”的代名词,电视剧的出品方们恨不能统统给自己披上“现实剧”外衣。
但看过的人都有同感,《人世间》的“现实”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的“现实”。
陈旭光教授对「文娱春秋」说:“《人世间》的成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成功,不像有的电视剧,表面是当代题材、当代城市生活,但里面的生活太靓丽、不真实,好像生活在另一个高高在上的世界。《人世间》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原,下功夫大,无论是典型人物还是环境,都给了极大的真实感,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当然,并不是要求所有剧都得这样创作,应该百花齐放、多元共存,满足各个阶层的审美需求。”


李路则向「文娱春秋」表示,《人世间》这类剧应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对社会提出问题、展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叫现实主义,(反之)那是现代主义,那是爱情剧,他们根本没提出什么问题。这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
《人世间》中饰演诗人冯化成的成泰燊在接受「文娱春秋」专访时,则频繁提到经典作品的“生命力”。他说,就像我们现在再看经典文学名著一样,哪怕经历几百年上千年,它和任何时代的人都会产生共情点,依然有生命力。“如果一部电视剧有了这种能量,就有不朽的生命力。《人世间》从小说到编剧改编到导演,具有大的视角和情怀,加上演员的呈现,让这部电视剧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不过遗憾的是——“有时候资本为了利益最大化,就忘了影视作品还有它的使命——要给观众精神食粮。”成泰燊坦言。

停留在表象的火爆

在陈旭光看来,《人世间》这么火热,赞誉如此高,是一种“表象”。特别是年轻人,不一定能够看懂那个时代的含义和情怀。
“《人世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主题——与人为善。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有些情节,偶然性大了一点,不是特别符合逻辑。另外,一方面它是温情的,另一个方面,也缺少了锐气,比如说从女性意识角度讲,殷桃演的这个角色,让我联想到当年《渴望》里的刘慧芳,也是逆来顺受、低眉顺眼,非常坚韧的女性形象,这当然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需要,但什么苦都让她经受,什么都隐忍,才能唤起观众的共情共鸣,这样的女性形象,不够现代女性气息。”

在《人世间》中,殷桃饰演郑娟。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影视作品,可以带着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回溯自己,回溯社会。正如《人世间》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乡、高考、出国潮、下海、自谋职业、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一呈现。不过,观众在看剧时,回溯的不仅是剧中人的命运,更是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代入。
当《人世间》结尾曲唱起“若年华终将被遗忘/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人世间值得……”弹幕上出现最多的词是“泪目了”。
原著作家梁晓声写作之初,就想让当代年轻人了解过去的历史。
导演李路在《人世间》小说里看到了爱。 
北大教授陈旭光说《人世间》隐藏着一个时代的主题——与人为善。
“爱”是永恒。正如李路接受「文娱春秋」专访时反复提及的——中国人现在缺少爱,缺少温暖,大部分人都很自私、很自我。
披着“现代主义”外衣的剧很多,但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难出。
批判现实主义的开拓者狄更斯,曾说:“失败是有限的,冒险则是无限的。”


 「文娱春秋」原创内容 转载敬请联系

REVIEW

往期回顾

 

『银幕上的战场』主旋律电影简史
『凋零的武侠』如今的影视江湖,早已不讲“武德”
清朗行动300天 | 饭圈从集团军到游击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