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斯利全奖学生谈寻找真我之路
陈亦笑是 Crimson 的一名学员,也是今年获得韦尔斯利学院录取并拿到全额奖学金的学生,踏入申请误区让她的申请过程非常坎坷,也让她不断接受着“灵魂的拷问”。在她看来,申请过程也是寻找自我的旅程。她究竟经历了哪些考验,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今天亦笑就带大家重温她的寻找真我之路。
学生档案
陈亦笑
(Yik Siu Chan)
高中学校:香港 UWC
录取院校:
- 韦尔斯利学院 (Wellesley College) 全额奖学金
- 纽约大学 (NYU)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 伦敦国王学院 (KCL)
- 香港大学 (HKU)
学术成绩:
- IB:40/45(HL 物理、历史、戏剧)
- SAT:1560(770+790)
主要活动:
- 中英双语辩论队队长
- Rewrite the Stars 社区义教项目领袖/发起人
- UWC 中国文化晚会总负责人/导演
- 学生会主席
寻不到的自己
自我有记忆以来,我就在不断地“寻人”。
五岁,芭蕾舞课,找一个一字马能劈成 180 度、体态优美的领舞小天鹅。
十岁,初到香港,找一个粤语说得“好犀利”的地道香港小学生。
十五岁,寄宿中学,找一个思路敏捷、左右逢源的学生会会长。
十八岁,UWC 国际高中,找一个成绩完美、履历闪闪发光的申请人。
寻到了吗?很遗憾,没有,还差点把自己弄丢了。
-- 陈亦笑亦笑自小就在争当“别人家的孩子”,将理想中的自己当成 Role Model,并为之不断努力。初一新生开学礼上,看到学生会会长侃侃而谈,她便下定决心三年后要寻得同样的自己;学校的越野跑是传统,她便加入越野跑队,寻一个驰骋山野的跑手;看到学长们在辩论比赛和模拟联合国出尽风头,她也要去寻一个口若悬河的自己。
在这样超强的内驱力下,亦笑不断刷新成就,然而她却总觉得离她想做的人总是差那么一点,于是她给自己施加了更多压力,采用“人海战术”去寻找心中满意的自己,她认为找到了这些人,就是找到了成功。但是申请季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申请季的灵魂拷问
想要留美的学生都知道,申请文书、活动履历、推荐信等等无非就是向招生官塑造人设,你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是否和你所塑造的人设相吻合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大学不光想了解你的学术成绩和履历,也想知道你的性格、成长故事和抱负。那么申请文书是否就是依照这些人设写故事呢?是否掌握了写作和故事叙述技巧就能完成一篇完美的文书呢?亦笑告诉我们,不是的。
难倒亦笑的并不是繁杂的申请流程,而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于这篇最重要的“你是谁”的主文书,她迟迟找不到一个答案。看着自己各种的身份——学生领袖、辩手、戏剧演员、志愿者,却没一个是觉得能最好代表自己的。每一段经历,似乎都是为了“寻人”而刻意去完成的,谈不上深刻,而她也没能找到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我到底喜欢什么?
我的才能是什么?
我是谁?
