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 | 国家治理研究院任梅教授的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

治理评论 治理评论
2024-09-17

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


快讯


news in brief 


2024年5月14日,由国家治理研究院任梅教授撰写的文章《落实大食物观须多方协作共同发力》在《光明日报》发表。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内涵表现在3个方面: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扩大食物的来源,除了从耕地,还要从森林江河湖海戈壁合理开发中获取食物;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食物供给。落实大食物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力量多方协同、共同发力。

政府对落实大食物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是引领者,构建法规政策体系,设计实施策略,既全面系统给各职能部门画出清晰的路线图,也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找准践行大食物观的切入点。政府还是服务者,提供有助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公共服务。除了继续扩大水利设施、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外,还不能忽视检测监测系统和平台建设。目前,我国食物成分监测体系已成为支持大食物观的国家战略性数据的主要来源。仅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国家累计建成覆盖全国的33个食物成分监测点,完成了各地居民常消费的原型食物、地方特色食物、加工食品和成品菜肴等不同类型的食物成分数据监测,为调整优化食物的品种结构与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我国食物生产已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市场主体,直接支配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资源。只有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高效汇聚,方可实现差异化农业经营主体各展所长和多方共赢。当前,各地都在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促使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有效衔接、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形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

广泛的社会参与是大食物观理念深入人心的题中应有之义。落实大食物观,除了要在生产环节下功夫,还要在消费环节堵漏洞,普及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纠正不良食物消费习惯。中国农科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数据表明,降低食物损耗浪费刻不容缓,需要使大食物观理念在全社会范围深入人心。当前,颁布反食品浪费法,开展学生营养日、全民营养周、“光盘行动”等品牌活动,都是借助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引导全民树立健康食物消费观念的积极行动。此外,很多专业学术团体、行业协会、公益机构等社会组织,也已悄然成为推广大食物观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提升传统食物供给能力,还是布局农业未来产业,都离不开科技支撑。我国通过科技创新,在提高现有耕地农地产量的同时,帮助农业生产摆脱自然资源束缚,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森林江河湖海戈壁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无论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系统管理于一体的植物工厂,还是6亿多亩规模的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无论是以甘肃近36万亩戈壁节水生态农业为代表的戈壁农业,还是以山东“耕海1号”和湛江“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为示范的海洋牧场……众多案例中,科技创新的力量都演绎着从耕地到国土空间拓展的食物生产宏大场景。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意味着国内自然资源压力将长期存在。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背景下,大食物观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得到印证。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汇聚多方合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构建一个更加安全、丰富、可持续的食物体系,端牢“中国饭碗”。(您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光明日报》相关报道)

近期文章推荐:

简讯 | 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教授指导的论文在《行政论坛》发表

会议邀请(转发)| 第二十届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征稿通知(第二轮)

《管理世界》2023年总目录

吕景春、胡泽鹏 | 以数字技术赋能“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荐文】朱光磊、候绪杰 | “双线合一”: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逻辑



总策划 | 宋林霖

编辑  | 杨洁、李昊、张嘉桅、陈 训

终审 | 陈志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治理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