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主讲嘉宾:李金珊,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成员,财政部财政人才库第一批预算管理人才库成员。目前的研究领域为公共财政、公共预算管理、宏观财经政策与理论与外国财经。李金珊老师针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的观点,就财政活动中的契约现象、财政功能性价值的最主要实现手段、政府财政支出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李老师对关系契约下的财政核心进行阐释。税收、支出、预算和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我国财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中各自体现着财政的契约特征。契约具有社会性、未来意识、专业化、交换意志自由的选择四大特征,关系契约的财政也同样具备这些特征。李老师在财政绩效价值逻辑之前,对财政契约进行了定义。财政契约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国家回应社会共同需要以一种关于未来的制度安排,并以可度量的交换手段来实现合意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其次,李老师就财政的专项资金进行说明。财政的专项资金是功能性价值实现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各种公共政策得以执行的保障。从专项资金的“三大”特征、财政资金管理和专项政策绩效三个方向对专项资金分别进行阐释。最后,李老师就政府的财政支出进行详细讲解。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讲解“为什么政府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扩张呢?”、“为什么绝大多数现代国家所做的削减支出的努力都很难成功?”李老师通过“瓦格纳定律”、“平等价值观”、“部门间默契”和“激励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解释。在针对预算平衡原则讲解时,李老师提出充分就业盈余理论就是政府支出增长的通行证。(供稿人:李悦祎,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主讲嘉宾:燕继荣,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教育部政治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燕继荣老师围绕着中国治理的特点和经验这一主题,从以下内容开展讲述,首先介绍国家治理的研究维度包括比较研究的视角、国家运行的逻辑及国家治理的维度并指出国家内部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发展的力量,一种是治理的力量。其次对国家研究从国家治理形式:政体理论与民主化和国家治理内容:国体理论与现代化两部分进行回顾、从国际视野分析了对于中国治理的不同评价、并指出政治发展的两种版本一是政体理论版本的逻辑以国内政治视角关注统治的合法性、二是国家治理版本的逻辑以国际体系的视角关注治理的有效性。再次,对现代化及其后果、现代化的两面性、现代化陷阱进行阐释,并指出国家现代化是中国梦并从中共执政70年、中国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论证。分析中国治理为何与欧美不同主要比较了中美在治理方面的不同,接着阐述中国与西方治理的共同之处,解释了中国式治理的含义,指出贫困(不发展)是中国治理的首要问题而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是中国治理最大现实、全面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任务。在最后部分先阐述大国治理的难题,然后讲解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主要包括党的领导(政党政治)、政府主导(积极政府)、人民至上(社会参与)与改革开放(国际融入)并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解。(供稿人:李昊,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提高社会治理拼图的像素主讲题目:从“看得见”到“看得清”——提高社会治理拼图的像素讲座嘉宾:韩志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家治理、城市治理和社区治理。韩志明老师围绕社会画像的清晰度差异分为高度的清晰度、中度的清晰度、低度的清晰度。围绕治理·信息·权力的三角关系,国家治理是什么? 是以国家权力机构为中心的社会多元社会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规模+干预、官僚制+行动者——官僚制及其行动者的抉择和行动都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围绕权力与信息的逻辑关系,权力的行使需要有社会事实的信息:人口土地数量;权力的运用构造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标准化的信息;权力吸纳信息来增进强化功能和效用: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嵌入权力而获得更牢固的话语权:专家知识权力。社会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国家之眼中的社会像素,国家的视角:从国家角度来透视社会;信息的主线;从信息来理解国家治理;社会的像素:可监测、可分析和可干预;信息的质量:社会事实信息是否清楚;有效的治理:信息支持有效治理;信息的单元:细分社会事实最小单位;治理的计算:如何根据信息开展计算;权力的意志:权力渗透和扩展的意图。社会像素的升级意味着什么?政府的职权范围和干预程度持续拓展;国家掌握的社会事实的信息越来越多;有关社会地图的描画分析更细化准确;对于社会事实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深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化程度更高;社会事实呈现的途径和方式升级发展;社会事实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考量;信息的密集和庞杂导致信息治理难题;更高的分辨率提高了治理进退两难性;更高的像素也带来了巨大的治理成本。