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尼仁波切 | 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
摘自:措尼仁波切著《先幸福,再开悟》
一般说到觉知,会以为要去「想」,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去觉知表示去想、去思考,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放掉思维、思考,带入觉知去觉知,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思考的心和觉知的心是分开的、是不同的,它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去思考,但这不是觉知。当我们去思考和念头有关的事时,就有种支配控制。而所谓觉知,是放掉思维,仅只是带入觉知去觉知,不管发生什么,你就是去觉知,不是去想它。
当你在知道的时候,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吗?你知道自己在思考吗?当你知道这个罄的时候,你知道自己知道这个罄吗?现在你在想什么呢?你知道自己正在想事情吧?或者你就只是这样在想呢?你有觉知到你在想什么吗?你知道你自己正在知道什么吗?如果知道,那很好。
大家觉得这个知道是思考吗?知道和思考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呢?是不一样的。譬如说,现在我要喝茶,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但「我知道我在喝茶」,这是什么呢?就是觉知。我觉知到什么呢?我在喝茶!又或者,这喝茶是自动发生的?我知道这是茶,然后我喝了茶,但我并没有觉知到自己在喝茶?知不知道自己在喝茶,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希望对大家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的语言表达听起来很简单,很多人就会说:「哎呀,我知道」,但它非常微妙,非常有用。所以,这个觉知就是思考吗?是你在思考说这个茶杯如何如何吗?又或者说觉知跟思考是不一样的?是有一点不同吧!这是一种不同类型的知道。
觉知:更深层的「第二重知道」
所以这个觉知是「双重的知道」。所谓双重是什么呢?
第一重,是「你知道这个杯子」;第二重,是「你知道“你知道这个杯子”」。如果你没有第一重这种一般性的知道,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可能这时有点昏迷,另外一种就是你已经去见阿弥陀佛了。
譬如说你知道自己很悲伤,或者知道自己很生气,这都只是很单一的知道而已,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的感受、没有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
当你真正能够在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生气的时候,你这个生气、这个嗔心就会改变。例如,你知道自己今天心情不好吗?心情很悲伤吗?你是知道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悲伤呢?从今天早上。那是什么时间呢?大概是早上五点的时候感觉很悲伤。
但光是这样的知道,对你的悲伤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没有办法让它起太大的变化。可是,如果你能够在悲伤发生的当下就觉知到悲伤,悲伤就会改变,而且它会起一个很神奇的效用,就是这个悲伤透过你的觉知,它就会打开来,这是一种非常戏剧性、神奇的改变。所以如果仅只是知道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去觉知到这件事情。在佛法的修持上,觉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佛法的修持就是要进入觉知的频道里,我们要把觉知的力量用在修持上。关于我们所说的觉知,英文还有很多其他表达的方式,例如有一种说法叫「观者」(watcher),就是观看者,他正在观、正在观照或正在观看。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观察者」(observer),他正在观察。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知道者」(knower),他正在知道。不过这里的「知道」,和之前我们讲的第一层知道是不一样的,这是更深一层的知道。
不过比起以上这些用词,我觉得最好的表达还是觉知(aware)。对很多初学者来说,一开始跟他讲觉知,他会搞不清觉知到底在说什么,所以一开始用前面这些词汇表达是很好的。可是这么学习、这么修持到某一天,我们必须放下这些用词,还是必须用「觉知」这个词。为什么?因为当你这么持续学习、这么修持,有一天你在进行离概念的、无念的修持时,这时候「观看者、观察者、知道者」这些用词,因为隐含着主体和客体对立的意思,就会变成一个问题。所以一开始用这些词都可以,都很好,但是到某个时候你必须要超越这些用词,还是必须要回到「觉知」这个词才行。
阅读更多精彩开示
圆满佛陀意趣的步伐
一步也不可延迟退转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