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本原沙龙】“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ivilization Author 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2023年9月10日,由西安外事学院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协办的“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所在的北京市朝阳区复地国际公寓25层成功举办。

本次工作坊,主要围绕方旭东教授的新书《周敦颐太极图讲记》(巴黎:友丰书店,2023年)展开,聚焦作为古代中国人本原之思的太极。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恩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十余名学者与会发言,并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的学生前来旁听。



上 午 场 学 术 讨 论

01

无 极 而 太 极



Beijing·2023·9·10·AM     

 

·「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

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成功举办.









上午场讨论伊始,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秘书长曲经纬博士首先介绍了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的概况,并转达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黄藤教授对大家的热烈欢迎。

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

秘书长


曲经纬




方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方旭东教授 介绍了《周敦颐太极图讲记》的缘起。作为向宋明理学家师徒授受、教学相长的讲学方式的致敬,本书特别关注以往未予重视的周敦颐《太极图》,从理学研究的视域出发,本诸“以朱证周“的方法论,基于朱熹《太极解义》的诠释,明确了《太极图》各部分画法和连线的具体含义,并判定出它的标准样式。方教授指出,作为儒家本原之思的重要理论成果,“太极”这一观念应当置于世界范围内、中西文化交流汇通的视野下加以更深入的考察。


接下来的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张晓林教授山东大学的黄玉顺教授轮流主持,共有七位学者发言。



黄玉顺


山东大学

教授



黄玉顺教授 澄清了“太极“范畴分别在周敦颐、朱熹和《易传》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对宇宙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范式做出区分,认为近代科学和现象学解构了中西方传统哲学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的今日,重建中国哲学,需要重新理解乃至重构“太极”与“无极”概念,追问“存在者何以可能”、为本体“奠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教授



赵法生教授 赞同朱熹借用周敦颐的思想框架、继承二程,建构起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理与气相剥离后,如何处理“理”的动力因;第二,朱子的本体论中有无时间维度;第三,如何理解先秦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并指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是,在自然中寻找人性的根据,将自然哲学落实到伦理学。



干春松


北京大学

教授



干春松教授 关注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所体现出来的、将《周易》、《尚书》、道家的宇宙论系统相结合的倾向,并深入追问方教授此书背后的问题关怀:以周子文本为研究对象,是否止步于学术史研究兴趣,还是要为重建中国哲学,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解宇宙生成和价值建构的模式?



韩振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教授



韩振华教授 评价方教授此书是以“汉学工夫、世界视野”来避免学术研究上“低水平的重复”的示范,认为“世界视野”还可包含当代视野,指出法国当代哲学也与传统中国哲学有很多“纠缠”。并提出问题:当今的现代人如何从日常实践的工夫的角度去把握、体会“太极“的本原之思?



张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张晓林教授 主要介绍了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明末天主教传教士对宋明理学以太极宇宙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的拒斥。利玛窦认为,新儒家的太极宇宙论是物质主义的、泛神论的和无神论的,尤其是“太极”或理的概念,不具有人格属性,并非自立性的范畴,且为无形之物,因此不能够成为“创造者”。



梅剑华


山西大学

教授



梅剑华教授 提及近年来研究斯宾诺莎的感受,认为从斯宾诺莎对于“因果”以及“样态”的“属性”的理解来看,他的哲学是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的融合。与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对勘,可见“道通于一”、“一以贯之”是中西方传统哲学的相通之处,而这也正是周子的这一文本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上海财经大学

教授



王格教授 比较了利玛窦之外,其他西方传教士对于“太极”或“理”等概念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并梳理了西方与“太极”的对照性概念“自然”,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类似于“生之谓性”的,从生成性到本体论式的含义之变化,指出这与传教士将中国“性理学”与西方“自然哲学”在翻译时两相对应的现象相关。


上午场讨论交流学者合照





  

下 午 场 学 术 讨 论

02

 

无 极 而 太 极



Beijing·2023·9·10·PM     

 

·「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

在世界本原文化研究院成功举办.