围绕平衡清晰与模糊的前景,社会的进步带来着社会事实的分化和显化,复杂的社会事实需要国家认证来实现清晰化,降低社会交易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率。国家治理需要掌握社会事实信息,国家权力的膨胀决定了权力触角的四处延伸。国家的支配和干预能力与清晰化的程度同步增长,信息社会意味着清晰化的诱人前景。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提供了清晰化的可能性,但很多社会信息是国家不能或难以掌握的。清晰化要求社会的理性化,更要求社会的标准化,容易导致过度规制和裁剪社会事实。有效国家的治理必须要追求尽可能的清晰化,但国家应追求适可而止的清晰化,并且努力维系社会必不可少的自主性。未来的治理应该是复杂的简约治理!面向复杂事实,但大道至简,追求简约治理,特别是要警惕信息技术应用的边界和限度。(供稿人:苏蕾权,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主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正绪老师围绕《比较政治学的概念与方法挑战》这一主题开展讲述:首先,强调比较政治学是关于内容和研究问题的,而不是关于方法的,并且面临着政治制度、民主等概念和理论贫瘠化的挑战。其次,指出形成政治秩序的四层次制度体系,最高层次制度是正当性价值,第二层次的制度是理论与原则,第三层次的制度是制度、程序和机构,第四层次的制度是微观制度,而不同政治共同体之间的比较不能只在第三层次上进行讨论。最后,认为比较政治学研究最重要不在于用何种方法“比较”,而是用何种方法“研究”,因此中国学者要大量的进行基于田野的研究。高奇琦老师围绕《比较政治的多因解释与新结构政治学》的主题开展论述:第一,介绍了国内外在因果推断方面的新进展,进一步通过分析文献得出,近几年QCA方法比较全面的应用到比较政治的研究中。第二,指出中国在国家治理上取得的进展不能在西方主流政治学理论中得到充分解释,从而选用新结构政治学这种新的解释框架,结合治理阶梯理论分析中国经验,得出国家治理的需求层次理论,寻求使得国家实现治理平衡的整体性机制。汪卫华老师围绕《警惕被训练得无能》主题开展论述:首先介绍了“训练有素的无能”这一词语的产生与传播,指出其含义是训练和教育能使我们获得分析问题和做某项工作的能力,但这造成了认识上的盲点和思维上的惯性。其次,认为比较政治学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从来没有独到的方法和理论,若要形成方法,不能照搬照抄,不顾及应用的具体场景,不深入理解方法和理论的内在逻辑,否则或许在方法上的“训练”貌似成熟,也无非是陷入到了“被训练得无能”的境地,难保不会出现“职业性的精神错乱”。再次,指出比较政治的方法存在三个隐含的前提预设,每一项都存在一些权衡取舍的空间,一是追求理论解释的一般性,二是保证方法运用时分析单位的同质性,三是研究方法的目的是管用,没有高下之分和前沿滞后之差,应以适宜、适用的态度加以对待。最后,引用哈佛艺术与科学学院已故前任院长杰里米·诺尔斯(Jeremy Knowles)的话结尾: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李春福老师围绕《规范与经验之间:重估“理念型”(ideal type)方法的比较指向意义》主题开展论述:首先指出重新审视“理念型”方法对比较政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比较政治学界对理念型方法重视度不够。其次,简述了韦伯理念型的含义、特征,讨论了其与社会科学中其他概念的关系,以及对理念型的理解。最后,认为理念型方法是规范与经验两重维度的不断对话和调试过程,中层理论的建构与重构是比较政治应该努力的方向。张汉老师围绕《案例的数量与比较的限度》主题开展论述:首先,分享了比较政治学领域内单一案例研究、两个案例研究以及多案例研究的困难,虽然每种数量的案例比较研究都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但仍有一些应对的策略。其次,从概念是否具有移植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出发讨论了比较的限度,认为概念等价性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适用标准,但概念在比较案例中应具有普遍适应性,概念拉伸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拉伸的程度。(供稿人:范梦娜,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图片来源:小红书作者 赖萱霓
温馨提示:以上文字来源于对各位老师讲座视频(或音频)的加工整理,如有未尽事宜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近期文章推荐:
宋林霖教授 | “营商环境”研究专辑
快讯 | 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宋林霖教授受邀参加市社科院主办的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共学共研”座谈会
姜晓萍教授 | “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研究专辑
连接·专访 | 对话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县域营商环境治理专题系列(一)
点亮·专访 |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丛虎教授
点亮·专访 | 对话东北大学张雷教授
点亮·专访 | 对话南京师范大学赵晖教授
点亮·专访 | 对话清华大学于安教授
点亮·专访 | 对话黑龙江大学何颖教授(第一期)
点亮·专访 | 对话南开大学杨龙教授(第一期)
贺雪峰 | 区域差异与中国城市化的未来
宋林霖、何成祥 | 优化营商环境视阈下放管服改革的逻辑与推进路径——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分析
总策划 | 宋林霖
编辑 | 苏蕾权
审核 | 李悦祎
终审 | 陈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