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大乘道的起点从对自己温柔、不惩罚自己开始

噶举法幢 2024-01-09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痛快,我有智慧剑》



根据大乘,我们基本上是扭曲的,沉浸在自我主义、神经质和迷乱当中,但同时却拥有所谓的如来藏或者佛性。


「如来」的意思是「已经超越者」,指的是已然超越固着(fixation,执着)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藏」的意思是子宫;因此「如来藏」意指「已超越者的子宫或本质」或者「佛性」。如同牛奶可以产出奶油,人类本身即有获致证悟的可能性。佛陀发现了此一基本事实——或说是可能性,且此事在其教导住世至今的二千六百年间获得实践和传扬。因而此时此刻,我们才能知道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


菩提心是觉醒的自然状态,柔软而真实。你感到能够向别人敞开,对他人、对自己都能够表达温柔和爱意。传统上,据说连最狠毒的动物都有能力对它们的犊子流露爱意。因此温柔不是外来的,它肯定与生俱有。你也许会说全世界都恨你,但那不是真的。你也许会说自己没有与他人相爱或温柔待人的能力,但那同样不是真的。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你很快便会消亡。


让你终其一生发挥作用、具有功能的便是温柔。温柔使你变成一个真实、可爱的人。温柔具有磁力,能让周遭整个环境变得柔软。温柔促成自己和他人的觉醒。而激发你梳头穿衣的也是它。我们通常忘记如此简单的逻辑,因为温柔,你才有能力和别人交谈并且共事。你有能力开门关门、在清新的空气中散步,也有能力微笑。这些都是不同层面的温柔或菩提心。


菩提心的意思是「觉醒之心」,但佛性不只是心。它意味着你的整个组成和本质皆是基于佛果的状态。有些人谴责佛性说扭曲了佛法哲理,因为它可以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我」,但我认为这样的指控并不合理。我们可以相当简化地说,菩提心就像心脏移植:好比有一颗新的心脏移植到你身上,并胜过你之前所拥有的那颗心。但更重要的是:你本来就有佛性。它是你的本质,远远超过心的本身。


在另一个譬喻中,菩提心与佛性的关系,可说是从城市的观点来看待云,或从太阳的观点来看待云。城里的人说太阳在云的背后,太阳则会说城市在云的背后。既有趣又重要的一点,是在于角度的不同。当城里的人看见太阳消失在云的背后时,他们需要确保太阳不会永远离开,也需要知道太阳不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云层覆盖,而终至全然不存在。这是移植菩提心的基本要点:它向人们再次保证,太阳永远都在,就连它在云的背后时也一样。佛性的概念则是从太阳的角度而言,它穿越层层云朵而向城市显露自身。因此菩提心和佛性是相辅相成的。


大乘以碑匾来象征不可摧坏,金刚乘则以金刚或杵来象征不可摧坏。碑匾就是佛性,包含了般若和悲心两者。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的石板一样。用巨大的石板作为象征是绝妙的巧合。在影片中,有人以非常神秘的方式触及了人性的可能性,它无法捉摸,却甚至从猿人的层次就已有显现。巨石板正是菩提心或如来藏的概念。它是我们的柔软点,却有庞大且难以改变的意义。于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在你之内的基本重大体验发生了。但当你试图操控那个体验或者碰触它时,它却不会发生。你无法掌握它。那种体验是无法触及的,它的去、来,都在同一时间。


菩提心,或佛性,就如那块石板,巨大且永远都在。它是不变不坏的觉醒。佛性是基于温柔对待他人。我们对他人都有某种温柔感受,若非如此,地球早就枯竭了。人们会互相残杀,或彼此漠不关心。然而,这个地球已延续数亿年之久。原因很神奇:这是佛性的结果。毫无疑问,处处皆有佛性。


整体来说,我们虽然恶劣、具侵略性,但总是依然向他人投射出温暖与慈悲,你可以试图以不同的论点来驳斥这个事实。然而,如果世界真的如此具侵略性且令人畏惧,如果没有人对悲悯和爱有感觉,我们会一无所有。人们创业或上班,不会仅仅是图个生存或赚钱而已,让我们对人们多一点信心吧,是尊重世界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说人们身上缺乏温柔和悲悯心。他们听到我们这么说,或许会非常震惊,但事实上,一直都有些个体们正展现着某种程度的温暖和柔情。也因为如此,佛陀的教法能慢慢渗入世界,原因就在于它的完整和无我。


了悟佛性之所以可能,乃来自正念的训练。举例来说,吃饭的时候,你知道如何托住碗,如何拿起筷子,如何以良好的仪态吃得得体。藉着培养饮食的正念,你其实帮了自己一个忙,而毋须再激烈饮食或狼吞虎咽。【注:创巴仁波切非常注重正念进食。在1980年的金刚界研讨会中,创巴仁波切向他的学生介绍了「恰好斋」oryoki的修持,那是他采自禅宗传统的正规进食仪式。从那之后,恰好斋一直是研讨会和「达通」(dathüns,长达一个月的密集修持,译注:通常指一个月的奢摩他闭关)这类共修闭关的一部份。】 


你有时或许会搞砸,但即使如此,也不会失去佛性;它永远都在。如果你是狗,睡觉的时候会失去爪子吗?搞砸并不会使你丧失佛性,但的确会失去菩提心的觉性。你失去光芒,但没有失去太阳。其实菩提心恒常在心中,只是当你散漫的时候就不去和它沟通,还转而寻求其他消遣来自娱。但是你永远可以退回一步,再次与菩提心连线。你可以挺身、舒展一下,继续做自己的事。与菩提心合作必须是个自然不过的进展,而无法以谋略策划的方式当下得逞。关键在于,你能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多自在。如果你的世界温馨舒适,便不会有问题,甚至感到处处宜人。就算来到纽约证卷交易中心那样繁忙的地方,周围的人疯狂地跑来跑去,你依然能够坐下来做投资决策。


当我们的正念觉知如佛陀那般全面开展时,就自然而然成了王者,男女皆然。事实上,佛陀的称号之一为vijaya,意思是「胜者」。王者手执权杖(金刚杵)的形象,表示你要自始至终永远都为有情众生而努力。你将以佛陀为典范,追随他而成为六道的领袖。一方面来说,佛教无神论的见地,是基于无一主宰或主神的概念。另一方面,在佛教传统中仍沿袭中世纪象征的君王制度。想要成为王者的观念,可能会产生自我主义的问题,而执持着「我」不放,如此则全然背离了佛教无神论的传统。


基本上,大乘道的起点在于有能力把爱和爱意扩展到自身上,从对自己温柔、不惩罚自己开始。在变得温柔待己的过程中,你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寂止」,尔后需要良好的「胜观」和适切的座下体验。最终,你看着自己,就会发现你并非如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糟。事实上,还能发现自己是个蛮有趣和善且值得相处的人。这是「如何喜欢自己」的三个步骤。



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

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