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法幢

人权

大宝法王 | 修心不是一种放松,要对治的是我们积习已久的烦恼恶习

时间:2017年5月20日下午地点:英国伦敦教授《修心八颂》在生活中、在行住坐卧的任何一刻,无论是休闲时刻,还是在开车、浏览网页的时候,都要保持觉知,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一发现烦恼生起,就要马上、强力地予以对治。现代许多人误以为佛教强调的就是放松,例如谈到禅修,就会认为放松就好,慢慢佛教好像变成了一种心灵的按摩。但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修心的教法,它是一种强力矫正自心的法门。为什么要说是强力的矫正?因为修心要对治的,是我们积习已久的烦恼恶习,要改掉这些坏习惯并非易事,过程甚至是会很痛苦、挣扎的。但这就是修心法门的目的,因此它不就是一种放轻松而已。而且当我们在练习修心时,应该是要有计划地进行,按部就班地好好持续练习,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放任自心不管,随意想修才修的话,你会发现到最后,自己已经完全无法掌控这颗心了,它已经彻底地被宠坏。有句话说:「外相如同精通骗术的骗子,我们的心如同单纯的孩童。」很容易受外在的各种显相所迷惑、欺骗。因此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守护自心,如同偈文所说:「一举一动观自心」。过去噶当派的祖师,他们会把修心的练习当成像是游戏一般,例如黑白石头的修心练习,不就像是一种游戏一样吗?当然我们很难为了做这样的修心练习而随身携带许多白石头或黑石头。(译注:当时噶当派祖师们是这样的:若起了一个恶念,就放一颗黑石头,若起一个善念,就放一颗白石。)重点是这样一种游戏的概念,就像是玩游戏很注重输赢,你会用尽各种手段要赢。同样的,我们也应该把修心当成一种游戏,尽量去尝试各种方法,战胜自己的烦恼。因此,仅仅是在一旁祈祷是毫无用处的。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10月29日 上午 8:03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陀说:诸行无常,是我最后的教导!

时间:2022年11月6日摘自: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第一点,就是观修「死亡无常」的重要性。(一)例证:经论教法上的依据在佛经当中是怎么说的呢?其实很多的佛经里面,都讲到了它的重要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出自《大般涅槃经》的一段话,它是这样说的:
10月27日 上午 10:17
社会

大宝法王 | 菩提心比空性还难:空性是理智修行,菩提心是情感修行

地点:印度德里古拉冈凯悦酒店摘自:法王教授《心经》课程菩提心之所以比空性还难,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空性道理不变,但菩提心要对复杂众生
10月24日 上午 9:16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如何通过禅修来帮助我们改善睡眠

【噶举法幢】根据仁波切视频开示整理禅修能帮助我们改善睡眠吗?没错,当然可以。有很多关于禅修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睡眠的研究,但我们要知道,禅修有很多的技巧,我们需要了解正确的禅修方法。通常有三件重要的事,见地或是你的信念,然后是经验,与之同在,亦即禅修本身,最后是行持或应用。
10月23日 上午 9:39
社会

大宝法王 | 带有利他之心,一切作为皆成为善

摘自:法王教授《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修持佛法,不是像填饱肚子、盖栋房子一样马上看到效益。佛法是养成习惯,在心上养成习惯。透过佛法的修持,能使心转变,让生活变得更好,自利利他。另一方面来说,现代科学发达,各种机械、物质进步,人的寿命也增长。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佛法当中似乎也将物质列为无记之法,因此,无记之法能成善也能为恶。为恶为善,不仅在于物质机器本身,更取决于发明者、使用者的动机与使用。善恶取决于人,然无分老幼贵贱,只要带有利他之心,一切作为皆成为善。过去历史上,维护世界和平,守护人权的民族英雄人士,他们是和平的象征。但到了网络发达的现代,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成为和平的代表。因为,只要带有一念善心,透过网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传播和平、快乐,这样我们不就成为了英雄吗?因此在一些报章杂志说谁是英雄?答案就是YOU!世界在进步,这是必然的,并不需要去阻止。刻意去阻止,也可能是一种错误。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有责任感地进步,能够去面对与承担由于进步而产生的种种困难。要不然,无止尽的进步与逃避责任问题,只会带来世界的毁灭,那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这不是少数人的责任,我们身为有心智能力的人类,无分老幼贵贱,若是带有一念善心和智慧,和平喜乐的愿望,自然能够达成。虽然我们现在身处的地方,是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里,但是,我们的心却是关怀着全世界。因此,首先要像冶炼黄金一般,去芜存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对个人、对世界有利有弊的部分,需要我们去冶炼。取得有利的黄金,去除有害的污垢。冶炼出心中的无垢纯金,才能真正利益到我们的世界。今天,我们透过佛法来升华、清净我们的心,将此珍宝贡献给世界,贡献给一切生命,这即是我们此次课程的目的。平时经典时常提醒听法要带有正确的发心和行为,解释起来可以很复杂,但是扼要来说即是:一切所想为了众生,一切所做为了众生。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10月22日 上午 8:26
其他

堪千创古仁波切 | 问与答:如何理解加持的意义和作用?

摘自:创古仁波切著《三摩地王经讲记》弟子问:仁波切,您早先提到过佛无法将他的悟境转移给其他众生,也无法拉拔他们到佛的净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加持的作用?仁波切答:加持并不是由一个人转移给另一个人的「东西」。这两者是不同的。来自一位上师或佛的加持并不能去除众生的恶业,也不能将证悟功德转移给我们,这并不是「加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加持当做是力量的产生,而且这种力量不一定是上师转移给我们的。想到他的功德或听到证悟的功德,使我们渴求这些功德的心变得更加强烈,力量于是产生了。基于这股力量,我们对禅修的兴趣增强了,并能够有进步。此外,想到或听到轮回的过患,尤其是审思我们自己的种种烦恼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变得愈来愈厌恶烦恼及轮回。由于这些感觉的力量,由于对幻惑不满的力量,我们能全心致力于禅定的修持。这就是「加持」。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10月17日 上午 7:55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运用回音来作禅修,放松你的心、耳朵,单纯地去觉知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请练习,好吗?》我们可以用回音来练习,但也可以改变一下这个比喻,也许我们的耳朵可能成为一个小型的音箱,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用铜铁做成的音箱。它好像一道光,声音来自你的耳朵,于是你就能听你的声音,比如现在就有冷气的声音,感觉那个声音就经过你的耳朵,你可以听着它。回音并不是真的声音,当你说:“喂——”的时候,就会有很多连串的回音。我们的耳朵现在很难去制造那些回音,所以,我们运用来自耳朵的声音来作禅修。这是非常放松的,放松你的心、耳朵,单纯地去觉知,听着你的声音!你自己在听着你的声音!或者你不想要去想“耳朵是个音箱”,那也可以,你只要听来自你耳朵的声音,你在听着,这也行。觉得不了解的,可能有些原因,一种是你可能想:“这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有来自我耳朵的声音呢?声音不都是在外面吗?我怎么可能感觉到有来自耳朵的声音呢?”这一点,不用担心!对于“声音它是在外面?还是在哪里?或它是空的?不是空的?”
10月13日 上午 8:46
其他

大宝法王 | 修持的精华就是依靠五力而修持

摘自:法王教授《修心七要》课程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我们所学的世间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要能够都去学习是非常的困难,而且我们要能够完全都学习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要多学习的机会也是难得的,所以就好像乌龟在水中,如果我们滴一滴牛奶进去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分辨,但是乌龟却能分别出奶跟水,所以我们在一生中的修行,必须要以精华,比较精要的去修行,才能够真正利益到我们自己。”
10月12日 上午 9:02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如何让上师加持真正入心?

摘自:《恒河大手印》释论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欲得解脱应依善巧师这里是说,当具有那样的无尽痛苦时,能忍受那样的痛苦吗?经验到无法忍受的无量痛苦,需要从中解脱吗?需要!因为一切有情都是不希望痛苦而渴望快乐的。然而若只是口中说说「我要解脱,我要解脱」是没有用的。为了解脱的缘故,首先要获得宝贵的人身,除人身外,我们是无法直接由恶趣中而得到解脱的。因此要解脱恶趣,然后得到好的人身。获得人身,所得的人身不只是一般的人身,还要是具有暇满的宝贵人身,然后值遇具格的殊胜上师、修持殊胜的教授,而后依止一位善巧的上师。这里的「善巧上师」并不是指一位对三藏典籍能心中流利背诵的上师。那么是什么呢?是对于大手印意不造作的深奥教法,依赖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而无余断除一切疑惑网、由证悟而心解脱,并能以大悲成熟他人心续。如果有像这样的上师,就是所谓的「善巧上师」。能以证悟而解脱自心,以大悲而成熟其他心续,正如教言所说:「缘起身中备,证悟心上生」。这样的上师就是「善巧上师」。除此之外,即使心中能流利背诵三藏经典,也不能列为「善巧上师」。我们需要依止一位具加持的善巧上师,依止之后,「若得加持入心即解脱」。若得加持入心即解脱是指像那样的上师的加持,如果进入自己心中的话,就能证悟大手印,要依靠加持而解脱。〈大手印传承祈请文〉(即〈金刚总持祈请文〉)中说:教云虔敬是为禅修首,上师开启教诫宝藏门,于诸恒常祈请之行者,加持生起无伪之虔敬。所说的「虔敬」是非常重要的。〈世间怙主直贡巴五具道歌〉中说:上师四身之雪山,虔敬之日若不显,加持之流即不生,故应勤修虔敬心。我们应该如上所说,精勤于虔敬、胜解。佛陀也开示:「汝应依止善知识,应承事供养,应于彼生信心。」宝性论也说:「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即使是声闻或缘觉众,为了证悟究竟胜义之实相,信心是一定需要的。「信心」和「胜解」二者之间有些许的差别。所谓「信心」,一般共通的角度上,具有切信称为「信心」;而所谓「胜解」者,是真正确认上师是佛,无论任何好的、善的事物发生,都是上师的大悲所致;不好的因缘生起的话,也是上师的加持。如果能生起「我一切所做,上师都知道啊」、「上师所说,我都能奉为真理」,这就是「胜解」。胜解恭敬是松紧适中,如同那洛巴尊者依止帝洛巴一般,那便是「胜解」,这比信心更深奥。依止善巧上师,有了如此的加持和胜解的话,加持便能融入于心。帝洛巴说:「我帝洛巴无任何开示,如果你自见自性即解脱。」然后,以破鞋打昏了那洛巴。当那洛巴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帝洛巴心中所有的断证功德如模子印塑般,一切尽皆显现在那洛巴心中。这主要都是依加持而生起。所谓「加持」,不是一般我们祈请上师加持,然后上师以手放在我们的头上。那么是什么呢?上师方面,具足了特质,弟子方面,是合格的法器,当二者缘起聚合时,碰触嘎巴拉而得加持,这是需要福报和业缘才能成熟的,否则不会发生。现在我们在密乘仪轨中,撒花的时候,花朵所触碰的本尊称为具缘本尊,过去生中具有业缘和福报,所以花朵会触碰到。除此以外,若只是念着「班杂马哈苏卡」是不行的,需要有业缘,要具有业和福报。此外,业和福报还需要具有关联。我们会念诵:「愿碰触任何有缘的本尊。」这是指什么呢?譬如,与自己过去生的业和福报相关联的任何本尊,希望能碰触到。如果对修持之本尊尚且需要业和福报的话,对人而言也是必定需要的。我们确定需要「人的上师」,所谓「加持融入于心」就像那样。否则的话,即使口说「加持入心」,然后触碰嘎巴拉、或是握着咒绳、金刚杵碰触于心、或者口中喝着金刚水,也是没有用的。若说最好的加持是什么呢?那就是证悟而自心解脱,且能以大悲而成熟他人心续。由此之上,如果自己也有无量的福德资粮、精进力和智慧力的话,此二者会遇时,就是所谓的「加持融入于心」。一般具德上师的传记中谈及:一刹那间也不起邪见。以「任何所作,皆视为善」的胜解、虔敬,而说:「祈愿上师加持融入于心中。」这是从「因」上而解说上师加持融入于心的方式。如传记中说:「刹那间也不生邪见。」将上师所显示的任何作为,皆视为稀有,以虔敬恒作供养,所有作业不会分别为过失,发愿恒作利他之想。视自己的上师无论显示任何好坏作业,都是度化众生之所需,纵使他自身有任何过失,也没有任何分别念。由于自己身为学道者,因此在自己的看法中要如是思维,将上师所作视为度化众生之所需:杀人的话也是度化众生的需要、喝酒的话也是度化众生的需要,乃至一个微笑也是度化众生的需要。如此则对殊胜上师不生邪见,将上师的任何作为都视为善、所说一切都视为正量,这样,上师加持才能融入于心中。否则,当上师慈悲待我时,就对上师生起虔敬心;稍微责备时,就不喜欢上师,这样就叫做「凡夫的虔敬」。不要成为那样子,我们有很好的模范,不是吗?譬如那洛巴尊者如何的依止帝洛巴上师,同样的,马尔巴尊者如何的依止那洛巴上师,密勒日巴尊者如何的依止马尔巴上师,冈波巴尊者如何的依止密勒日巴上师,我们有很好的传承不间断的模范,如珠鬟相续般而弘扬至今。而这一切都是义理的传承,不是文字的传承。义理传承的加持,主要也是由证悟而解脱自心、以慈悲心而成熟他人心续,传承加持是从这里产生的。否则光只是念诵教法、领受讲解,这是没有多大力量与助益的。必须以如上的加持融入于心,自心才能成就解脱。当加持融入于心中时,就能解脱自心、证悟自心,而能证悟大手印之义理。总之,自心若能由无明尘垢中解脱、从执着与贪爱中解脱,便能从一切粗细贪执妄念中解脱。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10月11日 上午 7:56
其他

