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轻外界的声音,寻找内心的和谐

孙玥晗 国科大心理中心
2024-12-31

你是否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

而产生很大的情绪波动?

是否会因为网上无端的指责

而情绪低落?

是否会因为一次竞争的失败

而怀疑自己?

是否会为了得到他人的喜欢

而小心翼翼?


本期,国科大心理中心

原创科普栏目『心田』

带你拥抱自我,寻找安宁的内心



从小开始的学习竞争、考试排名、周围人有意无意的表扬和批评,都是我们面对的外界环境。互联网时代,我们受到他人评价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我们发到网上的内容很容易被放大、曲解,可是恶意评论的代价常常微乎其微。


平心而论,很少有人能完全不受外界影响。友善的夸奖、无端的指责,或多或少都影响着人的心境。周围环境与他人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着人的自我价值衡量[1]坚定自我意识,提高自我价值感,促进自己内心的和谐,可以有效降低这种影响。


1


什么是自我?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是心理研究和心理科普的重要领域。其中,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和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都是自我的重要方面,它们对个人的自我认知、情绪和行为以及内部协调具有弥漫性的影响[2]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重要性的感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其核心是自我价值评价所产生的感情体验[3]自我和谐是指个体各方面的表现与个体期望相和谐,对自我的看法与实际表现相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4]


国内外研究表明,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显著正相关,自我越和谐的人,自我价值感越高。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显著正相关,对主观幸福感也起到关键作用[5]。下文中,我们将用一个更加文学性的词语统一代指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和谐,即“心理自洽”。


2


什么是自洽?

心理自洽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换言之,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是相互匹配和支持的,没有明显的矛盾或冲突。自洽的人内心会有一套自我思维逻辑和行事法则,自我和谐,并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自洽的重点是“内核稳定”。自洽的人是内心坚定,并且“不空”的人。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性格、品性、能力以及情绪,人格完整和谐,气质、人生观等人格结构平衡发展[6]。他们有主见,遇事不会跟着别人的节奏走,也不会受他人太大的影响。他们目标明确、情绪稳定,并且很少管闲事、尊重他人的选择,不把自己自洽的逻辑强加于人。


自洽的人可以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并自圆其说。比如,如果一个人喜欢健身,那么健身的目的可以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也可以是为了锻炼更好的身材被人夸赞。他不会因为怕被别人评价虚荣就装得人淡如菊,而是会大方承认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骄傲和野心。


自洽的可能性有很多种,它用协调一致的底色,绘出人们充实、快乐而安宁的内心。自洽的人可能充满了生命力和松弛感,举手投足间游刃有余,美得润物无声。


充满生命力和松弛感的李子柒


自洽的人也可能奉行狼性文化,活得紧张而充实,勇于追梦,停不下奔跑的脚步;亦或者给了自己合适的人设,戴上面具面对他人,摘下面具做回自己;甚至,如果满足别人真的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的话,适度讨好别人也未必不算自洽。


勇于追梦的郑钦文


自洽的人大都可以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懂得怎么爱自己、如何爱别人,有得到别人爱的配得感,这也是自我价值感高的表现。


自洽的人能正视自己的阴暗面。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合理的方式大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会不分主次、既要又要。他们不会忽视自己的弱点,而是直面和提升。对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逃避、不掩饰,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服务于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这种满足自己内心逻辑的自洽不同于婴儿时期的自我中心主义,它的出发点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不会为讨好他人而委屈自己。


3


如何做到自洽

人的成长过程是逐步迈向自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且常常伴随成长的阵痛。已经自洽的人,其逻辑和法则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成长、不断更新。如果有机会,可以琢磨他人自洽的逻辑并酌情学习,逐步完善自己的风格。


1. 做自己,爱自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地方,偌大的世界上,总有比你更厉害的人,尝试专注在自己的生活就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有自己独立又独特的人格;在自己的领域之内,有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扬长避短,不没苦硬吃,做自己喜欢并且最容易成功的事。



2. 不过分在意外界评价。不过于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你,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因为无论你有多好,或者你做得多好,一定有人因为种种原因不喜欢你。外人就如同游戏里的NPC,你太过光芒耀眼,就一定有人嫉妒;你想变得更好也一定会被迫竞争;甚至你孑然遗世独立,也一定有人不理解甚至嘲笑。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曾提出,婴儿有真性自体与假性自体之分。假性自体多见于被严格要求、未被满足依恋的婴儿,长大后他们会倾向于迎合外部环境,为了别人的喜欢而活,假性自体生存的意义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不喜欢就会陷入焦虑。


而婴儿时期得到了爱和满足的婴儿则会逐渐获得真性自体,形成“我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自体表征[7]。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深知别人的批评是否公正,他们敢于接受批评和恶意,也能在不断的表扬声中宠辱不惊。对无端的指责说出“对,我就是这样的人”,被无端讨厌也不会太伤心,面对善意的表扬或恶意的“捧杀”都可以坦然地做自己。


3. 要有让别人适应你的自信。自洽并非一成不变,但也不是一直在变。不要为了适应别人、适应环境而一直改变自己,这种改变会让人更难找到坚定的内心,并且多半会让自己委屈。勇于拒绝、质疑他人,可能会让自己过得更快乐、更舒服。就犹如在和他人争吵的时候不陷入自证陷阱,也不跳到他人的逻辑里、顺着别人的思路走,而是使用自己的逻辑去反击别人,不内耗。



祝大家

爱自己,做自己

不过分在意外界评价

找到自己的逻辑和意义

拥抱高自我价值感和内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Weisbuch M, Sinclair A S, Skorinko L J, et al. Self-Esteem Depends on the Beholder: Effects of a Subtle Social Value Cu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1): 143-148.

[2]蒋灿, 阮昆良.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2: 13-16.

[3]陈莹, 陈幼贞, 凤四海.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 2006, 03: 684-687.

[4]王登峰, 黄希庭.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7.

[5]Leary R M. Commentary on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1995)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3, 14: 270-274. 

[6]王登峰, 崔红. 心理卫生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7]逯家铭. 温尼科特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述评[J]. 西部学刊, 2020, 14: 40-42.


出品|国科大心理中心

文字|孙玥晗

图片|网络

审校|大鱼 曲晓娣

编辑|李卓懿

责编|梅则辩

审核|肖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科大心理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