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50集纪录片《留住手艺》全集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1-5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上他们大规模数次迁徙,开垦蛮荒之地,生活困苦,但却舍得将白银投入熔炉锻制成衣。苗族人热衷银饰。有学者认为,苗族银饰艺术是伴随着巫傩图腾文化萌芽产生的,苗族人坚信银器能够驱邪消灾祈福。制作苗族银饰通常需要錾刻技艺,苗族工匠錾刻图案往往没有范本,工艺的精细靠的就是心中有图,手中有数。每个苗族支系银饰样式和图案各不相同,有的以花鸟鱼虫为题,有的以日月星辰为画,但无论是那一种样式和图案,都从不同层面折射着苗族人的智慧和文化。
第四集《 易水古砚》
本集主要内容:这些工艺精湛雕工古朴的易砚产于河北省易县,易砚因其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而又被称为易水古砚,制砚行业有南端北易的说法,即易砚与产自广东肇庆的端砚,同样是名贵之物。
第五集《千年辉煌铸金箔》
本集主要内容:用黄金捶打成的薄片就是金箔,常用来贴饰装潢建筑物、庙宇、佛像、家俱和工艺品等各种器物,还可以装饰制作衣物,近年来甚至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酒类、化妆品等。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6-10
第六集《精美超群 金漆镶嵌》
本集主要内容:漆器制品在汉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漆器制品的基础上再镶嵌贝类、宝石以及金属等多种装饰品,这种手艺叫金漆镶嵌。2008年金漆镶嵌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期节目采访了金漆镶嵌手艺传承人柏德元,请他为大家讲述这门技艺的精妙之处。
第七集《玉屏箫笛传凤声》
本集主要内容:玉屏生产制作箫和笛子,被冠以玉屏箫笛,蜚声海湾。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玉屏箫笛就成为国家领导人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本期节目采访了玉屏箫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泽松,请他为大家讲述这门技艺的精妙之处。
第八集《古琴斫琴师王鹏》
本集主要内容:斫琴师王鹏介绍并展示了古琴的制作工艺以及古琴的发声特色,修复的历代名琴不下百把,他传承下来五十一种濒临失传的古琴形制,还创制出八十多种古琴样式。王鹏每天研习历代名家的古琴著述。
第九集《孔家的“曹氏风筝”》
本集主要内容:曹氏风筝第二代传承人孔令民介绍了风筝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展示了放飞技巧。孔令民做的风筝叫曹氏风筝,曹指的是曹雪芹,曹雪芹专门写过一本制作风筝的书。
第十集《再现经典 木版水印》
本集主要内容:已经是木板水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高文英,运用简单的几样印刷工具再加上手头上的功夫就能对各类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的还原复制。说起木板水印,就不能不提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荣宝斋的木板水印有三道制作过程,第一步是勾描,第二步是将勾描好的墨稿分别反贴在木板上,等干了之后在进行雕刻。几十年来高文英和崇德福都对木板水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木板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使用雕版印刷刻印《金刚经》扉页插图。木板水印是在雕版印刷术不断提高而演变而来的。本节目将介绍木板水印的历史。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11-15
第十一集《守望蓝夹缬》
本集主要内容:蓝夹缬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这种花布极为金贵,史学界曾经也普遍的认为这种花布的印染技艺在宋代以后就在民间消失了,然而就在浙江温州市的东南部山区出现了蓝夹缬的印染技术,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蓝夹缬就快速的退出市场,这也给蓝夹缬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薛勋郎带来了很多的烦恼。
第十三集《陶坛一秀建水紫陶》
本集主要内容:中国是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云南的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的刻坯填泥和无釉磨光工艺在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将书法艺术与陶器加工工艺完美结合起来,作品古朴高雅,有雅陶美誉。本期节目将讲述紫陶的制作工艺。
第十四集《浴火重生细纹刻纸》
本集主要内容:龙船灯上的龙船花就是举世闻名的乐清细纹刻纸,自古以来为龙船提供刻纸就是乐清市刻纸艺人们的一件大事。每当岁末临近,陈余华便要把全部心思放在龙船花的制作上,一年一度的龙船花制作,从刻纸的内容、式样到分工完成必须大家通力合作,乐清细纹刻纸纤细娟秀、玲珑剔透,与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第十五集《寿纸千年连四纸》
本集主要内容: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产自江西铅山的连四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典型代表,在明清时期是非常高档的官方用纸,有着寿纸千年的美誉,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寿纸千年的连四纸。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16-20
第十六集《神奇的万载花炮》