大宝法王 | 不执着快乐,不陷于痛苦,我们应寻找一条平稳不变的道路

来源:大宝法王官方中文网佛陀转了三次无边甚深法轮,其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如何调伏自心。而修行佛法即是修心。首先,我们要让“佛法”与“自心”结合,但要如何才能结合二者?那就必须经由喜悦精进、敏捷聪慧以及对众生深刻之爱才可达成,同时尚要加入来自上师的加持,而上述之一切亦可帮助我们累积功德。佛法之一项特别利益即是能够为我们降伏自心因无明而生之不善念,当我们能一心专注修持,我们的心就能与“法”相结合,而力量便会注入己心,其利益是超乎想象的。这段日子以来,人们体验着许多强烈情绪,而它们通常都是十分艰困的,因此我想谈谈此主题,并告诉各位佛法能如何给予帮助,我想这对大家是有助益的。生活在此世间,大家皆有情绪,而它皆是缘于外境而生,也因此,内心会有想法体验及情绪。一般而言,情绪分为三类:1、快乐的2、痛苦的3、不乐亦不苦的(中性)。所有的人类均有这些情绪。而同时经由论辩也能得知,其他有情众生亦同样拥有情绪感受。我选择《情绪》为讲授之主题,乃是因为“它”已是趋向过度、极端了。快乐时,过度地狂喜且不知足;痛苦时,陷入无止境、深度的苦痛。当然,生活在世间是需要快乐,但应该是适当的,而这种所必需的平衡性也当是由自心营造出的,如果我们将情绪极度地放纵,许多错误与困难便会产生了。不知是真或否?我听说有人是因为极度的兴奋、狂喜而死亡,因为我个人未曾有此体验,但是,对于“苦”,我是有些了解。心有痛苦是自然的,但若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即可以调整它,倘使心中一直充满着悲伤及苦痛,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此一来,我们的心将会愈发窄小狭隘。有些人因为将苦过份激化而自杀,所以,我认为将感受、情绪极边过度,是个错误。希望有着强烈的情绪也是个错误。既然娑婆轮回的本质是痛苦,那么我们为何要让此痛苦先行占领我们呢?不但不应该如此,反之,我们应当专注、开展如何去带来快乐。在目前的时代中,我们的决定选择往往是取决于情绪感觉,其实它是无常且易改变的,情绪感觉来自于心,它也是随时在改变的。例如:有某些人遇见了某位上师,此上师令他非常感动,他觉得对此上师有好印象,便决定依止此上师为师。反之,可能碰到某位上师,但却未能有什么感觉,他可能会想:此位上师应该不是位好上师。这些决定断语评估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各种情绪感觉。我们不做任何分析观察,只相信一己的直觉去判断,但是“感觉”却可在一瞬间改变。当我们的生命遇到不同的转折时,我们的体验往往不会是平稳、美好、轻松的。情绪感觉,如果过度重视它,我们将会面临痛苦,日子不好过,而最好的方法是寻求一条清净甚深且能利益我们的道路,步入其中。不要执着快乐,不要陷于痛苦之中,而是应该寻找一条平稳不变的道路,如果我们一直在找“好感觉”,让自心迷失在寻找“好感觉”中,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是如何?它将会是个失去真实目的,走向伤害的生命。深度不同的苦乐会带给心里各式不同的情绪感受,我们是无法完全地将之清除。唯当痛苦来临时,以耐心毅力面对,如此,我们便能在选择的道路中持续走下去。而当快乐来临时,若我们因此沉迷而执着,那么,它将会带领我们往何处去?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惟的。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都会遇上许多不同的困境与艰难,但不论有多少苦,重要的是,回首想想曾经圆满完成的一切,并坚定地在选定的道路(法道)上走下去,这会帮助我们的心平稳下来,不管要持续多久,我们均应有耐性而忍辱地前进,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及得获圆满成就为止,都不应当过于专注在痛苦或快乐上,否则,我们所祈求的目标是不会到来的。以上是我的看法,我并非要每个人均如此遵守,个人的意愿与祈祷才是重点。倘若我们能够快乐轻妙地走在此道中,那么我们绝对是会比世界上所有富裕人士来得更好,但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意愿。不论如何,我们应该要仔细地审视观照:“这些的结果会在未来之中带给我们什么?我将会何去何从?”
10月10日 上午 8:02
其他

大宝法王 | 具器弟子的故事:如何建立真正的师徒关系

时间:2021年10月17日摘自:《一心讲堂:菩提道灯论》关于具器的弟子,有一个故事。之前讲到觉沃杰的生平时候,讲到觉沃杰曾经在桑耶寺住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掌管桑耶寺的人是菩提惹扎。那段时期,觉沃杰一行人的所有食宿等等问题,就全都是由他来安排和提供的。菩提惹扎那个时候就想,觉沃杰这么崇敬往昔的赞普,而自己又是他们的后代,出于虚荣心,他希望能够从觉沃杰那里听到一些赞美之词。有一天,他就来到觉沃杰面前问道:「为什么我向您礼拜的时候,您就算是盘坐着,也会马上站起来向我回礼呢?而据说强丘沃向您礼拜的时候,您却没有站起来回礼,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菩提惹扎之所以会这么问,估计就是希望听到,觉沃杰说出他比强丘沃更胜一筹之类的赞美之言。觉沃杰听到他这么一问,就回答道:「您是藏地的国王,如果我不回礼,在别人眼里,我就会像是不懂礼数的样子。」菩提惹扎听后又问道:「那强丘沃也是赞普的后代,他在礼拜您的时候,您却没有站起来啊?」觉沃杰说:「强丘沃是我的弟子。」菩提惹扎马上追问道:「我不也是您的弟子吗?」觉沃杰听到之后,刚开始并没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只是说了几句「是是是是,惭愧惭愧」之类的话,就敷衍了过去,也并没具体说什么。
10月8日 上午 7:56
其他

祖古乌金仁波切 | 轮回与涅槃的界限在于了知和不了知之间

摘自:祖古乌金仁波切著《如是》我们对心真正的本质一无所知,对真正的空觉一无所知。因为如此,我们一再地陷入心透过五根而对外在的五尘所产生的执着之中,并且透过那种连结而制造了念头和烦恼,如此一来,轮回便持续不断。我们因为没有了知而昏乱迷惑,这如同我们陷入魔术师虚幻的表演之中。光是对心性有智识上的了解是不够的,你需要实际去品尝它,最后了证它。如此修持,直到它变得持续不断为止。有情众生追随念头,并且追逐外在的对境,他们内在觉知的心迷失在外在被觉知的对境之中。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他们有五种感官(五根)。当我们死亡,脱离肉身之后,我们经历中阴,由于五根串习的力量,我们仿佛拥有一个具备了五根的身体。由于这充满概念的心的力量,我们投身轮回六道之中。在我们的心性之中,有自生觉醒之三身。当我们没有受到充满概念的思维所控制时,这一点会是明显的。诸佛、菩萨在念头生起的那一刻,就已经斩断了念头,斩断了充满概念的思维,并且获得稳定力。它如同《法界藏》里的一句话:本初自性如同明灿的太阳,原本是明亮而无生的。执着的心是充满概念的思维,此时此刻,籍由修行,让心保持非造作、非改变,了无概念、恐惧和希望,我们抵达了本初自性的这个起点。基本上,轮回与涅槃的界限在于了知和不了知之间。当有所了知时,它是涅槃;当不了知时,它是轮回。我们要了知什么?即了知我们的自性是空虚与觉察的双运,了知诸佛的三身不再外面,而是完整存在于心性之中,你自己的心之中。看见“没有要去看见的事物”,即是法身;看见这一点的了知品质,即是报身;看见这两者无分无别,即是化身。有什么比这更容易的?你能够找到比这更简单的事物吗?这即是所谓的“了知一,尽解脱”。如果你知道这一点,那么知道这一点本身即是成佛之道的基础。仔细地检视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检视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你将不会找到任何其他比这个更深奥的忠告。成佛的真正本质即是充满了知的无别空觉,这是你心的本初自性。认识心性,这是如此简明,如此容易,但是有情众生不信任它。相反的,他们拖着自己从事无意义的活动、持续地创造自己的痛苦。我们的心是三毒的主人,身体和语言则是仆人,我们执行三毒所下的命令,继续在轮回中流转,继续背离作为一切轮回与涅槃基础的三身,制造了堕入下三道之因。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10月7日 上午 8:06
其他

大宝法王 | 烦恼消融于空性?学佛不是做白日梦!

处理和转化各种困扰,把它们当成通往开悟的旅程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10月6日 上午 9:0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大宝法王 | 愿法向道:不应只流于形式上的修持,要在心中生起证悟

时间:2008年1月13日地点:瓦拉那西创古寺摘自:《冈波巴四法》课程所谓愿法向道是说,修行不只是随便修修而已,而是要修持能够开展证得遍知果位的道。什么是道呢?其意思是,不应只是表面形式上的修持,例如念念仪轨,而是要在心中生起证悟,生起修道的体证。如果没有这样,我们可能以为自己是走在开展遍知果位的道路上,但很可能只是在过日子,浪费了很长的时间而已。噶举派的行者,为了让自心能与佛法结合,生起证悟,要不断地观修「回心四种思维」的前行法。修行不是概念上“
10月1日 上午 9:03
其他

大宝法王 | 对治贪吝的烦恼:供养就是在帮助我们修心

摘自:法王教授《普贤行愿品》释论一般我们所谓供养,好像就是摆设很多的供品,这样讲没有什么不对,但是真正殊胜的供养,是指透过各种物质的供养,也就是供养的行为,让一切佛菩萨心生妙乐。所以供养一词,在印度文当中,表示了结果,也就是将喜乐的结果,当做了名词。基本上在藏文里面的供养,就是供养而已,在印度文里面它所说的供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是比较深刻的。所以一些智者们说,只要是供养,就一定是真实的供养,因为它具有让佛菩萨生起无漏喜乐的力量。任何我们修持法门,都要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不能对治烦恼的法,便非正法。所以即便是供养,它也是要能够对治我们的烦恼。而供养它是对治我们哪一种烦恼呢?它就是对治我们的贪吝的烦恼。何谓吝啬呢?就是指我们拥有很多的东西,然而我们的心地狭隘,不愿意去分享;或者你自己拥有,却只是做一些少量供养的话,这也是不清净的供养;或者是我们留着一些好的部分自己用,然后分出来一些剩下的、多余的,拿去做供养等等,这也算是不清净的供养。夏惹瓦大师说:把发霉的食物拿来供养,或者把枯叶作为供养,这样都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把好的、善妙的部分供养出去。供养就是在帮助我们修心。对佛菩萨来说,他们是没有差别的,事实上佛菩萨还不见得喜欢吃糌粑团呢!因为那些是藏族的食物,可能佛菩萨还比较喜欢吃米饭。无论如何,对于佛菩萨来说,任何供养都没有差别,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佛菩萨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远离痛苦,远离痛苦要具备各种条件和因缘的,而这些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积聚福德资粮,并且净除罪障。积资净障是无法由别人代替你修的,要我们每个人都要亲力亲为的。佛菩萨们就是最好的积资净障的榜样,如果自己能去实践,好好积资净障的话,自然我们就会离成佛越来越近的。噶当派大师们说:「供养不在物质,而在于信心。」日月、星辰、树木、山河,这些无主人的物质,或者是外在的世界,都是我们可以拿来做供养的。当然现在有主人的事物愈来愈多,例如很多国家都喜欢划定自己的领空和领土,甚至月球的土地都被购买,可以说我们现代人的欲望越来越重了。但事实上,不在于你供养的物质是什么,无论是有主物或无主物,总之能够供养的东西,俯拾即是,因此重点不在供养物,而是在于那一念心。就算你真的可以准备上好、圆满的供养,但也不一定如法,因为重点在于你是否有一个虔诚的信心。我之前在宣导环保的时候,我提到要建立大自然的坛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各个寺院当中,就算没有多余的土地,还是可以善加利用。例如屋顶可种植各种花朵和绿色植物,这是对于诸佛菩萨一个很好的供养,我想这样就不需要另外准备供养,例如把花叶剪下来供养了,因为保护大自然,就是一种上妙的供养。过去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他非常喜欢西藏的水,因为西藏的水非常的干净,所以尊者说:「水是最好的供养。」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对水的执着也不会太强,所以比较不会生起吝啬的烦恼,因此供水会是最好的供养了。总归来说,就是要带着信心去供养,这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9日 上午 9:38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相信觉知的可靠性,任何情况我们都有能力使它成为修持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无论我们的心绪多么起伏,觉知固有的平静始终与我们同在。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我们发现,不必依靠感觉好坏来判定宁静和稳定,一旦有了这个体会,我们的心自然会平静下来。平静不是目标,但它却是结果。经过练习,我们在心混乱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平和的觉知。当我们转变了看法,稳定了目标,甚至痛苦的念头和感受,都可以成为体会的路径。依循这样的修持,会带给我们巨大的信心:发生任何情况,我们都有能力使它成为修持。无论内在或外在的混乱,我们都相信觉知无暇的可靠性。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8日 上午 8:55
其他