短暂的午休之后,紧锣密鼓地进入下午场讨论环节。本场讨论由中国社科院的赵法生教授贺翠香教授轮流主持,共有七位学者参与发言。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副主任



贺翠香教授 从黑格尔《小逻辑》关于哲学的开端入手提出问题:西方哲学的存在论或逻辑学的“从有到无”,与中国“无极而太极”、从无到有的解释方式有什么不同?以及父权制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思想中所谓的阴阳互补,是否是真正在平等基础上的“互补”?否则,很难说它具备超越当下西方男女平权思想的潜力。




‍‍‍‍‍‍‍‍‍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刘畅教授 尝试从生命体的角度理解“无极而太极“和太极的动静问题,认为生命体诞生之后,在生命体指向自身存续的基本目的(“极”)驱使之下,原先混沌一团的质料世界才开始形成分别、拥有“向度”、可以区分“内”“外”,这恰恰是无极到太极的过程。而生命体自身的主动性也使得这个世界真正具有了实质的“动力”。




陆 丁


首都师范大学

教授



陆丁教授 进一步追问了先前王格教授发言中提及的,明末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性理学”翻译为“自然哲学”所发生的问题。并指出,我们或许可以将“太极”理解为并非“一个东西”,而是一种“运动的方式”(Pattern of Motion)。关于“太极”的困惑可能来源于非中国哲学自身、而是来自西方哲学框架的提问方式。 




清华大学

教授



陈岸瑛教授 在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中感受到,虽然中西方艺术所追求的宇宙秩序的特征有所不同,但认为宇宙具有秩序,符合宇宙秩序便是符合某种“道”,则是中西方共通的。这一追求具有经验性,它依赖于我们处在“天行有常”的世界之中。以周敦颐《太极图》为代表的天人相配的系统,则是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关节。



厉才茂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研究室副主任、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厉才茂研究员 以自身解读研究《论语》的经验与成果出发,着重强调了现今的中国哲学研究应当尤其重视传统中国思想中的空间性的概念。认为我们时常习惯于西方的时间性的、从前到后的“逻辑”,以至于对于《太极图》,也习惯性地“从上往下”读,而忽视了“从左右、两头往中间“地阅读的可能。




北京恩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监



游冠辉博士 回应了方教授书中提及的有关问题,他指出,由于对从动物向人的飞跃的环节还未给出信服的解释,因此进化论无法被视作客观的科学,而应被视为一种假说或哲学。关于《圣经》在文本上并未直接处理的恶的来源问题,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则基本是从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上帝的救赎计划两个方面予以解决的。



李智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李智教授 藉由东西方本体概念及人与媒介的关系的话题,认为西方哲学史上,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等人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归根结底是要破除被实体化的、存在者化的本体而回归到存在本身。与之对照,在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中,“道”、“理”等本体概念却并没有发生被实体化的现象。


方旭东教授在各场讨论的末尾,对之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并表达了感谢。黄玉顺教授最后作会议总结,认为通过一天密集且充分的讨论,方教授新书的学术贡献,以及围绕朱子《太极图解》、周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诸多学术问题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方教授此书以考据精审为特色,但其目的仍然是通过考据澄清哲学史问题,有助于当今中国哲学的重建。本次工作坊的讨论范围已远远超出中国哲学范畴,而涉及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佛教研究、基督教研究)、传播学(媒介存在论)、乃至艺术学等诸多领域,使人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太极”与本原思想这一核心论题,收获来自不同学科和思想背景启迪和激发。透过网络,正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学的世界本院文化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向与会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对工作坊取得的成果给与高度肯定。


下午场讨论交流学者合照


参与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学者欣然为会议题字







           供  稿:于昊勇           

审  核:李志萍





END





 相关阅读 

关于世界本原文化

黄裕生|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本原沙龙】“太极:古代中国人的本原之思”工作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