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对真理的认识
美德是对真理的认识
我们从小受教育说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我们也经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有良好传统美德的国度。
我在这里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美德是什么呢?美德又是源自哪里呢?
大家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看你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我们能够说出很多美德的行为,或者是讲出不少美德的标准,甚至随便翻看几本古籍经典都能罗列出不少美德。如“孔子美德修养名言”等等。但对于“什么是美德?”我们好像依然懵然无知。
我们查考《现代汉语词典》美德的意思,也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又无奈的情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美德是名词,指美好的品德。大家一定发现了,这个解释似乎跟没解释一样。那我们再查考“品德”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品德是名词,指品质道德。这个答案依然和没解释一样。我们再查考“道德”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道德是名词,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到这里终于算是给予了一种解释。如果我们综合起来看的话,就会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美德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美德即美好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这个答案是不是挺有意思、也挺意外的。如果是社会意识形态造就了美德。那么就会陷入到“美德相对主义”。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汪洋大海上的一搜海盗船中所形成的那种“海盗意识形态”,是不是也就成为了一种“美德”?我想,这个结果是很多人无法认同的。这就是唯物主义思想下的美德矛盾。一方面,唯物主义思想毕竟会使美德陷入到相对主义,而持守唯物主义思想的人却无法认同美德相对主义。因此,这是一条死胡同。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在柏拉图的著作《美诺篇》中,柏拉图告诉我们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核心就是——美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很多人把苏格拉底的这个道德哲学命题总结为他的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也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我们如果浅显的看苏格拉底这句名言,似乎和我们平时经验到的并不相符。因为我们见过太多有知识、无道德的人,而且越是这样的人越危险。我们也见过太多没有多少知识,但品德高尚的人。因此,这么看的话,似乎苏格拉底说错了。其实并不是苏格拉底说错了,而是我们误解了苏格拉底这里讲的“知识”到底是指什么。
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讲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科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知识,也不是文学、音乐、美术等人文知识。苏拉所说的 “知识”指整个世界的理念知识和善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即知识,道德与知识是同一的。美德并非天生,而是得自于教育。一个道德高尚之士,必须具有关于道德行为的知识,懂得善的知识方能做出最具正义性、最勇敢的行为。同时,苏格拉底提出“无人有意作恶”,意思就是人如果没有对善的知识,不能认识善的本体,那么他只能去行恶,并且他的恶并不是有意与善作对,而是根本不认识善。
这样看来,苏格拉底就把美德是什么和美德的来源问题归宿到了人本身之外了。我们具有美德是因为我们能够认识善本身,能够认识善本身就是认识真理。所以只有当我们掌握了这个概念,获得了关于“善”的知识,我们的行为才因此而成为善的,我们才具有了美德。因此,“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把美德从一种经验性的行为提高到了一种普遍性的知识。通过对“善”的概念的认识和分有,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样一来,苏格拉底就把善与真理联系起来了。
但是苏格拉底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止步于此了。那么到底“善”的本体是什么?“真理”的本体是什么?苏格拉底就没有再给我们最终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即不在唯物主义的科学哪里,也不在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哪里,而是在真理的启示当中。我们只有真的降服在真理面前,降服在善的本体面前,才能最终具有由内而外的美德,才能最终过圣洁的生活。
因为主本为善。主的慈爱存到永远;主的信实直到万代。主用真理使我们成圣;主的道就是真理。
所以,弟兄姊妹们,我们只有真正认识那至善者,才能具有美德。美德即知识,美德的来源在于真理。
往期好文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