大宝法王 | 如何在白天与晚上都能精进修持佛法

摘自:法王教授《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得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此,我们应该昼夜不懈地努力,不仅上课时欢喜专注地听闻,任何时候,自己的心念与行动都要与法相结合。偈文提到昼夜都要精进,如何在白天与晚上都能够精进修持佛法呢?这是我们要去思维的。懈怠之前,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需要不懈怠而修持的法是什么?什么叫佛法的修持?什么是正确地修持佛法呢?噶当派曾提到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从开始不了解何谓修行,到明白正确修行意义的过程。有一天,有一个人很专注、尽力地转绕着佛塔。一位噶当派大师上前问道:“先生,您在做什么啊?”那人回答:“上师,我在修行呢。”大师点点头,说道:“嗯!很好,这个修行也不错。不过,如果你能修行佛法会更好。”
9月27日 上午 9:03
其他

佩玛丘卓 | 修心精要:增长信心和愿心的五种力量

摘自:佩玛丘卓著《转逆境为喜悦》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修持五力,此乃浓缩的修心精要。——阿底峡修心七要五力指的是:(一)意志力;(二)娴熟力:熟习菩提心的法教与修持;(三)善种力:众生的身上都可以发现的善种;(四)破斥力,以及(五)愿力。这些是精神勇士增长信心和愿心的五种力量。意志力指的是,终生献身于化解心中的冷漠、侵略性及执着,藉以打破人我之分。它也意味着礼敬人生带给我们的一切的遭遇。身为一名培训中的精神勇士,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发展转逆境为觉醒的意志力,而不是试图让逆境消失。我们如何才能安住在不顺畅的情绪,而不是试图缩回到熟悉的惯性反应里?
9月26日 上午 8:04
其他

大宝法王 | 菩提心是成佛的主因,也是成佛的根本

时间:2013年11月1日摘自:《宗喀巴大师之三主要道》课程若缺乏出离心的摄持,以及发愿救度普天底下如母众生、不生广大菩提心的话,无论你修什么法,都只会成为一己解脱之因,无法成就自他众生获得解脱或全知佛的果位。因此佛教在大乘中讲到,要成佛仅需修持一法,就是菩提心,因此菩提心是成佛的主因,也是成佛的根本。有很多人说「我成不成佛无所谓」,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佛陀的果位,因此会觉得成佛未必是一件好事,或者他们会问「成佛会怎么样呢?相貌会变吗?会不会没朋友,很孤独?」等等,我觉得这都是无谓的担心。如果你成佛后,你还需要担心这些吗?因此,自己虽然获得解脱、获得快乐,这还不是究竟,正如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因此自他所有众生都希望获得解脱,因此我们自己获得解脱,也要帮助别人,等到帮助别人、自己获得佛果后,安立什么名称,就都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因此既然自己已获得解脱,既然已经证得如此高的智慧,在这样高层次、高阶段下,为何还不能为他人着想、还不想为他人服务,空有智慧却不利益他人呢?缺乏的是悲心和菩提心。如果没有悲心和菩提心,再有多高深智慧,都不会想去帮助他人、去利他。但若你有利他之心,没有太高智慧,也能帮助到很大众生,有很大利益事业,因此要想任运成就圆满二利得佛果,就必须去修学菩提心。现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精打细算,而成为大富翁;也有人受过高等教育,对他们自身来说,一切条件都很圆满俱足,但却无法升起帮助和利益他人的心,因此他们的财富、智慧和文化,只会成为他们自私的一部分,因为没有菩提心,所以觉得一切事不关己,以此姿态袖手旁观。世界上若有悲心、菩提心、慈爱之心、有彼此关爱之心的话,世界上就不会有太多人遭受痛苦。正因为我们欠缺这种心态,所以现今世界仍哀鸿遍野,因此最大的杀手就是「无慈爱、无悲心」的状态,就算你知识再渊博,没有悲心也是枉然,即便你有善心、有智慧,若不落实在行动上,也只会成为解脱的逆境、障碍。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5日 上午 8:28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如法修持后,会生起哪些觉受?

摘自:《恒河大手印》释论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初修行者觉受如瀑流,中如恒河之水缓缓流,最后众水会遇如母子。初修行者觉受如瀑流初修行者在成就无上圆满佛果上,须由小乘、见修行等次第而行,除此之外,无法马上进入大乘甚深广大的见地的与修持。所以从小乘开始修持,由声闻说一切有部,之后经部、唯识、中观、密咒乘,之后依喜金刚而修,所谓「见地次第、观修次第、行持次第」依次而行,由小乘次第循序渐进。此外,若从见地上解说时,初学者会有什么样的见地呢?所谓「初学者」,是指刚学习的初机有情或渐悟根器者。那么初机有情们或渐悟根器者会有什么样的见地呢?偈颂说:「如同瀑流之水。」这是说妄念很炽盛,有很强烈的善、恶业的见,会执取「善业是很好的」,执取「恶业是应断除的」,因为有很强烈粗重的烦恼,所以觉受如同瀑布流水一般。例如想要积聚资粮的心念生起的话,就称为「善业」;伤害和邪见的心念生起的话,就称为「恶业」,对这些有很强烈的看法、很强烈的粗重烦恼,所以说是「如同瀑流之水」。这便是指初学者在小乘时的情境。在小乘时,初修学者如同瀑布的水一样,这是必须明白的;然而了解这意思后,我们应该知道,不单只是小乘,就是「一般经乘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形。经乘分为小乘和大乘二者,在小乘时和大乘时都会有如同瀑流之水的情形,积聚资粮视为善业;伤害、邪见等心念生起,视为恶业,以此妄念执着,而说如瀑布之水。瀑布之水力量是非常大的,声音也很喧嚣,就像这样。然后由此执着解脱时,便会从「看待积聚资粮为善业」、「视生起伤害等邪心为恶业」的看法执着中解脱,而达到密咒乘。中如恒河之水缓缓流这是指修持密乘之道时。进入密咒乘之道时是什么样的呢?这时有如恒河之水般缓缓流动,因此无论是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对于任何善恶业,已止息了原先认为一者有帮助、一者有伤害的执着。从认为积资之善业有助益、伤害与邪见的发心为恶业会造成伤害的执着中止息。总之,当善恶、利益、恼害的执着止息时,就像「恒河之水缓缓流」般,除了如恒河般缓缓流动外,没有喧杂的声音。同样的,当进入密乘之道,从那些执着中解脱时,就能安住于看待任何善恶业都是既没有助益也没有伤害的。最后众水会遇如母子此也是密咒乘道的一种看法。就像上面提到的密咒乘道的看法,当达于无所缘之境时,最后就会成为「众水如同母子般会遇」。所谓「最后众水会遇如母子」,是说世界上有许多河流,最后都会流入大海,除此之外别无去处。如此则所有的看法和执着,最终都会达于法界或无所缘的涅槃。最初有善恶业;中间视为无善恶;最后达到远离一切善恶地安住,因此「众水如同母子会遇般」。最初视善恶为有助益、伤害的看法,是初修行者如同瀑布之水般的状态;中间视善恶没有任何助益、伤害的看法,是密乘之道如恒河缓缓流动一般的状态;最后所谓「众水会遇如母子」,便是说善恶也只不过是个念头而已,任何善恶业都不存在,一切法达于法性境中、一味平等性上,这便是「如母子会遇」。大手印所说「无修」即此,如「无修法身之佛地」,若以经乘中共乘时所解说,便是达到「一切法平等性」之上。中观自续派解说「四相」时,谈到「显相、空性、离戏、双融」。中观应成派则谈到「空性、离戏、双融、平等」四种显现次策。如上所说,当达到所说「平等]、「双融」时,就是「最后众水会遇如母子」。我们在看待譬喻上,一定要确认其义,不是吗?因此,经乘时最初看待善恶为有的妄念;密咒乘时视善恶为无有、如同恒河缓缓流动;最后远离所有善恶黑白的那些业,就说「最后众水会遇如母子」。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说:最初恶业曾造作,中间善业亦造作,而今善恶业皆离,造业之基穷尽故,于未来际不造作。所谓「最初恶业曾造作,中间善业亦造作。」是说初修行者最初如瀑布之流,中间如恒河缓缓流动,最后达到离所有善恶黑白的实相时,就是「众水如母子会遇」。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说:初机修行者的禅定,妄念之力猛烈如瀑布之水;稍微达到稳定时,殊胜的禅定如同恒河缓缓流动;当所有轮涅怨亲达到一味,基与道之光明成无分别,即是最后众流入海犹如母子会遇。所说最后这点,是指最殊胜根器的行者。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3日 上午 8:20
其他

大宝法王 | 练习三种观想方式,消除生起烦恼的对境和妄念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2月7日在轮回中,尤其是堕入恶趣之因——贪瞋慢妒吝心,看到自己生起这些五毒的对境,或是生起这些妄念之时,我们的三门会非常的放逸及散乱。一旦察觉自己生起这些妄念了,就要去这样观想。第一、外观:观想一个铜器,里面放着各种的物质和材料,然后下面开始升火,就像是你划火柴时会出现的那一种声音,所有的妄念烦恼都在这嚓嚓的声响中被焚烧。第二、内观:观想生起烦恼的对境和妄念,在剎那间变成一个像閰罗王一般的罗剎,就像是水牛头的阎罗王,他有一种腐臭的味道,身上燃烧着火焰,而你的口中就一直念着:[这是你自讨苦吃!]引导文说,因为有非常好的缘起,所以你不需要有任何的疑虑,比方说我们去看医生,有时候患者只要吃了医生开的处方,病情就会有很大的起色,因此,一些在外的观修也是有殊胜的缘起,所以不需要去疑虑。或者,观想一尊弥勒佛,在木板上写着[顶礼弥勒佛],如果这对消除你的烦恼及妄念没有帮助,就要多多念诵一些佛偈词句。第三、密观:当你生起妄念时,应观想自己的根本上师变成黑鲁嘎或是胜乐金刚,或是大威德金刚,总之要观想一个忿怒尊,这尊与上师无别的忿怒尊,他的身体燃烧着智慧的火焰,自己的妄念及烦恼,完全被上师的智慧火焰焚烧殆尽。最后,再观想上师融入自己心间。若对世间的事物生起贪恋心,则祈请上师或本尊,然后安住于大手印的境界之中。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2日 上午 9:01
其他