本集主要内容:花炮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了日本、朝鲜乃至全世界,如今在许多国家凡遇到重大盛事都会用花炮来表示庆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花炮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制作方法几近消失。在江西的万载还保留了这种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花炮最早叫爆竹,起源于古代先民利用竹竿燃烧生产的爆响驱鬼辟邪的习俗。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爆竹的快速发展。竹筒逐渐被纸筒取代。人们后来发现,把一个一个爆竹连接在一起,像一条长长的鞭子,炸响的声音能持续,就出现了现在还使用的鞭炮。后来随着更为漂亮的烟花的发明,人们把鞭炮和烟花统称为花炮。花炮始祖中国唐代的李畋就长期活动在万载所在的湘赣边界一带。本期节目将讲述万载花炮的制作与发展。
第十七集《苗族刺绣》
本集主要内容: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其中多数是辫绣。有学者推断,在两千年前的刺绣文化中,辫绣就已经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这种刺绣方法是苗族刺绣的代表性针法之一。
第十八集《寻觅乌铜走银》
本集主要内容:乌铜走银这项秘不外传的手艺流散于边疆之地几近失传,云南滇池岸边的晋宁县天城门的小村庄有一户姓袁的人家,祖孙三代都以打制金银器为生,近几年由于乌铜走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袁家乌铜走银手艺渐渐远近闻名,一些艺术品藏家也开始上门订货。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乌铜走银的寻觅与制作。
第十九集《百日千工织云锦》
本集主要内容:南京云锦与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在中国的三大织锦工艺中,它处于最高端的位置。因为云锦织造工艺难度非常高,而产量又极低,所以古来便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第二十集《纤手神功琢玉雕》
本集主要内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玉器厂玉器研究所设计员薛春梅,从事玉器创作设计30多年,擅长山子雕,作品多次荣获国家最高工艺奖项,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是全国最年轻的、唯一的巾帼玉雕大师。本期节目通过撷取扬州玉雕大师薛春梅雕刻生涯的一个片段,展现扬州玉雕的辉煌历史以及她对玉雕技艺的深厚感情。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21-25
第二十一集《妙手扎作黎家狮》
本集主要内容:在佛山每逢喜庆节日或店铺开张醒狮助兴是必不可少的仪式。在狮头扎作行业,佛山黎家狮最具盛名,黎伟是传统狮头扎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也是佛山黎家狮扎作手艺的第五代传人。节目中为我们介绍了扎作黎家狮的制作工艺。
第二十二集《衣袂飘舞香云纱》
本集主要内容:香云纱俗称莨纱,因穿在身上沙沙作响,而被叫做响云纱,后来取其谐音被叫做香云纱。香云纱的发展得益于顺德上千年的种桑养蚕的历史。香云纱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复杂,价格高昂,价比黄金,远销海外,极受追捧。本期节目讲述了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史。
第二十三集《石破天惊曲阳石雕》
本集主要内容:天安门广场耸立的华表、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建筑物上的石雕让游人赞叹不已。这些石雕都出自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之手。曲阳是国务院命名的雕刻之乡,这里的雕刻技艺起源于汉代;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北方汉白玉石雕中心;元代后名家大师辈出,一代又一代的石雕艺人先后参与北京城的营建,展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曲阳石雕的雕刻原材料采自黄山,这里盛产汉白玉,是曲阳石雕的发源地。本期节目为您介绍曲阳石雕的艺术魅力、发展历程。
第二十四集《朴素的美大名草编》
本集主要内容:草编通常是指人们利用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加工而成的物品。在中国分布广泛,其中河北省大名县的草编很有特色,除草帽、手包等实用日用品之外还有草编京剧脸谱、草编时装、草编成语故事等十大系列,上千个品种。本期节目将走进河北省大名县去了解那里的草编历史。
第二十五集《天工夺巧扬州漆器》
本集主要内容:扬州漆器是中国传统的特种工艺品,历史悠久,它的髹饰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就已开始出现。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26-30
第二十六集《石湾陶艺胜天下》
本集主要内容:石湾陶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泽棉介绍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石湾陶器在古代曾远销海外。石湾陶瓷业分出了二十四行,刘泽棉所在行业叫做同庆行,也叫公仔行。
第二十七集《重塑越窑青瓷》
本集主要内容: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批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精美供器,专家根据碑文记载断定,这些瓷器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也就是越窑青瓷。这些秘色瓷的出现,解决了史学界长期困扰的谜题,也激起了一批人重塑古代文明的热情。本节目采访了施珍,讲述她重塑越窑青瓷的故事。
第二十八集《传承经典明式家具》
本集主要内容:明式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巅峰时期的家具艺术作品,在制造艺术和工艺技术方面,达到世界上同一时期的最高水平,得到世人的公认。时隔几百年的今天,明式家具依然魅力不减,是实用价值和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品。本期节目向大家介绍明式家具的传承。
第二十九集《千年木活字》
本集主要内容: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其中一个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表演,场面宏大,古人的智慧让世人为之惊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它的起源也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我们探寻它的源头时,中国最古老的印刷工艺,雕版印刷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第三十集《姑苏绝技 折扇制作》
