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集中营”里为何从来没有大规模的反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今日好书精选 Author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为什么“集中营”中,从没出现过大规模的反抗?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以“镇压反对声音、禁锢自由”的集中营,然而,奥斯维辛是最出名的一个。


奥斯维辛,是希特勒崛起的纳粹时期德国建立了一座“死亡工厂”。奥斯维辛存在的4年间,大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奥斯维辛的存在存疑。最重要的疑点是,奥斯维辛的受难者为什么不反抗?在“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看来,奥斯维辛之所以“延绵不绝”,主要有3大原因:


1、现实的残酷,让反抗的代价太过惨烈


在集中营,纳粹会对越狱者进行残酷的报复。


莱维在“休战”中写道:“试图越狱的囚犯如果被抓住都会被当众绞死,他的朋友家人也会受到牵连,甚至被关在禁闭室里饿死”...更为残酷的是,党卫军哨兵如果杀死试图越狱的囚犯,可以得到特别假期。


2、“大多数人的局限”,让反抗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多数囚犯都缺乏最基本的组织或军事训练。


他们来自各国,说着不同语言,相互之间无法沟通。也因为曾在隔离区经历了长期的饥饿、虐待和羞辱而更虚弱。总之,在这样一种退化而流动的人类群体中,反抗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


3、 他们不是不反抗,而是无法反抗


在莱维看来,大多数人无法反抗的原因是,德国人已经完美地创造出一套如恶魔般狡诈而灵活的“大规模屠杀系统”。


在大多数时候,囚犯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纳粹以冰冷的效率接待他们,却并不凶残。要重要的,是囚犯们表现出哪怕一点点怀疑的迹象,党卫军和爪牙就会以奇袭和残暴对待他们。


最后一个深植于西方文化之中的观点:人们在压迫面前不能屈服而应该反抗。而在法西斯主义横行的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的接受。



当然,曾经的奥斯维辛已经远去,而对奥斯维辛的反思不仅重要,还很必要;原因不仅是它是“人类罪恶的墓碑”,更因为当下最该警惕的,“是奥斯维辛的常态化”。


奥斯维辛绝不只是在极端战争的产物,他甚至常常以某种高尚的名义,从“极端状态”升级为“生活常态”。


为此,我们诚荐一套对奥斯维辛反思最深刻之作,“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最全作品集:


◎关于“奥斯维辛”,如果只能选一位作者的作品,莱维不仅最合适,也最特殊:


作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具有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又兼容观察学者般的视角;文学天的家分。他对奥斯维辛的洞见,穿透了单纯的大屠杀,直抵现代文明最可怖劣疾的深层肌理。


◎莱维的写作具有超越性的难度,写法非常节制:


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类作品,要么充斥着愤怒、控诉等极端情绪、要么在充满血泪的“仪式”中虚掷情感。莱维却秉持一种“局外人式冷静”,以及思想家“彻底审视过去的道德内蕴”。他的作品,超越了语言与修辞,却更犀利、更深刻。


◎对于人类灾难的反思,无人比莱维更深刻:


莱维不仅倾毕生之力还原奥斯维辛,更反思这种“穷凶极恶的残忍”背后的元问题——“J权主义本质下灰色的人性本能”、以及,“面对不可逃脱的灾难,如何坚持成为“大写的人”。


奥斯维辛之于莱维,即是苦难、又是救赎。四十余年来,他持续以不同角度、载体、形式,反思(反抗)奥斯维辛。只因奥斯维辛从未远去。可惜的是,莱维的作品曾一度绝版,先知书店经多方争取,特别复活了这套迄今最全的《莱维作品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书):



▍延伸阅读

“奥斯维辛”从未走远

当下最该警惕的,是“奥斯维辛的常态化”

不宜泄露书名的乱世奇书

皇帝好大喜功,后果有多严重?|读库热书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王鼎钧|日本人的另一面,让人感到可怕
王鼎钧:我真佩服日本人的教育,教人至死不悟!
柴静:跟着何伟看中国
柴静:野夫带我看江湖
刀尔登:世界上最愚昧的事,是允许自己处在愚昧中
秦晖:与黑暗擦肩而过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