第二世波卡仁波切 | 禅修时,必须克服的三种障碍

摘录:《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开示:第二世波卡仁波切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在禅修道路上,我们会发现三种必须克服的障碍:贪恋世俗。这是由于我们相信现象——我们的身体、实质物品等是恒常的、真实的、令人满足的。对佛法及传法上师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知识的方法。涣散。我们的心因而不断地被感官的对象物所攫获,不往内求。若不克服这三种障碍,我们就不可能禅定。贪恋俗世要克服对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体及物质)的贪恋与执着,首先必须去除“外物具有真实性及独立存在性”的信念。我们必须意识到,一切现象不但没有恒常不变的真实性,而且每一刹那都在改变。它们的本性是虚幻、无常的。让我们先思量一下自己的身体。从我们受胎的那一个时刻起到现在,它没有一刹那不在改变。从任何一秒钟到另一秒钟,它从未保持完全一样。起初,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形。出生之后,我们的身体逐渐由婴儿成长为幼童,由幼童变为青少年,由青少年变为成年,不断依成长过程而转变。转变为成人之后,身体变得强壮而稳健;接着,步入老年期之后,身体就衰退了。当活力完全耗尽时,身体就死亡了。这个老化过程以出生和死亡为界线,它的进展不是突然的。而是经由日、月、年相续累积而逐渐改变。它是受到连续不断的改变过程所控制的一种现象;在过程中,每一刹那都造成不同于前一刹那的改变。外在世界的物体也受到同样法则的支配。以房子为例,由于没有意识到无常极其微细的层面,在我们印象中,房子数年如一;它和昨天一样,和上个月也一样。然而如果仔细加以审察,我们会发觉它的构成分子从未停止改变,事实上,这个房子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即使是现在,从这一刹那到另一刹那,这种改变都在发生之中。自建造的那一天起,这栋房子从未停止老化。当变得完全无用的那一天来临时,它就会倒塌为废墟或被摧毁。它的毁灭是由每一刹那都在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所导致的。外在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同样受到这种过程的支配。开展对外相及身体之无常的觉知,可以减低我们对此生、此世的贪执。从其他方面来说,我们深信现象能够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不论那是美丽的造型、和谐的声音、愉悦的气味或甘美的味道。这种信念是我执的根源之一,但它并没有根基。只要仔细审察如此获得的快乐,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由于自性如此,它不时在改变。即使最初显现的是快乐,它迟早都会转变为痛苦,这种威胁性是永远存在的。譬如现代科技才刚起步时,住在乡村的西方人家中并没有任何舒适的设备。由于城市的物质发展进步较早,许多人宁可迁移到城市,逃离乡村的艰苦生活。电力、自来水、漂亮的家具等等,被认为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带来快乐,吸引人们向城市迁移。然而,当人们习惯于这些舒适的物资时,快乐的感受就逐渐降低,以致于一度显得极为令人愉悦的东西,最后变得索然无味。如此,许多住在都市的人宁可离开城市,重新捕捉比较纯朴的乡居生活,没有繁复的格调、没有地毯,几乎没有舒适的设备。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欣赏现代家具的优雅,四处搜寻老旧的手制桌子及橱柜,有些甚至摇摇摆摆得快要解体。由于无常,这一瞬间的快乐很容易就变成另一瞬间的不快乐,我们可以说一时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一点也不绝对。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把世界的一切乐趣和快乐比喻为“在锋利的刀刃上舔的蜂蜜”。起先,我们欣然地尝到蜂蜜的甘甜,接着,很快就割到舌头而感到痛楚。即使不提佛陀的这一席话,只要看看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由乐转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经验。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恋与执着就会减低。最后,虽然我们认为在世界的现象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缺乏真实性,只是我们自心所投射的影像而已。以梦为例,我们可以了解虽然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却在我们心中显现为外在物体、风景、房子及人。这一切都出现在梦里。不仅如此,当它们出现时,我们还产生愉悦或不悦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真实,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我们每天经验到的这个世界的现象,也是一样。即使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至少可以了解:我们归诸于这个世界的某些特质,事实上是由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例如,沉陷在极大的痛苦或不快乐之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所遇见的人都对自己怀有恶意,或具有侵略性。暂且让我们想象自己非常不快乐或火冒三丈。此时,即使有人请我们在一个怡人的地方吃一顿美味的大餐,我们不会觉得这一餐很美味。相反的,如果我们很快乐,姑且不论是什么理由,这时即使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吃一顿普普通通的饭,它也会显得很可口。味道好坏不在于餐饭本身,而在于心加诸于它的特质。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稍微了解外在现象如何取决于自心。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快乐会转变为痛苦,同时一切现象都缺乏真实性而只是自心的投射,可以让我们克服禅修的第一种障碍——对这个世界的贪执。缺乏信心禅修的第二种障碍,是对佛法及上师缺乏信心。要开展信心,首先必须取得有关的资讯,聆听上师的开示,然后仔细思考及检验这些资讯。若所听取的似乎值得投入,我们心中就会升起一种初步的信任。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病重的人希望得到适当的治疗而获痊愈。他会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一位医师。他并不确定那位医师及疗法的价值,只是拥有偏向肯定的看法。这就是信任的开始。他会考量道:“由于每个人都很推崇这位医师及他的医术,我觉得我会在这儿得到最佳的治愈机会。”于是这位医师开始替这位病人诊疗,并且指示他遵循某种疗法一段时间。如果病人在使用这种疗法几天之后,开始感到病况改善,体力恢复了,痛苦也减低了,那么他不但会有肯定的看法,信任也会增强。最后,如果他完全痊愈了,他对这种疗法的价值及这位医师的能力,必须会坚定不移的信心。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教导佛法的上师则是医师。如同我们必须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断定它的价值。我们必须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仅仅听到或得到资讯,并不足够,虽然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种疗法却不加以应用一般。修持佛法必定能使我们受益。某些人期待自己很快就有进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很短的期间内就能得到正觉,拔除痛苦的根,并尝到很快乐。但事实很快就会推翻这个想法。由于尚未得到期盼的结果,他们可能会贸然地告诉自己说:“我看不到什么进步,这个方法必定不是很好。”显然,重大的进步不可能这么快就产生。然而,修持佛法确实能导致可见的改变。只要是实际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会体验到这些改变。藉由吸收资讯以及极为重要的实修,信心及信任自然会升起,而克服第二种障碍。涣散我们的心不断受到外物所吸引。这是第三种禅修障碍。扰乱心的事物,可能和过去有关,也可能和现在或未来有关。但是,过去及未来的念头最常盘据我们的心,因而也制造了最多的痛苦。过去可能指昨天、上个月、去年或久远之前。我们所执着的过去,往往都是不好的,那时的我们通常是失败的、际遇坎坷或犯了错误。我们回到这个痛苦的过去,再度徒然无益地为之受苦。假设我们犯了一项错误,不论那是昨天、上个月或去年犯下的,都已经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事情可抵消或防止它发生。可是,事情现在已经过去了。在心中提出这个错误,不停地想并为它而痛苦,只是徒然无益地给自己制造伤害。这个错误或当时的情景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如果可以因为反复思量而抹灭这个错误,防止它发生或使这个事件不发生,那么,倒拨时钟或许会有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改造过去。还是就让它去吧!这些念头只会让我们徒然无益地为已经不存在的事件而自伤自痛。关于未来的念头,所制造的痛苦也更多。我们或许处在不虞匮乏的环境,也没有任何可以造成痛苦的事。然而,在这个显然很快乐的环境当中,我们可能会开始担心各种未来的问题:“我是否能一直拥有如此的舒适?我会不会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但无法享受目前的平静,还为一个不存在的情况而感到痛苦,并以这个痛苦来替代平静。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所想见的未来。虚构念头的现象确实很奇特!在此刻,未来根本尚未到来,可是,我们却为了痛苦而把注意力转向未来。不仅如此,虽然未来有两种可能性——有利和不利,但我们几乎总是选择第二种。如果以有利的角度来看事情,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其他等等,一切都会顺利、很好!”可是,我们很少这样去预想未来。反之,我们往往会认为:“我不会成功。这行不通。我不相信那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来自对未来的忧虑。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看着现在,不转向过去或未来,自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禅修的时候,绝对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掌控。事实上,只要对方法有正确的了解,禅修并不困难。禅修时,不跟随任何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保持轻松,保持在当下的状态之中。这样,禅修就非常容易了!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我们就没有痛苦。禅修应当永远都像这样,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放松、无所攀缘地安住于当下。像这样禅修时,我们暂时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是,我们的心无法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中,所以念头会再度升起。许多人相信禅修必须是一种完全无念的状态,或者如果禅修时有念头出现,就断定自己没有禅修的能力,认为禅修是一种完全在他们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这种推论是错的,禅修并不是断除念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念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避免两个错误:第一,觉知念头的生起,然后自动跟随它们。第二,试图阻断念头。相反的,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当我们让心放松时,安住而无念的境界终会升起。这种安住的状态如同无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凭行动,不去“追捕”它,它自然会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消溶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之中。若不加以审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事实上,它们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海洋的本质是水,海浪的本质也是水。我们不能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海浪会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别无去处。我们不能说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刹那减低了,并在波浪回归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样的,当我们不去理会或干涉念头的来与去时,我们的心并不会因念头的升起而有所衰损,也是不会因无念而有所提升。因为不了解心,我们就会像是站在岸边想除尽海浪的人。当海浪朝他涌来时,他想攫住海浪然后丢掉,接着再把连续而来的另一个海浪也丢掉。即使海洋因为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暂时平静下来,但海浪必定会再度形成。期望维持一个永远平静无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断除一切念头的人,也是如此。海浪自海洋中升起,会再回到海洋。实际上,海浪和海洋并没有差别。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海滩上,丝毫不觉得劳累或艰苦。同理,观照自心时,有没有念头并不重要,只要保持轻松的状态。这就是克服第三种禅修障碍涣散的方法: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以上所提的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等三点极为重要,禅修的要点及精义都包括在其中。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1日 上午 9:47
其他

大宝法王 | 将六度波罗密的修持融入日常生活中

来源:大宝法王官方中文网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持戒的修持。忍辱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固执,认为非这么做不可的一种执着,要能放下这固执的心。所谓精进,就是对一切善法的修持,都要能够生起欢喜心,然而这只是佛法上的一种思维方式。世间的精进,就是在自己的一生中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能够有始有终的努力去完成。禅定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能够专注地去做,当然不需要像我们在上座禅修时那般的专注,但如果能做到那样是最好的。比如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能专注而非散乱地去做。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我还没学书画之前,有很多工作等着我去做的时候,某些工作对我来说是很难专心的,但是在我学画的时候,如果我的心不能够专注在画画上的话,画出来的东西就会变得像疯子所画出来的东西一样。因此我在画画时就必须要专注地去画,也因为这样子就产生了一种很好的习惯。所以最近我不管做什么事情就都能够很专心的去做,这样反而困难也减少了。所以你们也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让心散乱在其它的事情上面,而要能针对眼前的工作持续专心地去做,这就是禅定的修持。所谓的智慧是指能够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在这里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而无论是什么生活方式,都要尽量地不离开佛法,这便是一种智慧的修持。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20日 上午 7:56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在置身佛法的环境时,你觉得自己受到包容,离于痛苦,精神振奋,但是当你踏出那个环境,即便只踏出一点点,就会发现自己又回到熟悉的老监狱里。你持续接收相同的讯息:你的世界一直都在制造它自己的轮回。在修持奢摩他的时候,你发展力量,以及你和佛法之间的缘分;在修持毘婆奢那、扩展觉知的时候,你看清轮回运作的方式、轮回有多么的丑陋,以及其中有那么多的欺瞒、伪善和不愉快。乍看之下,要处理充满迷惑的人和世界,是一件令人不悦的事情,你因而不想和它扯上任何关系。但是,这个迷惑的世界也是你所来之处,因此你必须有所作为。虽然你了解到世界令人作呕,但你也对它生起兴趣。你开始欣赏世界,以及可能在其中发生的事情。与其排斥或接受它,你反而看见,每个情况都兼具疯狂和清明的潜能。因此,即便它相当令人不悦,你仍然想要与世界共处、共事,但问题在于,你能够为世界做些什么?下一个步骤是什么?显而易见的,你不应该立即尝试去解脱他人。在此之前,你应该先立誓献身佛法。首先,你的发心必须是清净的。如果你不做个讨厌的人,少制造一点垃圾,就可以开始帮忙清除他人的垃圾。这就是你皈依的原因。你立誓,不用自己制造的污染去扭曲你所居住的世界。相较于世界的广大浩瀚,你的污染看起来可能相当微小,但是,你不污染世界的这种贡献的力量可能会相当强大。如果所有人都清理自己,就能够创造一个澈底完美无暇的世界!你之所以领受皈依戒,是为了实现你的清明,并且确保不会制造混乱或伤害他人。你为人表率,亲身体现你的清明和誓戒,如此你就能够清除周遭的垃圾。你不需要多费唇舌或试图说服他人,而应该把你的清明当做例证来应用。在你生起奢摩他和毘婆奢那的体验之后,你开始走出去。当你越走出去,越需要约束自己。你需要适当地持戒,并承诺献身所领受的誓戒。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9日 上午 7:56
其他

大宝法王 | 为了不遭受痛苦的业果,从现在就要开始忏悔净除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2月2日我们应该要思惟:如果造了恶业因,就一定会遭受苦业果。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流转在轮回中,也造作了难以计数的罪业,而这些罪业的业果,不只现今依然在遭受着,而未来也有可能还会继续承受。因此,为了不令自己遭受痛苦的业果,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忏悔净除,否则将很难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小乘认为,恶业不论大小,都一定要遭受业果。比方说,佛陀时代有一位国王名为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他曾造下五无间的重罪,虽然他最后依止了佛陀,但往生后仍必须投生地狱一次,有如皮球弹下弹上一瞬间的时间里,遭受地狱道的苦果,之后才又投生到了善道。我们的罪业,如果不去忏悔,将会如我们借贷之后不去还它,如此我们的负债一天天地增加。弥勒菩萨在慈氏五论中说,所谓感受的业果,可分为二:第一,存心故意的去造作,与无知的造作;第二,最初的动机,与之后的行动。之前我们提到过,造作的罪业,以及不造作的罪业两种,所谓造作的罪业,可以依靠忏悔力,去改变它,净除它。至于像是五无间罪极重的罪业,则必须依靠极大的忏悔力,才能完全净除,如果仅仅以微小的忏悔对治力,很难完全地忏除清净。因此,必须要长时期去忏悔对治。就像未生怨国王造下五无间罪,虽然他后来忏悔,但因为对治力太微小的缘故,罪业未能完全净除,死后必须要下堕地狱,在地狱停留一剎那的时间承受业果。由于善恶因果的缘故,虽然我们在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净除罪业,但是由于忏悔的对治力,成熟的业果就会变得非常的小。又如一个具足菩萨戒之人,如果破了根本堕罪,即使他后来忏悔了,此生他也不可能会获证登地的果位。噶当派格西仲敦巴曾经说,所谓的菩萨戒,即使你破了根本戒,仍然可以再求授。但是一旦你重复破根本戒达到七次,而且累犯不止,则永远不可以再求授菩萨戒。因为你的戒体,已经变成非常的不清净,已经无法在你的相续中产生菩萨戒,不可能再生起菩萨戒体了。这里所说的忏悔,必须要依靠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四种忏悔对治力,长时间去对治,去忏悔自己的罪业。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为了积聚财物与自己的名声地位,我们杀害了很多的人,若把自己所杀之人的白骨堆积起来,已是遍满虚空界。而我们为了亲友伤心所流下的泪水,从无始以来积蓄至今,也是遍满整个虚空界。如果想到这一些,我们还有喝茶、喝咖啡、聊天嘻笑这样的闲情逸致吗?就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我们人生就如闪电一般,非常短暂,我们一定要在此极为短暂的时间内,珍惜此人身的时间与机会,令自己的人生有实益,来生能有好的善果。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8日 上午 7:55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空性等于圆满,为什么手不能穿过桌子?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带自己回家》我父亲认识萨杰仁波切,他告诉我萨杰仁波切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我应该请求他给予教授。他还告诉我的侍者如何请求一般的教授,以及特别请求仁波切教授第三世噶玛巴的大手印祈请文。这个祈请文的核心,就是发愿要证悟空性,证悟心的本质。萨杰仁波切同意了,每天下午,我们五位年轻的僧众去仁波切房间听法。一开始他为了准备念诵这个特别的经文,用了几个小时先念了很多祈请文,接着他非常、非常慢的开始教授。第一天,他就讲了很多关于空性的教理。第二天,他继续讲了很多关于空性的教法。第三天亦然。我再次想到:“空性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我听到那么多关于空性的好事:如果你认识了空性,你从轮回中解脱;认识空性会开展无量的慈心和悲心。”
9月17日 上午 8:06
其他