本集主要内容:徐义林是苏扇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讲述了折扇制作过程中的选料以及扇骨的水磨方法。折扇正慢慢成为爱好者的收藏品。
7.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31-35
本集主要内容:四川省西南部大凉山深处的布拖县,彝族同胞世代居住于此,佩戴银饰是彝人古老的传统。纯银并不昂贵,但彝族银饰用量很大,从前的剩料必须重新使用。节目中为我们介绍了彝族银饰古老手艺的第14代传承人勒古沙日和他的银饰技艺。
第三十二集《三千年的漆艺》
本集主要内容:漆器在古代早期有很重要的地位,常被用于礼器、祭器等,后来便慢慢应用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目由成都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尹利萍介绍生漆的水分脱干方法以及漆艺的制作工艺。
第三十三集《蜀锦的血脉》
本集主要内容:蜀锦如今已是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一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今年84岁的老人叶永洲,13岁就开始接触学习蜀锦的织造技艺,2008年,他正式成为国家级的蜀锦织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蜀锦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为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赚取巨额财富。本期节目向大家介绍蜀锦的历史和织造工艺。
第三十四集《 直隶官府菜》
本集主要内容:烩菜在河北民间很常见,就是将几种菜品原料放到一起烹制而成,一般来讲不是什么上档次的菜,但是正宗直隶官厨的传人王志义说的让李鸿章青睐的并不是这样的烩菜,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让李鸿章青睐的烩菜。
第三十五集《 蜀绣的传承》
本集主要内容:成都市工艺品商店每个月都会对待售的艺术品进行估价,当地的刺绣价格更是令人惊叹。67岁的郝淑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蜀绣的第四代传承人。蜀绣因产地、针法的不同区别于同是中国四大名绣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132种巧妙针法,蜀绣中的双面绣更是让人赞叹不已。郝淑萍通过开办工作室、到学校讲课等方式来传播蜀绣文化,她希望这种传统、纯粹的技艺能得到传承。
8.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36-40
第三十六集《留青竹刻》
本集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传承人乔锦洪讲述留青竹刻的选竹和雕刻技法,介绍了家族对竹刻技艺的传承以及一些竹刻的故事,现在他开始将技艺承诺给更多的竹刻爱好者们。
第三十七集《神奇窑变 无价钧瓷》
本集主要内容:钧瓷始创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徽宗时被定位御用珍品,因烧制宫廷用瓷的官窑设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因此命名钧瓷。钧瓷在宋代成为五大瓷器之首。杨志是钧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他出生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神垕镇的自然条件为钧瓷烧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期节目有杨志为大家介绍了钧瓷的用料和烧制难度,他始终坚持传统的手工烧制,如今,他更注重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子、学生,希望钧瓷烧制工艺传承下去。
第三十八集《中国泰顺木拱桥》
本集主要内容: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虹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地位很高,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它已经失传了,直至1980年10月由著名桥梁专家撰写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时,特派编写小组专家们到实地进行考察终于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而是在浙江南部地区得到传承。
第三十九集《无锡精微绣》
本集主要内容:无锡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代《说苑》记载,公元前557年到532年,当地人就穿着色彩艳丽的绣衣和锦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锡绣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刺绣方法。赵红育是无锡精微绣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在传统工艺上大胆创新,首创了双面精微绣,这使得她的作品在国际巴拿马博览会和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得了金奖。精准细腻的传统手艺,锡绣讲究精、细、美,赵红育在努力做好无锡精微绣的传承。
第四十集《戏装制作百年情》
本集主要内容:剧装戏具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荣森介绍苏州苏绣,他建立苏州剧装戏具制作公司,为戏剧演员和一些收藏家制作剧装戏具,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9.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41-45
第四十一集《中国风韵 龙凤旗袍》
第四十二集《年画魁首杨柳青》
第四十三集《精巧之美 苏绣技艺》
第四十四集《 朱仙镇木版年画》
五十集纪录片《留住手艺》46-50
第四十六集《千锤百炼铸龙泉》
第四十七集《千年黎侯虎》
第四十八集《汴京灯笼张》
第四十九集《立体国画 上党堆锦》
第五十集《皮影传承人魏金全》
⇣ ⇣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