面对申请季的灵魂拷问,亦笑决定用“老办法”继续寻人。(最后亦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为了完成文书,亦笑去网上大量搜索文书写作技巧,寻找思路,她在 YouTube、Reddit 等各种平台上找成功申请人的案例分析,看他们分享的文书,一遍遍地感慨为什么能写的那么深入人心。这些也不断刷新她的认知,让她更加困惑。同样是在社区中心做志愿者,别的申请者却悟出了别样的道理,让读者觉得她不只是在教书,而是在改变孩子们的一生;同样是辩论,他却能结合自己细小的观察,娓娓而谈“我们为谁而辩”。
亦笑做了充足的准备,学习了大量的文书写作技巧。然而结果却并不理想,她不仅没有写出属于自己的文书,还被别人的思路影响了。本就写不出自己的故事,现在一下笔全是那些“范文”里的观点和金句。在 10 月马不停蹄的早申阶段,早已没时间让她再进行内审,最后只得草草赶出一篇流水线作业般的文书。
不出意料,她的早申无疾而终。
不自信、焦虑与迷茫
早申的失败让亦笑十分沮丧,于是她开始反思。当她重新审视之前的一张张“寻人启事”,她逐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五岁的舞蹈室到十八岁的学校礼堂,我追求的不过是来自四面八方的认可,自以为只要站在了聚光灯下,拥有了头衔与掌声,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想深一层,这种追求也是基于我内心的不自信,匆忙地以外界的评价来证明自己。”
亦笑认为,这种不自信源于她对成功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身边的同学,有的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早已给自己搭建好一条女高音歌唱家的光明大道;有的一心一意钻研物理和机器人,让你觉得他分分钟会成为下一个 Elon Musk;有的则在初中就赚到了第一桶金,网店越做越大,甚至开始招募员工了。朋辈压力让她不断追寻能够让自己成功的角色。
经历过失利和反思,她才发现那些成功的申请者,都是在用“心”做着他们所选择的事,不断思考如何将一件事做得更好,做到极致。而美国大学的招生官,寻找的也不过是这一点:有没有一件事,你用心去做、去感受、去反思了,并且让你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这里的“更好的人”,指的当然不是头衔、金钱、掌声等等,而是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并且找到了人生的 “why” 和未来努力下去的方向。
探寻真我之路
想清楚以上几点后,幸好为时未晚。亦笑删掉之前的申请文书,重新开始构思,并且开始寻求外界帮助。她找到了 Crimson,开始了探寻真我之路。
拿着一份杂乱无章的履历,亦笑对文书老师 Leia 说:“I really need you to help me figure out who I am and who I want to become”。于是,Leia 兼职当起了她的人生导师。
“我很庆幸,Leia 没有一开始就以结果为导向,直入文书主题,反而花了许多时间去真正认识我,让我畅谈自己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在我大段大段意识流般的叙述和各种身份、经历的转换中,帮我理清我的价值和追求。值得一提的还有 Crimson 的各种文书工作纸,小到“有效地找出对你影响深远的事件”和“搭建文章结构“,大到“识别你的价值观”和 “Writing 101”,都让我越来越深地认识了自己。”
“最后我发现,那些我真正引以为傲的事情、真正被我写进了文书里的,不是我一直追寻的职衔,不是曾经的奖项,也不是一份满满的课外活动清单,而是我不知不觉中默默做下去的东西。”
亦笑说,她热衷于服务,并不是源于曾经寻过的学生会会长和志愿者一角,而是因为小时候天天驻扎在社区中心的图书馆,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人的影响。于是当她有机会接受更多元、国际化的教育后,渴望将自己的见解分享给社区中心的孩子们,三年来不间断地组织者社区义教计划,并设计了自己的英语课程。
她热衷于辩论和社科领域,也不是因为一时对辩手唇枪舌剑的向往,而是初到香港时,被两地对历史文化的不同见解所吸引,从而开始探索历史、法律、政策辩论。两地的矛盾继而激发了自己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矛盾——mainlander、hongkonger,我必须做出选择吗?从粤语辩论到普通话-英语双语辩论,再到在联合世界学院领导各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她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为“不妥协”努力着。而这个矛盾也成为了最终主文书的主题:通过一场戏剧表演(她也是戏剧班里唯一的华裔学生),探索了面对历史文化时人们的偏见,并发掘如何通过共情,促进社会上不同声音的融合。
亦笑慢慢明白了申请之路的真理——申请之路更是一场自我探寻、自我成长之路。寻到真我之后的亦笑一路披荆斩棘,拿到了梦校的录取,还得到了全额奖学金。回顾整个申请历程,亦笑仍然感慨万千:
曾经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一眼看透我的资质,知道我的所有优缺点,看清我该干什么,然后给我指出一条康庄大道。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个人,如果有,也只能是我自己。
-- 陈亦笑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