大宝法王 | 今生福德不论怎么圆满,都不应贪恋深陷其中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1月30日有人说,要想好好的修法,就必须要有世间的福报和能力,否则你只能依靠奉承别人,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而一旦自己有了世间能力,除了自己可以修法,也可以扶持他人修法。但事实上,当你有了世间的福报和能力,此时你不可能会进入佛门,你很难再抽出时间去修持佛法,所谓佛行事业,并非以世间的福报大小而去衡量。我们要想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进入闻思修持,这就有二件事一定要承办,除此之外别无它法,而且两者缺一不可:第一,闻思;第二,观修。修法者若不承办此二项,而去承办世间福泽,如此就已经与佛法相违背了。有人说[如果没有死亡],他安上[如果]这个词,因为死亡是一定的,是确定的,为了修持死亡无常,还安上[如果]这个词,好像死亡永远都不会发生一样。即使已经肯定自己将来一定会死,但还要去计划着明年、后年、大后年……我要如何又如何。总是下一年、再下一年这样地去做准备,去想着要做什么,这只是在自我欺骗,因为我们不敢保证明年会不会死,但却还是一直准备着明后年的事情。即便你懂得很多佛法,了知很深奥的口诀,如果没有忆念死亡,那么也就没有多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值遇一位殊胜且具德的上师,并且在此上师近前,依靠他所传授的教法,精进于烦恼与所知障的对治上,一定要将此佛法成为对治贪执今生的对治法。比方说商人做生意,他们为了东西不被人偷,他会养一只看门狗,看门狗早晚会一直看着门守护着这些财物。而我们修持,也要像看门狗一样,随时随地去看护着自己的心念,当烦恼一生起,立刻给予对治,当下就把它敲下去。有的人说,不要去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会在空性中自然获得解脱,它自然就会灭亡,所以只要你能安住在空性中,就自然不会产生烦恼,因为一个能安住在空性中的人,他就不会产生烦恼及妄念。但是,这些人所说的妄念及烦恼会在空性中自然灭亡,这些都是欺骗自己的话语。如果别人欠你债务,你的朋友知道后会告诉你,现在是你讨回债务的时候了,你必须去要回这笔钱,然后我会帮你看守着房子。他们不会说,你要去找一条解脱之道,去修法,然后我会护持你获得解脱,在修持之路上陪伴你。没有一个人会这样讲。总之,今生的福德,不论再怎么圆满,我们都不应该贪恋且深陷其中。死亡并不是一个故事或一个传说,也并非需要以一种比量心,或推理的方式才可以获知,因为你可以真实的确定死亡一定会到来。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6日 上午 8:00
其他

大宝法王 | 无论修持何种佛法,首先必须要了知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1月30日无论修持何种佛法,首先必须要了知。所谓了知,意即自己心里会生起[哦,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定解,自己心里已有一个大概或完全的概念,这才是真正的了知。有人说,密乘及戒律是相违背的,这就证明了他并不了知佛法!一个违背密法的戒律,就证明了它不是戒律;同理,一个违背戒律的密法,也证明了它不是密法。比方说你不论是挑水或耕田,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在秋天能有一个好的收成,所以才这样辛勤的耕耘。因此,不论你是修持密乘、显宗或是戒律,你都一定要令这些法成为烦恼的对治法,而不只是戒律才是烦恼的对治法,密法就不需要成为烦恼的对治法,以为密法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法门,并非这样。不论从密宗或戒律哪方面看,都是需要舍离今生而断除烦恼的法门。总之,如果我们真实的看到因果业力,还是不相信的话,这是最可悲的事!即使看到佛陀飞到天上,也不会生起信心,即使看到动物受伤拖着肠子,也不会生起悲心的这种人,无法扭转心念的这种顽固人,在这个世上可真的是很多啊!有的人总是说:“一切都是因果业力,一切都不会如我们所愿,我们无法改变,只能认命。”
9月14日 上午 9:07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先幸福,再开悟》一般说到觉知,会以为要去「想」,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去觉知表示去想、去思考,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放掉思维、思考,带入觉知去觉知,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思考的心和觉知的心是分开的、是不同的,它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去思考,但这不是觉知。当我们去思考和念头有关的事时,就有种支配控制。而所谓觉知,是放掉思维,仅只是带入觉知去觉知,不管发生什么,你就是去觉知,不是去想它。当你在知道的时候,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吗?你知道自己在思考吗?当你知道这个罄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这个罄吗?现在你在想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正在想事情吧?或者你就只是这样在想呢?你有觉知到你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你自己正在知道什么吗?如果知道,那很好。大家觉得这个知道是思考吗?知道和思考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呢?是不一样的。譬如说,现在我要喝茶,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但「我知道我在喝茶」,这是什么呢?就是觉知。我觉知到什么呢?我在喝茶!又或者,这喝茶是自动发生的?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茶,但我并没有觉知到自己在喝茶?知不知道自己在喝茶,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对大家也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语言表达听起来很简单,很多人就会说:「哎呀,我知道」,但它非常微妙,非常有用。所以,这个觉知就是思考吗?是你在思考说这个茶杯如何如何吗?又或者说觉知跟思考是不一样的?是有一点不同吧!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知道。觉知:更深层的「第二重知道」所以这个觉知是「双重的知道」。所谓双重是什么呢?第一重,是「你知道这个杯子」;第二重,是「你知道“你知道这个杯子”」。如果你没有第一重这种一般性的知道,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可能这时有点昏迷,另外一种就是你已经去见阿弥陀佛了。譬如说你知道自己很悲伤,或者知道自己很生气,这都只是很单一的知道而已,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的感受、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当你真正能够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的时候,你这个生气、这个嗔心就会改变。例如,你知道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吗?心情很悲伤吗?你是知道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悲伤呢?从今天早上。那是什么时间呢?大概是早上五点的时候感觉很悲伤。但光是这样的知道,对你的悲伤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没有办法让它起太大的变化。可是,如果你能够在悲伤发生的当下就觉知到悲伤,悲伤就会改变,而且它会起一个很神奇的效用,就是这个悲伤透过你的觉知,它就会打开来,这是一种非常戏剧性、神奇的改变。所以如果仅只是知道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去觉知到这件事情。在佛法的修持上,觉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我们要把觉知的力量用在修持上。关于我们所说的觉知,英文还有很多其他表达的方式,例如有一种说法叫「观者」(watcher),就是观看者,他正在观、正在观照或正在观看。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观察者」(observer),他正在观察。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知道者」(knower),他正在知道。不过这里的「知道」,和之前我们讲的第一层知道是不一样的,这是更深一层的知道。不过比起以上这些用词,我觉得最好的表达还是觉知(aware)。对很多初学者来说,一开始跟他讲觉知,他会搞不清觉知到底在说什么,所以一开始用前面这些词汇表达是很好的。可是这么学习、这么修持到某一天,我们必须放下这些用词,还是必须用「觉知」这个词。为什么?因为当你这么持续学习、这么修持,有一天你在进行离概念的、无念的修持时,这时候「观看者、观察者、知道者」这些用词,因为隐含着主体和客体对立的意思,就会变成一个问题。所以一开始用这些词都可以,都很好,但是到某个时候你必须要超越这些用词,还是必须要回到「觉知」这个词才行。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3日 上午 7:55
其他

大宝法王 | 如果一切都放在欲望上,很难有成事的一天!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2月2日我们的心,就像是被困在监狱中的犯人一样,只能在狭窄的环境中走动,平常只能够和狱友及狱警相处,有时候,会有少数的人来探监,接收世上的讯息之门完全被关闭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与外界一切的连系,都完全被切断了。同理,我们的我执,也像是这样,我们被关在我执的铁笼子内,把身体视为[我],外界的东西则视为[我的],如:我的亲友、我的房子、我的车子。对少许的东西生起一些执着,但对其他的一切,觉得好像与自己毫无关联,也不会去关心在乎他们。其实,世界上的人彼此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都是相互依靠才能存活的。比方说,当我们呼吸的瞬间,并非是仅仅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产生的,还要去依靠外界的顺缘,比如说:外界的植物、动物、与人类。就如昨天所说的,两星期不吃饭我们不可能存活,一星期不喝水也不知又会如何?我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其他外界的众生而产生。在家人的衣服,大部分都从工厂制造出来,有时尚的,有名贵的。制造出这些衣服的服装设计师、裁剪师等人,他们虽然和我们平日的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连系,但我们却穿着他们制造出来的衣服,抬头挺胸很自信的走在路上。如果我们去追溯其因缘,那就包含了:制造商、工人、材料、动物,这于是就产生了很深的关联。即便是呼吸,我们也是要依靠着他缘才能产生。正如科学家所说的,新鲜的氧气,源自于外界的植物。如果我们好好去想一想,生命中的呼吸,并非仅是一二次、一二天,也并非只是一二个月或一年而已,我们一生都需要呼吸。如果我们很详细的去查证,就会发现光是呼吸也要经过成千上万的因缘及顺序,最终才成就了我们的一次呼吸。而且,我们一生之中无数次呼吸的顺缘,都已经完全俱足且是准备好的。我们的呼吸,并不需要人去辛苦制造,可以很圆满的就得到,如此一想,我们就会觉得仅仅是呼吸,就非常地神奇,非常难能可贵的,会觉得非常的安心舒服,如果你能好好地去思惟的话,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否则,如果你不去思惟这些,老是去钻牛角尖的话,你永远不会生起快乐的心,一直都会处在忧伤之中。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永远不知满足的,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需要。只不过买不起,没有这个能力,不然我们还会想要去买飞机呢。以往在楚布寺,有一个闭关处,僧人会到那里三年闭关,出来之后得到上师的名号,据说有的人,在即将出关之际,他就开始作计划,并准备金刚绳、护身符、甘露丸,准备着要为自己召集信众和弟子了。曾经就有人问楚布寺的一个小沙弥,你学经结束后要做什么呢?小沙弥回说,做维那师。之后呢?去闭关3年。然后呢?做上师,再然后就要去买汽车。大人们这样想,小沙弥也觉得自己要走这条路。由此可见,平常我们并没有去厘清自己的欲望,自己真正用到的和真正需要的只是极少部分,我们只要不饿不冷就足够了,只需要这一点点东西,但我们的欲望却没这么想,我们的欲望觉得我什么都要!我们去一个大商场,里面的东西我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买,只不过没有钱或钱不够,因为我们的钱包感冒了。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去区分:自己的实际需要的,和自己的欲望,如果一切都放在欲望上,那就很难有知足的一天,也很难有成事的一天!现今世界上已有七十亿人口,在食物、水源、住处上都极为缺乏,如果我们再不节省资源,不懂得知足的话,那么世界将无法承载这七十亿人的欲望。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个欲望,那倒还好,但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个欲望,如此算来,那么七十亿人口总共就有多少欲望呢?世界上的自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而且永不知足,如果这个[无限]的欲望要去使用[有限]的资源的话,两者之间就不太平衡了!我们不论流转到轮回的任何地方,皆是具有贪瞋之地,若在以往,我们去偏僻的地方,贪瞋的烦恼会稍微少一些,因为生起贪瞋的因缘非常的少。可是,现今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寂静之地了,就连过去那些寂静之地如今也已经是人满为患了,比如说嘎丹寺,听说现在已经慢慢地和村庄连在一起了。因此,如果真要去找一个离村庄远一些的僻静之地,以后可能也找不到了。一旦你生起了贪瞋心念,如此你也很难再待在寂静之地了。所谓断除对地域的执着,最主要是应断除贪恋心,并非是指要远离一个地方。我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上,也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好比说人的身体,不论手或脚,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手或脚被砍了,我们都同样会产生痛苦。因此,在这个地球上,我们不应去区分自他,因为在真实的本性中,并无此一分别。在这个世界的大家庭中,我们理应彼此更亲近才对,特别是在佛教中,在藏传佛教中,在达波噶举传承中,我们不应区分彼此,应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尤其大家在辩经的时候,要了解辩经主要的意义是让我们知道事与物的本性与真谛,用我们的思惟专心地去追溯与推断真理,如果我们一边去追寻真理,一边又去做着与真理相违背之事,那就很奇怪了。所谓了知事物的本性,此明觉之心,在佛陀的境界中,这是佛陀的[智慧],无始以来,他明了一切万事万物;而在众生的心境中,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相,而不知道真实的义理,所以只能称为[心念]。佛与众生之别就在此。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成佛,是想成为全知,想了悟空性,获知真理,但是,如果我们既想看到真理,又把真理遮盖住,或是遮起自己眼睛的话,那是很愚昧的行为。世间的一切显相,都是幻境。从无始以来至今,我们一直都将幻境视为真实存在,100%去相信它,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一直迷惑其中,流转轮回,而没有获得解脱。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2日 上午 7:55
其他

大宝法王 | 对别人释法之前,要先观察自己、辨析自己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1月30日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佛教徒,现场也几乎人人都自称佛教徒,我们的祖辈们也都是佛教徒,比方说,我的父母也是佛教徒,但如果按照波多瓦格西引导文的标准,则很难说是佛教徒,不知该不该说他们是佛教徒?总之,他们对佛教的信心非常大,至少对我来说,他们是真正的佛教徒。我家乡的乡民们也是,所以我是在一个佛法氛围之中长大的,平时我们也会这么想,认为自己是一个佛教徒。但是如果问:你是不是一个好人呢?哦,那可能有一点困难,这个[好人]真的很难!然而,如果你没有成为一个[好人]之前,却成为了一个佛教徒,这真是太神奇了!如果你没有成为一个[好人],就成为一个修行者,又是怎么回事呢?你不是一个有善心的人,但成为一个修持解脱道之人……,总之,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们应好好去观察与衡量自己。在一种自以为是佛教徒的狂妄下,以这种迷惑心态,自欺欺人的话,那是很可悲的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想一想。再者,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我们平时总是想自己在修法,在修持大乘法,修持密乘法,修金刚乘的法,但是如果反观自己,真实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呢?因此,在尚未观察别人,对别人释法之前,首先要先去观察自己,辨析自己。比方说以我而言,我总觉得自己像是一个瑕疵的器皿一样,总觉得世界上所有的过失,都是因为我的过错而产生的。虽然我们有很多过失和错误,但我们不需要去自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今生知道了自己有过失,能看到自己的过失,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我们从无始以来乃至今日,造作了多少恶业,很可能也造过五无间罪,我们的罪业就如须弥山一般的多,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相较之下,今生的罪业及过失,真的还是很微小。但是,我们既然观察到自己这些过失及罪业,就一定要慢慢的去改善它,也不要去太过自卑,一定要将它正视为过失而去断除。有的人说,我要忏悔往昔所造诸罪业,要发誓日后不再造作这种恶业,他说不敢保证自己未来还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在道次第中说,一定要作保证,立誓自己不再作恶业,才可以净除罪障。所以,为了消除过去的罪业,立誓对未来不造作恶业的保证,这是一定需要的。虽然未来能不能保证不犯,你现在并不知道,但是,现在你一定要立誓,这样做对自己忏悔罪障才会有很大的利益,这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10日 上午 8:00
其他

秋阳创巴仁波切 | 法,通往解脱自在旅程的实相

摘自:创巴仁波切著《没事,我有定心丸》我们常常想要延续我们的沉溺放纵、瞋怒、贪爱和智识的思索猜测。举例来说,当我们处于仇恨状态时,虽然它令人感到痛苦,但又从中获得某种乐趣。我们觉得,我们不能只是无所事事地闲着,而要忙东忙西,善用才能。对于贪爱和哲学思索,也是如此。佛法应该启发我们,使我们免于无用的、与法道完全无关的沉溺放纵。法轮的意义是,我们怀着良好的心的状态,适当地运用佛法。即便我们的心的状态受到情绪爆发和哲学思索的扭曲,其中仍然含有把佛法用于修道的发心,这就是法轮的途径。佛陀宣说圣佛法,说得巧妙得体,引领众生到无有痛苦之境。「法」是心所设想的事物,也是可能会在未来生起的事物。佛陀有如识途的车夫,而道路是法,乘客是你和佛陀之间的情谊,马车则是禅修坐垫。为了了悟法之真实意义,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心和存在状态。了解法,也就是与奢摩他和毘婆奢那建立关系。在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之中,当一个念头或气息生起时,我们留心观照,并且按部就班、小心翼翼地置身该处,处于当下。每当我们拥有任何法的觉受时,它就是真实的,它就是实相。对于它,我们没有转念,也没有怀疑。法一直都在那里,它非常简单且直接。有时候,我们忘记了,但我们总是回归法。法是以诚实和了无自欺为基础。当法说蓝色的时候,它就是蓝色;当它说红色的时候,它就是红色。法仿如说火是热的,或天空是蓝的;它说的是实话,但是,这种实话和法之间的差异在于,法是通往解脱自在的实相真谛。说红是红,这不会特别使你不去看绿色或黄色。但是,在法谈论实相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踏出我们小小的窝、小小的习惯模式的世界是值得的。如此一来,法就带来更为胜妙的视见。即使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了解佛法,但它仍然会带来更宏大的视见。如果你适当地融入佛法,那么圣佛法是初善;它是中善,因为你正在法道上;它是末善,因为它使你离于痛苦和折磨。法的意义清晰明确,它的言语殊胜且巧妙得体。它不混杂其他的想法或借来的概念,因此它如同好水般纯净。它直接坦率,完全具有解脱的能力。佛法让人们了解,他们可以离于痛苦、纾解痛苦,进而引导人们实现其目的。佛法示显离于轮回事物的出离道,让你能够一路走向正等正觉(决定出离,趣大菩提)。佛法终止介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旅程,这段旅程即是轮回。它终结我执和常见、断见二边。就「自我」而言,「成就」可能会生起常见,而「与他人共事」可能会生起断见。佛法斩断这两种极端,而且有趣的转折是,这两个极端澈底逆转。如果你是一个断见者,那么,研习佛法将使你了解到,你可以永恒地证得一切;如果你是一个常见者,你会了解到,你可以斩断这段旅程。根据《随念三宝经》的说法,这些是佛法的特质。佛法是如此地灿烂庄严,而且似乎灿烂庄严到难以消受的程度,但是在十三岁那年,我就臣服于佛法了。我持续不断地臣服,直到我体验到事情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付出者开始了悟「臣服」的意义。如果你非常口渴而想要饮水,你不必问要怎么喝,你可以直接把水喝下去。你必须放弃那种贫乏感,一旦你放弃了,就解渴了,「往前进」变得非常自然平常。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类的第一个念头是法,第二个念头是法,第三个念头也是法。如果没有那种法的深度,就没有人能够做全盘且详尽的思考。它是非常简单的。在神经质出现之前,只有那最初的、单纯的、天真无邪的念头。之后,我们开始用各种神经质而使其更有趣,更吸引人。但是,那闪现的初念是非常天真无邪、非常不神经质的。在你醒来的那一刻,在你睁开眼睛、看见一道阳光,或听见父母谈话的那一刻,你的第一个感知是直接、无邪且清净的。它们是工作基地,而且至今一再地发生。那个初念的特质正在此时此地发生,它无处不在。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9日 上午 7:58
其他

大宝法王 | 为一切如母有情而修行,遇到任何苦难时要接受、要面对

摘自:《密勒日巴尊者传》教授开示我们每一个人将遇的苦难好象对于自己的勇气和需要适合,这样我们才可以面对,否则所遇到的苦难超越我们的勇气的话,就无法面对。比方对于尊者而言(注:密勒日巴尊者),当初他们家是很富裕的,后来遇到很大的困难,家破人亡,于是叫天叫地都无回应,就落到门可罗雀的地步。当初富裕幸福,但突然间遇到重大的苦难就无法面对,也就是重新站不起来了。所以世间的任何事情中,它仍然存在于苦乐的味道。尤其是世间中的所作,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因此我们一直到现在就为离苦得乐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到现在还没有达成目的,反而越来越糟苦难无穷而增长,甚至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幸福,对生于自然世界的那些动物都不让它们安宁,而伤害它们。同样,我们遇到重大的苦难而无法面对的时候,连自己最爱惜的生命都能够舍弃。这些主要都是无法面对所遇到的苦难而发生的。但是为了幸福不会舍弃苦难,为了舍弃苦难就能够舍弃幸福。譬如为了食衣不分昼夜三门融入于劳累的工作中,累得身心都变成脆弱,根本不像一个人,但是不知不觉地融入于生活中,这也是等于为了舍弃苦难而舍弃幸福的。总之,我们最受不了的就是苦难带来的苦难。虽然如此,我们一直刻意想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我们一直抱着一个希望而一直想活下去,并不是因为快乐与幸福而美满的缘故。那么,既然为自己而已,抱着一个希望能够活下去的话,我们更进一步地为了一切有情而活的话,更有意义与美满。我们不能只为了自己希望离苦得乐而活,要为了如母一切有情希望离苦得乐而活,这样的话,活得美满也有勇气,而且能够做出伟大的事。我们要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而修行,因此我们刚所听闻的传记中(注:密勒日巴尊者传)要取的精华是:无论我们个人的生活或者利众的时候,遇到任何苦难时要接受、要面对。不然的话,有些法师在寺院内广闻经论而很有学问,或者终生住在山洞里禅修而实修不薄,但是真正利众遇到任何苦难时,面对不了的话有何用呢?所以我们要以自己所具足的经验与功德来面对烦恼,而且勤精利众是很重要,否则以前这样子那样子是没有用的。如果这样就可以的话,过去在藏地有这么多的大成就者,我们就讲讲那些大成就者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过去的历史讲讲而已,而是实际要做利众的事。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8日 上午 9:14
其他

大宝法王 | 要流转轮回或要断除轮回,现在你有自主权!

摘自:《百段引导文》课程开示时间:2012年11月30日我们的心有善恶两面,当生起瞋恨心时,是恶的一面,会收集很多令你生起瞋恨心的理由,令你生气。另一面,则找出很多不该生气的理由,说不要生气不能生瞋恨心。于是,你自己就站在两者之间,有时走向恶的一面生瞋恨心,有时又走向善的一面不生瞋恨心,在那里摇摆不定,不能自主。然而,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自主,不能判断,一直犹豫不决的话,那么你什么事也成就不了。我们修法,一定要了解自己要修持什么,自己身口意的自主权,要交给谁?要交给恶的一方,或是要交给善的一方呢?因此在一开始,自己就应该决定,之后就永远也不要迟疑,或是中断放弃。这样,我们闻法并融入自己的相续,到了最后临终的时刻,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信念,我没有虚度此生!我一直都在修法,心里没有任何的遗憾和悔心,也没有任何放不下的。这样才是真正的修法,也才是真正好的修行者。比方说棋子,如象棋和围棋是华人传统娱乐休闲,世间人用来比赛输赢,也有不少修行人不论在家或出家,都会以下棋的方式来了悟禅意。也有人用白黑色的棋子来分别记录善恶业。过去噶当派的大师们,如果生起一个善念就放一颗白石子,生起一个恶念就放一颗黑石子,然后计算白石子多或是黑石子比较多。一日中生起多少善念,又生起多少恶念?然后慢慢地让自己去改善,有这样的一种修持法。我们也应该像这样去修持,一天之中从早到晚要去看自己生起多少善、恶念,一一去计数,去分别并改善。否则,一直都让自己放逸散乱,如此修法就只是口头上的词语了,它无法对治烦恼,言行也就不相符合,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做到,如此一来,和没有修法无任何的差别。波多瓦格西说,你要一直流转轮回,或要断除轮回,现在你有自主权!当你把握住自主权的时候,厌离此生,去修持真实的佛法,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否则,那就很难了……。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6日 上午 8:02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远离勤修之勤修:不是要勤修达成多一些什么,而是消除错乱

祈愿法会会场摘自:《了义大手印祈愿文》课程佛陀说:凡夫的心和佛陀的菩提无有任何差别。同样在《月灯三昧经》中佛陀从不同角度说道:「色及色性及以如来等无有二。若能如是见诸法者,是名行法无碍。」
9月5日 上午 8:08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宝成为我们皈依处所具备的三种功德

摘自:法王教授《百段引导文》课程为什么三宝值得我们皈依呢?原因有很多。一、离一切怖畏首先三宝本身就远离各种恐惧,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原因。一个自己还具备恐惧的人,不仅说无法对他人产生利益,自己甚至也需要人救护。就像一个自己快被水冲走的人,无法去救怙另一个被水冲走的人。但圆满断证功德的佛,已经远离了一切轮回的怖畏与伤害,因此佛是可以真正救怙我们的人。二、具足利他的善巧方便第二个是因为佛具备各种利他的善巧方便。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恐惧和痛苦,佛知道众生的苦在哪里、恐惧在哪里,而能够给予众生所需要的,帮助他们解脱痛苦和畏惧。这是第二个具备的功德。三、平等的大悲心第三个是具备平等对待一切的大悲心,没有任何分别心。如果一个人分别心很大,就会有时候帮你,有时候不帮。三宝不会这样,他的大悲心是没有亲疏之分而平等看顾一切、救怙一切的。还有些人决定帮不帮别人,是取决于「这对我有没有好处」、「他会不会赞叹我?」但三宝不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全心全意帮助你,而且无论对自己好坏都平等看待,不会因为对方的礼敬或赞叹,就给对方多一点帮助,三宝不会这样。以上说的,主要是佛宝堪能成为我们皈依处所需要具备的功德。因为佛宝值得皈依,所以自然而然的,佛所说的正法也会成为我们的皈依处,法宝也值得皈依。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9月4日 上午 8:07
其他

佩玛丘卓 | 佛性巧装成恐惧,要我们学会接纳

摘自:《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展开精神旅程,就像乘小舟进入汪洋大海寻找未知国度一般。诚心的实修会带来心灵启示,但我们迟早都会遭遇到恐惧。大家都知道,一旦接近地平线,我们就会从边缘地带掉下去,所有的探索者都一样,都很想知道那里到底有什么东西等着我们,可是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面对那些东西。我们对佛法产生兴趣,决心一探究竟,但我们很快会发现,大家在如何修持这件事上往往充满着各种偏见。我们借着洞见禅修(内观)来练习正念,彻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我们聆听禅学演绎的空义,接受挑战,和那开放而又广大无限的清明之心相连。金刚乘给了我们一种概念,要我们处理各种情境的能量,观察那觉醒状态和这些能量是不可分离的。这些方法随便哪一个都可能吸引我们产生动力,怀着热情向前探索。但如果我们想深入表相之下,毫不犹豫地修炼,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不可避免的会经验到恐惧。恐惧是一种普遍性的经验。即使是最小的昆虫都会感到恐惧。譬如我们跑去海边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它,它立刻缩起来,每一种生物一有恐惧都会自动收缩。一面对未知就感到恐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那是活着的一部分,所有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们一感觉有孤独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觉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抓住,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反应。接近真相,自然也会感到恐惧。碰到任何经验,如果我们努力安住在经验中而不逃避,经验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没有地方可以逃避时,事情会变得非常清楚。在某次闭关中,我深深体悟到一件事,我发现我们不可能既安住在当下,而又同时任由妄念编撰剧情。我知道这听起来没什么,可一旦亲自领悟到这一点,你一定会变。眼前这一刻你是这么清楚见到无常,这么清楚见到慈悲、惊奇、勇气,也这么清楚见到恐惧。事实上,一旦站在未知的边缘,完全意识到当下,却又没有任何寄托,这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双脚落空。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我们的理解会深化,会发现当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这一刻实在令人焦躁不安却又完全温柔。我们刚开始探索时总是怀抱着许多理想和期待,总想寻找答案来满足我们长久的饥渴,却一点也不想认识心中的妖魔鬼怪。当然,一定会有人提醒我们这一点的。我还记得第一次聆听禅坐开示时,那位女老师就告诉我说:“不要以为打坐像是消愁解闷的度假。”
9月1日 上午 8:40
其他

大宝法王 | 如何保持发菩提心时的精进、勇猛、不退转

苦最主要的成因,就是错把无常当作恒常堪布卡塔仁波切
8月31日 上午 10:08
其他

竹庆本乐仁波切 | 看待情绪的三种态度:负面、正面和不偏不倚

摘录:竹庆本乐仁波切著《好好闹情绪》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在“情绪解脱术”中,我们要观察三种基本的看待情绪的态度,也就是:负面(坏的)、正面(好的),以及不偏不倚(超越好坏标签)的态度。我们总习惯以这三种态度之一,来对待自己的情绪,而这习惯来自于过去情绪带给我们的经验。对于每次见面都羞辱我们、甩我们耳光的人,我们自有一种态度;对于拍拍肩膀讲笑话给我们听的人,又有另一种态度。每次那个“爱打人的家伙”一出现,我们就想逃跑,就算不知道他这次所为何来,我们心里也事先有了盘算。而每次那位轻松又友善的朋友一出现时,我们也总是满心期待。然而,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一种不预先批判、也不怀抱期待的态度,面对任何情绪的到来,包括最难应付的情绪在内。一旦能够做到这点,情绪降临时,就没有什么能阻碍我们清晰洞察、明智行事的能力了。情绪解脱术中的三步骤
8月30日 上午 8:16
其他

大宝法王 | 正确皈依,是为求出离轮回而非求财消灾

时间:2013年1月1日下午摘自:《大手印了义炬》课程谈到皈依,在此稍微讲述皈依的意义,《大手印了义炬》说:在这世间,我们因为担心可能发生危险、突发等恐惧的情况,于是会去寻求保护,以及安全的地方。在我们此生之后,一切中阴的阶段,由于被无量数的各种恐惧所伤害,以至于沉陷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父母、亲友、天人、龙族、大力士谁都救不了,自力也无法转圜。我们不得不去找一个救怙的依靠,而能够真正引导我们出离轮回的,除了三宝没有其他;因为只有自己获得解脱的人,才有能力救助别人。所谓的三宝,就是佛陀、正法、僧伽。在密乘的传统中,还要加上三根本,也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师、成就的根本本尊、事业的根本空行护法。在密乘中说,这三根本也能包含在三宝当中。三宝、三根本这一切,又都包含在一个根本上师身上。佛陀:是晓悟如实知与如是知的法身,是具有五种决定的报身,以及事业化身、受生化身、殊胜化身这三个化身,佛陀包含着三身。正法:经典、名词、文句、文字,以及语言都是属于教法。法界真如为基础、灭谛为结果、菩提分法等为道谛,这些应该证悟的法,属于证法。教法和证法都包含在法当中。僧伽:真正的僧伽是指获得不退转位的菩萨,以及现阶段的声闻、缘觉圣众。指引我们知道如何取舍的是佛陀,所以要将佛陀看作是导师;而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去实践的道理是法,所以要将法作为道路;就像走在陌生的道路需要指路人,我们需要圣者们所留下的诀窍与范例,所以要将僧伽看作是亲近的伙伴。当完全走过这道途之后,就不再需要另外列出正法与僧伽,由于已经与诸佛的意趣合成一味,于是最究竟的皈依对象,就只有佛陀了。回到刚刚的例子,为何佛教徒反而会祈求世间天神或财神?最主要是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一时觉得三宝好像不够有用,能够马上赐与眼前利益的才有用,因此想去皈依世间天神。这心态来自两个原因:第一是「没有正确皈依」,第二是「没有做到皈依」。因为缺乏对「因果」的深切认识,就无法建立起对于佛法的确信,在确信和准则都很脆弱的基础下,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会顿失所依,错乱了方向,只好向外求,因此就会出现祈请世间神明的行为。因此这里强调,对一般人来说,正确了知「因果」与「皈依」意义重大。否则像我小时候,曾有藏人问我说:「是不是皈依后,就不可以看病或接受治疗了?」这就是误解「皈依」了,「皈依」并不代表不吃药或不再依靠其他医生或人。我记得当时还挺年幼,我就回说:「医生也是佛陀事业的化身,因此可以去看医生、吃药的。」「皈依」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救怙者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皈依」,或其实误解了「皈依」,很多人对「皈依」的感觉就是:我自己比较没有力量,是一个需要被帮助的人,因此需要去皈依一个有力量的、可以救助我的对象。其实这并不是「皈依」真正的意思。藏文中「皈依」是「加卓」,有两种意思,「加」的确是指「救怙」,但「卓」就有「去达到、成就」的意思,这层皈依意思,是「我也要成就能救护他人的果位」。如何成就能救护别人的果位?就是要成就佛的果位,像佛陀一样,当他真正达到能远离轮回边、也远离涅槃边的佛陀果位时,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皈依处、成为众生的救护者。「皈依」的真正意思,是自己要成为一个救怙者,不然我们总是误解,总觉得他方总是很有力量,因此祈求某个佛菩萨或天神来救怙我,这不是真正皈依的意思。真正的皈依,是让自己成为有力量的救怙者,让自己证得没有痛苦的佛果,与有力量的救怙者合而为一,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对皈依有正确认识,因此现在听到「我要皈依佛、法、僧」时,要记得不只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深一层的,是你自己要能够救怙自己,要成为佛法僧!就像佛经中说,没有比自己救怙自己来得更重要、更殊胜的了。但这样是否代表没有外在依止的对象?并不是的,我们还是需要佛法僧三宝和善知识。成为自己的内在上师,同时完成内外皈依这里有个重点,也是我的一个想法,就是有很大部分的佛弟子或修行人,都会谈着「皈依」,然后就一股脑地,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三宝和上师。我们嘴上会说:「一切都托付上师您啊,我的今生、来世,都交给上师了!」如果是发自真心地说,那是很好,但有些时候,看起来还真的不太像,因为他们虽然口中说个不停,但仍为所欲为,做着自己想做而不是上师指示的事情。上师这时该怎么办呢?只能说尽量给予加持眷顾了。如此一来,好像弟子落不落入恶道,都要上师去承担、去负全责。但其实会不会落入恶道,还是要靠弟子自己,不是吗?若弟子继续随心所欲去造恶业,上师再怎么加持,也是无效的。因此皈依有「外」与「内」的皈依,两者并重,且需两者合一,并不能只推到外在皈依处,最主要还是内在皈依处、要止恶行善。因此我们之前谈到「依止善知识」时,有「内在善知识」和「外在善知识」,「外在善知识」是比如说某位老师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内在善知识是指听到上师教法后,自己善巧方便地去行持;成为自己的内在上师,是更重要的。唯有弟子实践上师的言教时,才能说「上师对弟子产生了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弟子皈依一位上师时,唯有善巧行持上师教导之道,让自己的闻思修成为「内在的上师」,这段师徒关系才会有意义,才能真正产生利益。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内在皈依」和「外在皈依」是否合一。但「皈依自心」不代表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皈依,我们随时都要忆念佛陀的恩德,同样佛陀是我们外在的皈依者。但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卸给外在的皈依处,这是不可以的!修持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其实大部分的修持和责任都在自己,能同时做到外皈依和内皈依,才是重点。完全交付上师,但也什么修持都做「上师瑜伽」、也就是「上师相应法」的法本中,会谈到「弟子要将身心完全托付于上师」,是一种「完全的托付、完全交给上师」,但我要强调,这句话并不代表「全部都交给上师您啰,从今天起我就没事啰,从今天起,我可以随心所欲、作自己喜欢的事情啰!」并非如此。一个弟子依止上师该有什么心态?所谓的「全心交付」,应该是「您已知晓整个修持的道路会是什么,因此请您带领我,让我依照您所说的来修持」。就像密勒日巴尊者当年跟随马尔巴大师时,他就做到最好弟子的示范。密勒日巴尊者并不是什么都不肯做、每天浑浑噩噩待在上师身边,而是将马尔巴大师吩咐的所有严峻的苦行,都咬牙一一完成,所有修行也一一圆满,这才是将身心交给上师最好的示范,而并不是所有责任、或未来投生善恶道,都赖给上师,上师也不可能这样做到,重点还是在于自己。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9日 上午 9:08
其他

措尼仁波切 | 问与答: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觉醒一瞬间》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学生:我要如何辨别同情与悲心之间的关系呢?仁波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悲心在佛教中极为重要。首先,悲心驱动我们修持;其次,它也是整个修持的主体;最后,基于悲心,让我们能置身于为他人福祉而努力的活动中。因此,能知道悲心真正为何,且知道它与同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好的。在佛教里有一句话:「首先决心求正觉。」关于佛陀首次发起利他菩提心的确切时间,不同教派之间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一派传承的说法是当世尊过去生在地狱道时,看到一个非常恐怖的人用令人无法忍受的方式拷打其他众生。此时,世尊发了一个愿望:「但愿我能代替其他人接受拷打,让他们都能获得歇息。」据说,在那个当下,世尊初发菩提正因。之后,累积资粮达三大阿僧祇劫,但这是最初的成因。了解悲心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悲心的动机在修持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前行」——金刚乘的加行法,一直到菩提佛果,都是必要的。如果我们的心灵修持不是为了他人福祉,而只是为了自己降伏烦恼,这将不会获得最佳的结果。因此,任何修持都要以悲心来策动。「为了能让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我要做此修持。」像这样的动机是极为重要的。究竟而言,我们之所以为一切众生而努力修持,且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我们会为了利益众生,显现为包括报身与化身的色身,其源头是来自于「连一众生都不舍弃」的悲心。「我要教导每位众生,我要引导每位众生。」这就是悲心。这种源自悲心的动机是证得菩提后,仍不断为众生的福祉而努力的背后驱动力。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时,悲心像种子;在中间时,悲心像成长所需的润泽与温暖般;在最后,悲心像成熟的庄稼般。这些就是它的功德。在佛教里提到许多种悲心,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在我们证悟无我空性之后显现。当自我概念的执着消融时,此证悟的展现即是悲心。我们可以说证悟空性的「氛围」即是悲心。真正的悲心是没有特定对象或期望,没有概念焦距的。只有证悟空性才可能有这种真实的悲心。当然,我们现在也感觉有悲心,但是那并非真正的悲心,因为它混杂着概念心。概念常混杂在悲心中,我们发现与他人有距离感。我们的态度会是「我在这儿,而众生在那儿。我高高在上,而他们很可怜。他们需要帮助,因此我该帮他们。」这种也不是真正的悲心。这好像听起来有点疯狂,但坦白说并不会。仔细想想,我们现在认为悲心需要一个我们感到悲悯的对象。倘若没有对境,那我们要对什么产生悲心呢?仔细想想这个。当我们证悟空性时,这一切都极为合理。证悟空性并不代表我们已经证到十地的果位,且即将成佛。相反地,在道上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对空性有所体会。我们所提的不是对空性圆满的证悟,相反地我们是指任何层次对空性的了解,即便是一点点。而这都会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真正悲心的氛围。在座的有些人可能已经认得本觉,且有些熟悉的经验。当我们只是单纯地安住于心性的等持时,在那当下不能说心中有对境,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概念化的动作,没有专注在任何特定对境上。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对境,因为我们没有睡着,我们不是失去知觉。仍然有明朗的经验,我们的五根完全地开阔。我们不能说没有对境,但这确实与往常的心以粗糙的方式耽着某物不同。这就是心清明、自然清醒的功德,悲心可由此产生。它也不会聚焦于我们感到同情的人身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将「另一众生」概念化,但是在这柔软心上,我们还是会挂心那些还没认得心性的其他众生。同时,对不知道其自性是自生觉性而在三界中迷惑的众生,会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这种向外发散的情怀是还没真正具象化的,但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概念的悲心或真正的悲心。远离概念的悲心是自生觉性的展现。这种悲心不必然与佛陀圆满觉悟的状态相同,但他是一位真实的修行者、一位在道上的瑜伽士的特征。你不能说,在心性经验中所自然呈现的悲心觉受,与圆满觉悟的悲心是完全相同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若我们还没有认得心性,这并不能表示我们不可能真正地慈悲。仍然是有一种概念的悲心,与我前面所说的悲心不同。这是一种把自己看得没有比别人重要的心态。通常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当我们有一种别人比「我」重要的心态时,虽然它是有概念的,但我们仍称之为真正的悲心。至于悲心与同情的差别:当一个乞丐觉得国王可怜时,那是悲心;但当一位国王对乞丐感到可怜时,那是同情。当然能听到、想到悲心是什么,是好的。但是真正的悲心,是它成为我们经验中的现状。这里有个譬喻:如果空性的经验是湿,那么湿性或湿气就是悲心。你需要去经验它,将它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从外面去检验它。如果你是研究哲学的,那么只了解悲心的定义就够了。但是倘若我们要成佛,就需要认得我们的心性。需要让它成为真实的经验,在生活中实践它,且「成为」悲心本身。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8日 上午 8:44
其他

《深藏的幸福》书摘 | 回忆十六世大宝法王:坏也是好的

摘录:《深藏的幸福: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讲述:比利哥麦斯(Billy
8月27日 上午 9:37
其他

大宝法王 | 上师相应法修持重点:要对上师的功德生起无伪的信心

时间:2007年2月25日出处:大宝法王官方中文网【上师相应法】可说是我们修持的命根,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需要上师的加持。任何法门的修持都需要有上师的加持,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离开上师,上师就好像是我们的命根一样。那么我们要如何像是命根一般,不离我们的上师?方法是什么?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观想上师就在我们头顶或是心间,上师的样子可观想为金刚总持的相貌,或是人的相貌。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观想上师,不离于我们的头顶或心间,如此的观想修持是所有修持中,最为殊胜的相应修持和加持。然而,若仅只是观想,也是得不到加持的,那么重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具备对上师一种如理、正确,并明了其功德的无伪信心。如果我们具备了这种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总集,为什么上师是功德的总集?这是我们首先要去思考的。知道上师的功德,进而对上师生起虔信心,而虔信心的获得对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在很多经典中也都强调上师的重要性。尤其在密乘中,更是强调上师是佛、上师是本尊、上师是护法,上师是一切圣众的总集。这主要是告诉我们,上师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当我们能够认识到上师的功德,也等同于认识诸佛菩萨的功德,因此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泉源。我们应从了知上师是一位具备多功德、少过错的人开始。对我们而言,光是知道这一点也算是不容易的了,这是什么意思?如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坚嘎瓦曾言:“反省过自己之后,以自己所造的重大罪业来说,我们现在还能够把上师看成是一个人,而没有把上师看成是一只狗,或一头驴子,那我们还算是有福气的人了。”
8月24日 下午 12:42
其他

咏给明就仁波切 | 以情绪来禅修的意图是要稳定地和每个感受同住

摘自:明就仁波切著《归零,遇见真实》接受任何放入你乞食缽里的食物,对于执迷挑选拣择的自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佛陀虽然知道食物有毒,却仍然接受了纯陀的供养。(他藉此在教导什么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挑选拣择?或者,佛陀选择保护纯陀,胜于保护自己?)当我一步步向餐厅靠近时,呼吸明显变得紊乱不定。这是我第一次行乞,我开始深呼吸,仿佛试着以我的自信来增加声带的张力。只是去问问,欲隐约是对这次闭关的关键性考验,是个完成过渡到居无定所生活旅程的决定性时刻;是个刺穿我的傲慢、检测我的谦卑、度量我的决心的时刻。我对此已经反复思量。我知道该怎么做,可以这么说。当侍者只会奉上你最喜欢的食物时,想像要吃下任何放在你缽里的食物,其实并不会太困难。我已经承诺要吃下任何被施予的食物。如果盛在缽里的供养是肉食,我也不会拒绝。我不会为了坚守自己的喜好而把自己饿死。现在我已经非常饥饿,当我身穿橘黄色袍子走进餐厅,服务生认出了我,并用对印度圣人的尊称冲着我大声叫着:“巴巴吉,巴巴吉,你现在是印度教徒了!”面对这么热情的招呼,尽管我已在心中排练过许多次,但我还是有种血液凝固的感觉。这次我今天第二次像雕像一样站着不动,我的手心冒汗,声音被堵住,嘴唇微颤着。我真的很想拔腿就跑,但有个内在的声音激励着我:“去吧!你能做到!你必须做到!”
8月23日 上午 8:16
其他

大宝法王 | 调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表面的佛教徒

摘自:法王教授《百段引导文》课程以下说烦恼的对治法,对治法能够控制住烦恼。比方说瞋心的对治法,是慈心。应去了解生起瞋恨心的原因,让心不受瞋恨所控制。反而,自己可以去控制瞋恨心、嫉妒心等,不让事态更加蔓延。到最后,若能够达到自己要很努力才能令瞋嫉心生起、否则瞋嫉心不会自然生起的程度,这就称为有了对治法。以这种方式去修持菩提心,即使是三戒中的支分,我们也要去守持,即使是言行中一个微小的情绪,也应该要断除,否则很容易会误入歧途,表面上带着修法的名称,但是对别人却没有任何利益的言行。比方说,去捉弄别人、取笑别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很如理如法,而别人看了也觉得我们不如法。我们一定杜绝这些放逸的行为,一定要做让别人看了也可以生起信心的行为。自己所做的事若能利益帮助他人,自己的心愿也就如愿实现了,否则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去取悦别人,只为了让别人对自己有所回报,这就不如法了。总之,要调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表面的佛教徒。噶当派祖师说,口里声称自己不是表相上修行之人,他正是这种表相上的修行人。比方说,往昔有位上师,他从自己家乡磕长头到拉萨三次,因此他就说:
8月22日 上午 8:24
其他

大宝法王 | 想要一生成就佛道,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菩提心

时间:2012年12月24日上午摘自:法王教授《三主要道》释论菩提心,是成就圆满佛果最殊胜的因,想成就佛果,不仅要有出离心,还需要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善行,或修持四圣谛,也无成圆满的佛果,可见生起菩提心真的很重要。修行首先要有出离心,但光是有强烈的出离心,也不能成为遍知佛果的因。因为声闻、缘觉二乘行人也有出离心,二乘行人如果没有菩提心,就算有神通、空慧,也不能成佛,因为他不是大乘行者。二乘行者或阿罗汉也能现证空性、或现证法性,但证得的并不是圆满的佛果,因为他没有菩提心。《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具有「净除罪障、转变名称」等等功德,如果具备菩提心,即使只是布施给鸟一点吃的东西,也具备成佛的因,可见菩提心有多重要、利益有多重大。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大乘行者,想要一生成就佛道,一定要问问自己:「我有没有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思惟:我在无尽的轮回中,每一世都有无数亲朋好友,可以说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我的父母、亲友。这样的如母众生在轮回中颠倒轮转,误把苦因当成乐因,发心和行为完全颠倒。仔细想想,他们为什么要造这么多恶业,受尽痛苦呢?其实都是为了孩子,也就是我们,才造作了无量的恶业,所以首先我们要思维众生的恩德而发起菩提心。接着讲到发菩提心的利益。经典上说,发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如果有形象,连虚空都容纳不下,《入菩萨行论》中也提到很多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包含了两个面向,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一是缘佛果的智慧。也就是为了利益无量的如母众生,我愿意好好修持而成就佛果,这就是菩提心,这包含了自利和利他两部分。至于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心量较大的行者,可以修持「自他交换法」;心力较小的众生,则可以透过「修心」的方式来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也是有次第的,还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如牧羊人般」的发心: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第二种是「如船夫般」的发心:我和众生同登彼岸、一起成佛;第三种是「如国王般」的发心:我先成佛、再来度众生。生起菩提心之后,还分成「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我们都应去学习和修持。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20日 上午 8:09
其他

桑杰年巴仁波切 | 痛苦的成因与根源,来自于我执与负面情绪

摘自:仁波切教授《四圣谛》开示当我们提到痛苦,可以说有一种比较粗重的痛苦感是我们凡夫能够感受和经验到的。但是,在这种比较粗重的意识下还有一种很微细的痛苦,人们通常难以觉察。当我们认识到这样的体验时,就知道有两种类型的痛苦,一种是“微细”的痛苦,另一种是“粗重”的痛苦。因此,我们谈到粗重的痛苦,通常是在经历与身体有关的严重疾病,我们了解到这是痛苦。当我们的心里感受到困境与不快乐时,也能体会到这是一种痛苦。又或者,当我们无法满足个人所需时,内心便会产生极大的压力;而当我们不想要或不希望的事情发生时,痛苦也会同时出现。我现在将要解释的就是这种粗重的痛苦。什么是这种粗重的痛苦呢?其实不需要去思惟它,当我们一有这些痛苦时,就能够认识到它,这就是粗重的痛苦。那么通常来说,微细的痛苦又是什么呢?它同样存在于我们之中,然而此时此刻由于我们粗重的意识而无法觉察到。主要来讲,一切有情都有五蕴:色、受、想、行、识。一旦我们投身于轮回中的任何一道,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五蕴和合之身,它也是粗重痛苦的产生之地。此五蕴之身是一切开始的基垫,唯一的根本,是粗重痛苦产生之地。如果没有它的话,粗重的痛苦也不会产生。基于粗重痛苦之上,也会产生微细的痛苦。所以,我们到何时才能看到这种微细的痛苦呢?如果我们能够非常认真严肃的研究当下的心意识,我们的觉性变得越来越稳固清晰,通过这样的方式,当下的心意识将不会再保持那么粗重。我们应当评估自己能够看得多深,到什么程度。当我们如此研究之后,心的品质将会提升,心的品质提升后,心会变得清明与平静,再也不像我们现在粗重的心那样。如此,我们便会直接的经验到这点,一切粗重痛苦所产生的根基,概括来说即是这种微细的痛苦。因此,为了要了解和认识微细的痛苦,首先必须要锻炼我们的心,也就是修心。当老师解释佛法时,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学习呢?答案就是从了知痛苦开始,这是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有情众生想要痛苦,我们的目标或者在一开始就说到的,非常重要要去思考的就是,我们不需要痛苦,痛苦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要如是思惟:“
8月19日 上午 8:18
其他

嘉察仁波切 | 我们该怕的不是外境,是自己的心

佛法当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降伏自己心续的修持堪布卡塔仁波切
8月15日 上午 9:07
其他

第二世波卡仁波切 | 问与答:如何不被执着未来的念头所牵制

摘录:《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开示:第二世波卡仁波切整理:【噶举法幢】编辑组问:我们总是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小时候,我们带着变成大人的期望而求学。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以未来的目标为动机。如此说来,有哪一种现在的行为不涉及对未来的想法?仁波切答:为了不被执着未来的念头所牵制,我们必须认清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虚幻的、痛苦的,如先前讨论过的。一旦我们把这个世界视为真实,未来就显得很重要。反之,如果仔细思考无常、一切现象的痛苦本质及虚幻特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们很重要,因而对未来的执着就自然会减低。所以,重点在于让心不涣散地安住于当下。全心投入佛法的修持时,我们能全然抛弃未来的烦恼。即使必然会涉及和未来有关的世俗活动,但藉由佛法的修持,对未来的执着也仍然会减低。深深了解自心本性、觉性很高的人,可随意做任何未来的计划。但是,他知道这些计划和计划的造作者一样,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现象,且如同魔术一般,是全然没有实质性的幻象。他会完全依据这种了解而行事。从这种了解产生的那一刻起,他或许看起来和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以痛苦觉受的有及无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我们这些初学者赋予未来极大的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念头是痛苦之因,但开悟者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办公室工作,有几封重要的信要写。在上班的途中,或一进办公室之后,你会反复思考和这些信有关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最恰当的?还是应该换另一种方式比较好?这样说会不会被误解?”你不停地在思索应该怎么办。甚至,你对自己的计划可能抱着相当悲观的看法。在你的想象中,失败的原因多于成功的可能性。你非常不安、非常担心。换句话说,你在痛苦之中。的确,我们无法现在就立刻抛弃对未来的一切执着,而且,这些执着会带给我们相当多的痛苦。但是,至少在某些时候,我们能决定不转向未来,而将心安住在当下,即使这可能只有几分钟之久。此外,想到未来时,我们应该试着正面去看。这一点非常重要。老是只看到事情的负面,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这有一点像是一只发条式的表,我们如果把发条转得太紧,会把发条弄断。同样的,当担忧未来的压力变得愈来愈大时,我们就有崩溃的危险。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13日 上午 9:06
其他

大宝法王 | 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

时间:2010年6月20日摘自:《胜道宝鬘集》课程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去修持呢?以百分比来算,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六十吧!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信仰,把佛法当成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舍的教法。佛教不是信仰就够了,佛法的重点是明了取舍的智慧,知道应该断除的是烦恼,也知道对治的方法。或许就是因为佛法强调身体力行,要对治烦恼,所以大部分的人会觉得蛮困难的。反观其他宗教会强调,只要有信心就足够了。但佛教并不这么认为,还要真正实修,以对治法来调伏烦恼,所以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在许多称为佛教徒的人当中,真正名符其实的有多少?可能并不多。我们身为佛弟子,佛法中的很多道理,例如慈悲、智慧,尤其大乘佛教的慈悲还是很广大的,要对一切虚空众生有慈悲,并且有伟大的菩萨六度法门,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做到什么。有时反观基督教的朋友们,他们却做到了很多慈悲的事情。有些人会自诩为佛教徒,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徒有虚名和傲慢,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有许多伤害。祖师们再三告诫我们实修的重要性,佛法不是一种学问,也不是标新立异的哲学理论,佛法是要用在我们的心性上,去修持和体验的。许多人长时间的听闻、思维佛法,现在我们应该反省一下,重新检查自己学佛的动机,看看佛法是否融入到自己的心中。仔细想想,到底佛教徒的问题和困难出在哪里呢?首先在于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我觉得道次第的修学,首先提到思维「暇满人身」的难得,是有其深刻意义的。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日本人聊天,其中一个人说道,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字的忍辱,另外一个说是四个字的忍辱,日文当中的忍辱有两种说法,第一个人说真正的忍辱是两个字的忍辱,第二个人说不对,应该是四个字的忍辱,总之两个人因此吵起架来了。他们嘴上说谦让、安忍,但是行为却完全相反。有时,我们口说佛法,但却没有真正做到,不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应该先从基本做起,首先要知道身为人、得到暇满人身的价值和责任是什么?不然就会像之前所说的「可惜」的事情之一:得到暇满人身,不用来学佛,却平凡的死去,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许多佛弟子接触学习佛法,却似乎把佛法当成了一种消遣和兴趣,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一些乐趣,而没有把佛法真正用在心上,实际地去修持。世界上的人口愈来愈多,不懂得珍惜自身价值的人,就像是被丢到世界上的一个垃圾,只是增加地球的负担,不仅如此,重点是糟蹋了自己生而为人的难得机会。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在模仿别人,过着他人的日子,从未想过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一个佛教徒,刚开始甚至不需要思维太多皈依、因果等高深的哲理,而应该踏实的从最基本的「人身难得」开始思维,思维经典中提到的八无暇、十圆满,或者就是静下来想一想身为人的珍贵价值。阅读更多精彩开示大宝法王
8月12日 上午 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